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從「土改」到「人民公社」-中共土地鬥爭策略之研究常永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農立國的中國,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農民的問題,也就是全國絕大多數人民的問題。我國農村在久亂中凋蔽,勞動力久已脫離生產,農民的境遇普遍悲慘;因此,那一個政黨能夠抓緊農民問題,做為奮鬥的目標,即便只是個口號,質樸的農民群眾已視其為救星,他就像被磁石所吸引似的聚攏在該黨四周,從而奠定其群眾基礎;這個政黨在爭取政權的鬥爭中,也必然掌握了較大的勝算。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敗豈有僥倖之理?如以爭取民心、籠絡群眾的角度觀之,可知爭勝時機,不在戰時,而在平時;決勝場所,不在戰場,而在稻田!
我國農民所承受的痛苦雖多,然而最大問題,厥為土地問題。在中國,土地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更是社會問題的主軸,一直是我國自古以來最感痛苦、最想解決難題:周之「井田」,漢之「限田」,晉之「占田」,北朝及隋、唐的「均田」,太平天國的「公田」,和國民政府的「耕者有其田」政策,都是為了解決類同的土地問題,而在不同的時間和環境,所做的不同改革和嘗試。土地問題不能妥善的解決,往往促成農民的大暴動,導致許多王朝的更迭。中共倚仗農民起家,然而,中共的「土改」是個絕大的騙局,被欺騙的農民總有醒悟的時候,這也是中共覆亡的時候。唯有從土地和農民的互動關係,來觀察歷代王朝的興衰,而後探討中共土地鬥爭策略的演變,方知其歷史意義何在。
如把中共的土地鬥爭策略視為發展的過程,其變遷可分為三個階段來論述。第一階段是「土地改革」,包括其前身「土地革命」;第二階段是「農業合作化」;第三階段是「人民公社」。這三個階段已把農民被訛騙、利用、犧牲的血淚史,作了簡略的說明。
在長期的土地鬥爭中,中共總結了無數次挫敗的經驗,才決定了全盤俄化的農村策略總路線,那就是:依靠貧農,鞏固團結中農,對於富農,則在不同的條件下,分別採取「限制」、「中立」、「消弱」、或「消滅」的策略,對於地主,則當做一個敵對階級予以殲滅。這种陰狠的統戰策略分化了敵人,壯大了自己,遂能夠達成以下的目標:以「土地革命」煽惑農民,以廣大農村包圍城市,長期武裝鬥爭,然後奪取政權。
本論文係研究中共土地鬥爭策略的演變,細數中共迫害農民的歷程,從而揭穿其殘暴、邪惡的本質;並由其輕信寡諾,喪失民心的角度,辨明暴政必亡的歷史鐵則。
欲了解每一特定事件的背景、原因、發展、結果,和影響;須從特定的時間、空間因素、和其他主要支配條件中,找出彼此的內在聯繫,就必須使用系統研究法(system Approach);從選定的角度,把許多特定事件貫串起來,一方分析其縱的過程,一方剖視其橫的斷面,從歷史的長期演變中尋求真理,不失為了解史實的坦途,所以歷史研究法是必須採用的。在解釋個別現象時,為求深入本質起見,多採用比較法(comparative method),或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比較法用來比較兩件資料的差異,以究明其演變;內容分析法則以簡單的數量方法,解析資料中的重要概念或文句。質言之,本論文乃以系統分析法和歷史研究法為縱貫,比較法及內容分析法為橫剖,目的在從時間上作長期的觀察,和空間上作周延的採討。
關於本論文的內容方面,全文約十二萬字;在章節的安排上,除前言外,共分為五章十三節。第一章係闡明中共土地鬥爭策略的思想淵源,和理論基礎;第二章到第四章,則從理論到實踐,論述中共土地鬥爭策略的演變歷程,同時這三章也為第五章結論,提供了理論上的分析架構。
關於寫作和取材方面,資料來源係以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的藏書為主,政大圖書館和社會資料中心、情報局、調查局的書籍為輔。著手寫作之時,自始至終都由
陳師定中悉心指導,深恩隆情,不敢稍忘;在學習和生活方面,曹所長伯一,多次愷切指點,也在此謹申謝忱!最後,必須強調,鄭師學稼、高師向杲、陳師森文,尤其是李天民先生,以上諸位師長的著作,賜予本人無陰的啟示;如果沒有這些啟示,這篇論文決不會以現在的面貌出現。
|
2 |
從政治鬥爭的角度看周恩來的文藝主張宏建燊, HONG, JIAN-S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是探討周恩來對文藝何主張?他的文藝主張與毛澤東、劉少奇之間是否有些不同
,乃至因不同而相爭,周恩來又採取什麼樣的態度?
第一章說明周恩來與文獻的關係,證明周恩來酷愛文藝,與他日後的文藝主張有密切
的關係。
第二章說明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的文藝主張,比較他們的不同點,從而突出了周
恩來有自己的文藝理想。
第三章從周恩來的文藝講話,說明五十年代,中共領導人對文藝的看法,由合而分。
第四章具體證明周恩來提出自己的文藝主張。
第五章文化大革命之前,毛澤東、劉少奇兩派發生文藝論戰,周採取何種態度?他的
文藝生活有沒受到影響等等。
結論周恩來的文藝精神-藝術民主
論文共乙冊,全文約五萬字。
|
3 |
毛死後中共權力鬥爭與政治變革之探討柳熙汶, LIU, XI-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鄧小平在打倒華國峰,取得了對中共的領導權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不得不進
行重大的改革措施,所以本論文以研究毛死後中共權力鬥爭與政治變革為主,目的在
分析中共權力鬥爭的內涵,以及探討中共進行的各項變革的具體內容,以期有助於其
內部情勢的掌握與瞭解。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理論與分析方法。
第二章:中共權力鬥爭的內涵。敘述中共權力鬥爭的特徵以及文革以來中共內部權力
鬥爭之經過。
第三章:鄧、華鬥爭的中心問題。論及批毛問題、平反問題,與清除「四人幫」餘黨
問題。
第四章:鄧、華鬥爭的經過。討論中共十一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鄧、華之
間的鬥爭。
第五章:鄧小平實施的政治變革。討論中共各項改革之實情(體制改革、新幹部政策
及整黨整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法制改革),並加分析檢討。
第六章:結論。總論鄧、胡、趙幫派系之形成及未來變化,與鄧小平面臨的問題。
|
4 |
毛澤東與國際派鬥爭之研究鄭載一, ZHENG, DAI-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目的是要闡明毛澤東與中共黨內所謂「國際派」之間鬥爭的真相。
其大概內容如下: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第二節 研究範圍
第二章 國際派之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當時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 國際派之形成
第三節 國際派之發展
第三章 國際派之掌權
第一節 國際派路線的重點
第二節 六屆四中全會
第三節 國際派之當權
第四章 國際派與毛澤東之路線衝突
第一節 肅反工作
第二節 圭地改革
第三節 軍事戰略
第四節 路線鬥爭
第五章 國際派之分裂與沒落
第一節 遵義會議
第二節 抗日統一戰線
第三節 延安文藝整風
第四節 國際派之沒落
第六章 結論
|
5 |
中共鬥爭思想之研究藺斯邦, Lin, Si-B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共黨問題,是中國人面臨的最大政治問題。族國生存發展的前途,都建立在取消共黨
桎梏迫害的基礎上。故認識共黨,至為重要,而認識之淵源則來自「知已知彼,百戰
不殆」的啟示與實踐。
中共以斗爭起家,斗爭概念普遍存在於共黨的各個生活層面上,它是一切共黨概念中
的中心概念。離開斗爭,其余的概念都變得「改良」了、「修正」了。是以,要膫解
中共,就有膫解斗爭指涉的必要。庶幾抓綱提領,握到神貌。
今天,隨著共黨帶來的不幸與悲劇之延長,益肯定了反共的文化意義和道德意義之價
值。這些,就是我們企圖研究中共斗爭思想的一點動機與體認。
|
6 |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時期中共階級鬥爭革命型態轉變之研究蘇上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7 |
中共軍事路線的轉變─黨內鬥爭所扮演之角色(1949-1976) / The transformation of CCP military line─ the role of inner-party struggle(1949-1976)黃宇松, Huang, Yu S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自古田會議之後明確了「黨指揮槍」的原則,在黨軍一體的情況下,中共的黨內鬥爭或多或少地對軍隊造成影響;也因為黨與軍隊高階領導人存在著「雙重菁英」的身份,軍隊往往被捲入黨內鬥爭之中,這都為中共的軍隊建設造成深遠影響。而中共建國後為改善軍隊長期存在的山頭主義、游擊氣息,致力於軍隊管理、訓練納入統一的制度下;同時1950年中共參與韓戰,體驗到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運用現代武器所帶來的震撼。這些狀況都讓中共開始思考開展軍事現代化、正規化的問題。此外,革命化的建軍路線,並未隨著共軍開展軍事現代化、正規化而被揚棄,政治工作仍是共軍建軍路線的重要環節。因此毛澤東時期共軍的軍事路線,呈現出現代化、正規化、革命化三者並行的現象,但這三者比例,随著彭德懷、林彪與葉劍英先後主掌軍委日常工作,而有不同的偏重。
|
8 |
台北地區小劇場之文化生產場域分析(1986-1995)-從「收編論」談起 / Incorporation or Not: The Field-Analysis of Cultural Production on Taipei's Little Theatre (1986-1995)戴君芳, Tai, Chun-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嘗試從法國當代社會學家Pierre Bourdieu 的「文化生產場域」出發,期能為在地的小劇場研究提供一個全新的分析視野。鑑於「收編論」所引發的諸多爭議乃是小劇場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問題癥結之所在又涉及小劇場的「反體制」定位,因此有必要重新檢視「小劇場運動」的興起與轉型。本文章節的安排如下:第一章為導論,主要在指出一般收編論辯的盲點,以及「場域」分析的適切性,作為本文的起始點。第二章則探討Bourdieu的文化生產場域,並提出本文的中心問題與研究架構。第三章重新檢視「小劇場運動」(1986-1989) 的萌發,以及藝術中介機制如何挪用以型塑神聖的光環,而成為象徵暴力的來源。第四章探討九0年代小劇場可能性空間的轉型,這個轉型主要遭受文化生產場域內部兩個層級化原則的挑戰,以及文化正當性危機。我們並以一個空間圖式分析當前戲劇場域的結構。最後第五章,將回到收編論的主戰場(1994人間劇展),並以此作為總結。由於媒體介入辦展的特性,因此討論的重心同時擴及劇展的媒體呈現與信念的生產。研究結果指出:
(一)小劇場運動與反對力量的結盟,不過是政治發生危機時所產生的一種「誤認」。其間被挪用的利益則是新知青自我表徵的階級習癖、前衛藝術工作者的秀異色彩、以及文化中介者作為挑戰舊有建制的象徵籌碼。小劇場作為另類媒介的期許並未真正落實。
(二)自「反體制」光環中退出的小劇場,在重新汲取文化正當性的同時,反而受制於權力場域的遊戲規則-即本土化的大浪潮與市場取向的專業化迷思,卻少有察覺。
(三)關於收編論的談法僅將焦點限於小劇場與國家機器之間,恐有問錯問題之嫌。政策的開放不代表內在創作環境的自由,小劇場商品化的趨勢以及向中心移動的復權慾望,才是真正的癥結所在。
|
9 |
台灣搖滾樂評研究 / A study on rock criticism in Taiwan袁行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搖滾樂評反映的美學價值,以及樂評人在實踐評論時如何自我展現以確立其發言地位。
搖滾樂一直是大眾音樂中非常重要的一類,而評論是影響、詮釋搖滾樂發展中的重要論述,樂評不只可左右讀者對作品的看法,也是最能展現書寫者個人風格的文體。
本研究結構主義符號學為分析工具,以毗鄰軸為基礎,檢視樂評人如何將概念相互連結;系譜軸方面則探討樂評人選擇的字句詞彙,以及這些選擇反映出的價值,另一方面則將帶入Bourdieu文化資本的概念,詮釋樂評人如何展現自身品味,以及達到的效果,最後統整搖滾樂評的特徵,並分析樂評展現出的迷思。
研究結果發現,搖滾樂評主要依據五大標準:嚴肅性、反商業和反主流、創新性、真誠、經典傳承。對嚴肅性的要求,反應在搖滾樂評偏好作品有主題,主題可大可小,但必須言之有物;反商業和反主流是重視作品能否顛覆商業慣例,是否維持自我風格,而不附和流行;創新性顯示在樂評對作品的創意的要求,除了實質的創新之外,有沒有創新的企圖也會成為評價的依據;真誠表現在創作者的自我表達,以及作品促成聽眾情感共鳴的程度;因為經典作品和搖滾樂的發展密切相關,使樂評人除了崇尚經典,習於以經典評價新作,也偏好和經典相似的作品。而樂評人在論述過程中進行權力展示,以修辭和文化資本的進行象徵鬥爭,一方面展示生活風格,形塑個人形象,同時藉此累積象徵資本,用以區別自己與其他樂評人,加強說服力,鞏固發言地位。
樂評採用的標準本身除了指涉意涵不清之外,更有自我矛盾的問題,但樂評人並未真正提出質疑,反而不斷以去脈絡化的論述實踐這些標準,使得「理想的搖滾樂」的迷思得以持續維繫。
|
10 |
中共武裝鬥爭之研究─1945-1949年中共武裝鬥爭成功因素之探討陳培雄, CHEN,PEI-XI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之目的,主要由於中共領導階層先後多次聲明:「對台灣不放棄使用武力
」,在此種威脅之下,不能不關切國家的安全。乃欲從現代歷史中找出中共在大陸上
武裝鬥爭成功的原因,加以探討,企能經由經研究成果,進而參考獲得因應狀況的對
策。並作為爾後繼續研究「中共軍事思想變遷」之基礎。本論文於緒論之下,分為六
章二十四節,最後作一結論,且提出教訓與省思。全文共約十六萬字,其大要如下:
緒論:說明論文研究動機和目的,研究的方法,研究範圍和限制,並將論文內容演進
,自開端經發展至歸結,乃是脈絡一貫的情形,先為扼要提出。
第一章中共之成長與坐大:本世紀二○年代初期,我國社會中政策學說倡行,引起思
想上之混淆,共產主義乘機漫延。由是第三國際乃得移殖其組織於中國,稱之為「中
國共產黨」。隨後因中國國民黨之「聯俄容共政策」,使中共得以寄生繁衍於南方黨
政軍各部門,乃藉兵農運暴動而組成中共紅軍。乘日本之侵略與軍閥之割據,建立贛
南蘇維埃政權,由是而逐漸成長。復利用「西安事變」,促使中日戰爭之提前發生。
然後於八年抗戰之中,兼併坐大。
第二章:中共設想如何對其紅軍控制、運用、維持之方法。於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
形成,紅軍控制之方法和戰力之維持,便應乎需要而陸續產生。至於「情報與反情報
」乃是共黨賴以生存的本領,自然會善於運用。
第三章:推行群眾運動和統一戰線。並利用美蘇外力干預中國內政與軍事,以危害政
府之政治、經濟、軍事措施。進而爭取蘇俄的全力支援,來配合前面的各項活動,以
削弱政府而壯大自己。
第四章:當中共完成全面叛亂準備工作之後,適逢中日戰爭結束,這正是中共千載難
逢的好機。於是迫不及待,開始發動全面武裝鬥爭。
第五章:為探討中共武裝鬥爭成功的原因,對於三大戰役特須加以重點的研究。然後
併同前第四章中所選出來的戰例,逐一舉出其勝負的原因,以便作進一步的研究。
第六章:本章使用分析與歸納法,列舉出中共武裝鬥爭成功的因素。可是戰爭勝負因
素須予以相對 (作戰雙方) 的比較,才會產生意義。因此,最後以國共兩軍的戰史為
例證,來說明所提出的十四條因素是合理的。
結論:論題解答,教訓與省思。
|
Page generated in 0.022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