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臺灣京崑戲曲小劇場研究(2004-2011) / Chinese Opera Little Theatre in Taiwan:the study of Beijing Opera and Kunqu works (since 2004 to 2011)呂佳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戲曲小劇場首見於中國大陸,是一種新興的表演型態,在以戲曲為創作主體的前提下,進行顛覆傳統、具實驗性質的小劇場製作。臺灣自2004年開始出現戲曲小劇場作品,至2011年已經累積了許多具代表性的劇目,戲曲界、劇場界人才亦多有投入,對於戲曲現代化後的跨界嘗試而言,這些創作軌跡十分珍貴,然而除了部分演出時的劇評與編導自述,關於臺灣戲曲小劇場的研究並不多,有些作品甚至演過後即湮沒不聞,殊為可惜。本論文試圖將臺灣戲曲小劇場的成因、相關人員的創作過程,以及作品所展現的藝術特質,整理出一條可供尋繹的脈絡,盡可能忠實呈現這個臺灣劇場的特殊風景。
由於京劇、崑曲本身的程式牢固,在創作時能明確看出其對傳統的反叛,故本論文以京劇、崑曲小劇場為對象,採訪四個創作團隊,記錄它們的組織結構與工作歷程,並詳細分析14部作品的內容特色,歸納其在表演形式上的創發,以及對戲曲本質的破與立,期能為這些作品留下紀錄,為臺灣戲曲史添上新章。
|
2 |
台北地區小劇場之文化生產場域分析(1986-1995)-從「收編論」談起 / Incorporation or Not: The Field-Analysis of Cultural Production on Taipei's Little Theatre (1986-1995)戴君芳, Tai, Chun-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嘗試從法國當代社會學家Pierre Bourdieu 的「文化生產場域」出發,期能為在地的小劇場研究提供一個全新的分析視野。鑑於「收編論」所引發的諸多爭議乃是小劇場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問題癥結之所在又涉及小劇場的「反體制」定位,因此有必要重新檢視「小劇場運動」的興起與轉型。本文章節的安排如下:第一章為導論,主要在指出一般收編論辯的盲點,以及「場域」分析的適切性,作為本文的起始點。第二章則探討Bourdieu的文化生產場域,並提出本文的中心問題與研究架構。第三章重新檢視「小劇場運動」(1986-1989) 的萌發,以及藝術中介機制如何挪用以型塑神聖的光環,而成為象徵暴力的來源。第四章探討九0年代小劇場可能性空間的轉型,這個轉型主要遭受文化生產場域內部兩個層級化原則的挑戰,以及文化正當性危機。我們並以一個空間圖式分析當前戲劇場域的結構。最後第五章,將回到收編論的主戰場(1994人間劇展),並以此作為總結。由於媒體介入辦展的特性,因此討論的重心同時擴及劇展的媒體呈現與信念的生產。研究結果指出:
(一)小劇場運動與反對力量的結盟,不過是政治發生危機時所產生的一種「誤認」。其間被挪用的利益則是新知青自我表徵的階級習癖、前衛藝術工作者的秀異色彩、以及文化中介者作為挑戰舊有建制的象徵籌碼。小劇場作為另類媒介的期許並未真正落實。
(二)自「反體制」光環中退出的小劇場,在重新汲取文化正當性的同時,反而受制於權力場域的遊戲規則-即本土化的大浪潮與市場取向的專業化迷思,卻少有察覺。
(三)關於收編論的談法僅將焦點限於小劇場與國家機器之間,恐有問錯問題之嫌。政策的開放不代表內在創作環境的自由,小劇場商品化的趨勢以及向中心移動的復權慾望,才是真正的癥結所在。
|
3 |
名古屋市文化小劇場を通してみた地域小規模公立文化施設の管理運営の現状と課題白井, 大輔, SHIRAI, Daisuke, 清水, 裕之, SHIMIZU, Hiroyuki, 大月, 淳, OTSUKI, Atsushi 30 September 2004 (has links)
科研費報告書「地域の持続可能な舞台芸術創造環境を支える非営利型プラットフォーム形成に関する研究」(基盤研究(C)(2)課題番号:15601002,研究代表者:清水裕之)(http://hdl.handle.net/2237/11745)の4章資料(2)として使われている。
|
Page generated in 0.013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