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3
  • 51
  • 6
  • 3
  • 2
  • Tagged with
  • 62
  • 62
  • 24
  • 22
  • 20
  • 17
  • 17
  • 17
  • 16
  • 15
  • 14
  • 12
  • 12
  • 12
  • 1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馬克斯主義階級論的研究

胡麗玲, HU, L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約八萬字,計分五章十四節,各章大要如下: 第一章(含緒論):本章重點在於闡釋筆者的研究動機、研究方法,並為本論文的研 究主題做一界定。 第二章:在本章中,筆者開宗明義的闡釋階段的社會語源,馬克思的階級分類及階級 概念,並對馬克思的階級論做番概要論述。 第三章:此章筆者申論的重點在於無產階級革命的社會背景,階級意識與階級鬥爭, 及無產階級的革命進程等三大部份。 第四章:在本章中筆者對馬克思階級論的三大歷史預言進行評估,同時也對往後馬克 思主義者對階級論的態待做番論述。 第五章:於本章中,筆者見討論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關連,再從這個發展脈絡中, 筆者得出「以民主代替極權」做為本論文的終結。
2

台灣的階級投票研究: 1992 ~ 2001

鄭盛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探討兩個主題:第一,「階級」與「投票」的關係為何? 這個主題可以從「階級投票」與「階級重組」的角度切入;第二,「階級」在政治上的實質影響力為何?我們首先分析「階級」與其它政治分歧之間的關聯,並探討在控制其它政治分歧的影響力以後,「階級」對於投票行為是否有顯著的影響力。本研究檢視從1992年立法院全面改選開始、以迄2001年政黨輪替後的首次國會改選,期間歷經四次立委選舉及兩次總統選舉,藉由調查研究資料的分析,針對以上問題尋求解答。 本文參考Erikson -Goldthorpe的階級分類模型,依照受訪者的職業,劃分為五個階級,包括:服務階級、白領職工、小資產階級、農民階級以及勞工階級,採用跨時期研究的方式,分析1992到2001年期間不同階級的選民在投票取向上的差異、及其變遷與持續。此外,本文也分析「階級」與台灣主要政治分歧因素之間的關聯,包括省籍、區域、教育程度及統獨立場等;並採用二元對數成敗比模型,探討在控制其它變數的情況下,這些政治分歧變數對於政黨偏好是否仍有顯著的影響,藉以探討「階級」在政治上的實質影響力為何。 本文的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其他階級,服務階級與白領職工支持泛藍政黨的比例相對偏高,小資產階級與勞工階級支持泛綠政黨的比例相對偏高,而農民階級在2000年以前比較偏向支持泛藍政黨、2001年以後則偏向支持泛綠政黨。此外,從「階級重組」的角度來看,2000年的總統選舉是一次關鍵性的選舉,泛藍政黨不再掌握各個階級的選票優勢,小資產階級與勞工階級支持泛綠的比例已經超越泛藍,而農民階級也在2001年立委選舉轉向支持泛綠政黨;整體而言,台灣的「階級重組」是一個漸進式重組,而「階級重組」也隨著政黨輪替而發生,可見在台灣政黨重組的過程中,「階級」扮演重要的角色。 本文的研究也發現:「階級」與省籍、地域、教育程度以及統獨立場等政治分歧因素之間存在顯著的關聯性;另外,在控制其它變數的影響力以後,「階級」在1995、1996與1998年選舉當中並未顯著影響選民的政黨認同,可見這段期間的「階級投票」是其他因素造成的,而非階級因素的作用。然而,在1992、2000及2001年的選舉當中,即使控制其它變數的影響力,「階級」對於政黨認同仍有顯著的影響力;由此可見,2000年的總統選舉之後,階級因素已經發揮實質的政治影響力,顯示台灣未來可能走向「階級政治」的趨勢。 關鍵字:階級(class)、階級投票(class voting)、階級重組(class realignment)、政治分歧(political cleavage)、政黨認同(party identity)、泛藍(pan-blue)、泛綠(pan-green)。
3

大陸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

宋秉忠, SONG,BING-Z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工業化和社會化一直是中共建國以來所追求的目標,不過兩個目標之間是矛盾的:要 工業化必需加強分工 (特別是腦體的分工) ,而社會化的目標卻是消滅分工。這兩目 標間的矛盾使得,中共對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有不同的認定:有時認為知識分子是 「新的資產階級」,有時又認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為了解釋中共這種認定的 變化,筆者首先從Karl Marx 和Max Weber 的傳統中去理解兩種不同的階級觀和分工 觀,以便進一步解釋中共兩套階級系統形成的原因;然後丙根據這二套階級系統,去 解釋中共的知識分子政策 (階級認定 )。當中,筆者特別提到大陸學者關於「生產性 勞動」的辯論,這個辯論對於知識分子的勞動性質 (腦力勞動是不是生產性勞動) 的 認定有很大影響,而「勞動性質的認定」和「知識分子是不是工人階級」是有直接的 關聯。最後,筆者將從「生產關係」和「分配關係」的角度,來檢證知識分子「實際 上」的階級屬性。 論 文 架 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 第三節 本文架構 第二章 分析途徑與假設 第一節 階級理論的兩個主要學派––馬克斯和韋柏 第二節 有關知識分子階級屬性的假設 第三章 大陸學術界對於知識分子階級屬性的討論––從「生產性勞動」的辯論談起 第一節 「生產性勞動」辯論的緣起 第二節 物質生產論(窄派) 第三節 社會活動論(寬派) 第四節 社會生產論(中派) 第五節 本章結論 第四章 中共對於知識分子的階級定位及政策 第一節 中共的兩套階級劃分系統 第二節 知識分子在生產關係中的地位 第三節 知識分子在分配關係中的地位 第五章 結論
4

馬克思與韋伯階級觀念的比較

詹政道, ZHAN,ZHENG-D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五章十六節,凡八萬餘字。主題為比較馬克思與韋伯兩位學者,在分析資本 主義社會的理論中,以「階級」為中心觀念的社會學理論,文中並包括馬克思主義與 韋伯學派現今的發展出來的階級理論的比較,玆將本文各章簡介如下: 第一章:導 論 (1) 簡介「階級」的語源及其意義的演變。 (2) 闡述本文的出發點:社會學的觀點。 (3) 簡介西方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以作為討論馬克思與韋伯兩位學者的階級觀念的 基礎。 第二章:馬克思的階級觀念 說明馬克思劃分階級的標準,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處境,階級意 識的形成過程,及無產階級的社會。 第三章:韋伯的階級觀念 說明韋伯劃分階級的標準,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與地位團體、政黨及理性化概念 之間的關係。 第四章:馬克思與韋伯階級觀念的比較 比較馬克思與韋伯的階級觀念。並且以實證研究的調查報告,來比較馬克思主義與韋 伯學派現今發展出來的階級觀念,在當今社會中的效度。 第五章:結 論 上述比較的綜合及總評。
5

中共對資產階級定位之研究

劉嘉恆, LIU, Chia-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共產黨(以下簡稱中共)於一九二一年七月在上海成立,並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中通過「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綱領中提出:「黨的奮鬥目標是領導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實行澈底的社會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資本主義所有制,消滅階級,實現共產主義…」;並明確宣告:「中共是以共產主義為目的,以馬克斯列寧主義(以下簡稱馬列主義)為行動指南,統一的工人階級政黨,是中國無產階級的戰鬥司令部…」, 足見中共成立之始,是為了消滅資本主義、反對資本家,堅持馬列主義的政黨。 二00一年七月一日在慶祝中共成立八十週年大會上,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中共「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將私營企業主、民營企業創業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及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與工、農、知識分子、幹部與解放軍同列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並將前述社會階層吸收到共產黨。 以「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提高黨對社會影響。」, 而在二00二年十一月中共十六大中,通過修改中共黨章決議將「三個代表」納入中共黨章,並表明中共除了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外,「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在十六大後將有步驟地接納符合黨章規定的私營企業主加入中共。 並於二00四年三月十四日中共第十屆人大會二次議中通過憲法修正案,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並列,對大陸政治具有指導性地位,保障公民合法之私有財產、保障人權。 中共總理溫家寶更表示:「將認真地付之實行」。 中共-這個在創建時期,標榜著強烈反對資本主義、反對資本家的無產階級政黨,竟然在其建黨八十年後,明確地敞開雙臂擁抱過去一直視為其鬥爭標靶的資本家!此次開放資本家入黨,對這個強調馬列主義與無產階級專政意識型態的政黨而言,在中共的意識型態上的轉變實具關鍵性。 舒爾曼(Franz Schurmann)在「共產中國的意識型態與組織」書中,認為除了個人與階級外,還有組織層面的意識型態,指的是「以行動結果為導向的思想體系,其目的在於成立或者運用組織」。意即舒氏將意識型態分為:純意識型態,與實際意識型態,前者給予一整體而明晰的世界觀,後者提供個人行動以合理的工具性價值。 意識型態的變化,不僅影響人民的行為,也影響黨政幹部的行為。 此係因意識型態的結構可分為兩部分,其一為所謂核心(Core)部分,二為環繞核心外圍實踐性(Practical)部分。核心部分內容主要包含一套世界觀、歷史觀,以及用來支撐前述觀點的方法論,或由此世界觀、歷史觀延伸出來的價值觀。實踐性的部分主要提供一套引導人們去認知、判斷週遭世界的認知圖和評估圖,以及由此所延伸出來引導人實踐行動的戰略和策略設計。簡言之,核心部分主要為影響人之價值理性運作,實踐部分則影響人的策略理性的運作,指導人的實際行動。 故一個政黨或國家之意識型態的轉變將影響其在實際執行面上的政治、經濟體制等的變化。而中共的轉變與否更影響著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兩岸人民的福祉。因此,有關「中共對資產階級地位之研究」這議題,筆著以為實有詳加瞭解與探討之必要與其研究價值,進而探討中共開放資階入黨背景,目的,影響等,進而頗析中共是否變遷與變化,及對兩岸之影響。
6

教育機会の階級・階層間不平等の研究 : 持続と変容のメカニズムに関する計量分析 / キョウイク キカイ ノ カイキュウ・カイソウカン フビョウドウ ノ ケンキュウ : ジゾク ト ヘンヨウ ノ メカニズム ニカンスル ケイリョウ ブンセキ / 教育機会の階級階層間不平等の研究 : 持続と変容のメカニズムに関する計量分析

白川 俊之, Toshiyuki Shirakawa 31 March 2014 (has links)
本論文では大規模社会調査のデータを利用して、戦後日本社会における教育機会の不平等の変容過程を計量的に示すことを目的に定めた。学校教育の拡大は中等教育進学における階級間の不平等の縮小に寄与したこと、それにより最終到達学歴に対する階級的制約の減少がうながされたこと、その一方で社会の高学歴化がすすむのに連れて、親学歴にもとづく機会の不平等が拡大していることなどを明らかにした。 / 博士(社会学) /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Sociology / 同志社大学 / Doshisha University
7

西洋理論から見た社会安定の位相 ―西洋型社会の中産階級理論を中心に

龍, 瀟 25 January 2016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人間・環境学) / 甲第19414号 / 人博第756号 / 新制||人||182(附属図書館) / 27||人博||756(吉田南総合図書館) / 32439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共生文明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前川 玲子, 教授 江田 憲治, 教授 大黒 弘慈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8

工人階級不做工?台灣工人家庭的階級經驗與階級複製

陳文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社會大眾普遍認為台灣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階級之間存在著流動的可能。然而,由文獻資料以及近期報導皆可發現,台灣的工人確實存在著階級流動障礙,這使得工人階級複製的現象產生。 階級複製不僅確保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更延續優勢階級的利益。在此過程中,意識形態扮演了重要角色。對此,文化馬克思主義主張以「文化」作為分析的類別,以瞭解特定階級的常識與生活方式,並進而解構意識形態對特定階級的作用。本研究藉由文獻資料與個案訪談方法,探討工人家庭與學校教育所傳遞的意識形態在階級複製過程中的作用。 雖然,現今本研究無法發掘這些受訪的工人階級,具有後馬克思主義所提的真正解放特質的反抗。然而,即使如此,以葛蘭西的觀點來看,我們可以相信工人階級潛藏的工人意識,將可藉由知識份子的表達與行動而被激發成形。觀察近來台灣的社會運動,我們知道已有知識份子起而行動,進行改革了,而這正是台灣社會開始改變的基礎。 /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aiwan is an open society in which it is possible to move among classes. However, according to both recent news reports and research literature, there are in fact substantial barriers against class mobility, which, in turn, lead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phenomenon of working class reproduction. Class reproduction not only ensures the proper functioning of the capitalist production process, but also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interest of the privileged classes. In this process, ide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Regarding this, cultural Marxism proposes using “culture” as a category for analysi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ommon sense and life style of specific classes and to further deconstruct the effect of ideology on those classes. In this study, we use both reference materials from the literature as well as case studie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deology transmitted through working class families and school education on the process of class reproduction. Even though our research cannot ascertain if the working class people interviewed indeed possess the “authentic emancipatory promise” as proposed by the post-Marxists, we still could believe, in accordance to Gramsci’s point of view, the hidden class consciousness of the workers will be realized through stimulation by the expressions and ac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s. Through observations of recent social movements in Taiwan, we realize members of the intelligentsia have already started to act to introduce reforms. This will sow the seed for the beginning of a wave of change in the Taiwanese society.
9

孫逸仙與馬克斯主義國家觀的比較研究

陳榮源, CHEN, RONG-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一冊、分七章,第一章:概論;主要說明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區分,並以歷史發 展結果,重新的在馬克斯思想中導入黑格爾的精神觀念促使馬克主義的分裂。第二章 :人、勞動、異化與國家;從勞動的辯證過程討論人類的轉變與人類如何在社會勞動 中喪失自我肯定,而來說明馬克斯為什麼把宗教與國家當作異化的形式。第三章:階 級結構與國家的關係;從本體論轉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社會分析,敘述階級與國家 的互動關係,並比較馬克斯主義者的看法。第四章:國家的相對自主性與功能;從傳 統的國家狹窄定義擴展到國家的意識形態功能、如何合理化資明國家為什麼由消極功 能轉化到干涉主義。第五章:無產階級與國家的Aufhebung ;說明無產階級與政黨的 矛盾及Aufhebung 的晢學意義。第六章:孫逸仙的國家觀;由進化論、歷史觀、心物 合一及人性論說明國家存在的絕對必要性並且試圖以世界體系與依賴理論說明中山先 生國家干涉主義的意義,並且國家在現代化過程居於關鍵地位。第七章:結論。
10

中共土改小說研究(1946-1978) / The research on the Land Reform Novels from 1946 to 1978 in China

劉文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選擇寫作於1946年至1978年正面描寫中共土地改革運動,且以毛澤東文藝思想為指導方針的小說為主要研究對象。由於土改小說數量眾多,因此本論文將以長篇土改小說作為主要分析對象,尤其是《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和《暴風驟雨》兩部公認為土改小說扛鼎之作的作品,並參酌具有代表意義的短篇小說和少數溢出意識形態之外的異質性作品做為對比,一方面可比較出不同作家之間的審美差異,另一方面藉由這些異質文本及其寫作者的遭遇,看出文學話語如何在不斷改造與批判的過程中逐漸純潔化,直到合乎黨的要求。 第一章導論。說明主要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主要說明中共土改運動的文學、政治背景,藉由重新建構土改時期的時代環境,以便於和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的文本分析互相對照。 第三章進入實際上的小說文本分析。以文本細讀的方式歸結出土改小說幾個重要的主題。首先探討土改小說中政治動員的功能,也就是號召農民「翻身」對於中國傳統鄉村倫理的衝擊。其次,聚焦於「階級」。最後一節則探討土改小說反封建的主題書寫。 第四章主要針對土改小說的人物形象進行探討。土改小說有著相當鮮明的政策指導色彩,在塑造人物上便是以階級理論為依據,以階級成分為標準來決定人物的品性的優劣和思想覺悟的高低,這樣的描寫手法表現在人物塑造上便是二元對立與類型化的特徵。本章將以土改小說中的地主、知識分子、農村幹部、農村群眾等人物形象為代表分別討論之。 第五章試圖歸納出中共土改小說主要的敘事特徵。中共土改小說既是特定的歷史時期,受到特定的歷史環境的影響之下的產物,其文本有著大致相仿的敘事脈絡,大抵可以歸納出鮮明的意識形態、線性的敘事時間與進化史觀,以及中共土改小說對於暴力情節的敘事策略等,並一一探討之。 第六章歸結上述各章的論述,總結全文,並指出中共土改小說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為寫作原則,因此政治宣傳與教化的氣味濃厚,是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實踐品,有著人物類型化、敘事單純化和歷史平面化的特徵。

Page generated in 0.0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