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整合過程的贏家與輸家:美古、美波與兩岸的比較個案研究 / Winners, Losers, and Integration Relations: Lessons from US-Cuba, US-Puerto Rico, and China-Taiwan Dyads柏傑士, Baldus, James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his project synthesizes functional and economic theories of integration to analyze three cases: United States and Cuba, United States and Puerto Rico, and China and Taiwan. This project posits that the final determining factor for integration of two entities lies primarily with the economic conditions for the mass populous in the smaller entity. In a society, those who gain the most through interactions with another will support increased interactions with that entity, whereas those who do not gain or lose via these interactions do not support and oppose increased interactions. The tipping point in either direction is near half of the populous.
|
2 |
中華民國外交拓展對兩岸關係之影響 / The impact of the diplomatic expantion of R.O.C. on the relationship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張斯綱, Chang, Sze-K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第一章是緒論,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方法及論文架構。
第二章是回顧冷戰時期的中華民國以及中共在外交戰場上的競逐、對外政
策取向及兩岸關係,雖然當時兩岸是處於不相往來的情況,但是外交上的
競爭也頗為激烈,而且每當中共有外交收穫時便會趁機會向台灣提出和談
條件。第三章主要是敘述兩岸開放後中華民國的外交及大陸政策及其成果
,以及中共「一國兩制」的對台政策內涵。第四章是藉由中華民國參與聯
合國行動為例,檢視中共的反應以及對兩岸關係的影響。第五章則是以李
登輝總統訪問美國來做例子,比較外交政策中兩種不同的政策產出來檢視
中共的反應,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第六章則是總結本文的論點,歸納
中共對中華民國務實外交的認知,以及提出適當的解決方案平衡中華民國
的外交及大陸政策,最後將預估未來兩岸關係可能的發展。
|
3 |
兩岸出版交流政策之研究-臺灣的觀點 / Research on cross-strait exchange policies on the printing industry-Taiwan’s perspectives林麗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圖書出版產業式微是全球共同現象,面對這樣的產業趨勢,惟有『把餅做大』才是維持產業經營最快速且有效的方法;但臺灣出版市場可供做大的空間實在有限,要『把餅做大』就只能「走出去」。
臺灣出版品要走出去,最適合的地區就是中國大陸:因為大陸 13 億人口,是全球最大華文圖書市場之所在,且兩岸同文同種,兩岸出版品間雖存有正簡體字的差異,但相較於華文書籍要進入歐美或其他國外圖書市場所必須克服的文化與文字隔閡,顯然大陸仍是臺灣出版品最適合開拓的市場。
只是事涉「兩岸」,問題就會因兩岸間的體制及意識型態而變得複雜,再加上圖書具有文化傳遞、思想散佈等特性,這正挑動了兩岸間最敏感的神經,所以兩岸彼此互訂了許多不合時宜的法令加以牽制,使得這條圖書出版交流之路走來格外艱辛。
然而,兩岸情勢在近年來有了顯著的改變,不僅互動更加頻繁,連攸關兩岸經貿的ECFA協議都已簽訂並展現初步具體成果;在這樣的氛圍下,兩岸出版是否有更進一步交流與合作的空間?本研究即以兩岸出版在過去二十多年來的交流經驗為基礎,探討兩岸出版政策對出版交流所造成之阻礙,並從臺灣的觀點出發,在兩岸互動關係改變之際,為兩岸出版的競合找出一個可行的模式。具體目的為:
(一)探討兩岸現行出版政策對出版交流所造成之阻礙。
(二)對大陸出版品來臺銷售、發行與展覽等交流之相關辦法提出修正建議。
(三)對政府如何協助業者在大陸進行出版交流提出具體建議。
|
4 |
Cross-strait Trade after Opium War: 1860-2005陶姵仁, Tao, Pei-j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racing the history back to the 17th century, Taiwan had already started trade with other countries then due to excellent location and convenient marine transportation in the oceans. Such great qualifications stress Taiwan's importa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regime.
This thesis includes 6 chapters.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in Chapter 1, Chapter 2 is the description of data sources and gives a picture of the then background.
Chapter 3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of China's trade market from Taiwan's point of view. This chapter covers Taiwan's trade dependence, export dependence and import dependence on China. Also exports-imports ratio of Taiwan's trade with China is also addressed. It displays the rise and fall of China's share of Taiwan's exports, imports or total trade volume. When Taiwan just opened its ports in 1860, China was Taiwan's most important export market. However, the volume of Taiwan's exports to China shrank dramatically in 1902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rule and Taiwan's main export markets switched from China to Japan. After the recovery of Taiwan, China and Taiwan maintained a close trade relationship under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After then, the two sides were separate for almost 40 years. When both of them opened to each other, Taiwan's exports to China have multiplied. China became Taiwan's largest export market in 2002. As for Taiwan's imports from China, it hardly fluctuated. Even in 2005, China's share of Taiwan's imports was still only around 10%.
Chapter 4 and 5 address the changes in the trade commoditie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They display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rade items and following the description give a general picture of that after 1988. Tea and sugar covered over 90% of Taiwan's exports in late 19th century. The main export market was China. In Japanese colonial rule, sugar and ric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goods. They occupied almost 70% percent of Taiwan's exports and the export destination was Japan. Other export goods such as sub-agricultural products, fishery products, textile products and industrial products were not as important as tea, sugar and rice. In Chapter 4, changes of Taiwan's economic structure were also discussed. As for the imports, agricultural products, fertilizer, industrial products, textile products and other daily living products accounted for around 40%~50% of the total imports. The import goods are more various than export goods. In the last section of Chapter 5, policy evolution of the two sides is also addressed.
Chapter 6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tables and figures. Future perspectives are also given in this part.
|
5 |
臺灣民眾如何評估兩岸政策?以兩岸和平協議為例 / How Do Taiwanese Evaluate the Cross-Strait Policy? A Case Study of Cross-Strait Peace Agreement吳代華, Wu, Dai 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長久以來,民意在民主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一直是政治學研究的重要議題之一。V.O. Key(1961)提出Opinion Dike理論,他認為民意應形成一個堤防,來導引政策的走向,並提供了議題辯論的基礎。在民主國家中,由於民眾是國家的主人,政府在做任何決策時應符合人民的期待。根據過去的民調數據顯示,兩岸問題在臺灣民眾心中是長期且穩定的重要議題,因此,決策者在制定兩岸政策時應了解臺灣民眾對於兩岸政策的態度為何。
馬英九總統在2012年競選連任時曾提出兩岸和平協議的議題,引起國內民眾與在野黨的高度關注,而馬英九總統也表示,兩岸是否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的首要前提是國內具有高度的民意支持。和平協議的內容為何?學界上雖有眾多討論,但並沒有共識。因此,本文研究目的是期望透過民意調查資料,來了解2012年總統選舉過後,臺灣民眾對兩岸和平協議贊成與否的態度是受到何種評估面的影響,並得知臺灣民眾對和平協議的看法與內容為何。
本研究發現,贊成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民眾,在務實面上,認為臺灣不需要軍購且兩岸經貿往來對臺灣有利、在情感面上,認為中國大陸會遵守和平協議、更要在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後,能夠維護國家主權與主體性以及參與國際事務。其中,以中國大陸是否遵守和平協議的影響程度最大,顯示臺灣民眾對中國大陸政府信心不足。因此,政府若欲推動與中國大陸商簽兩岸和平協議,應增進臺灣民眾對中國大陸政府的信任程度,改善兩岸互信,未來才有簽署和平協議的可能性。藉此研究,期望政府在做決策時,能回應民眾的需要,以為臺灣民眾謀求福祉。
|
6 |
兩岸金融往來與台商籌資模式之研究劉秀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88年政府宣布開放對大陸出口,正式開啟兩岸經貿交流大門,兩岸互動也日益緊密,近十年來,雖然兩岸交流仍因政治關係的波折偶有停滯,但大體而言,兩岸貿易、投資、金融往來等各層面都有長足進展。
2002年底,台商在大陸投資累計達266億美元,排名大陸外人實際到位金額的第四位,也居台灣對外投資之首。台商在大陸投資從草創到略具規模進而成長,資金需求也隨發展軌跡而愈趨迫切,但兩岸關係特殊,政府對開放兩岸金融往來政策尤其小心翼翼,深怕任何開放措施會導致資金加速流向大陸,進而掏空台灣;加上大陸從計畫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時間不長,金融體制開放進度緩慢,金融界作風保守,是以台商投資初期大多仰賴自有資金,透過各種不同管道匯往大陸,營運上較難施展,而遊走法律邊緣的籌資方式也增加台商困擾。
這種在兩岸設防、猜忌的政策架構下,大陸台商因地制宜,權宜變通,各自發展出不同的籌資模式。不論地下或地上管道,利用股東個人名義,經過國外避稅天堂,資金暢通無阻,充分發揮台商靈活應變的特長。
2001年8月經發會後,政府決定進一步開放兩岸金融往來,包括允許金融機構赴大陸設立據點、開放OBU與DBU可對大陸台商授信等措施,希望經由此一鬆綁,協助企業解決部分融資困境,並將進一步研擬開放大陸台商回台掛牌的TDR政策,以建立兩岸資金流通平台;於此同時,兩岸2001年底先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共將依據入世承諾,逐步開放外資銀行設立分支機構、承作人民幣業務等,並開放外資在A股上市、政策協助中小企業的貸款融資問題,這些都使大陸台商面臨不同以往的融資環境,對有意前往大陸發展的台商,應有加分作用。
基於上述因素,本研究將嘗試就環境演變涉及的政府政策調整及總體金融環境變遷後,對台商融資模式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為便於了解整體背景與演變軌跡,本研究將就一般情況下大陸台商的資金需求、籌資模式、融資管理與難題作一歸納整理,另外選定三家不同業別並較具代表性之的上市公司,進行訪查,以了解其在大陸投資過程中財務和籌資所遭的問題與對策,以及其與一般籌資模式的異同與籌資途徑。
對多數赴大陸投資的中小企業而言,無可避免都會遭遇許多籌資困難,尤其大陸缺乏授信機制與融資管道,加以各項法規制度仍欠周延,一般國際間習見之金融工具多付諸闕如,使台商處在一種極不穩定的投資環境,本研究祈願在探討大陸台商融資模式的同時,就實務面向政府提供評估未來開放兩岸金融政策時一些可行的作法,並為大陸台商分析現階段與未來在融資問題可能面臨的種種問題與必要考量,以作為制訂融資策略之參考。
|
7 |
臺灣海峽貿易建制持續與變遷之分析 / Explaining the Change and Continuity of Taiwan`s Cross-Strait Trade Regimes 1987 - 2006沈思華, Saarva,Silver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his paper analyzes Taiwan’s cross-Strait trade regimes from 1987 to 2006. The situation across Taiwan Strait has changed remarkably since 1987 when the Kuomingtang government lifted martial law and allowed Taiwanese people to enter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y now it is estimated that Taiwanese businessmen have invested more than US$ 100 billion in mainland China. China has become Taiwan’s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notwithstanding the government’s restrictions.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have changed since 1987, too. There are many players that participate in the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and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in Taipei.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factors that have lead to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plains why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official policies and real volume in terms of investment and trade. These factors include different players of the game (e.g. leadership, political parties, organizations, and businessmen) as well as broader trends (i.e. democrat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vertical disintegration.)
Key words: Cross-Strait relations, Taiwanese investment and trading.
|
8 |
中共制定「反分裂國家法」與兩岸關係發展之研究黃復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在2005年3月14日舉行之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此一涉及臺灣海峽兩岸關係的法律,並經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簽署並立即予以實施。中共「反分裂國家法」開言即清楚闡明,其為將對臺政策付諸法律化,綜觀該法全文亦處處充滿政治語言。果如此,吾人只需以過去反對中共「不放棄武力犯臺」的聲明中加以文鬥即可。換言之,國人應從政治層面來解讀該法,所謂「政治解讀」包括檢視其內容是否具有政策之一貫性、是否以政治語言為主、是否有法律以外政治操作、重視中共領導人的相關發言等角度加以解讀,才能真正把握其對臺政策的重要精神,從而提出妥善的對策。因此,對中共而言,「反分裂國家法」是對臺政策法律化,一方面彰顯出胡錦濤所提「依法治國」的精神,另一方面則將中共有關對臺事務各機構的權責以法律律定之,也有「依法行政」的意涵。
據此,本論文以中共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後兩岸關係發展影響為研究主軸,著重中華民國在民進黨政府執政,以及中共在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上臺後,雙方對兩岸策略路線脈絡及作為之差異,並導致中共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的原由、進程及意涵,以及該法制定後對兩岸政經軍心各方面之影響。最後針對中共制訂「反分裂國家法」前後所對臺所施行之心理、輿論及法律「三戰」策略及政治、軍事、經濟等相關政策及作為進行總結及政策建議,俾做為未來進行有關兩岸議題時能重新檢視或引用之論點。
|
9 |
柯林頓政府的兩岸政策:從霸權穩定理論角度分析楊懿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從問題意識的產生與演變,到確立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從理解理論的內容,再到後冷戰台海局勢和美國在其中扮演角色的整體認識,故設定了如下的預期研究成果:
第一,界定後冷戰時期美國單極霸權的國際結構,其對台海兩岸局勢的制約及影響,特別是霸權穩定論的學理在美中台三邊互動關係之運用。
第二,界定自1993年至2000年柯林頓總統執政以來,美中台雙邊關係的發
展與變遷,以及美國在台海的政治、軍事、經貿關係上的互動,描繪出輪廓與特徵,並釐清美國在整個台海關係所扮演的角色、台灣和中共所受到的影響,並找出三邊互動模式。
第三,透過本文的研究結論來解釋美國對台海兩岸政策的基本主張與利益所
在,以比較的方式分析美國對於台灣以及中共政策的相同、差異與關聯性,對未來可能的發展做出若干的預測。
|
10 |
馬英九政府與陳水扁政府的大陸政策比較研究王美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馬英九政府與陳水扁政府大陸政策的大陸政策研究比較
摘要
兩岸之間的關係,事實上自1949年兩岸分離分治後,即已不具實質意義。在兩岸的互動中,主權爭議與主權問題,一向牽動雙方的立場與情緒,成為兩岸間問題無法解決的根本癥結,甚而是島內政治亂源,且也是推動良性兩岸關係發展的主要障礙。2000年台灣發生了首次的政黨替,對於台灣的政治、經濟、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08年馬英九當選了第12任總統,實現了我國有史以來的二次政黨輪替。這樣的民主政治為兩岸關係帶來了一線曙光。
本論文以陳水扁政府與馬英九政府時期的大陸政策為研究對象,對兩任政府大陸政策在政治、經貿及文化交流方面做比較,分析兩任政府的大陸政策對台灣社會的影響?而台灣人民對於兩任政府大陸政策的看法?以釐清政黨輪替前後(2000年至2008年)的大陸政策的差異性。可以提供未來兩岸關係政策良好建言,加強國際競爭及為兩岸政經困局解套,拓展國際活動空間,為政治安定及經濟繁榮發展,尋求安身立命之道。
研究後發現陳水扁政府及馬英九政府的大陸政策,在政治方面都面臨「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民進黨的「法理台獨」是行不通的,在「統」、「獨」及主權爭議上,多數台灣人民選擇維持現狀,因此馬政府的「不統、不獨’、不武」較為人民所接受。而在經貿議題上,馬總統上任以來所實施的兩岸經貿政策,人民多給予肯定的,認為有助於提昇台灣的競爭力。另外,對於直航所帶來兩岸交流,人民的看法也是正面的。但因為兩岸交流而產生台灣人民的身分認同問題,多數台灣人民在自我認同上,會產生省籍情結和統獨議題分不開。扁政府時期一直在強調「台灣主體性」,使得「台灣意識」抬頭,造成族群對立。馬英九先生以一個外省籍的台彎人當選總統,正好讓台灣人民身分認同上可以族群融合。
展望未來,或許從年輕族群對省籍所牽動的不公平感受並不深刻,歷史文化經驗不同,族群意識也慢慢的模糊,應當有助於省籍情結的消彌,解決嚴重的族群對立問題,進而推動兩岸經貿交流,讓兩岸和平共存的發展。
|
Page generated in 0.019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