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山先生「民族國家論」之研究 / A Study of Dr. Sun's Theory of Nation-State金南怡, Kim, Nam 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之目的,即在採「民族國家建設」、「民族國家整合」的觀點,研究中山先生「民族國家論」的基本意涵,並根據此一理論意涵,探計和比較處理民族國家建設與整合問題的不同策咯以及提出此一理論的特殊之意義與重要功能。
本論文計分六章,僅能論文結構及其內容要點簡述如下:
第一章:諸論
第二章:為了確定中山先生民族國家論的歷史與理論背景,首先歸納出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家的理論分析。
第三章:民族國家的建設,是時代潮流使然。我們從世界史眼光看來,建設民族國家是現代民族主義所要追求的目標。而致力於提高民族的同質性,乃是建設民族國家的重要策略。在本章中將進一步探計民族國家建設策略與民族國家整合策略。
第四章:中山先生的民族主義積極目的在建設「民族國家」,所以「民族國家論」不僅是其民族主義的理論核心,因此,在本章中將探討中山先生民族國家建設思想的系統分析。
第五章:民族國家整合仍是各國追求的目標,而且經由有效途徑,才有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匯集國內最充足的人力資源,逐漸接近現代化的總目標,但此處所面臨的問題是,甚麼才是解決整合問題約有效途經?吾人在本章中,將特別深計中山先生民族國家整合思想的系統分析。
第六章:詰論。對於本論文之內容做一總結,並提出中山先生「民族國家論」的特殊之意義與重要功能。
|
2 |
戰爭與現代性:以"民族國家"為起點的社會學分析鄭祖邦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本篇論文中,筆者試圖從「戰爭」的角度來描繪現代性的樣貌。戰爭如何刻劃著現代性呢?如何從戰爭與現代性的相互理解中來認識我們的時代、我們的生活呢?從西方歷史的發展軸線來看,在過去三百多年來有三件標誌著時代變化的重大事件: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伴隨著十九世紀初的拿破崙戰爭)、1906年與1917年的俄國革命(伴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2001年美國紐約世貿大樓所經歷的911恐怖攻擊。這些事件都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揭示了現代性的深層變動。所以,在本篇論文中,筆者嘗試依循著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從社會學的知識發展傳統來提出整理和說明,並且,也希望從戰爭與現代性的切入角度來對未來的發展提出一些可能的思考方向。
在導論中,筆者從兩個小節來分別切入主題。首先,在「研究動機」這一節所提出的問題是:「社會學為何缺乏戰爭的研究?」我們試圖從十八世紀後半葉以來社會學知識發展的脈絡來加以回答。基本上,我們會發現到,以資本主義生活為基底所形成的「社會」這個概念,抑制了戰爭在社會學中的發展。其次,在第二節「問題意識」中,主要是從「社會學要如何研究戰爭?」這樣的提問,來檢討「民族國家與戰爭」這個命題。在其中我們可以發現到,社會學往往從「民族國家」出發來觸及戰爭現象的研究;但是,這容易落入只是對國家軍事「制度」和「組織」的研究,對於戰爭的思考可以引發的知識作用,以及戰爭理論和概念的建構就顯得相對匱乏。所以,我們試圖從政治社會學中「國家-社會」之間關係的討論,以及克勞塞維茲所提出的「政治-戰爭」之命題,從兩者的結合中進一步提出整體論文的分析架構(三個思考戰爭的典範)。
從第二章到第四章的討論中,筆者依序整理出三個具代表性的思考戰爭議題的社會學典範:「民族國家-總體戰」、「階級鬥爭-游擊戰」、「生命政治-社會內戰」。三種「政治-戰爭」的類型也正分別代表三種不同的政治社會學立場與分析的延伸(韋伯的「民族國家就是社會」、馬克思主義者的「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對抗」、傅柯的「從權力分析國家與社會」)。我們最終希望能在三個類型彼此之間形成一個對話與思考的空間,從而呈顯出一種現代性的戰爭考察。
基本上,在三個類型的建構上,是沿著與克勞塞維茲的對話來前進的。首先,「民族國家-總體戰」這個類型是具有原型的意義,因為,以民族國家為主體的戰爭正是現代性的根本特點之一。民族國家的戰爭標示出有限戰爭(封建)與絕對戰爭(現代)的差異,而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歷史也早已告訴我們集合全民意志的「總體戰」所帶來的驚人效果。此外,從韋伯的分析中,我們也企圖賦予克勞塞維茲的戰爭理論更多的社會學內涵。不同於克勞塞維茲將民族國家等同於社會這樣的整體觀,列寧依循著馬克思的思考傳統,強調社會內部階級差異的重要性,並且,配合著對於當時資本主義的帝國主義性質之理解,而提出以「階級戰爭」來面對總體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想法,這也就導致了民族國家與階級鬥爭兩者政治思考的融合。此後,在二次大戰與冷戰時代的第三世界革命中,游擊戰成為了最重要的戰鬥形式,這樣的形式也挑戰了以民族國家為戰爭主體的正規性框架。正規戰(總體戰)╱非正規戰(游擊戰)所帶來的差異為現代性的戰爭研究帶來了深刻的思想衝擊。傅柯則更進一步地拆解了整體同質社會的看法,不僅存在於階級這組權力關係,權力會在各個微觀的層面上不斷地運作。他翻轉了克勞塞維茲的戰爭命題,以戰爭(略)的權力模式批判了霍布斯的主權-法律模式。戰爭不僅是存在於國界邊境上的實際戰鬥,而是會瀰漫在整體社會的權力關係中。由權力關係形塑的個體(主體)如何整合進社會整體之中,正是現代民族國家生存與強化實力的重大任務,治安的政治技術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傅柯延續著治安的想法,而以「生命政治」來作為描述當代政治理性的核心概念,替代過去國家理性的想法。有別於傳統的戰略思想,從生命政治的角度,傅柯對後現代與全球化的戰爭思考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最後,筆者也希望去凸顯出,在戰爭的歷史發展軸線中,「人民」形象的變化,並且,當「戰爭」的議題置入政治社會學三種「國家-社會」關係的思考模式時,不同的知識典範之間所形成的一種知識上的緊張性與相互撞擊,進而能夠使我們對於民族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有更深度的思考。
在第五章中,我們嘗試從戰爭的角度來切進全球化的議題。從「全球化與戰爭」這樣的面向,來提出兩個主要的思考脈絡:「全球化與民族國家」以及「民主與戰爭」。儘管諸多全球性的危機和發展都使得民族國家的權力顯得軟弱無力,但是,從戰爭的角度來切入思考,全球化是否真的或如何改變了長期以民族國家為戰爭主體的現代性。此外,在全球政治秩序的形成過程中,民主作為當前的普世價值卻弔詭地成為發動戰爭的語意,其中的成因也是我們探究的焦點。為了釐清上述的問題,我們整理出兩個主要的理論思考模式:哈伯瑪斯的「後民族格局」以及Hardt和Negri的「帝國」模式。基本上,我們並不試圖採取上述任何一種立場,而是提出以戰爭的角度,來重新思考民族國家此一現代戰爭主體在全球化進程中的變化。
在結論中,筆者指出當前相關的理論發展糾結在下面三種可能的思考取徑之中:馬基維利的國家理性、康德的永久和平、傅柯的戰爭與秩序(社會內戰、生命政治)。並且,還進一步地從國內外當前的學術潮流與發展情形,來評估本論文的意義與未來可能性。同時希望「戰爭」作為新的理論元素,能為政治社會學的發展開拓出更多的思考面向。
|
3 |
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國家:衝擊與回應 / Nation-States in Globalization: Impacts and Responses唐玉禮, Tang, Lu 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族主義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發威,民族國家在第二次大戰後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流政治組織,聯合國為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訂定憲章,其中具重要關鍵的是具有領土性與排他性的主權原則,確立民族國家成為國際社會的基本單位。民族國家對內制訂國家根本大法-憲法建立起憲政秩序,主權在民,憲法不僅保障人民權利義務,並賦予政府執行主權賦予之職權,在其領土之內運用國家資源發展國民經濟、繁榮社會與福國利民。
然而,對處在二戰後、美蘇兩極對立的冷戰格局中的歐亞中小型國家而言,既要促進國家之經濟成長和發展,又要維護國家安全,遂各自形成其區域安全與經濟貿易間之合作經驗,以因應內外部情勢之變動與需求,尤其是自1980年代以來的愈趨明顯的全球化浪潮。
本論文以歐盟與東協兩大區域組織經驗為案例,以民族主義研究途徑、歷史與文獻研究法,分由主權與政府、主權與領土、主權與人民三方面,討論民族國家以區域整合方式回應經濟全球化衝擊的發展,併同探討全球化其他浪潮之衝擊的作為,如網際網路發展與生態環境危機。
本研究發現歐盟與東協的區域整合經驗顯示,前者已走向部分的超國家結構,各會員國轉移部份主權到歐盟,然其最終決策權仍掌握在各會員國手上;東協則仍是以政府間會議為主。兩者仍有共通之處就是,經由民族國家間較緊密的區域整合,共同因應全球化浪潮之衝擊,獲取更大的生存能力與國際談判籌碼。
簡言之,民族國家係經由區域化來回應全球化之挑戰,並不會因此而喪失國家主權,民族國家主權並未衰退,民族國家長存。而在區域整合之外的事實,網際網路方面,需依賴各民族國家的基礎設施與投入資源來維持其品質與提昇其效率;至於地球生態議題的全球性,各國的「互賴」關係非常明確,各民族國家在聯合國的多邊機制下,協商因應措施,最後仍須回到各民族國家的配合度上。不可否認,國家主權的排他性與暴力若能適度調整,將會有助於地球環境的友善發展。 / Nationalism started being influential from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to the middle of 20th century. The political organization as nation-state becomes the mainstream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after World War II. In order to maintain international peace and security, United Nations established the 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s the sovereign principal involved territorial integrity and inviolability. Sovereignty makes the nation-state become the basic unit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Nation-states established constitution to maintain the order and popular sovereignty. Constitutions not only protect people’s rights, but also give the government the power to execute its authority. Within the territory, government can utilize its resources to develop economy, enrich the society and create benefit for its people.
However, after World War II , small and medium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Asia want to develop economic growth and protect national security. Therefore, especially for the clear tendency of globalization in 1980s, small and medium countries gain the cooperate experience from regional security and business cooperation to meet the changes and needs from the world.
This thesis uses the case studies of European Unions and ASEAN, nationalist approach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history to argue the main topic in three aspects of sovereignty and government, sovereign and territory, sovereignty and people. The main idea is to discuss how nation-state uses regional integration to respond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other impacts on internet and the crisi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is study discovered that the EU members have transferred parts of sovereignty to EU, but the power of final policy-making is still in every country’s hand; as for ASEAN, decision-making is still among intergovernmental meetings. The same part in both EU and ASEAN is that both of them gain more ability to survive under the wave of globalization and obtain more chips in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by the experience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short, nation-state will not lose sovereignty through regionalization to respond the challenge of globalization. Sovereignty of nation-sates does not decrease but lasts forever. Beyond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it is nation-state that maintain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net services. As for the issu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 depends on the interdependence of each country, the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system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d negotiations among countries. We cannot deny that if the exclusiveness and violence of sovereignty can be modified reasonably, it will be friendlier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4 |
中山先生民族主義與世界新秩序之建立張忠正, Zhang, Zhong-Z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分為六章、十一節,共計約十七萬言。第一章為緒言;第二章為民族主義與民
族國家;第三章為民族主義之歷史發展;第四章為中山先生民族主義與中國之現代化
;第五章為中山先生民族主義與世界新秩序;第六章為結論。
本論文以探討中山先生民族主義之建國方針,及其對世界和平所能提供的貢獻為重心
,旁及民族主義一般性概念的瞭解。因此,本文在章節的安排上,除了在緒言中說明
民族主義之研究取向與價值之外,第二、三兩章均為有關民族主義一般性問題之系統
性的探討。第四、五兩章分別探討中山先生民族主義之建國方針、特質、及其對建立
世界新秩序所能提供的指導原則。最後以對西方民族主義之得失評估,進一步肯定中
山先生民族主義對建國工作與促進世界和平之理論與實際的價值。
|
5 |
舊民族國家,或新公民社會?--對於台灣民族主義的批判 / Old Nation-State, or New Civil Society?-- A Criticism of Taiwan Nationalism李坤城, Lee, Kuen-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的內容是討論在「台灣民族主義」的發展之下,無論是國民黨的「新國家霸權計畫」或是民進黨的「台灣獨立建國運動」,兩者皆是訴諸台灣人民(新台灣人)對於新國族的認可,但是這樣的一個民族國家,距離現代「公民國家」的形態還非常遙遠,因為台灣並沒有一個健全的憲政體制文化,得以培養出多元的公共領域及民主的公民意識,而這些都是重建新公民社會所必須的。就算人民成為國家主權的最高擁有者,但在缺乏社會性的結社組織之下,卻只能導向生命共同體之內人民普遍意志的集合,而淪為統治者統治正當性背書的工具。所以批判「台灣民族主義」,就是檢視在民族主義的運作之下對於民主政治發展的影響。最後並提出以「多元公共領域」及「民主公民身份」做為重建新公民社會的基礎,以降低民族主義對於公民社會發展的影響,而穩固的公民社會是民主得以繼續深化的根基。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目的 3
第三節 文獻探討 7
第二章 民族、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家 13
第一節 「民族」理論初探 15
第二節 民族主義與國(家)族的建構 21
第三節 民族主義與人民身份的建構 26
第三章 台灣民族主義的發展 29
第一節 台灣民族意識的萌芽 31
第二節 威權體制轉型期的台灣原型民族主義 38
第三節 新國家論述之下的台灣民族主義 45
第四章 台灣公民社會的重建 53
第一節 消失的民間社會與興起中的「共同體」 55
第二節 民主公民身份及多元公共領域 64
第三節 公民社會的重建 72
第五章 結論 79
參考文獻 83
|
Page generated in 0.024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