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美國對哥倫比亞的反毒外交-以哥倫比亞計畫為例 / U.S. war on drugs in Colombia-the analysis of Plan Colombia魏佐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美國把毒品問題解釋成國家安全威脅,這種「安全化」毒品政策的結果就是美國決策者採取強制的外交措施來對抗毒品的威脅。美國的毒品控制方式總是忽略供給與需求的市場關係。而隨著冷戰的結束,美國國防部認為非法毒品已經取代共產主義的挑戰。不論用國家安全、反共或是掃毒戰的名義,美國相信她們有權利和義務去干涉西半球的事物。
美國所消費90%的古柯鹼和三分之二的海洛因都是由哥倫比亞生產的,所以美國與哥倫比亞一起合作打擊毒品走私。從1999年後,華盛頓和波哥大透過哥倫比亞計畫來降低毒品生產。雖然這個哥倫比亞計畫是由哥倫比亞政府發起的,但卻由美國主導修正、最後被美國國會接受。因此,哥倫比亞計畫是哥倫比亞的國家政策,同時也是美國的外交政策。
911事件後,華盛頓將「反恐怖主義」這個元素,帶進美國對哥倫比亞計畫的政策當中。這項政策援助哥倫比亞武裝部隊的軍事設備和軍事訓練,而這種援助卻導致了安地斯地區的軍事不平衡。哥倫比亞的鄰國和歐洲國家批評美國軍事支持哥倫比亞計畫,這表示美國加強軍事化來回應毒品問題。
由於哥倫比亞國家能力的衰弱,所以政治菁英們歡迎美國干涉哥倫比亞政府無法處理的衝突,好恢復國家的秩序。哥倫比亞統治階級跟美國的反毒和反恐戰爭,只會讓哥倫比亞越來越依賴美國去處理叛亂團體問題。而事實上,美國對哥倫比亞計畫的承諾,遠不只有反毒而已。哥倫比亞計畫是美國維護地緣政治和地區利益的一個工具。
|
2 |
政治制度與內戰持續性的分析- 以哥倫比亞「哥倫比亞革命軍」以及 秘魯「光明之路」為例 / The analysis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civil war duration: cases of Colombia’s FARC (Fuerzas Armadas Revolucionarias de Colombia) and Peru’s Sendero Luminoso林庭瑋, Lin,Ting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討論內戰持續性的差異是否可以以其政治轉型解釋?也就是說,作者欲探討為何有些內戰較短、有些內戰較長?是否有關鍵因素導致內戰持續性之差別。目前學術研究多著重於以非政治因素(經濟因素)解釋內戰延續性問題,但筆者認為政治制度相對於其他因素(經濟、社會制度)是最能解釋內戰持續性差異之自變數,並提出本文核心假設-「內戰隨著政體的民主深化而縮短。」,其主因有三:(一)生活於民主政權下的人民,政治壓迫感較小(二)民主促進社會的重新分配(Redistributive)消弭國內之不平等狀況;(三)民主政府能透過稅收進行公共財的施放或公共服務滿足人民。
本文之研究方法以質性分析法的個案研究法為主,以南美洲作為研究對象而不以內戰發生最頻繁的非洲為研究對象,乃因2016年11月13日哥倫比亞政府正式與左翼武裝「哥倫比亞革命軍」(FARC)簽署修正版和平協議,結束長達半世紀的敵對狀態,引發作者對南美洲內戰延續性之研究興趣。經過最大相似法篩選後,作者以哥倫比亞與哥倫比亞革命軍和秘魯與光明之路的內戰作為個案案例,透過個案研究法,本文研究發現符合筆者之核心假設。筆者認為本文之內戰研究發現提供受內戰影響之國際社會、國家有關政治制度面之政策方向-即民主深化對於一國內戰延續性之影響力。
|
3 |
兩岸經濟協議和哥美自由貿易協定的比較分析:政治貿易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aiwan-China’s ECFA and Colombia-United States’ FTA: Politicized trade.如美風, Natalia Ladino Ricard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作為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區域化趨勢的一部分,哥倫比亞和台灣開始的優惠貿易協定的談判與各自的周邊大國 - 美國和中國。 / As part of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economy and the growing regionalization trend, Colombia and Taiwan started the negotiation of 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s with their respective neighboring power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n a process in which individual and regional interests are at stake.
This work argues that the will of creating a PTA is motivated by strategic interaction and strong political consideration under the logic of “politicized trade”from the US and China's side; while for Taiwan and Colombia it is the
need of improving their economic ties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as well as their posi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
Page generated in 0.023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