•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5
  • 35
  • 3
  • 1
  • Tagged with
  • 38
  • 38
  • 38
  • 23
  • 22
  • 14
  • 12
  • 11
  • 11
  • 10
  • 9
  • 8
  • 7
  • 7
  • 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從中共七、八、九次黨大會探討毛澤東思想之地位

洪克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國五十七年冬天,作者在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的閱覽室,看到了一大批中共出版的報紙和雜誌;它們的內容都脫離不了「毛澤東思想」這五個字。因此使作者有了很多的感觸;大陸人民整日聽到、看到這五個字,人們的心中將做何以應?中共強制推銷「毛澤東思想」的果如何?人們將有何作用?於是作者決定對這一個問題做一探討。但是,經過約半年時間,作者對這一個問題仍舊無法得到一點滿意的結果。檢討原因:可能由於作者本身對於心理學、社會學、民族學乃至於哲學等基本知識的缺乏;也可能原始資料的不夠以及對資料未能妥為利用;主觀和客觀的因素,使作者暫時停止了對這一問題的摸索。 就在這個時候,由於所接觸的資料,發現了問題的關鍵,即毛澤東思想在七大被正式提出之後,並非如同今日一樣,是個熱門的口號。它有時候升,有時候降。最大的原因,是由於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個人的權力斗爭相結合一致的關係。甚至可以說「毛澤東思想」是他權力斗爭的符號。因此作者,便對毛澤東思想在這三次黨大會中所居的地位做了探討。 本文共分六章二十三節。 第一章為緒論,旨在說明毛澤東要搞思想的緣由和他提出「毛澤東思想」的目的。第二章對於毛澤東思想的幾個問題;諸如毛澤東思想根源、範圍、主要內容和特點做一簡單的說明和探討。第三章為七次大會中的毛澤東思想,說明了毛澤東為了提出他的思想所做的準備工作,如整風運動和纂改黨史以及劉少奇對毛澤東思想的解釋和高級幹部的附合之聲,於是毛澤東思想正式被中共所確立。第四章為八次大會中的毛澤東思想,由於國內外局勢的變化,毛澤東和劉少奇在思想上所發生的爭執,以及史達林的死亡,這些事件使毛澤東在的黨內權力,受了打擊,因此他的思想便暫時退卻。第五章為九次大會中的毛澤東思想,敘述自八大之後,毛澤東因為在國內的政治、經濟問題上,遭遇到了挫折,劉少奇的掌權,這些均使毛澤東感到有所不安,因此為了奪回喪失的權力,便結合林彪,在軍中立下基礎,最後以變化大革命為藉口,進行了激烈的奪權大斗爭,到了一九六九年,奪權工作蹔告一段落,毛澤東便召開了九大會議。劉少奇已被斗誇,毛澤東和林彪結成一個集團,掌握了權力。因此毛澤東思想再一次被肯定。毛澤東思想再一次被規定於黨章之中,以及林彪和七大時的劉少奇一樣,在政治報告裡,解說了所謂毛澤東思想。第六章為結論,敘述文化大革命期間,毛林推行毛澤東思想的方法,以及流行的情形。毛澤東思想在毛共有計劃的推行下,已經過份的被渲染,許多因毛澤東思想所產生的神話都出來了。大陸人民在毛共多方面的感染下,所發生的一些反應,也簡單地做了說明。最後做了一個歷史的回顧,即從這三次大會中的毛澤東思想驗證未來;毛澤東的希望可能是會落空的;當毛澤東的權力喪失時,毛澤東思想也將自然而然的隨之而消失。未來的接班人不論是林彪或其他人再也不能用強迫的方式,把毛澤東思想強加在中國大陸人民的身上。因為中國人民是無法接受反傳統,強調暴力哲學的毛澤東思想的。 本文撰寫期間,得力於陶師希聖之悉心指導,在某些作者無法解決的難題上,提出了重要的意見,沒有他的諄諄指導,本文是無法寫成的。在撰寫初期,本所主任俊才教授提供了許多實貴的意見,衷心銘感,謹此誌謝。又國際關係研究所圖書的朋友們,在借用資料方面,給予作者極大之方便,在此一併誌謝。作者才學有限,又係初次從事長篇論文寫作工作,錯陋之處,在所難免,祈望諸位師長,先進不吝匡正。
2

毛澤東的建國理論. v.1 / Mao Zedong de jian guo li lun. v.1

January 1975 (has links)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 / Manuscript.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 Chapter 第一章 --- 導論 --- p.1 / Chapter (一) --- 問題的提出 --- p.1 / Chapter (二) --- 研究的中心 --- p.5 / Chapter (三) --- 研究的範圍及方法 --- p.7 / Chapter (四) --- 研究的局限 --- p.9 / Chapter (五) --- 全文的結構 --- p.13 / Chapter 第二章 --- 建國 Nation Building 的理論 --- p.17 / Chapter 第一節 --- 卡爾⁾ة代卓 Karl Deutsch 等人的建國理論。 --- p.18 / Chapter 第二節 --- 建國理論的檢討 --- p.82 / Chapter 第三章 --- 馬克思主義傳統中的民族國家问題 --- p.106 / Chapter 第一節 --- 民族̐£國家̐£民族國家的定義 --- p.108 / Chapter 第二節 --- 民族運動及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過程 --- p.133 / Chapter 第三節 --- 馬克思主義的民族问題及民族綱領 --- p.149 / Chapter (一) --- 一八四八年民族運動´ؤ´ؤ馬克思 的民族運動綱領。 --- p.152 / Chapter (二) --- 二十世紀帝國主義階段的民族问題──列寧的民族運動綱領。 --- p.167 / Chapter 第四節 --- 建國理論的綜合 --- p.182 / Chapter 第四章 --- 民族解放革命理論(一)──毛澤東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三七年著作分析 --- p.131 / Chapter 第一節 --- 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 Chapter 第二節 --- 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 Chapter 第三節 --- 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三六年著作的歸納 / Chapter 第五章 --- 民族解放革命理論(二)──毛澤東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年著作分析 --- p.488 / Chapter 第一節 --- 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中國社會̐£歷史實況 --- p.498 / Chapter 第二節 --- 毛澤東著作內容分析 --- p.534 / Chapter (一) --- 抗日民族統一戰綫問題 --- p.541 / Chapter (二) --- 抗日民族戰爭的戰略問題 --- p.580 / Chapter (三) --- 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的黨,軍,政問題。 --- p.608 / Chapter (四) --- 中國革命的方向´ؤ´ؤ新民主主義 --- p.643 / Chapter 第三節 --- 一九二四年至一九四五年著作的總結及引伸 --- p.668 / Chapter 第六章 --- 毛澤東的建國理論 --- p.679 / Chapter 第一節 --- 毛澤東的建國理論 --- p.680 / Chapter (一) --- 為甚麼建國? --- p.685 / Chapter (二) --- 誰人去建立屬於誰人的國家? --- p.688 / Chapter (三) --- 怎樣建國? --- p.694 / Chapter (四) --- 建立怎麼樣的民族國家? --- p.704 / Chapter 第二節 --- 毛澤東的建國理論與西方社會科學家(卡爾⁾ة代卓等人)的對比 --- p.710 / Chapter 第三節 --- 毛澤東的建國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的建國理論的比對 --- p.732 / ´ؤ´ؤ結語´ؤ´ؤ --- p.742
3

1950年代中共新華社《內部參考》的功能與轉變

黃正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原來設計新華社《內部參考》負擔下情上達的任務,以反映輿情,其刊載的文字可能對黨性不強的一般幹部和人民起顚覆作用,因此僅限地委以上幹部能夠閱讀。在實際過程中,《內部參考》成為上下層幹部之間的訊息聯絡渠道,的確有助於政策的實行,但也負擔了上情下達的功能。制度上的缺失及越來越左的政治氣氛讓《內部參考》的功能趨向上情下達。大躍進時期,毛澤東濫用《內部參考》施予下級幹部壓力,使《內部參考》的性質發生轉變,成為助長大躍進浮誇風的刊物。
4

中共對毛澤東評價之研究

王正富, Wang, Zheng-F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結論;第二章,中共評毛的背景;第三章,中共評毛的演變;第四章,中共 評毛的實質(一)--對毛思想的評價;第五章,中共評毛的實質(二)--對毛功 過的評價;第六章,中共對毛澤東路線的若干「修正」;第七章,中共評毛的困難與 影響;第八章,結論。
5

毛澤東與國際派鬥爭之研究

鄭載一, ZHENG, DAI-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目的是要闡明毛澤東與中共黨內所謂「國際派」之間鬥爭的真相。 其大概內容如下: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第二節 研究範圍 第二章 國際派之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當時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 國際派之形成 第三節 國際派之發展 第三章 國際派之掌權 第一節 國際派路線的重點 第二節 六屆四中全會 第三節 國際派之當權 第四章 國際派與毛澤東之路線衝突 第一節 肅反工作 第二節 圭地改革 第三節 軍事戰略 第四節 路線鬥爭 第五章 國際派之分裂與沒落 第一節 遵義會議 第二節 抗日統一戰線 第三節 延安文藝整風 第四節 國際派之沒落 第六章 結論
6

毛死後中共政治權力移轉之研究

樊祥麟, FAN, XIANG-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一九七六年毛澤東死後,在中共權力轉移的過程中,政治世代之間的交接與黨槍關 係之間的組合,無疑已成為整個過程中最重要扡最棘手的問題。因此,本論文之主要 目的,旨在探討世代交接、黨槍組合及權力轉移之間的互動關係,冀能對於中共未來 權力轉移的動向有所推斷。全文共六章十八節,約計九萬餘字,茲簡述其內容如下: 第一章,導論:先分析共黨政權的權力轉移與世代交接,再陳述中共政治世代的特性 及其區分,最後提出本文研究方向。 第二章,毛死前的政治困境:分別從「文革」、「九大」、「十大」這三個階段,探 討毛死前面臨的政治困境:世代交接秩序的破壞、黨槍關係重組的徵兆、權力轉移衝 突的延續。 第三章,毛死後的「四人幫」事件:先剖陳「文革派」脆弱的實力,再論及「解放幹 部」復起的影響,最後談到「十、六政變」出現的意義。 第四章,華國鋒政權的上下:先評述「凡是派」的實力基礎,再討論「十一大」未能 在黨槍組合上完成權力轉移的原因,最後指陳鄧小平靠「解放幹部」取得黨槍組合上 的優勢。 第五章,胡趙體制的命運:先探討謀求黨槍組合與權力轉移制度化的「庚申改革」, 再分析「十二大」黨槍無法組合的權力轉移與世代交接,最後評論胡趙體制能否靠「 整黨整風」確立統治地位。 第六章,結論:先分析胡趙體制的實力狀況,再討論世代交接、黨槍組合及權力轉移 之間的互動關係,最後評估中共未來權力轉移的動向。
7

論毛澤東的敵我區分思想(1912~1949)—從卡爾‧施米特的觀察角度出發

楊時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分析毛澤東的敵我區分思想為核心,採取文獻分析法,藉由施米特對於敵我區分的主張,重新視察毛澤東思想的轉變,並討論敵我區分思想對於毛澤東後續政治實踐的潛在影響。在革命鬥爭之中,毛澤東貼近現實處境進行思考,動盪的狀態使他構成一種動態的方法論運用,而敵我區分正是在此基礎上被提出、進而深化。敵我區分思想讓毛澤東掌握到動員群眾的現實要素,且透過戰爭與政治的辯證思考,將鬥爭提升到永不止歇的境界。在這脈絡下他釋放出青年時期思想潛在的集體價值,並在敵我區分思想的影響之下,進一步形成獨特的民主概念及對自由主義的批判。本文即針對「敵我區分」在過去毛澤東的政治實踐中的生成與發展作探討,這是個值得今天人們一再深思的重要課題。
8

韓非子思想與毛澤東革命策略

林成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9

毛澤東的政治思想-權力與策略 /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Mao Zedong - Power and St- rategy.

李嵩明, Lee, Soong 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毛澤東是中共革命及建政中最具影響力的領導人物,他的政治思想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中共的發展路線。誠如斯圖爾特.施拉姆(Stuart.R.Schram)所說:「思想發源於歷史,思想也塑造歷史」,毛澤東的政治思想有其受中國歷史傳統影響的一面。但是,就身為一位革命者而言,毛的政治思想在開創歷史方面,更值得去研究與探討。   就中共的歷史來看,中共黨內歷次的鬥爭,所包含的意義除了領導者之間的權力鬥爭之外,它的深刻意含尚包括一套政治權力與策略的建立。從陳獨秀的「右傾」,瞿秋白、李立三的「盲動」,到王明國際派的倒台及毛澤東取得中共黨內的領導權,這一連串歷史過程不僅改變了中共的革命,也建立了毛澤東的政治思想與實踐,這就如同葛蘭西(Antonio Gra- msci)所稱的「建立領導階級同創造世界觀有同等的價值」,而「實現了的領導權意味著對哲學的實在評論,意味著它的實在的辯證法」,身為一位革命者,毛澤東既反傳統又從傳統文化吸取精華,他的革命改變了歷史,卻也造就出他獨特的政治思想,一種具體的社會實踐及辯證的政治思想。   傅柯(Michel Foucault)認為「當代哲學完全是政治的和歷史的。它是內在於歷史的政治,同政治不可分隔的歷史」,毛的政治思想,如同傅柯所言是「內在於歷史的政治」,毛熟讀中國歷史,懂得歷史的政治過程,他更瞭解歷史政治的權力與策略。當毛澤東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總結中共革命及建政的時代意義時,這場革命似乎只關注道德及正義,革命所具有的權力爭奪被有意的忽略。如今是重新探討這場革命的權力與策略研究的時候了。
10

一九四九年∼一九五七年毛澤東思想之研究 /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o Tse-tung's Thoughts,1949-1957

劉祖光, Liu, Tsu K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意識形態途徑,研究中共建國後毛澤東探索後革命時期理論與實踐 統一的過程。第一章導論,說明研究方法;第二章論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三 年中共內政外交情勢與毛澤東之態度;第三章論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五年 底一五計畫及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總路線之初期實踐經驗,置重點於工業化 產生的問題,農業合作化的超速完成,以及毛澤東在這些實踐經驗中的地 位及其反省;第四章論一九五六年以後蘇共二十大及波蘭、匈牙利事件如 何促使中共公開反省蘇聯模式,即毛澤東提出「論十大關係」的過程及其 意義,並由此導出中共為另尋發展模式,必須借重本國 識精英,因此才 有由毛澤東提倡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寬鬆政策;但由於知識精英出發 點與毛澤東不同,終使雙百失控,導致反右鬥爭,使毛澤東帶領中共走向 極「左」思潮。綜觀建國後至一九五七年,中共及毛澤東所面對的客觀情 境,實為後革命時期的必然發展,包括城鄉分離、工農剪刀差危機、知識 精英與群眾對立等;毛澤東通過個人認知結構(本文以民族主義、民粹主 義、實踐性格及矛盾世界觀概括),企圖找出能指導後革命時期的理論, 但由於後革命時期客觀情境之本質,及毛本人認知框架之限制,終使毛走 上以革命手段企圖達成後革命任務的極「左」思潮。

Page generated in 0.020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