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3
  • 13
  • Tagged with
  • 13
  • 13
  • 13
  • 13
  • 10
  • 9
  • 7
  • 7
  • 6
  • 6
  • 6
  • 6
  • 6
  • 6
  • 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論中山學說中的「國家」理論

劉佩怡, LIU, PEI-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

高雄縣地方派系結構及其影響

彭基原, PENG, JI-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目的:民主政治已是台灣不能不繼續往前邁進的發展道路,而國民黨政府播 遷來台迄今四十個年頭,在政治上可以說把 中山先生的訓政憲政理念共治於一爐。 中山先生說,地方自治乃國之礎石,而地方政治的現代化,更是為台灣及未來統一 的中國,預先留下一個的「典範」。本論文「高雄縣地方派系結構及其影響」,共一 冊,全文分七章,共約七萬字。 二、研究方法:地方派系在高雄縣而言,可以說以「人」作為依附的主體,而現今活 躍於高雄縣政經舞台之政治人物,又諱言論及派系種種,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以文獻研 究、歷史比較及訪問調查為主;頗為重要的是,本論文在若干概念上借引目前國內現 有對地方派系之研究結果,可以說之學術的一種整合。 三、研究內容:本論文的主題及結構如下: 第一部分:緒論(研究動機、目的、方法) 第二部分:高雄縣地方派系形成的背景分析。 第三部分:執政黨在地方派系中所扮演的功能與角色。 第四部分:白、紅、黑三個地方派系之結構主體及動員方式;亦即探討農會、水利會 及家庭政治的結構。 第五部分:高雄縣地方派系對地方政治運作及地方建設的影響。 第六部分:結論與建議。 四、研究結果:地方派系在已在研究及本論文的探討可以發現:隨著教育程度、經濟 發展、都市化、工業化等現代化的洗禮後,派系對地方政治的影響力呈現反比的結果 ,也就是現代化程度愈高,派系也就愈見勢微。但高雄縣地方派系的對抗有逐漸轉變 成為政黨對抗的發展,而且極為顯著。 總結來說:地方派系在短期內不可能完全消失,但我們可以期待的是,以私利為導向 的地方派系終將為民主潮流所淹沒。
3

中山先生的民主理論

陳儀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主主義是近代世界不可抗拒的潮流,而 中山先生正是民主主義的信仰者和推動者,他一生中奔走革命四十年,主要目的就在造成中國的民主共和-並且是真民主、真共和;他深知中西國情之不同,及西方代議政治的缺陷,乃思求一套適合中國人自己的民主制度;又因為他是一位革命家,不但坐而言更要起而行,要把理想付諸實現,因而「革命方略」便成為其民主理論不可缺少的一部份。筆者就這樣以價值-制度-方略(途徑)來組成 中山先生的民主理論。 在尚未進入民主理論的本題之前,筆者用了相當多的篇幅說明其理論的淵源和背景,但不採「因襲」、「規撫」、「獨創」三者以分割每一部份思想的故習。因為 中山先生一生中有三十年的時間在外國,並且中學、大學受的教育是純西方式的,其民主理論之以歐美為主要淵源,是很自然的現象。當然他對傳統中國的政治社會有深刻的認識,對當時的中國國情也有切實的瞭解,因此建構起來的民主理論與西方民主思想家的頗有不同。 關於民主思想的一般論題,筆者歸納為共和、權利、自由、平等四項,其申多拿梁啟超、盧梭、彌勒、嚴復等人的觀點來與 中山先生相比,以明其理論的由來、重點和時代性。關於制度一章,從中央到地方,從理論到現實,筆者不但用歷史的方法把他前後主張之不一致處說明清楚,並且把實際上可能發生的困難列舉出來,能解決則試為解決,不能解決亦不曲為辯護;因為政治制度不過是人類為達到某些目的的一些方法或工具,通常以適用(可行)與否作評判標準,但吾人亦深知他這樣設計之背後所代表的理想和意義,所以即使目前不可行,將來未必不可行。第五章是講民主化的途徑,也就是革命方略的問題,可以說是 中山先生的民主理論比較特殊之處,從這□可以看出他不與真專制、假共和妥協的革命氣魄,無意中流露之對民主體認的深度,以及思以目的、手段互相保障的苦心。 綜觀 中山先生的民主理論,在制度方面頗富「唯理的(rational)」色彩,較少「經驗的(empirical)」意味,也許是革命家的性質使然;在一般論題方面,卻對放任的個人自由、假平等,天賦人權予以嚴厲的批評,可能部份是因為它們有礙於革命進行的緣故。當然我們不能只看到他堅持革命的一面,應該也注意他在策略上的彈性運用,對現實的妥協,以及為中國創設一套屬於自己的政治理想、政治制度的用心。這才算認識到一個整全的、活生生的 中山先生。
4

中山先生權能理論之新詮--民意與政策互動關係之探討

于彬彬, Yu, Bin-B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治學所討論的中心問題是人民與政府之間的關係,而中山先生提出的權能區分理論,可以說是他解決這個問題的主張。 政治學中以國家或政府為研究取向,並以此政治學研究範圍的,可推自十九世紀末葉至第一次世界大戰間,中山先生演講三民主義的期間正是屬於此時期。而以政策作為政治學研究取向,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逐漸開始的。 公共政策乃政府施政的具體表現,因而從現代「政策」觀點來探討政治問題,較昔日以「政府」觀點來探討政治問題直接且具體。是故,本文主旨在從公共政策的觀點,探討人民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並藉此賦予中山先生之權能理論新的意義。 本文主要是採用文獻分析的方式。首先,以權能區分之理論背景為開端,論述民主政治的理論與運作,歸納中山先生權能區分理論之由來,闡述「權」、「能」概念之意涵及其互動關係,並進一步說明權能理論的制度設計。其次,回溯政治學研究取向的演進,且以現代政治學的研究取向重新詮釋中山先生之「權」、「能」概念,並說明其實質意義與運作。最後,將政策過程分成政策制訂、執行、及評估三個聯結環境,探討重新詮釋過的「權」、「能」概念-民意與政策-之互動關係。
5

從中山先生思想論三民主義的教育政策

朱春生, Zhu, Chun-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約十萬個字,全文共分五章二十三節。 第一章 緒論,在說明教育政策的具體概念,共將教育政策與教育宗旨,加以詳細的 區分,及對擬訂教育政策的根據和注意要點加以敘述,以做為本論文立論的參考。 第二章 三民主義的教育政策,從三民主義教育的意義,進而三民主義教育政策的演 變過程中,尋出三民主義教育政策的特性,因而使我們更能認清三民主義教育的崇高 性與實用價值。 第三章 中山先生思想在三民主義教育政策上的實踐,乃為本論文重點所在,擇要的 把現行三民主義的教育政策,從 中山先生的思想觀點為依據,略述其意義及各種重 要措施,俾對三民主義教育政策的正確性,做一更深的了解。 第四章 實施三民主義教育政策的檢討與發展,並敘述教育長期發展的政策,俾能「 知恥知病」去求新求行。 第五章 結論──三民主義教育政策的現代化,並提出我國欲求教育的現代,化在教 育政策上所應採取的幾個具體策略。
6

靜坐技術(Meditation Skill)與組織壓力管理之研究--從中山先生心物合一論關點來探討

石敏光, Shi, Min-G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壓力方面的研究,雖然自Hans Sely開始,在心理學中即佔有相當的份量。西方學者eE.fromm;N.W Ross;W.Barrett;E.Herrigel 等人,或採哲學的觀點,或運用了心理學的方法,對靜坐加以分析研究,結果亦相當可觀。 但是純以靜坐技術來解決組織壓力的研究卻極為罕見,尤其是國內的研究,幾乎可以說是完全空白。基於組織壓車對於組織整體及個人造成的嚴重損失,已不容再忽視,並且由於靜坐技術的發展歷史甚為久遠,內容及效果對人類心理具有立即且明顯的影響,所以針對組織壓力與靜坐技術予以深入探討。 近年來西方學者對於由牛頓物理學所形成的典範,經由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及海森堡的量子物理的出現,漸漸無法解釋許多自然及社會的現象,而新物理學,乃至新生物學的誕生,也使得新的典範逐漸成形。新典範所發展出的心物一元世界觀,亦是組織壓力和靜坐技術彼此聯結的最好詮釋觀點。 中山先生早在民國初年的演講中,就已明白指出心物合一的論點,由此可知中山先生確實是其有遠見學者。 本論文在結構上,是先敘述靜坐技術的發展歷史,再介紹組織壓力的相關理論,並整合目前解決組織壓力的各種策略,配合靜坐技術加以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以文獻研究作為研究途徑。
7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之研究--兼論中山先生「貨能暢其流」之時代意義

方瑞松, Fang, Rui-S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分析「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之規定,檢討其體制所面臨之難題及未來發展之方向,並說明其對國際經貿體制之影響,與我國應採之對策,兼以透過GATT之規定與精神,以闡明由中山先生「貨能暢其流」之時代意義。全文共分五章,各章要點如次: 第一章:緒論。概述國際經留體制之總體現況與發展趨勢,以指出國際經留爭端之問題癥結與針砭之道,俾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此外,亦說明本文之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研究資料來源。 第二章:論述「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之緣起與展望。本章系從GATT與「國際貿易組織」(ITO)之關係、GATT早期各回合多邊貿易談判(MTN)之成效、甘 迪回合(Kennedy Round) 與東京回合(Tokyo Round) 各項規約之要義、烏拉圭回合(Urnnedy Round)之緣起與結果、及我國與GATT之關係等面向以討論GATT之發展始末。 第三章:分析「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本文規定之要義,並檢討其體制之問題。 本章在透析GATT本文共四篇卅八條文之規定內容,並綜合各家之論點,以歸納指出GATT體制在當前國際經貿發展趨向下所面臨的不足性,並進而提出強化其體制功能之議。 第四章:闡述中山先生「貨能暢其流」之時代意義。本章除在釐清中山先生上李鴻章書的時代背景並說明其內容外,亦將從民生主義的經濟政策觀點,以申論中山先生「貨能暢其流」之精義及其在我國之實踐與前瞻。 第五章:結論。強調在全球經貿一體化的趨勢下,各國惟有共謀強化GATT之多邊、開放功能,於追求各自經貿發展目標之同時,亦顧及他國之發展需要,方能共榮成長,並維持世界經貿之持續繁榮;另並透過GATT之各項規定及其所揭櫫之精神,以驗證中山先生「貨能暢其流」之時代性。
8

從中山先生人性觀論馬克思異化說之謬誤

翁振耀, Weng, Zhen-Yu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言。敘述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 第二章:探討異化問題之產原因。 第三章:就馬克思異化論,作一綜合說明與評估。 第四章:從中山先生之人性觀,指述馬克思異化說人性觀之謬誤。 第五章:指出馬克思異化說無法解決異化問題,反以惡濟惡,並從中西文化之會通, 探討真正解決之道。 第六章:結論。就全文作一總結。
9

陳炯明與粵軍(一九一七∼一九二五)

陳曼玲, Chen, Man-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除前言與結論外,內容共分五章,每章為三至四節不等。主在探討陳炯明個人的觀念 、態度、作法與粵軍之起源、發展乃至於分裂的密切關係。 粵軍於民國六年底正式成立,由陳炯明任總司令,率之入閩,經過漳州時期的發展壯 大,終於民國九年回粵驅逐桂系並統一兩廣。中山先生擬即刻進行北伐,但陳炯明卻 於此時叛變,粵軍因而產生陳部叛軍與許崇智北伐軍的分裂。日後國民黨的改組,中 山先生聯俄容共的實施,黃埔軍校的成立等,在在皆為此事變影響之結果,實為民國 史上關鍵性的一段。 本文寫作雖起自民國六年,但背景部分則溯自宣統元年(一九○九)陳炯明加入革命 黨始,至民國十四年黃埔軍校學生討滅叛軍為止,是為本文論述時限。
10

中山先生民族主義與世界新秩序之建立

張忠正, Zhang, Zhong-Z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分為六章、十一節,共計約十七萬言。第一章為緒言;第二章為民族主義與民 族國家;第三章為民族主義之歷史發展;第四章為中山先生民族主義與中國之現代化 ;第五章為中山先生民族主義與世界新秩序;第六章為結論。 本論文以探討中山先生民族主義之建國方針,及其對世界和平所能提供的貢獻為重心 ,旁及民族主義一般性概念的瞭解。因此,本文在章節的安排上,除了在緒言中說明 民族主義之研究取向與價值之外,第二、三兩章均為有關民族主義一般性問題之系統 性的探討。第四、五兩章分別探討中山先生民族主義之建國方針、特質、及其對建立 世界新秩序所能提供的指導原則。最後以對西方民族主義之得失評估,進一步肯定中 山先生民族主義對建國工作與促進世界和平之理論與實際的價值。

Page generated in 0.024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