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抗戰前上海地區的抗日救國運動 :以救國會為中心的探討﹝1935-1937﹞王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九一八事變之後,中國各地的抗日救國運動風起雲湧,不過1930年代中期,由沈鈞儒、鄒韜奮、章乃器、沙千里、王造時、李公樸、史良「七君子」等所發起領導的「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無疑是最受注目而且影響深遠的 。由於救國會的牽涉層面廣泛複雜,從不同的方向切入和不同的角度立論,將有不同的探討重點和論述方式。考慮當年救國會抗日救國的主要訴求是「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以及七君子被捕的主要指控是「有共黨嫌疑和企圖推翻國民政府」。因此論文的研究主要抓兩個方向:一是救國會與中國共產黨的關係;二是救國會的抗日活動。來探討救國會的抗日活動論文一共分為七章:第一章、前言。第二章、救國會的成立背景:敘述救國會興起的外在背景和內在因素。第三章、救國會的紛立及與共產黨的關係:敘述救國會從地方組織擴大整合為全國性的抗日團體;而從成立之初,即有共黨潛伏其中,這是共黨統戰的策略,但救國會的成立尚談不上是中共的策動。第四章、救國會的宗旨與組織:敘述救國會的抗日救國主張,確實包含「反」政府的成分;以及救國會的組織從外表看雖然鬆散,但內部結構中有中共的黨團運作;而從中共中央來到上海,救國會與共黨的合作更加密切。第五章、救國會的主要活動:敘述救國會的宗旨雖然是要促成各黨派合作抗日,但主要的活動其實是透過組織、宣傳與抗議活動等來製造輿論,對政府的安內攘外構成壓力。而在兩廣事件與西安事變中,救國會的立場與中共並不一致。這說明救國會雖然與中共關係密切,但仍有自己的性格,而中共也無意攘奪救國會的領導權。第六章、救國會七領袖被捕:敘述七君子案表面上是法律案件,其實是政治事件,國共雙方都在暗中較勁。雖然社會聲浪對七君子頗多同情,但最後政府瓦解救國會。第七章、結論提出筆者一個思考性的看法。
|
2 |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時期中共階級鬥爭革命型態轉變之研究蘇上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3 |
一九三五年至一九四九年國共談判之研究 / Research in Negotiation of KMT & CC: 1935-1949林慶南, Lin, Chin N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孫中山先生領導國民革命建立民國後,中國即入軍閥割據的局面。
北伐的成功,為中國統一與建設帶來弓一線署光,但此時內有中共叛叛,
外有日本侵略,國民黨在「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考量下,積極剿共,使
得中共在一九三四年放棄江西根據地向西逃竄,瀕臨被剿滅的命運。一九
三五年七月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第七次代表大會,史達林有 感於德、
義、日等國對共產主義的威脅日增,及提出了統一戰線的口號,此一政策
與當時中共內求生存與發展的目標相符合,因此積極推行世所週知的「第
二次國共合作」,成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經由此,中共在與國民黨邊打
邊談的過程中,逐步奪取了國民黨的政權。中共是如何在剿共後只餘一萬
多兵力擴張到能與國民黨相抗衡,進行奪取其政權,這是一個值得令人深
思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一般多是以中共軍事實力的擴張或其發展策略
做為討論的重點,本文主要是從國共間的談判著手,來探討當時國共兩黨
為何選擇以和平的方式作為解決雙方權力競爭的手段﹖有那些內外的因素
促使了此一歷史性的國共合作﹖雙方談判的動機為何﹖各階段談判之主要
爭議為何﹖中共力量的消長是否影響其談判方式﹖並歸納出若中共談判之
原則,最後將以國共間從一九三五年起到中共奪取政權的十五年間所締造
的許多正式與非正式的談判為綱,來探討中共如何在與國民黨談判的過程
中,逐步獲得其政權的合法性,終致成功的奪取國民黨所控制的國家機器
。
|
Page generated in 0.028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