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從「土改」到「人民公社」-中共土地鬥爭策略之研究

常永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農立國的中國,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農民的問題,也就是全國絕大多數人民的問題。我國農村在久亂中凋蔽,勞動力久已脫離生產,農民的境遇普遍悲慘;因此,那一個政黨能夠抓緊農民問題,做為奮鬥的目標,即便只是個口號,質樸的農民群眾已視其為救星,他就像被磁石所吸引似的聚攏在該黨四周,從而奠定其群眾基礎;這個政黨在爭取政權的鬥爭中,也必然掌握了較大的勝算。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敗豈有僥倖之理?如以爭取民心、籠絡群眾的角度觀之,可知爭勝時機,不在戰時,而在平時;決勝場所,不在戰場,而在稻田! 我國農民所承受的痛苦雖多,然而最大問題,厥為土地問題。在中國,土地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更是社會問題的主軸,一直是我國自古以來最感痛苦、最想解決難題:周之「井田」,漢之「限田」,晉之「占田」,北朝及隋、唐的「均田」,太平天國的「公田」,和國民政府的「耕者有其田」政策,都是為了解決類同的土地問題,而在不同的時間和環境,所做的不同改革和嘗試。土地問題不能妥善的解決,往往促成農民的大暴動,導致許多王朝的更迭。中共倚仗農民起家,然而,中共的「土改」是個絕大的騙局,被欺騙的農民總有醒悟的時候,這也是中共覆亡的時候。唯有從土地和農民的互動關係,來觀察歷代王朝的興衰,而後探討中共土地鬥爭策略的演變,方知其歷史意義何在。 如把中共的土地鬥爭策略視為發展的過程,其變遷可分為三個階段來論述。第一階段是「土地改革」,包括其前身「土地革命」;第二階段是「農業合作化」;第三階段是「人民公社」。這三個階段已把農民被訛騙、利用、犧牲的血淚史,作了簡略的說明。 在長期的土地鬥爭中,中共總結了無數次挫敗的經驗,才決定了全盤俄化的農村策略總路線,那就是:依靠貧農,鞏固團結中農,對於富農,則在不同的條件下,分別採取「限制」、「中立」、「消弱」、或「消滅」的策略,對於地主,則當做一個敵對階級予以殲滅。這种陰狠的統戰策略分化了敵人,壯大了自己,遂能夠達成以下的目標:以「土地革命」煽惑農民,以廣大農村包圍城市,長期武裝鬥爭,然後奪取政權。 本論文係研究中共土地鬥爭策略的演變,細數中共迫害農民的歷程,從而揭穿其殘暴、邪惡的本質;並由其輕信寡諾,喪失民心的角度,辨明暴政必亡的歷史鐵則。 欲了解每一特定事件的背景、原因、發展、結果,和影響;須從特定的時間、空間因素、和其他主要支配條件中,找出彼此的內在聯繫,就必須使用系統研究法(system Approach);從選定的角度,把許多特定事件貫串起來,一方分析其縱的過程,一方剖視其橫的斷面,從歷史的長期演變中尋求真理,不失為了解史實的坦途,所以歷史研究法是必須採用的。在解釋個別現象時,為求深入本質起見,多採用比較法(comparative method),或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比較法用來比較兩件資料的差異,以究明其演變;內容分析法則以簡單的數量方法,解析資料中的重要概念或文句。質言之,本論文乃以系統分析法和歷史研究法為縱貫,比較法及內容分析法為橫剖,目的在從時間上作長期的觀察,和空間上作周延的採討。 關於本論文的內容方面,全文約十二萬字;在章節的安排上,除前言外,共分為五章十三節。第一章係闡明中共土地鬥爭策略的思想淵源,和理論基礎;第二章到第四章,則從理論到實踐,論述中共土地鬥爭策略的演變歷程,同時這三章也為第五章結論,提供了理論上的分析架構。 關於寫作和取材方面,資料來源係以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的藏書為主,政大圖書館和社會資料中心、情報局、調查局的書籍為輔。著手寫作之時,自始至終都由 陳師定中悉心指導,深恩隆情,不敢稍忘;在學習和生活方面,曹所長伯一,多次愷切指點,也在此謹申謝忱!最後,必須強調,鄭師學稼、高師向杲、陳師森文,尤其是李天民先生,以上諸位師長的著作,賜予本人無陰的啟示;如果沒有這些啟示,這篇論文決不會以現在的面貌出現。
2

中共土改小說研究(1946-1978) / The research on the Land Reform Novels from 1946 to 1978 in China

劉文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選擇寫作於1946年至1978年正面描寫中共土地改革運動,且以毛澤東文藝思想為指導方針的小說為主要研究對象。由於土改小說數量眾多,因此本論文將以長篇土改小說作為主要分析對象,尤其是《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和《暴風驟雨》兩部公認為土改小說扛鼎之作的作品,並參酌具有代表意義的短篇小說和少數溢出意識形態之外的異質性作品做為對比,一方面可比較出不同作家之間的審美差異,另一方面藉由這些異質文本及其寫作者的遭遇,看出文學話語如何在不斷改造與批判的過程中逐漸純潔化,直到合乎黨的要求。 第一章導論。說明主要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主要說明中共土改運動的文學、政治背景,藉由重新建構土改時期的時代環境,以便於和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的文本分析互相對照。 第三章進入實際上的小說文本分析。以文本細讀的方式歸結出土改小說幾個重要的主題。首先探討土改小說中政治動員的功能,也就是號召農民「翻身」對於中國傳統鄉村倫理的衝擊。其次,聚焦於「階級」。最後一節則探討土改小說反封建的主題書寫。 第四章主要針對土改小說的人物形象進行探討。土改小說有著相當鮮明的政策指導色彩,在塑造人物上便是以階級理論為依據,以階級成分為標準來決定人物的品性的優劣和思想覺悟的高低,這樣的描寫手法表現在人物塑造上便是二元對立與類型化的特徵。本章將以土改小說中的地主、知識分子、農村幹部、農村群眾等人物形象為代表分別討論之。 第五章試圖歸納出中共土改小說主要的敘事特徵。中共土改小說既是特定的歷史時期,受到特定的歷史環境的影響之下的產物,其文本有著大致相仿的敘事脈絡,大抵可以歸納出鮮明的意識形態、線性的敘事時間與進化史觀,以及中共土改小說對於暴力情節的敘事策略等,並一一探討之。 第六章歸結上述各章的論述,總結全文,並指出中共土改小說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為寫作原則,因此政治宣傳與教化的氣味濃厚,是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實踐品,有著人物類型化、敘事單純化和歷史平面化的特徵。

Page generated in 0.0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