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
  • 8
  • 1
  • Tagged with
  • 9
  • 9
  • 9
  • 9
  • 5
  • 4
  • 4
  • 3
  • 3
  • 3
  • 3
  • 3
  • 3
  • 3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山先生的民主理論

陳儀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主主義是近代世界不可抗拒的潮流,而 中山先生正是民主主義的信仰者和推動者,他一生中奔走革命四十年,主要目的就在造成中國的民主共和-並且是真民主、真共和;他深知中西國情之不同,及西方代議政治的缺陷,乃思求一套適合中國人自己的民主制度;又因為他是一位革命家,不但坐而言更要起而行,要把理想付諸實現,因而「革命方略」便成為其民主理論不可缺少的一部份。筆者就這樣以價值-制度-方略(途徑)來組成 中山先生的民主理論。 在尚未進入民主理論的本題之前,筆者用了相當多的篇幅說明其理論的淵源和背景,但不採「因襲」、「規撫」、「獨創」三者以分割每一部份思想的故習。因為 中山先生一生中有三十年的時間在外國,並且中學、大學受的教育是純西方式的,其民主理論之以歐美為主要淵源,是很自然的現象。當然他對傳統中國的政治社會有深刻的認識,對當時的中國國情也有切實的瞭解,因此建構起來的民主理論與西方民主思想家的頗有不同。 關於民主思想的一般論題,筆者歸納為共和、權利、自由、平等四項,其申多拿梁啟超、盧梭、彌勒、嚴復等人的觀點來與 中山先生相比,以明其理論的由來、重點和時代性。關於制度一章,從中央到地方,從理論到現實,筆者不但用歷史的方法把他前後主張之不一致處說明清楚,並且把實際上可能發生的困難列舉出來,能解決則試為解決,不能解決亦不曲為辯護;因為政治制度不過是人類為達到某些目的的一些方法或工具,通常以適用(可行)與否作評判標準,但吾人亦深知他這樣設計之背後所代表的理想和意義,所以即使目前不可行,將來未必不可行。第五章是講民主化的途徑,也就是革命方略的問題,可以說是 中山先生的民主理論比較特殊之處,從這□可以看出他不與真專制、假共和妥協的革命氣魄,無意中流露之對民主體認的深度,以及思以目的、手段互相保障的苦心。 綜觀 中山先生的民主理論,在制度方面頗富「唯理的(rational)」色彩,較少「經驗的(empirical)」意味,也許是革命家的性質使然;在一般論題方面,卻對放任的個人自由、假平等,天賦人權予以嚴厲的批評,可能部份是因為它們有礙於革命進行的緣故。當然我們不能只看到他堅持革命的一面,應該也注意他在策略上的彈性運用,對現實的妥協,以及為中國創設一套屬於自己的政治理想、政治制度的用心。這才算認識到一個整全的、活生生的 中山先生。
2

從行政立法兩院關係論我國中央政制

張良民, ZHANG,LIANG-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關我國中央政制的類型問題, 多年來論者討論不絕。最近, 因憲政結構問題而引起 的政治變局, 更使前述討論至為熱烈。本文系從憲法上行政、立法兩部門的關系及行 憲多年的經驗累積, 自靜態、動態兩方面加以敘述、分析, 以獲致我國中央政制性質 或傾向的結論, 俾供識者的參考。 依薄薛鳳教授之觀點, 具體政治之研究, 可從它的構成要素: 政治現象、政治制度、 政治觀念、政治勢力、政治人物等之交互作用, 得到更進一步的認識。而時賢與學者 對我國中央政治體制所作的研究, 最普遍的對象與方式, 多集中於憲法或臨時條款的 靜態法制分析, 實在缺乏從政治學之觀點, 對政治現象作實然與動態的研究說明。本 文即構成具體政治的五項因素著眼, 對我國中央政治體制中行政與立法部門關系的特 質, 作動態與實然的研究, 藉此釐清對我國中央政治體制類型所產生的糾葛與爭議。 在導論部分, 本文首先回顧自清末以來, 立憲建制的事實與歷程所引起的各種爭議, 從不同階段所呈現的政治現象中, 歸納其發生影響作用的基本因素。其次, 說明本論 文之研究動機, 方法與限制。 第二章, 從一般民主國家立法行政兩部門間的關系, 或為二者在相同人物控制下, 團 結以求得和諧合作之內閣制; 或為二者彼此相互獨立, 復相互制衡之總統制; 以及若 干國家兼具兩種色彩之混合制, 了解其政府組織規定與實際運用經驗, 作為觀察我國 中央政治體制之基礎。 第三章, 主要在於闡述我國憲法上行政立法兩部門間之關系特質, 分從孫中山先生五 權憲法、權能區分之構想, 現行憲法之原始規定, 以及臨時條款之增訂發展情形等三 方面予以說明。 第四章, 從政治五因素及影響憲法變遷與憲政成長之主要變項, 分從政治文化、政治 人物、政黨制度, 增額立委選舉結果等方面, 說明我國實際政治運作對中央政治體制 所產生的影響作用。 第五章, 結論。
3

中山先生主權在民理論之研究

李西潭, LI, XI-T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從西方民褚政治理論的發展探討民權主義,進而研究政治制度設計如何配 合中國未來民主政治的發展方向。計分六章,約十萬字。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旨趣、方法、架構、、範圍及限制。第二章為「主權在 民理論與民主政治」,從主權在民理論的浦源與演進及民主政治理論的發展與爭論, 探討現代民主政治中主權在民的意義。第三章為「中山先生主權在民理論的基本主張 」,剖析 中山先生權能區分、直接民權、全民政治、民權初步、建國三程序等與主 權在民相關性的理論。第四章為「中山先生主權在民理論的制度設計」、檢視中山先 生國民大會、總統、五院、均權主義與地方自治及政黨政治等為達成柱權在民目標的 制度設計。第五章「現行憲法有關主權在民理論的實踐」,分析現行憲法制定的背景 、有關主權在民的規定及臨時條款的調適。第六章「結論」,綜合評述 中山先生主 權在民的理論。
4

宋代文官制度之研究

曹興仁, Cao, Xing-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緒論 第一節 文官制度之意義 文官制度者,政府為維持其組織,推行其職務,恢宏其功能,達成其目的而選擇、管理其政府人員之方法、程序與實施之體系及關係之規範也。故其內容首重考選,次及任用,任用而後則給以待遇,督以考課,績優則陞,績劣則黜,至其疲老不堪任事,則罷其職以養老,用示優恤。此即文官制度之大要。故文官制度實為政治制度中最為重要之一環。以言其區別,則政治制度者,政府組織之形態也,文官制度者,此一組織中推動力之運作程式也。 第二節 文官制度之價值 文官制度,又稱吏治制度,言涵孕,則具動靜兩態之意義,就靜態言,係著重其組織、結構與上下權責關係,就動態言,則強調其運作實況與其功能。 第三節 研究旨趣 宋之文官制度,上承漢唐之盛世,下啟明清之新機,其考選之公平,程式之嚴密,視之今日,並無遜色,其待士之仁厚,取士之寬廣,較之歷代,實具特色,且其史料留傳,至今仍稱豐富,文治之影響,亦得述之而詳,論者復稱治近代史者應從宋史著手(註四)或謂中國成為今日之現象,什之八九乃為宋人所造就。(註五)此皆指其文治之特色與影響也。至若宋之納幣和,苟且偏安,則有何佳績可言? 宋以文治,上繼五代割據殘破之勢,下開明清專制一統之局,端賴其完密之文官制度,有以致之,故對其文官制度之研究,自有其意義焉。 第四節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資料,首以宋史、會要為主,參之以文集、筆記,補之以長篇、要錄,證之以通書,類書,取其相融相通,去其箑迕矛盾,堆砌間架,復其故事。 故本題之研究,雖在恢復故事,亦何敢掉以輕心,因之凡史料之所存,皆加統計,然後製表,故文中繪表百幅,補以說明,俾得舉綱目理,提領毛順。
5

清代捐納制度

陳寬強, Chen, Kuan-Q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捐納制度是朝廷為了賣官鬻爵而訂立並運行的一種政治制度。政治上的某些名和位 ,政府任由人民出資購買,無異將政治權力商品化,於諸政治制度中殊為特出。此一 制度在我國歷史上源深流長,其發展及青代而變本加厲」。惟因其為傳統政治倫理觀 念所不容,而為士大夫所不齒,馴致官書政典固乏有系統之記載,學者著作亦鮮對之 深入研究。本文就此一制度之形相,試為採討。 本文第一章就此分別敘述,並將清代捐納制度為何有待吾人予以研討之價值,併予說 明,作為緒論。 本文第二章先將捐納制度與捐納事例之關係闡明,次將其種類加以分析,然後乃將捐 納在實務上施行之範圍詳予敘述,藉明此一制度之樣態。 在時間言,損納制度幾與清政權共始終,然則此制在二百餘年之漫長時間內有何發展 ?如何演變?吾人欲明其沿革,自應依據史料,分朝敘述,本文第三章即就此試為敘 陳。 本文第四章將捐生之資格及其證明,主管捐納行政機關之組織及行政程序,與捐生捐 納所費金錢等各方面運行情況,逐一敘明。 本文第五章將捐納制度在清代運行所生現象,扼要指陳,雖未足以洞明真相,然捐納 制度在清代社會上所生影響之深,已可窺見一斑。 本文不願評斷清代捐納制度之得失,而欲探討此一制度在清代長期盛行的原因,並以 之權充結論。
6

清代軍機處組織及職掌之研究

傅宗懋, Fu, Zong-M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軍機處名不師古,絲綸出納,掌議大政,贊襄治理,職事綦重。本文及以其設置、組織及職掌之研析為主要範疇,以明瞭清代此一機構之運作情形,及其所發生之作用與價值。 本文獲得以下幾點認識。 (一)軍機處是一先有其人其事,而後成為定制之機構。換言之,即是先有政治事實,後成政治制度。 (二)軍機處是兼議政、擬旨、傳遞王命之機構。既是政治中樞,又係行政總匯。 (三)軍機處職掌之能逐漸擴張,乃由於軍機大臣係皇帝之親近大臣。 (四)軍機處是皇帝陽示漢、滿並重,隱寄實權於滿人,以為收攬漢族人心之一有力工具。 (五)軍機大臣較諸其他臣僚自是權重,然其權是否果重,重至如何程度,則頗不固定,常因人、因事、因時而有差異。 (六)軍機處之設置既有助於增加行政效率,更有裨於皇帝集權統治。 總之,政治型態通常隨社會型態而轉移,政治制度尤須與政治環境相配合,軍機處為專制帝王制度下之產物,故□以有助於集權為其目標。
7

法國驅逐吉普賽人:震撼二零一零年法國政治與社會的新聞之框架研究 / The Roma's expulsions in France: Framing the socio-political crisis that shook France in 2010

孟柯, MONCOQUET, Christin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法國在2010年發生了一件富社會與政治爭議性的大事:對非法吉普塞人移民的驅除。當時法國媒體極力報導這則消息,並皆由報導重新建構此事件。此篇論文探討法文報紙在報導吉普賽移民議題上如何被政治化。此研究由法國《世界報》與《費加洛日報》中挑選240篇文章出來做框架分析,《世界報》與《費加洛日報》分別代表法國兩大不同政治理念的國家日報,藉此分析支持學者哈林與曼席尼的媒體政治制度化與框架中的分化假設。《世界報》中大部分文章有著支持吉普賽移民框架報導(107篇文章)而《費加洛日報》中大部份文章則是反吉普賽移民框架報導的(76篇文章)。此外,結果顯示《世界報》中佔優勢的框架是支持吉普賽人安全制度的框架,而《費加洛日報》佔優勢的框架則是反吉普賽人移民的國家主義框架。 / Summer 2010 in France was marked by a major socio-political controversy: the expulsions of illegal Roma immigrants. The French news media widely broadcasted the issue, reconstructing the debate for the audiences. This thesis researched how French newspapers are being politicized in reporting the Roma immigration debate. Framing analysis of 240 articles in Le Monde and Le Figaro, two selected French national dailies of differing political ideology, supported Hallin and Mancini’s hypothesis of media instrumentalization and polarization in frame. Le Monde had a majority of pro-Roma immigration frames (107 articles) and Le Figaro had a majority of against Roma immigration frames (76 articles). Moreover, findings showed that Le Monde’s dominant frame was the pro-Roma securitization frame and Le Figaro’s dominant frame was the against Roma immigration nationalism frame.
8

政治制度與內戰持續性的分析- 以哥倫比亞「哥倫比亞革命軍」以及 秘魯「光明之路」為例 / The analysis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civil war duration: cases of Colombia’s FARC (Fuerzas Armadas Revolucionarias de Colombia) and Peru’s Sendero Luminoso

林庭瑋, Lin,Ting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討論內戰持續性的差異是否可以以其政治轉型解釋?也就是說,作者欲探討為何有些內戰較短、有些內戰較長?是否有關鍵因素導致內戰持續性之差別。目前學術研究多著重於以非政治因素(經濟因素)解釋內戰延續性問題,但筆者認為政治制度相對於其他因素(經濟、社會制度)是最能解釋內戰持續性差異之自變數,並提出本文核心假設-「內戰隨著政體的民主深化而縮短。」,其主因有三:(一)生活於民主政權下的人民,政治壓迫感較小(二)民主促進社會的重新分配(Redistributive)消弭國內之不平等狀況;(三)民主政府能透過稅收進行公共財的施放或公共服務滿足人民。 本文之研究方法以質性分析法的個案研究法為主,以南美洲作為研究對象而不以內戰發生最頻繁的非洲為研究對象,乃因2016年11月13日哥倫比亞政府正式與左翼武裝「哥倫比亞革命軍」(FARC)簽署修正版和平協議,結束長達半世紀的敵對狀態,引發作者對南美洲內戰延續性之研究興趣。經過最大相似法篩選後,作者以哥倫比亞與哥倫比亞革命軍和秘魯與光明之路的內戰作為個案案例,透過個案研究法,本文研究發現符合筆者之核心假設。筆者認為本文之內戰研究發現提供受內戰影響之國際社會、國家有關政治制度面之政策方向-即民主深化對於一國內戰延續性之影響力。
9

菲律賓的政治發展

陳鴻瑜, CHEN, HONG-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即根據政治發展的概念和理論假設,選擇菲律賓為個案研究的對象。這一選擇乃 是基於下述考慮: 第一:菲律賓為具馬來文化特質的東方國家。 第二:菲律賓歷西班牙、美國、日本之殖民統治,其政治社會與文化適應情形頗引人 注意。 第三:菲律賓有「亞洲民主櫥窗」之美譽,卻在一九七三年轉變為個人獨裁統治,此 種轉變涉及學者爭辯的政治發展底目標問題。 全文分為六章,各章要旨如后: 第壹章為緒論。闡釋政治和社會現象變動的狀態,並舉述思想家的觀點,以資佐證。 其次討論政治面的發展現象,並解釋政治發展概念在本文所指涉的範圍。 第貳章討論生態與社會結構。國家的政治發展與其生態與社會結構。國家的政治發展 與其生態環境及其所反映的社會結構有密切的關係;本章僅討論與國家整合和發展有 關的生態與社會結構的特點。 第參章討論政治制度化。本章首先將菲律賓政治體系之發展分為八個政治變遷階段, 依次探討每一階段的合法地位、層級分工與執行能力,以期瞭解制度建立的過程與體 系能力的範圍,以及菲人認同支持的程度。其次探討官僚體制的發展及菲化的過程。 第三,是探討官僚體制在制度化過程中發生的貪污與腐敗現象。 第伍章討論國家整合。政治制度化與政治參與的平衡關係,可以決定政治體系的穩定 ,換言之,這兩者的關係平衡,國家整合的能力強;如果不平衡,國家整合的能力弱 。 第陸章為結論。綜合上述五章的分析結果,做一全盤性的敘述與解釋,並且試以簡單 的公式表達第三個假設的關係。最後,則提出菲律賓政治發展的困難與應解決的問題 。 /

Page generated in 0.034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