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國國民黨新聞政策之研究(1928-1945)王凌霄, WANG, LING-XI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2 |
抗戰前教育政策之研究(1928-1937)陳進金, CHEN, JIN-J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3 |
遷臺後立法院內國民黨派系之研究(第五至第八十二會期)徐瑞希, XU, RUI-X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立法院是國家最高的立法機關。近年來,立法院匯集,表達民意的功能隨著國內政治
民主化的腳步,愈為增強,甚至更成為推展政治改革的動力所在。再由於國民黨長期
的執政優勢,使得經由黨籍資深與增額立委的新舊權力交替,成為落實代議民主政制
的關鍵。
也就在立法院新舊權力交替的過程中,增額立委開始組織次級團體、企圖以組織力打
破資深立委傳統派系在長期綿密運作下所鑄造的權力壟斷局面。然究其實,除了新舊
勢力的角逐外,資深立委傳統派系間的競爭也主導了行憲以來立法院民意政治的運作
,因而立法院內的派系政治實有研究之必要。
第一章為前言,指出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及研究限制;第二章則針對立法機
關的派系研究做一理論性的探討,並嘗試在立法院國民黨新舊派系結合的基礎下,提
出影響未來發展的制度架構;第三章的部分,一方面追溯遷台前行憲立法院內三個派
系--革新俱樂部、新政俱樂部及民主自由社勢力的源起,並檢討此時期派系運作的
功能。另外,對此時期立法院內派系的人事競爭也略加描述。
遷台後立法院內國民黨的派系有資深立委組成的「座談會」、「CC」、「中社」、「
新中央」和「一四座談會」。自民國七十七年四月增額委員也紛紛組織「集思會」、
「建研會」、「一心會」等次級團體。本來爭取決策影響力及領導權是派系結合的目
的,我國立法院內的新舊派系亦然。因此在第四、五章將分別探討新舊派系內的結構
及議事、相關政治權力職位的競爭,並檢討派系競爭的功能。同時,黨中央對派系政
治的態度是影響派系運作不可忽略的因素。第六章則從政黨的組織特性、政黨競爭、
選舉制度等因素,蠡測立法院派系發展的可能方向。
第七章為結論。
|
4 |
戰後中國國民黨派系關係之研究--以黨政革新運動為中心的探討周維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無
|
5 |
國民黨威權統治型態的轉型(1986-1992)張正莉, ZHANG, ZHENG-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6 |
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之研究易正義, YI, ZHE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除前言、結論外共分文章
第一章 容共時期的糾紛。論述中國國民黨自民國十四年「西山會議」至民國十六年
清黨之黨內糾紛,和寧漢分裂的經過並分析蔣中正下野的原因。
第二章 黨務紛擾的持續。論述中央特別委員會之成立與結束,及其法理問題,兼論
此一時期乘虛而起之新桂系。
第三章 全國統一後的政局。討論蔣中正復職與完成北伐的經過,和國民政府為達成
實質統一而作的努力,並探討在此背景之下的國民革命軍各軍事領袖之間的關係。
第四章 三全大會的籌備與召開。主要分成兩部分,其一論述大會籌備之經過與代表
的產生;其二記述三全大會各次會議之議事過程。
第五章 三全大會之決議及其分析。將三全大會之決議案分成黨務、軍事、政治、外
交、財經建設與教育等方面分析其內容。
第六章 三全大會的成就與挫折。依照前章之分類,分述決議案執行情形及其所遭遇
之挫折。
|
7 |
動盪中的改革:中國國民黨從「革新」走向「改造」, 1945-1950王良卿, Wang Liang-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提 要
國民黨在1949年遭遇的大潰敗,經常被學界描繪成一種「啟示錄」般的刺激力量,1950年在台灣的黨務改造運動則是該黨生聚教訓之後的有力回應。對此,本篇論文嘗試提出兩項修正觀點:第一、1949年的局勢與1950年的事件確實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繫關係,但是人們仍然不宜忽視早在這兩個年份之前,國民黨機器與國民黨人就已經發出各式各樣的黨務改革呼聲,甚至採取了某些行動。這類呼聲與行動的時段如果離1949年愈遠,就愈可能是為了主動解答、解困「它們當下」坐落的動盪年代,並非作為政權日後潰走的時代布景而屈身歷史舞台。第二、1949年作為促成國民黨在台改造的關鍵性意義,充其量,只能嚴格限定在一種短暫時間以及外部挑戰的解釋效果上。表面上,國民黨誠然透過改造做出了新一波的回應,但是回應的方式與形貌,泰半還是國民黨自己透過既往自省經驗的內在脈絡,長期積累、變化的結果,不完全是1949年這個特殊年代替它應急抉擇。
|
8 |
國民黨地方政權的軍事化與統治危機: 民國時期廣東的例子(1929-1936). / Militarization and governance crisis of a Kuomintang local empire: Canton in Republican China, 1929-1936 / Guo min dang di fang zheng quan de jun shi hua yu tong zhi wei ji: Minguo shi qi Guangdong de li zi (1929-1936).January 2008 (has links)
謝尚偉. / "2008年8月". / "2008 nian 8 yue". / Thesis (M.Phil.)--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8.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193-218). / Abstrac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Xie Shangwei. / Chapter 第一章 --- 導論 --- p.7 / Chapter (一) --- 緒 言 --- p.7 / Chapter (二) --- 「西南事變」與「兩廣事變」 --- p.17 / Chapter (三) --- 前人研究概論 --- p.21 / Chapter 第二章 --- 國民黨廣東地方政權的特徵 --- p.47 / Chapter (一) --- 革命正統與半獨立實況間的矛盾 --- p.50 / Chapter (二) --- 現代國家建構與地方政權 --- p.54 / Chapter (三) --- 直達基層的軍事教化 --- p.60 / Chapter 第三章 --- 思想灌輸 --- p.73 / Chapter (一) --- 地方主義與國家主義的悖理 --- p.76 / Chapter (二) --- 效忠黨國與叛逆中央的矛盾 --- p.91 / Chapter (三) --- 保守思想與時代潮流的背離 --- p.104 / Chapter 第四章 --- 社會控制 --- p.117 / Chapter (一) --- 軍事化的地方行政系統 --- p.120 / Chapter (二) --- 整飭學風 --- p.130 / Chapter (三) --- 國民革命與專制統治 --- p.140 / Chapter 第五章 --- 軍事動員 --- p.147 / Chapter (一) --- 第一集團軍為主軸的廣東武裝力量 --- p.151 / Chapter (二) --- 派系整肅與嫡系獨大 --- p.160 / Chapter (三) --- 動員的失效 --- p.170 / Chapter 第六章 --- 結語:對國民黨地方政權統治危機的審視 --- p.184 / 參考書目 --- p.193
|
9 |
台灣股票市場的政治經濟分析(1962-2000)黃宗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股票市場的表現,常是台灣民眾關心的焦點,由其產值之高和參與人數之多可見一斑。經由股價指數演變和經濟指標衡量可發現,台灣的股市是一「交易熱」、「價位高」、「結構脆」和「波動大」的場域,呈現出高風險、高投機、不穩定的特徵。如此的股市現象可解讀成是市場中充斥著高額交易成本的結果。
欲探究此種現象的成因,本文運用新制度主義的研究架構,以「交易成本」概念為分析的脈絡,檢視了七組和股票市場運作相關的制度安排對交易成本的影響。制度創設的初衷是為了降低場域中的交易成本,但分析的結果卻發現,七組制度安排中只有一組對交易成本的降低有正面貢獻,有三組則是負面的影響,而有三組則功能不確定。正是由於制度安排的功能沒有發揮,無怪乎股市的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呈現出高風險、高投機、不穩定的現象特徵。
而為何這些制度安排的功能無法發揮,則要深入台灣更根本的政治經濟制度環境中尋找原因。台灣的制度環境是由三個關鍵行動者-國家、國民黨、財團間的制度性關係所構成。從1980年代以後,由於政治民主化及經濟自由化的影響,使得國民黨從黨國體系中分離出來,並和逐漸興起的財團聯盟向國家展開競租,運用國家內部的「政治領導」和「立法部門」來牽制「行政官僚」的作為,使國家有效治理的角色無法發揮,進一步也扭曲了台灣政治經濟場域中的資訊配置和誘因結構,這也就是股市現象的根本成因。
2000年總統大選的結果已打破現今制度環境中的均衡,此一制度環境的變動會對台灣股市的制度安排和股市現象產生如何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的發展與觀察。
|
10 |
青年學生的媒體使用與政黨形象認知研究 / College students' media use and party image perception岳蕙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重點為:(一)國內三政黨在青年學生心目中的重要形象屬性:(二)青年學生媒體使用對三政黨形象屬性認知上的影響力:(三)影響青年學生對各政黨形象情感評價的主要預測變項。
研究方法主要採問卷調查,以全臺灣四年制大學院校85學年度日間部一年級學生為母體,採多階段分層抽樣,計抽出28所大學,共發出2400份問卷,自民國86年3月18日執行日起,自同年4月17日止,有效問卷1391份。
研究結果發現,大部份受訪的青年學生(58%)表示,對國民黨「沒有」任何特別欣賞的地方;有表示意見者中,對國民黨較欣賞的政治特質包括:穩重、改革、做事;與政黨本身人才濟濟、歷史悠久等。對民進黨特別欣賞的政治形象特質包括:魄力、本土、有理想、有衝勁;對新黨較欣賞的形象包括:清新、形象清新;以及政黨本身支持者水準高、多中產階層。
另一方面,受訪青年學生對國民黨特別反感的政治特質包括:貪污、腐敗、守舊、專制、官僚、不負責、故步自封、有太多包袱、說一套做一套;對民進黨特別反感的政治特質包括:偏激、暴力、方向不明確、為反對而反對;對新黨較反感的政治特質包括:作秀、牆頭草兩面倒;以及,政黨本身,例如,內鬥、內鬨、不團結、家變。
另外,本研究也利用受訪青年學生回答國內三政黨在其心目中的重要形象屬性,觀察思維結構體的應用程度,結果發現,受訪青年學生的思維結構並不十分豐富、多元。絕大部份青年學生回答比例最多的是回答2個答案;其次是回答1個答案。至於新黨,沒有答案者佔最多數,其次是一個答案。同時,本研究發現,政黨支持、政治興趣,以及看電視晚間新聞次數的多寡,是影響受訪青年學生政黨思維結構體的最佳預測變項。
有關青年學生媒體使用與其對三政黨議題形象認知上的關聯性。本研究利用主成份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發現,以各政黨對議題重視的程度為依變項,三黨中僅民進黨的議題形象與受訪者的媒體使用有關,國民黨與新黨並未達統計顯著水準。受訪青年學生政論性雜誌閱讀量,電視晚間新聞收看量,報紙閱讀量都是預測學生對於政黨議題形象的有效預測變項。
最後,研究發現,政治興趣與政黨支持是影響受訪青年學生認知政黨形象的重要預測變項,這樣的發現,大體上支持認知者決定論的假設,另外,從媒體刺激論的角度觀察,電視新聞收看量則是影響學生對政黨形象認知的重要變項。此外,看三台(無線)與看三台以外(有線)電視晚間新聞的受訪青年學生對政黨形象認知也有統計上顯著的差異。
|
Page generated in 0.026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