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48
  • 223
  • 25
  • 9
  • 1
  • Tagged with
  • 258
  • 133
  • 104
  • 100
  • 67
  • 65
  • 62
  • 58
  • 55
  • 49
  • 48
  • 43
  • 43
  • 42
  • 38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灣金融服務業企業優勢分析 - 以中國信託為例

劉樹芬, Liu, Shu-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台灣金融服務產業在現今利差不斷縮小的競爭環境下,所面臨的產業環境如何?在如此的環境下,是否還是可以在此產業中找到一個成功的企業,探討其成功之道?另外本研究也透過個案研究與分析的方法,針對產業獲利最佳的企業 –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進行探討,看是否可以找出有利的企業競爭策略與競爭力。 現有金融服務業者在其內部的產品設計、生產、行銷、運輸、支援作業等多項獨立活動在產業發展中如果能產生一定的價值,深化客戶資訊、建立銷售文化、積極主動的管理績效來加強核心競爭力,就會使此金融服務業擁有差異化資源,也就會獲得一定的產業競爭地位。
2

手勢在中文會話中的語用功能 / Gestural contextualization in Chinese conversation

曾惠鈴, Zeng, Hu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是藉由研究在會話中觀察到的手勢,說明手勢在溝通上的重要性。根據我們的觀察,說話者在溝通上使用的手勢有兩種,一種是「說到做到」,一種是「言行不一」。分析在會話中出現的手勢後,我們得知「說到做到」手勢最常傳遞名詞訊息,其次是動詞訊息,而這類手勢的功用在於使說話者的言語表達更形清楚。以具像和指示手勢傳遞的「言行不一」訊息,包括發生在主詞和動詞位置的「角色轉換」,其功用是使說話者表達對談論中人物的說明和詮釋,以及最常和動詞一起出現的「補充訊息」,可補充說話者在事件中沒有以言語說出的訊息。說話者在溝通中使用手勢,就能提供更多訊息給聽者,同時也可使言語表達更加清楚生動,便於聽者了解。 / There are two kinds of gestures in communication. One is "congruous gestures", which the gestural messages are identical with the meanings of the simultaneous speech. Another is "incongruous gestures". Incongruous gestures a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1)"footing shift": the speakers play the role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ir narrations. (2) "message complement": the gestural messages are not the same as the meanings of the corresponding spoken words. Since the congruous gestures perform the same messages as those of the spontaneous speech, we want to find out why the speakers use them. To the incongruous gestures, we want to find out why the speakers perform them. We collect the Chinese conversational data to do our analyses. In our data, the messages performed by congruous gestures mostly correspond with the meanings of the nouns. The function of the congruous gestures is to make the speakers' verbal messages more clearly and vividly. Besides, the gestural types of incongruous gestures are iconic and deictic. The "footing shift" occurs in the positions of the noun and the verb. Its function is to make the speakers give their own interpretations and evaluations on the characters. The "message complement" mostly appears with the verb. Its function is to complement the message the speakers do not say in the events. Gesturing in communi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It enables the speakers to provide more unspoken information, or convey the verbalized messages more clearly and vividly for the hearers to understand.
3

以色列陸軍之研究

林豐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色列自一九四八年建國以來,僅五十餘年歷史,國土面積小,人口與敵對的阿拉伯國家相較不成比例。三軍常備部隊始終維持在十餘萬人;惟軍事力量強大,足以稱的上是世界的強國之一,更是中東地區一流的軍事強國。自建軍以來,軍事成就不但令人刮目相看,政治上,更成功扮演維護國家生存的重要資產角色。其建軍如何影響陸軍之發展、在全般戰略與戰爭中的地位、作戰思想及軍事準則之形成與實踐等成就之內涵,均具深入研究價值。 以色列近兩千年歷史中,不曾擁有國家及軍隊,在短短數十年內,能將複雜的軍事藝術發揮的淋漓盡致,究其核心價值,是猶太人的「生存」問題。而軍隊是龐大而複雜的戰鬥組織,其發展及改革長囿於現況或傳統思路,當面對新的戰場時,往往失去其適應能力。然而,以色列陸軍在戰爭中所表現的,是始終引領著戰爭的發展。 以色列因戰爭而全國皆兵,並進行軍隊的建立及脫胎換骨,其成就是從摸索與錯誤、實驗與辯論中將所得實際經驗,從最基本的技能,到錯綜複雜的大軍作戰訓練自己,並在戰爭中通過檢驗。戰爭中,以色列陸軍始終主宰戰場形勢,其成功不僅是作戰準則、戰術及組織進步而有效率,甚至是與他人不同,但全部都是以色列人自己創造出來。而永遠準備打下一場戰爭是其不變的信條,從質與量的提升、作戰指揮及戰略、戰術運用、逐次發展到聯合作戰型態及新式武器裝備發展與運用等,均為下一場戰爭做準備。最寶貴的經驗教訓,是以色列決心自行發展遂行長期作戰所需武器,不再完全依賴外來的武器供應。 以色列軍事準則的形成、制定,有其歷史、地理及心理的複雜因素,這也是它比對手擁有更勝一籌軍事技巧的原因。其攻勢及守勢準則根源是建立在以色列一貫的安全概念上,戰略是守勢的,陸軍的運用向以攻勢為主。關鍵因素為政治孤立、戰略縱深不足及缺乏作戰持續力、強敵環伺及超強干預的脆弱性等考量。作為一個小國,以色列陸軍只有較少的選擇與較小的自由發展適合於自己的軍事準則,即先尋求可用武器,再擬訂其準則。所以其準則主要是可用武器功能之發揮。他充份瞭解大國的準則,僅能有限度地運用於解決小國的問題。因此,以色列在發展自己的準則上,是成功的典範,它經常不斷變化、修正與革新,因為,下一場戰爭必定不同於上一次。所以必須注意戰爭的積極經驗及教訓;且對消極的教訓也相當注意。準則的彈性與不受拘束,使他在研究每一次戰爭教訓時,係假定以軍戰敗,而不是以戰勝者的態度自許。這方面以色列充分掌握小國不似大國,小國通常只需發展適合於地區情況的戰略及軍事準則,因此,機動性與適應性相對提高。 戰略環境改變,因應潛在威脅方面。大多數阿拉伯國家已逐漸傾向接受以色列存在的事實。然而,潛在威脅並不因此而消除。陸軍為因應新情勢變化,主在加強指揮及作戰運用更具彈性,提升三軍聯合作戰能力及相應的軍事準則之革新。在因應恐怖攻擊方面,長期以來,對於阿拉伯人恐怖活動做出的反應都是使用軍事手段,非但未使巴勒斯坦人屈服,反而擴大恐怖攻擊規模,致以色列陸軍傷亡持續增加,反制恐怖主義投資也相對增加,更投入龐大經費構築安全隔離牆。面對與巴勒斯坦衝突持續發生「質」的改變同時,以色列陸軍所擔負對付恐怖攻擊活動的難度將會更高。 以色列陸軍未來仍將強調以實力為原則,始終保持對敵國的絕對優勢:保證「質」的優勢,藉以抵消阿拉伯國家「量」的優勢;保持對阿拉伯國家的嚇阻態勢,準備與阿拉伯國家進行全面戰爭。但是以色列對敵人的軍事嚇阻,卻也有限制:(一)嚇阻態勢是一種不得已的暫時解決當前問題的辦法。長期衝突的事實說明,如果雙方缺乏邁向政治妥協的行動,嚇阻終必失敗。(二)倚賴軍事力量對付侵略的嚇阻戰略,在敵人不顧一切、估計錯誤或以克勞塞維茲戰爭思維(除非軍事結果對政治的後果有極不利的影響,否則政治後果才是至關重要的,而不是立即的軍事結果)的方法下從事,嚇阻也終究會失敗。
4

我國主要報紙資訊新聞之趨勢分析

譚鳳珠, TAN, FENG-Z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資訊列入重點科技之前與之後,我國三家日報(中央日報、聯合報與 中國時報)報導資訊新聞的趨勢,並反映報紙對科技新聞的表現。 本研究使用內容分析報紙的資訊新聞;分別探討資訊新聞的報導則數、消息來源、報 導主題、重要性、報導類型、發展階段及陳述方式的趨勢。 第一章緒論:共分三節。 第二章文獻探討:共分四節。 第三章研究方法:共分六節。 第四章資料分析與討論:共分八節。 第五章結論:共分兩節。
5

台灣地區投信公司競爭策略之研究

李正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之投信公司為研究對象,以事業策略層級的角度為主,參考各學者之競爭策略相關理論與文獻,並配合投信業的特性,發展出本論文之「研究架構」。在研究方法上,首先以研究架構中各項理論為基礎,依循理論來蒐集與分析資料。其次,經由大量的次級資料整理與分析,與深入訪談專家與業者,建立有關我國投信業的產業及公司個案資料,進行個案投信公司之競爭策略的研究。最後,引出跨個案的結論,並配合理論進行比較與解釋,發展出政策上的涵義與建議。本研究所選定之個案為FB投信、PU投信、FM投信、EW投信、與AD投信等五家公司。 本研究結論發現如下: (一)競爭策略與內部環境之關聯性: 1.卡在中間者較無法正視內部環境的優缺點,並在一般性策略之間舉棋不定。 2.採取廣泛差異化策略的公司,須具備寬廣且多樣的個人能力與組織能力。 3.有集團強大資源支持者,方有能力進行水平購併策略。 4.品牌與商譽、人力資源、資訊系統與資料庫是投信業的重要資產;投資管理能力、行銷與業務能力是投信業最重要的組織能力。 (二)競爭策略與外部環境之關聯性: 1.外在環境多變,組織處於不確定性、複雜、模糊的情況下,投信公司的策略規劃仍多偏向於嚴謹的(上至下)程序層面,而鮮少具有突現的過程。 2.採取集中化策略、廣泛差異化策略、或最佳價值提供者策略,較能延伸競爭市場。 3.採取廣泛差異化策略的公司傾向在慾望層次進行競爭,而採最佳價值提供者策略傾向在本質層次進行競爭。 4.採取廣泛差異化策略較重視外部關係人之人際網絡關係。 5.採取最佳價值提供者策略的公司與客戶的議價能力較強。 6.「顧客的議價力量」與「替代品的威脅」削減了投信業的競爭力量。 (三)競爭策略與功能策略之關聯性: 1.採低成本策略的公司傾向在全面產品發展。 2.採取廣泛低成本策略與最佳價值提供者策略,較注重組織內部運作能力,以較佳的效率來建立其競爭優勢。 3.採取廣泛差異化、集中差異化、或最佳價值提供者策略的公司,較重視產品與服務的品質。 4.採取集中差異化、廣泛差異化策略的公司,較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 5.提供最佳的顧客回應,是所有投信公司俱重視而欲建立的競爭優勢。
6

廣播電台競爭優勢與策略研究

陳本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所謂電臺競爭優勢是指電臺在收聽率與廣告營收兩方面有優於同業的表現。廣播電驒競爭優勢的建立是電臺依據外部環境的要求,透過內部營運活動,運用本身的核心資源,提供聽眾和廣告主較競爭者優良的服務。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與宗旨包含電臺經營外部環境的探討與內部核心資源的項目與內涵,並從價值鏈的角度來探討電臺透過價值活動建立競爭優勢的過程。  研究發現,電臺的外部環境包括聽眾、廣告主、競爭者、主管機關、傳播科技發展與應用等要素,因應外部環境,電臺必須具備的產業關鍵成功因素包括:目標聽眾定義清楚、市場規模足夠;掌握滿足目標聽眾的方法,也就是節目規劃的原則與生產的方法;隨時掌握市場態勢;獨特的定位與品牌形象;經營效率與成本控制;促銷活動的搭配等。  電臺的核心資源則是透過節目、行銷、人力資源、研究發展四大管理功能,對應外部環境的要求來建構,其內涵包括有形資產、無形資產(品牌著作權、資料庫)、個人能力與組織能力。  在電臺價值鏈運作方面,電臺的主要價值活動為節目與行銷,輔助活動為研究與發展(市場研究)、人力資源管理、企業基礎架構(企業文化、管理制度)。透過效率、品質、創新、顧客回應四個跨功能目標的設定,電臺便能因應外部環境的垗戰,創造競爭優勢。
7

客戶關係中的權勢與信任對企業推廣EDI的影響

秦蔚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資訊電子業競爭激烈,無不希望能降低採購成本來增加利潤,加上價格變動迅速、產品生命週期短,一旦庫存擱置過久,就會造成成本上的大量損失,因此此產業的製造商,紛紛尋求資訊科技的協助,來完成採購等相關活動,而電子資料交換(EDI)就在這一波應用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因EDI無法單獨使用,需交易伙伴的配合,故組織間的互動關係,可能對EDI的採用產生影響。   EDI的採用可分為三個層次:系統建置層次、內部整合層次、外部整合層次,而本研究探討在目前供應鍊管理的環境下,組織間互動關係中的權勢(power)與信任(trust),對EDI採用的影響。本研究針對國內資訊電子業中的製造業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權勢、信任與EDI採用的三個層次,均呈現正向的相關。若將權勢與信任放在一起分析,權勢因素在EDI採用的三個層次所產生的影響,比信任因素更顯著,而信任因素在EDI內外部整合層次所能解釋的程度,比在EDI系統建置層次來的高。
8

統包模式對產業結構影響之研究 / The Impacts of Turnkey Solutions on the Dynamics of Industry Structure

林晏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企業在成長過程中,評估本身在市場所在位置及手中握有資源的多寡,做為公司未來發展策略設定之依據。不論是領先者或者是扮演追擊的後進者,搶占市場的重要關鍵在於速度(time to market)。 在台灣手機產業中,除了求快也要求成本降低及產品功能齊全。因此在開發成本與開發時程都寄望能得到控制及減少的前提下,統包(Turnkey Solution)方案確實滿足了這些要求。依靠統包協助,手機產品可以快速完成開發並量產,並在短時間內進行市場的擴張;同時也有助於加速產品的更新率,達成產品多樣化目的。在仍屬於高額利潤的智慧型手機產業,製造商無不希望獲得更快的方式進行產品銷售並拉高利潤,也因為享有高額利潤,不斷吸引著許多製造商投向統包懷抱。 本研究觀察到統包模式原屬於新進入的供應商在切入近乎獨佔市場競爭中所採用的競爭策略活動,目的是侵蝕原有的供應商,這個本身擁有大量的通訊專利所建立起的技術門檻及市場優勢。但統包模式除了有效的協助供應商建立起本身的競爭優勢外,卻也大幅度的影響到採用統包模式的下游製造商。以五力分析及競爭基礎的觀點作為統包模式的分析理論,統包模式採用擴大本身的技術價值活動方式,提供all-in-one及all you can eat的服務模式,吸引希望降低成本的製造商及技術能力不足的製造商。但在不斷擴大技術價值活動後,也直接觸發了競爭基礎的轉移,製造商所持有的競爭優勢逐漸被統包吸納,製造商看似得到額外的力量,卻反而加速了產業的價格競爭。 本研究最後建議:統包,一個包著糖衣的毒藥,如果企業在無其他配套的經營策略規劃下採用統包模式的發展策略,則是直接將企業推送到不利的競爭位置。對於台灣的手機產業而言,統包模式已是既成的事實,台灣手機產業需要擺脫成本領先的思考模式,借力使力,善用統包模式為本身在產業競爭中爭取更多的緩衝時間及空間,讓企業可以選定更具競爭優勢的策略活動,讓企業可以轉型,不再以成本競爭作為唯一的工具。 / Within the processes of developments of enterprise, it is significant in itself to evaluate the position of market and controlled resources to establish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 which corporations are able to depend upon in the future. Furthermore, regardless of the forward companies or backward ones, the crucial mission is time to market. Within the cellular phone industry in Taiwan, the requirements of products for survival are fast, cost down and complete functions. Within the premise of cost down and time saving, the scheme of Turnkey Solution thus is the explanation. Depending upon the assistance of turnkey solution, the products of cellular are able to turn into mass production and as well as to be developed in short term, and then succeed in market expansion. Simultaneously, it is contributive to the purpose of diversified production by accelerate the renew ratio of product. The manufacturers attempt to improve the sale of products and raise its profits in this high-profit-earned industry of smart phone; in light of the high returns, the abundance of manufacturers is fascinated with the strategy of turnkey solution. This research is to observe the turnkey solution and its strategic exercises within monopolistic market; the purpose of turnkey solution is to aim at intruding into the original manufacturers, which possess market superiorities and techniques threshold established by abundance of communicative information. Moreover, turnkey solution not only effectively supports suppliers to build up competitive superiorities, but also substantially influences on manufacturers who also adopted turnkey solution. To use five forces analysis and the perspectives of competition bases, turnkey solution adopts the way of improving the values of techniques, providing services of all-in-one and all you can eat matters, and appealing the manufacturers who attempt to decline cost and contain deficient techniques. Nevertheless, after the expansion of improving the values of techniques, this activity in the meantime detonating the transference of competition bases and the superiority of manufacturers may gradually be absorbed by turnkey solution. It seems manufacturers are able to get additional forces; acceleration of price competition is emerged, however. Suggest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that turnkey solution is the poison covered with sugar coating, if an enterprise has no alternatives but only business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urnkey solution, the enterprise would be push into a detrimental situation. As for the cellular phone industry in Taiwan, since turnkey solution has been an unbreakable reality, the industry needs to break away from the ideology of cost orientation but transfers to turnkey solution, which can give corporations more time and space to strive for industrial competitions. Turnkey solution makes enterprises more competitive, and as well as makes them being restructured and gets rid of the solely situation of cost competition only.
9

地區限定優勢:成因與對國際化之影響

羅芳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多國公司進行優勢之跨國移轉時,有些母公司按照擬定的計畫為之,有些母公司則視地主國的需求而移轉相關資源。實務觀察發現,移轉優勢至國外時,有的公司成功,有的公司卻失敗,其原因為何?理論上,多國公司在國外營運時,傾向將母公司優勢移轉到子公司,以克服外國公司之不利生存性,有些母公司優勢可順利地移轉到子公司,然而有些優勢則否,乃因優勢具有地區限定的特性。因此,由於資源在跨國移轉時會面對某些障礙,使得優勢的跨國使用可能受限,本研究的重心為如何在新的地理空間發揮原有的優勢。 本研究共分三個子研究進行,分別為 1.以探索性個案研究之個案提出命題,探討地區限定優勢之因素與轉化方式。 2.依據個案所提出之造成優勢地區限定三大成因,以實證資料驗證其對母公司優勢地區限定程度之影響。 3.探討地區限定優勢成因對多國公司策略之影響。 首先,個案主要探究造成地區限定優勢之因素,與多國公司降低優勢地區限定程度的方法。個案研究發現:(1)影響優勢地區限定程度因素主要可分成環境、組織及優勢等三個層次;(2) 多國公司可針對不同造成優勢地區限定之因素,分別透過轉化的方式 (例如:選擇相似環境之國家投資、將相關的週邊環境整體移動、與組織次系統脫勾、將次系統整體移動或切割優勢等方式),降低優勢地區限定程度,以利跨國移轉;(3)不同造成地區限定優勢之因素搭配不同之轉化方式,可降低優勢地區限定程度。為加速優勢的跨國移轉,本研究對實務界的建議為加強非地區限定優勢之建立、將地區限定優勢轉化為非地區限定優勢,以及建立優勢管理制度。 第二個研究探討地區限定優勢之成因。依循量表發展過程,發展出衡量地區限定優勢成因之衡量指標11題,分別代表三個構念:環境鑲嵌、組織鑲嵌與優勢特性,經修訂後成為施測問卷。問卷調查有效樣本為多國公司中154位熟悉海外投資業務之中高階主管,經探索性與驗證性因素分析,通過各種信度與效度測試後,確立衡量指標。接續驗證成因構面與地區限定優勢之關聯,實證結果亦顯示此三構面對優勢之地區限定程度,均有正向影響。因此,此三因素為地區限定優勢之成因。 第三個研究主要探討造成地區限定優勢因素與多國公司策略之關係,驗證造成優勢地區限定之成因,對多國公司進行國際拓展、國際策略與優勢移轉之影響。問卷調查有效樣本為多國公司中158位熟悉海外投資業務之中高階主管,統計分析結果發現,環境鑲嵌造成之優勢地區限定程度高,會使得多國公司傾向採用分權結構;組織鑲嵌造成之優勢地區限定程度高,會使得多國公司傾向採用全球策略、降低國外子公司股權、並造成優勢移轉至子公司時間拉長;優勢特性造成之優勢地區限定程度高,會使得多國公司國際化深度較淺、傾向選擇文化距離小的國家投資、優勢移轉至子公司時間拉長、與優勢移轉至子公司程度降低。
10

反恐戰爭對台海安全影響之研究

楊正綱, YANG CHENG-K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九一一事件把人類從「後冷戰時代」帶入「反恐時代」,讓原先樂觀預見冷戰終結以後,人類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將建構「經濟安全」為主題的時代特性,很快又落入到以「複合安全」為思考主軸;而對整體人類最大的威脅也從「兩極對抗」過渡到「恐怖主義」。而恐怖主義的危險性不在於它的太強,是它的不對稱性及因為不對稱性而無所不在。 反恐是一場「敵暗我明」的戰爭,特別是恐怖主義與一般犯罪行為已無明顯之界線,因此現階段以美國主導的國際反恐行動,大致都不脫離「民事防堵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式。鑒於反恐措施屬於低政治的範疇,卻需要高政治的嚇阻手段,因此一些以往不受重視或與恐怖主義沒有直接關聯的社會治安問題,逐漸被刻意凸顯並被提升至影響國家安全的位階;換言之,社會安全已和國家安全密不可分。 國際體系的轉變大致來說是大國之間的事。盱衡冷戰後亞太局勢演變,其中「美日同盟」經歷一段不穩定的發展,美中關係也因人權、民主價值觀衝突,以及中共企圖填補蘇聯瓦解後所留下的權力真空,經常出現磨擦。然九一一事件,改變了全球的安全型態;在國際社會的互動中,美國仍以世界超強的姿態居於領導地位,一面進行構建國際反恐聯盟,重新部署全球反恐行動兵力;另一方面調整外交策略,試圖重建世界新秩序。 九一一事件對兩岸關係最重要的影響,應該是促使美國更積極維護台海和平,避免世界其他區域爆發衝突,影響美國的全球戰略部署。總括而言,正因為美中雙邊之間仍存有許多的矛盾,台灣只要不誤判形勢或是操之過急,面對反恐戰爭後的台海安全形勢演變,縱然整體戰略環境未向台灣傾斜,仍應是機遇大過於挑戰。 台灣目前的威脅主要來自中共的外交孤立與軍事威脅,台灣應主動穩定兩岸關係,避免製造爭議性問題,降低台海軍事緊張;擴大台灣的柔性力量,這些力量包括經濟競爭力、科技創新力、民主號召力和資訊的普及力,以利融入國際社會。並隨國際反恐趨勢,從非政府組織切入,從敏感性較低議題著手,參加跨國性反恐行動,以爭取國際友誼。如此台灣應與全球化結合在一起,台灣更容易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

Page generated in 0.022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