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1
  • 40
  • 1
  • Tagged with
  • 41
  • 41
  • 26
  • 22
  • 20
  • 17
  • 15
  • 14
  • 12
  • 12
  • 12
  • 10
  • 9
  • 9
  • 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灣地區地方選舉中派系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響--七十八年屏東縣縣長選舉個案分析

苗蕙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民主政治的選舉中政黨是最大且最主要的競爭主體者,而「黨同伐異」的概念顯示出政黨中的次級團體亦是相互競爭者,「伐」這個次級團體在台灣地方上常被視為「派系」。且在權威性的政黨體制下地方派系從民國35年起,在台灣地區全國與地方的政治上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國內已有許多人做過有關台灣地方派系的研究,綜合各個研究,咸認派系在台灣地方選舉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終究無法讓派系的理論與實務落實到研究選舉過程中派系的角色上。究竟派系在台灣地方選舉的過程中扮演著什麼角色呢?而派系對選舉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呢?這些是本論文所要研究與探討的。 本論文第一章除了闡述研究動機外,並對「地方派系」加以定義,發覺派系均圍繞在「關係」、「利益」、「衝突」及「整合」等概念上,吾人便以這幾個概念出發,建立工作假設與分析模型,以便探討派系如何影響整個選舉的過程與結果。我們可以假設: 1.候選人的派系基礎越強,其派系的動員就越強。 2.派系成員間的衝突越深,派系的動員就越低。 3.派系間利益分配越公平,派系間的整合與動員就越好。 4.派系成員間的關係越好,派系的動員就越強。 5.派系的動員越強,贏得選舉的機率就越大。 根據上述所有的假設,本論文第二章將探討,派系的成因並分析屏東縣地方派系的成因、組織結構、實力、派系間的衝突與宿怨。 在第三章中吾人將探討選舉過成中地方派系的運作,分析屏東縣地方派系在七十八年縣長選舉期間由共識到整合、動員的情形。 第四章裡我們要來探討七十八年縣長選舉結果,對屏東縣議員及縣議長選舉時派系競爭的影響。 第五章的結論中我們將根據研究結果檢討本論文一開始所建立的假設,說明這些假設的可用性或修正這些假設,並提出對地方選舉時派系運作的建議,希望這些研究結果與建議能對以後的地方選舉與派系的研究有所貢獻。
2

遷臺後立法院內國民黨派系之研究(第五至第八十二會期)

徐瑞希, XU, RUI-X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立法院是國家最高的立法機關。近年來,立法院匯集,表達民意的功能隨著國內政治 民主化的腳步,愈為增強,甚至更成為推展政治改革的動力所在。再由於國民黨長期 的執政優勢,使得經由黨籍資深與增額立委的新舊權力交替,成為落實代議民主政制 的關鍵。 也就在立法院新舊權力交替的過程中,增額立委開始組織次級團體、企圖以組織力打 破資深立委傳統派系在長期綿密運作下所鑄造的權力壟斷局面。然究其實,除了新舊 勢力的角逐外,資深立委傳統派系間的競爭也主導了行憲以來立法院民意政治的運作 ,因而立法院內的派系政治實有研究之必要。 第一章為前言,指出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及研究限制;第二章則針對立法機 關的派系研究做一理論性的探討,並嘗試在立法院國民黨新舊派系結合的基礎下,提 出影響未來發展的制度架構;第三章的部分,一方面追溯遷台前行憲立法院內三個派 系--革新俱樂部、新政俱樂部及民主自由社勢力的源起,並檢討此時期派系運作的 功能。另外,對此時期立法院內派系的人事競爭也略加描述。 遷台後立法院內國民黨的派系有資深立委組成的「座談會」、「CC」、「中社」、「 新中央」和「一四座談會」。自民國七十七年四月增額委員也紛紛組織「集思會」、 「建研會」、「一心會」等次級團體。本來爭取決策影響力及領導權是派系結合的目 的,我國立法院內的新舊派系亦然。因此在第四、五章將分別探討新舊派系內的結構 及議事、相關政治權力職位的競爭,並檢討派系競爭的功能。同時,黨中央對派系政 治的態度是影響派系運作不可忽略的因素。第六章則從政黨的組織特性、政黨競爭、 選舉制度等因素,蠡測立法院派系發展的可能方向。 第七章為結論。
3

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關係之研究--彰化縣個案分析

翁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4

高雄縣地方派系結構及其影響

彭基原, PENG, JI-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目的:民主政治已是台灣不能不繼續往前邁進的發展道路,而國民黨政府播 遷來台迄今四十個年頭,在政治上可以說把 中山先生的訓政憲政理念共治於一爐。 中山先生說,地方自治乃國之礎石,而地方政治的現代化,更是為台灣及未來統一 的中國,預先留下一個的「典範」。本論文「高雄縣地方派系結構及其影響」,共一 冊,全文分七章,共約七萬字。 二、研究方法:地方派系在高雄縣而言,可以說以「人」作為依附的主體,而現今活 躍於高雄縣政經舞台之政治人物,又諱言論及派系種種,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以文獻研 究、歷史比較及訪問調查為主;頗為重要的是,本論文在若干概念上借引目前國內現 有對地方派系之研究結果,可以說之學術的一種整合。 三、研究內容:本論文的主題及結構如下: 第一部分:緒論(研究動機、目的、方法) 第二部分:高雄縣地方派系形成的背景分析。 第三部分:執政黨在地方派系中所扮演的功能與角色。 第四部分:白、紅、黑三個地方派系之結構主體及動員方式;亦即探討農會、水利會 及家庭政治的結構。 第五部分:高雄縣地方派系對地方政治運作及地方建設的影響。 第六部分:結論與建議。 四、研究結果:地方派系在已在研究及本論文的探討可以發現:隨著教育程度、經濟 發展、都市化、工業化等現代化的洗禮後,派系對地方政治的影響力呈現反比的結果 ,也就是現代化程度愈高,派系也就愈見勢微。但高雄縣地方派系的對抗有逐漸轉變 成為政黨對抗的發展,而且極為顯著。 總結來說:地方派系在短期內不可能完全消失,但我們可以期待的是,以私利為導向 的地方派系終將為民主潮流所淹沒。
5

政黨內部派系政治競爭之研究-以日本為例

蘇清貴, SU, GING-G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派系」在政治領域內,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政治現象了,可能自人類有政治活 動之始,便有了派系的存在?但是「派系」卻不像「政黨」或「壓力團體」一樣地被 研究政治現象者所重視,而成為研究的主題;一般人對派系也存有不好的印像,總認 為「派系」會導致分裂和政治的腐敗,而對其產生拒斥的心理。這可能是因為「派系 」通常沒有一個正式而明顯的組織,且多半於政治領域中隱慝的所在活動,令人難以 捉摸之故。 但是日本自民黨內的派閥(即派系)卻與上述情況相反,它們不但有公開而正式的組 織,亦公然活躍於日本的政治舞台上,為攖取政權而奮鬥,儼然其他國家中的政黨, 是日本政治體中活動的主題。本文試圖以「派系組織類型」和「結構功能分析」的方 法,來歸類、探討日本派閥的特質,並期能對「派系」在政治領域內所扮演角色功能 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肯定。 本文計分六章,凡十六節,共約五萬言。第一章緒論為政黨,派系和政治競爭等三個 主要概念之界定和概略的分析。第二章則略述日本自由民主黨和其內部派閥的歷史淵 源,及該黨的組織結構,以明瞭日本派閥的傳承及其依存與競爭的環境範圍。第三、 四章則探討派系產生的原因及派系的組織類型分析,歸類日本的派閥並說明其組織的 特性與活動方式,及自民黨內產生派閥的原因。第五章及第六章則說明各類型派系及 日本派閥,政治競爭的情形與角色的正負功能,最後以派系在政治領域中的角色定位 ,與自民黨內派閥在日本政治體系中多黨角色的性質,和現行政治體制下日本派閥政 治的本質難以改變以為本文的結論。
6

動盪中的改革:中國國民黨從「革新」走向「改造」, 1945-1950

王良卿, Wang Liang-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提 要 國民黨在1949年遭遇的大潰敗,經常被學界描繪成一種「啟示錄」般的刺激力量,1950年在台灣的黨務改造運動則是該黨生聚教訓之後的有力回應。對此,本篇論文嘗試提出兩項修正觀點:第一、1949年的局勢與1950年的事件確實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繫關係,但是人們仍然不宜忽視早在這兩個年份之前,國民黨機器與國民黨人就已經發出各式各樣的黨務改革呼聲,甚至採取了某些行動。這類呼聲與行動的時段如果離1949年愈遠,就愈可能是為了主動解答、解困「它們當下」坐落的動盪年代,並非作為政權日後潰走的時代布景而屈身歷史舞台。第二、1949年作為促成國民黨在台改造的關鍵性意義,充其量,只能嚴格限定在一種短暫時間以及外部挑戰的解釋效果上。表面上,國民黨誠然透過改造做出了新一波的回應,但是回應的方式與形貌,泰半還是國民黨自己透過既往自省經驗的內在脈絡,長期積累、變化的結果,不完全是1949年這個特殊年代替它應急抉擇。
7

政黨、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台中市市長、市議員及立委選舉之分析(2001-2002年)

林政緯, Lin ,Zheng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的政治發展歷程中,地方派系長期扮演著一個特殊的角色,因此派系政治成為學者所關注的焦點。在探究影響選舉結果的實証研究中,「政黨」與「派系」兩項變數是經常被提出討論。的確,在台灣地區的民主化過程下,諸多選舉結果是深受這兩個變數所影響,然而都市化的進展程度是否會干擾「政黨」與「派系」對選情的變化,是值得觀察研究的問題。由於台灣各縣市均有各自的特性,地方政治的研究乃因縣市區域的不同而有異動,無法以同一標準看待全部區域,所以相關研究宜採用以縣市為單位,進行個案研究。 本論文是以台灣中部地區都市化最深的台中市為個案研究,企圖探究在2000年政黨輪替前後,政黨與派系兩項變數對選舉投票率之間的因果關係,並藉此對台中市支持國民黨的張、賴兩派與擁護民進黨的何派作一系統性論述,使地方政治研究更臻完整。另外,從派系的發展歷程中觀察,主要的支持來源在都市人口擴張與政治民主提昇下,已由初級關係為主的社會人際網絡,改成以經濟利益來維持對內團結與對外擴張的都會型派系結構。 根據文獻分析與訪談結果發現,台中市地方派系對選舉的影響力,已隨著民主化與都市化的浪潮而逐步下滑;尤其經濟衰退更是致命之擊,派系對選舉影響的比重,已從昔日的多數決定性轉變成為少數關鍵性。 經過實証結果的分析,本研究亦發現台中市不論在政黨輪替前後,基層選舉候選人得票率與政黨和派系的關係,呈現正向相關,換言之,候選人具有派系色彩或政黨背景者,得票率越高;另外,根據比較所得,政黨對候選人之得票率的影響程度皆大於派系的影響程度;但是政黨與派系對候選人得票率之影響力,有逐漸式微的趨勢。 台灣地方政治的研究,將可援用本個案分析架構,藉由模型假設的套用,累積並修正可應用的事實發現與研究假設,如此更將建構台灣地區之政黨、派系與選舉三者互動影響的實証理論。 【關鍵詞】:台中市、政黨、地方派系、選舉
8

我國村里行政編組與社區發展協會關係之探討-基隆市個案分析 / A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A village Administration and a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In Taiwan-Individual Case Analysis on Keelung City

張維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目的希望透過對於村里行政編組及社區發展協會組織結構及功能的分析,以及對於其領導人角色暨實際互動情形進行探討,來了解他們之間因為業務重疊以及互動關係所產生對於雙方組織功能的影響,究竟是正的影響-功能、負的影響-反功能,或是完全沒有影響的非功能的狀態,並針對政府基層行政暨基層自治組織結構功能之整合提出一個方向。 本文首先對村里與社區組織之相關文獻作深入探討分析,發現大部分之相關研究文獻都認為村里與社區組織功能不彰是不爭的事實。除了文獻分析之外,本文還採用自然觀察法及實證調查方法,分別從制度面與功能面去研究村里與社區組織沿革、發展、現況、兩者制度功能比較,以及雙方的互動與地方派系的互動及功能的整合等問題,同時就相關問題對基隆市部份村里與社區領導人作深度訪談實證調查。 研究結果發現,村里組織結構札實,符合組織目標功能的需求,其社會化程度相當高,自實施以來都能在時空不斷轉變之下完成各種工作目標並且發揮了「漏斗」的功能,為政府事先過濾及解決了很多問題,它是一個小而美、經濟又實惠的組織。而社區發展協會組織因為組織結構脆弱、代表性不足、角色模糊、成員對組織宗旨不明瞭以及人力、經費嚴重缺乏等問題,造成組織目標無法達成、功能無法發揮,甚至危及到組織的生存,所幸大部分的社區發展協會組織都會尋求與村里辦公處合作辦理一些活動,互動相當的良好,對於地方團結和諧以及雙方組織功能發揮都有正面的幫助。 最後針對基層組織整合提出幾項建議:一、村里制度應該繼續維持。二、村里管轄範圍可以將管轄幅度較小、人口較少者予以合併,擴大其行政區域。三、關注村里幹事屈居副手地位的心情。四、讓社區發展協會回歸人民團體,自由發展,政府不再干涉。 /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comprehend the impact on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of the village and the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of the community caused by the overlap of their affair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with analyzing their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and explor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ir leaders. Whether the impact is positive - Function, negative - Anti-function, or completely no influence - Non-function. Besides, the another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provide a direction for integrating the function of the government grass-roots administrations and grass-roots autonomy organizations. First of all, the study thoroughly inquired into and analyzed the related literature about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village and the community. The study found out most of the related literature believed it was an undisputable fact that the organizational function of the village and the community is not easily seen. In addition to the analysis on the literature, the study also used the natural observation and the demonstration survey to research the original history, development , current conditions of the village and the community, the comparison of their system func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selves and local authorities, and the intergration of the function from the system and function ways. Meanwhile, the study interviewed parts of the villages and the communities leaders in Keelung with some related questions. The study discovere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villages is firm and conforms the requirement of its organizational function and goal. And its degree of being socialized is very high. It has achieved various goals under the continual change of time and space since it was implementated. It has been a funnel for the government to percolate and solve many problems. It is a small, economical and profitable organization.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of the community can’t achieve its organizational goals, function correctly , and even hurt its own existence because it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s frail, its representative is not enough, its role is indefinite, its members don’t understand the organizational aim, its human resource and budget is severely deficient and etc. Fortunately, most the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of the community would seek cooperation with the village offices to hold some activities. They have good interaction with each other, which has made positive help for local harmony and unity and function of each other’s organizations. At last, the study makes some advic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grass-roots autonomy organizations. First, the village system should be continued to implement. Second, the village domination areas which have smaller ranges and less population can be combined and their administrative areas can be expanded. Third, pay more attention to borough officers’ feeling of being assistant roles. Fourth, let the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of the community return to be the civil group. The government never interferes with it anymore and let it develop freely.
9

派系競爭與政黨發展:以民進黨立委選舉為例﹙1986~2004﹚

陳鴻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一九八六年∼兩千零四年,民進黨立委選舉為例,分別以派系、選區為單位建構三個多元迴歸模型,針對本文所提出的十三個研究假說加以驗證。主要探討﹙一﹚民進黨內各派系於黨中央、地方黨部重要黨職,以及縣市首長的競爭,對於派系在區域立委選舉表現的影響﹙二﹚民進黨內派系在黨中央的權力競爭,對於民進黨區域立委選舉表現的影響。 透過多元迴歸模型本文證實民進黨內的派系,在黨中央的黨主席、中常委,以及地方黨部的黨部主委等重要黨職之爭,對於各派系的生存與發展有重要影響的區域立委選舉,主要的影響是在黨內的提名競爭上,而能夠影響進一步佔有多少比例的區域立委席次,則是地方縣市首長的職位,且地方縣市首長在黨內提名競爭階段也有顯著的影響力。 除此之外,多派系於民進黨中央呈現共治的情況,雖然權力集中程度降低,但卻為民進黨帶來較好的選舉表現。派系長期處於既競爭又合作的共治環境下,除了表面上因為競爭而呈現出各種紛爭之外。派系也會成為政黨內,匯集各種不同利益,扮演相互折衝協調,進而達成理性集體行動的重要關鍵性機制。
10

宜蘭縣派系政治之研究 / Factional Politics in I-Lan

謝志得, Hsieh, Chih T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之主旨在於探討宜蘭派系政治的運作。研究的時間範圍則從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政府遷台以後至一九九二年立委選舉為止。本文在內容的安排上分為六章。除第一章緒論外,第二章為研究個案簡介,對宜蘭縣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結構以及派系之政治參與作初步之介紹。第三章將探討派系政治的形成背景與發展過程,首先探討國民黨政權在 派系政治中的角色,分析選舉制度與派系政治的關係,並分析宜蘭縣早期的派系政治發展史。第四章則分析轉型後的派系政治。第五章將討論派系的組織結構及動員基礎,分別剖析國民黨與民進黨派系的組織結構以及動員基礎。第六章結論,除基於上述探討派系對地方政治的影響外,並評估宜蘭縣派系政治未來之研究方向。

Page generated in 0.02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