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從行政立法兩院關係論我國中央政制張良民, ZHANG,LIANG-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關我國中央政制的類型問題, 多年來論者討論不絕。最近, 因憲政結構問題而引起
的政治變局, 更使前述討論至為熱烈。本文系從憲法上行政、立法兩部門的關系及行
憲多年的經驗累積, 自靜態、動態兩方面加以敘述、分析, 以獲致我國中央政制性質
或傾向的結論, 俾供識者的參考。
依薄薛鳳教授之觀點, 具體政治之研究, 可從它的構成要素: 政治現象、政治制度、
政治觀念、政治勢力、政治人物等之交互作用, 得到更進一步的認識。而時賢與學者
對我國中央政治體制所作的研究, 最普遍的對象與方式, 多集中於憲法或臨時條款的
靜態法制分析, 實在缺乏從政治學之觀點, 對政治現象作實然與動態的研究說明。本
文即構成具體政治的五項因素著眼, 對我國中央政治體制中行政與立法部門關系的特
質, 作動態與實然的研究, 藉此釐清對我國中央政治體制類型所產生的糾葛與爭議。
在導論部分, 本文首先回顧自清末以來, 立憲建制的事實與歷程所引起的各種爭議,
從不同階段所呈現的政治現象中, 歸納其發生影響作用的基本因素。其次, 說明本論
文之研究動機, 方法與限制。
第二章, 從一般民主國家立法行政兩部門間的關系, 或為二者在相同人物控制下, 團
結以求得和諧合作之內閣制; 或為二者彼此相互獨立, 復相互制衡之總統制; 以及若
干國家兼具兩種色彩之混合制, 了解其政府組織規定與實際運用經驗, 作為觀察我國
中央政治體制之基礎。
第三章, 主要在於闡述我國憲法上行政立法兩部門間之關系特質, 分從孫中山先生五
權憲法、權能區分之構想, 現行憲法之原始規定, 以及臨時條款之增訂發展情形等三
方面予以說明。
第四章, 從政治五因素及影響憲法變遷與憲政成長之主要變項, 分從政治文化、政治
人物、政黨制度, 增額立委選舉結果等方面, 說明我國實際政治運作對中央政治體制
所產生的影響作用。
第五章, 結論。
|
2 |
清代滿漢政治勢力之消長胡健國, HU, JIAN-GU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之所為作,旨在探討有清一代滿漢政治勢力之消長,述其演變軌跡,究其因果
關係。
本文近二十萬言,計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政治權力之掌握。分三節述之,首由靜態著眼,論列在統治機構中,清廷如何
佈署族人;再自動態觀察,分析實際現象中,重要職官內,滿漢勢力消長之情形;最
後則試從各種角度,解析清廷之欲滿人掌握武力優勢,採行何種措施,效果如何。
第三章政治權力之運用。清廷之視滿漢,親疏有別,故於滿漢人才之運用,分別適用
不同之標準,本章就資格出身、文官與武官、內官與外官三方面,探究其政策命意及
演變結果。
第四章政治權力之分配。首先,盱衡全局,點明整個制度設計中,權力結構所顯示的
建置精神;復由時間序列,比較不同期間滿漢政治權力之比重;而咸同之際,地方權
力大張,任事者多漢人,故於中央與地方力量之推移,特列一節以述之,始可見漢人
政治勢力所具之份量。
第五章清末最後之集權。清廷有感於外重內輕,乘立憲之便,大行中央集權,然親貴
用事,益令國人不滿。其間復有化除滿漢畛域一事,未能圓滿解決,遂致清室覆亡。
第六章為結論。滿人以少數民族君臨華夏,享國二百餘年,如何維持本身之勢力,確
有傑出之治術,本章盱衡全局,評其得失,並論其終於漸趨文弱,不但政治勢力不免
衰退,且族之本身亦形不保之原因。 /
|
Page generated in 0.012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