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86
  • 166
  • 20
  • Tagged with
  • 186
  • 186
  • 74
  • 73
  • 62
  • 59
  • 57
  • 43
  • 40
  • 38
  • 33
  • 31
  • 31
  • 30
  • 2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兩岸關係對外人來台投資的影響(1991-2000年)

沈景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分別針對各變數(X1:全球外資成長趨勢;X2:兩岸關係情勢;X3台灣內部政局穩定性;X4:台灣經濟成長率)對外人來台投資(FDI)之影響度加以實證。其中「兩岸關係」對於台灣外資的流入是否產生影響更是本研究探討的重點所在。研究結果顯示: 一、在「兩岸關係」與「國內政局穩定性」對台灣外資是否產生影響部分,研究結果:此兩項政治性因素對台灣的外資是有正向的影響,但此效果並不明顯。所以基本上政治性因素愈穩定應愈有利於台灣外資的流入,反之則不利於台灣外資的增加,不過此影響效果並未達到顯著性,因此可以發現在單一年度裡96年台海飛彈危機時所造成的兩岸關係緊張的確影響了這個年度的外資,比起它的上一年度要減少得許多之情況非常明顯,但是若從整體十個年度的範圍來看,則兩岸關係對於台灣外資的影響,雖是呈現了正向相關,可是此正向影響並未達到顯著性效果。所以「兩岸關係」與「國內政局穩定性」此二因素對外人是否來台投資而言應是參考因素之一,而非必然做為決定來台投資與否的主要考量。 二、就全球外資成長趨勢與台灣外資變化的部分,全球外資成長趨勢這一項變數對於外人來台投資的變化有顯著正面效果。此說明了台灣外資的成長變化深受國際環境正向且顯著的影響。國際環境近幾十年的情況處於急速自由化與全球化的潮流之中,台灣外資的發展既深受這股潮流的影響,那麼政府近幾十年來所推動的外資政策或經濟政策的走向也應該必須配合著這股潮流的進展,才能夠促使台灣外資的增加,並發展台灣的經濟。事實上台灣近幾十年來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經濟方面的作為的確是與世界經濟自由化的潮流相配合的。因為戰後台灣五十年來的經貿政策,乃是從政府高度的干預(intervention),到逐漸自由化(liberalization)的轉變過程,此舉措相當程度地配合著整個國際大環境自由化、全球化的潮流。如今的研究發現正可以印證台灣近五十年來這種經貿政策逐漸自由化之方向的正確性,與受國際環境影響時,為了持續台灣經濟的發展,政府所不得不採取這種政策走向的必然性。 三、1991∼2000年間,台灣經濟成長的表現,對吸引外資的部分,研究結果顯示具有正向影響,不過此正向影響效果並未達到顯著性。這表示台灣經濟成長這十年來的表現不算是吸引外人來台投資的主要原因。但它們之間的相互性基本上仍存在著正向相關的關係。
12

政經現代化與兩岸前途

翁昇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 說明本論文之寫作動機、研究目的、文獻回顧、研究方法及架構等。特別就理論部份有較深入的闡述,對於現代化理論與整合理論的應用、兩岸政經互動與中國統一之關係架構的建立等均有說明。 第二章 、海峽兩岸內部政經改革與現代化進程 分成兩大部分,一方面從中國大陸現代化進程加以說明;另方面從台灣內部現代化進程加以瞭解。兩岸現代化進程的探討又分成現代化歷程與現代化內涵加以闡述,以求對歷史脈絡。 第三章 、海峽兩岸政經互動與整合問題 分別從中國大陸與台灣間之經貿互動與政治互動兩個層面加以探討。在兩岸經貿互動層面上,分成兩岸經貿互動歷程與兩岸經貿整合的相關問題等兩部分加以說明;在兩岸政治互動層面上,亦分成兩岸政治互動歷程與兩岸政治接觸、談判乃至整合等諸問題。 第四章 、海峽兩岸政經與中國統一問題 探討兩岸政經關係的深層結構關係及其與中國未來走向統一的相關性。在前面幾章所討論的兩岸政經關係前提下,進一步從政經結構的角度探尋其與中國統一的關係及其可能影響。並進而建立一套有關兩岸政經互動與中國統一關係的理論體系,以作為通篇論文的主體架構。其搭配經濟成長階段論對兩岸現階段成長的說明後,可提供當局對兩岸關係施政決策的參考,並進而預測兩岸關係的未來走向。 第五章 、結論 綜觀全文,乃以宏觀角度,政治經濟學研究途徑,探討兩岸關係與中國未來前途問題。文章的特色在於以理論的角度,創新的研究方法探究兩岸關係的深層結構問題,以期開闊研究視野、洞察問題之本質。
13

台海兩岸之南海政策

江月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4

兩岸通航相關問題研究 / The Study of Direct Transportation Cross Taiwan Strait Policy and Impact

葉吉欽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兩岸通航」主張的提出,是早在一九七九年元旦,中共「人大常委會」首先提出兩岸應進行「通郵、通商、通航」的三通內容開始。經過多年的交往實踐過程,兩岸已經結束敵對狀況,改以和平對話來進行溝通,三通早已完成了「通郵、通商」兩通。而目前為止,「通航」對於臺灣則仍有所顧忌於開放通航後將帶來的衝擊。但由於臺灣單方面禁止通航的政策,使兩岸間人民的往來,經貿貨物的運輸,都必須繞道轉航,造成許多的不便,估計每年僅空運經香港轉機,便需多出百億臺幣的不必要花費,是以「開放通航」的需求,一直成為臺灣內部的熱門話題,加以目前臺灣積極發展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計畫中,兩岸間無障礙的貨物運輸入與每年中國大陸龐大的出口貨櫃,因中國大陸口無法即時處理需經其他地區港口轉運的成長需求,使兩岸間的通航客觀環境已經有所改變,也使通航的相關問題有了研究的價值。   由於通航的可否,牽連著兩岸間的關係消長,也是各种政治經濟、社會勢力的運作結果,不可否認的,現階段實現兩岸通航的需求已成為一種極大的政治壓力,考驗著大陸政策的未來與兩岸關係的消長,也使「通航」的需求有正反面的支持與折衝。   本文即是立於上述的觀點,對於通航問題加以研析在不同層面的本質,以供參考。 / For the past decades years, Taiwan adopt close-door policy to Mainland china because of the political and security concerns, transportation cross the Strait is mostly indirect, Shipment must be through a third place (mainly Hong Kong )and it takes time and costs more invalidly. Therefore, an increasing demand for travel to Mainland directly is expected.   Some evidence shows that it will be great benefit for Taiwan to adopt the open door policy to Mainland, specially, after estimating the number of passenger, shipment and freight cross the Strait past. In addition, the completion of the Asia Pacific Regional Operation Center (APROC) plan has open eye to Mainland's market to built an new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Taiwan in next century.   For the past five years, The trade growth rate has a prosperous increasing by 20% cross the Strait and we wait more profound changes will occur in future.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high income elasticity of direct transportation cross strait demand due to the Taiwan's changing both in economy and politics which has made the overall transport system would widen the market for advanced development requirement for Taiwan. It do expand our desire to make it come true in practice.   In this study, constructing a system with four ways to discuss the demand of direct transportation corss the Strait. For the macro-political discussion, taking the recent political theory to show different political-making process, and reviewed the situation of requirements to enhance the importance of activities which have been the major direct force for Taiwan's Mainland policy.   Secondly, we let the number of cross Strait trade show that there are an urge demand in trade and investment for Taiwan. It makes us know how it goes about the Taiwan's commerce interest depending in trading with Mainland China.   By discussing those situation, a plan would include a project of future air and shipment as a basis for assessing the requirement of airlines, airports, political infrastructure about Mainland. What we want is to find something under the unknowing.
15

兩岸汽車整車廠合作之隱憂與建議-以中華汽車為例

林維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汽車產業發展較大陸汽車產業來的早與成熟,長期學習國際汽車集團生產技術與經營管理方法,因此相對來說在企業的體質上較大陸汽車廠健全。但台灣受限於市場,因此在長期發展上對汽車廠是一個較不利的生存環境,為了使台灣汽車廠能夠不斷的成長與壯大,很多汽車產業的廠商選擇了到中國大陸發展與中國大陸廠商合作,利用中國大陸龐大的市場與政府政策的配合,成立合資公司來做未來發展的佈局規劃,透過台灣汽車廠商相對的優勢來進行談判與掌握經營的主導權,但是經過長時間的合作後,大陸車廠也漸漸成長與成熟,台灣車廠會開始擔心是否原先的優勢會被取代,喪失合資企業的經營主導權,因此台灣車廠會透過一些方法來強化與鞏固彼此的合作關係。 本研究以中華汽車做為個案研究對象,使用邱志聖(2010)策略行銷分析4C 架構作分析中華汽車如何鞏固與東南汽車彼此的合作關係,中華汽車主要使用提高東南汽車經營績效與研發領先當作主要強化合作關係的方法,在提升東南汽車經營績效上使用了完整產品線、裕隆集團經銷通路協助、中華汽車成為東南汽車海外代工生產基地、讓東風汽車集團買下東南汽車的方法;在研發領先上使用了台灣領導開發結合兩岸銷售享分享節能車與智能車研發成果的方法。這些方法都能降低東南汽車的外顯單位效益成本、資訊搜尋成本與道德危機成本,並且增加東南汽車對中華汽車的專屬陷入成本,強化彼此的合作關係。
16

兩岸綠色消費政策之研究 / A Study of Green Consumption Policies of Taiwan and China

杜建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環境是人類寶貴之資源,其品質良窳攸關人類生計發展,隨著國際綠色消費運動之潮流,政府藉由龐大的採購力量實施「環保標章」制度,強調以消費「低污染、可回收、省資源」的商品並逐步推展至全國各機關。現正加強環保產品的宣導與通路開發,形成「全民綠色消費」的環保風潮。 本研究旨在瞭解兩岸政府與民間在推動綠色消費政策的現狀及其問題所在,據以研擬出未來綠色採購努力的方向。採質化研究共分六章係透過文獻回顧、專家訪談方式進行,首先以綠色消費相關理論、環境與人之關係及綠色商品的特性作基礎,繼而探討兩岸因經濟發展使得生產與消費市場擴大的結果,導致所處的環境負荷自然增加。兩岸政府為因應國際環保潮流相繼推動「環保標章」、「環境標誌」政策,由政府開啟示範作用,一方面輔導業者生產環保產品,另一方面經由政府採購法令、共同供應契約方式以量制價打開消費市場。最後是探討最重要的民間推動綠色消費的團體、企業界推動綠色採購成功的案例與現狀檢討。 根據前述研究結果發現目前環保產品仍有四項缺失值得改進: 1. 民眾對於環保標章產品,有消費意識,尚無消費行動。 2. 業者所生產的環保標章產品種類、性能、式樣尚未吸引民眾購買。 3. 政府每年編列環保標章經費有限,宣導不足,致未能引起民眾普遍的共鳴。 4. 環保標章產品未獲得租稅優惠,商品售價仍居高不下。 本文建議政府訂定法規從生產源頭開始即符合綠色商品規範,寬編推動綠色消費政策的經費,使業者以生產綠色商品為榮,惟有不斷宣導及獎勵措施才能結合生產者與消費者逐步消除「綠色缺口」,來改善國民生活品質,降低環境負荷。 關鍵字:綠色消費、環保標章、兩岸 /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promoting green consumption policy in Taiwan and China and its problems, and then according to grind, draw up the directions of green purchasing efforts in the future.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with the methodology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expert interview. This paper finds relevant theories of green consumption, relations between environments and people,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green goods at first. Then we probe into two-sides expanding the markets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becau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naturally environmental load. In order to promote green mark and eco label policy, two-side government shows a demonstrated role. On one hand, the government coaches industry to produce environmental safe products, via the government procurement decree;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supply agreement and controlling prices by quantity, the government tries to open consumer market. Finally the paper will discuss the private groups that promote green consumptions and green purchases. Some successful cases will be introduced.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ipulate the regulations, begin to accord with the green products from the production source promptly, and increase the government budgets which promote green consumption policy; while the industries should regard producing green products as an honour. Only by declaring the policies and providing preference measures to combine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does “the green breach” dispel regressively. Therefore, the targets to improve the national quality of life and to reduce environmental load can be reached.
17

兩岸警方共同打擊跨境犯罪偵查之研究 / A research on fighting transnational crimes between cross-strait police

許瑞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與大陸地區分隔長達六十餘年,在長期分治下,雖毗鄰而居,近在咫尺,但兩岸政策取向、法律制度、社會現狀差異甚大,惟因兩岸人民在血緣、語言上的特殊關係,逐漸朝開放邁進,隨著1987年7月15日我方政府宣告解嚴,同年11月2日開放赴大陸探親,加上近年來更開放大陸人民來台觀光,兩岸民間交流日趨頻繁,卻也衍生出諸如走私黑槍、毒品、人民偷渡、電信詐欺及擄人勒贖等跨境犯罪案件,此外,許多刑事犯及幫派犯罪組織分子在台犯罪後紛紛潛逃大陸或與大陸黑幫相互串連從事不法犯罪活動,對兩岸治安造成相當重大的影響。 兩岸合作共同打擊犯罪機制之建立,兩岸地區官方、半官方機構、學術團體、專家學者不斷強調其重要性與急迫性,且多次表達合作之意願,迄今雖已簽訂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協議,授權已然明確化,但在實務操作上欲達到雙方理想目標仍有一段相當長遠的路。本研究主要係針對兩岸跨境犯罪,分析其犯罪模式與兩岸偵查制度,說明現行雙方在合作所面臨法律及實務上之問題癥結,並具體整理筆者長期執行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合作困境,希冀藉由學術理論為基礎,分析現行兩岸偵查實務癥結,以有效解決當前兩岸警方共同面臨的偵查困境。 本文經由兩岸刑事訴訟偵查制度之剖析,發現兩岸警方在偵查主體上地位的不同,導致刑案偵辦於偵查開端、偵查程序及得施行之手段等方面均有所差異,而此差異,極易對雙方在情資傳遞、人犯移交及證據蒐集等認知上產生落差。此外,藉由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背景、意義、原則及影響最深遠的兩項協議:2005年雙方在澳門建立「兩岸警方共同打擊犯罪聯繫機制」、2009年「第三次江陳會談簽訂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之闡述分析,輔以兩岸警方人員之深度訪談,進一步瞭解到雙方共同打擊犯罪所面臨的實務困境,最後嚐試從聯繫平臺的建立、情資的交流通報、犯罪證據的調查蒐證、要犯的查緝遣返及共同合作掃蕩等方面提出未來兩岸警方共同打擊跨境犯罪可行之偵查合作模式,以供後續研究及提供相關單位參考。 / In spite of the great differences of social, political and legal system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aiwan Strait after more than six decades of cut-off tie, the cross-strait policy is relaxed step by step based on a shared language and cultural relationship. Our government declared martial law ended on July 15, 1987, and allowed people in mainland China to visit Taiwan in recent years. As the non-government exchange is becoming more frequent, it caused serious cross-border crime like gun and drug smuggling, illegal immigration, telecom fraud, and kidnapping for ransom. Furthermore, many criminals and organized gangsters fled to mainland China and engaged in illegal activities, which hurts the social order of the two sides very much. Though the Cross-Strait Agreement on Joint Crime-Fighting and Judicial Mutual Assistance was signed, it still has a long way in practice to reach the ideal. This study focuses mainly on analyzing criminal modus operandi and investigation system of Cross-Strait criminal activities, the problems of ongoing cooperation in practice and law, and then proposing proper proposal on the future cooperation of cross-strait crime-fighting which aims to solve the difficult point between the two side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about study motive, purpose, range, and research methods. Chapter two i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criminal procedure by dissecting the different subjects of investigation, leading to varied beginnings, processes, and methods, thus influence perception of information exchanges, repatriation and evidence collecting. Chapter three is the history of cooperation against crime between the two sides, which mainly introduces its backgrounds. That is, principle and two significant agreements: one is the institutionalized joint crime-fighting coopera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two sides police in 2005, the other is the Cross-Strait Agreement on Joint Crime-Fighting and Judicial Mutual Assistance signed in 2009. Chapter four is to analyze varied types of cross-border crime and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joint crime-fighting. Chapter five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proposes future cooperation modes in the aspects of communicated platform building, information exchange, evidence collecting and repatriation etc, and offers follow-up studies and the authorities concerned for reference.
18

臺商赴大陸投資與兩岸貿易互動 / Taiwanese Investment on Mainland China and Trade Interactions between Mainland and Taiwan

胡志強, Hu, Chih Ch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中國大陸1979年開始採行經濟改革及門戶開放政策以來,吸引大量的外資進入及大幅拓展貿易,使其經濟得以快速成長。然而,我國政府自1987年11月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以來,我方之大陸政策有相當大的轉變,採取較以前開放的態度來看待民間與大陸之間的交往,而使得兩岸的投資與貿易成長迅速。故本論文主要研究兩岸的投資與貿易之互動,藉以試圖瞭解兩岸經貿交流的真實情況。   本論文的研究架構如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章 臺海兩岸經貿關係的演變與現況。   第四章 臺商赴大陸投資的發展與現況。   第五章 臺商赴大陸投資與兩岸貿易互動。   第六章 臺商赴大陸投資對兩岸在主要出口市場競爭之影響。   第七章 結論。   根據本論文的研究結果顯示,臺商赴大陸投資與其所衍生之產值約為一比三,而帶動之貿易量則為投資金額的一點五倍,可見兩岸的投資與貿易之互動相當顯著。此外,本論文的研究也發現,臺商赴大陸投資並不一定只對臺灣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負面的影響,故國人對此一現象不須太過驚慌。最後,並認為政府應多加強對大陸臺商的管理與輔導,使其不會對臺灣本地產業造成過大的衝擊,而使臺灣地區的經濟維持蓬勃發展。
19

東亞區域經濟整合與兩岸經貿自由化--以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為例 / 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陸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90年代以後,全世界各地區幾乎都已成立地區性合作組織,唯獨東亞地區,卻仍未形成特有的地區組織,僅出現一些涵蓋東亞國家的合作組織和論壇,如東協、亞太經濟合會;嚴格而言,此二組織無法真正代表東亞地區合作組織,因為東協並未包括東亞地區的中共、日本和亞洲四小龍(新加坡外);而亞太經合會涵蓋的區域過於廣闊,成員也不僅限於東亞國家。東亞區域化早在1980年代即展開,政府間合作主導的東亞區域主義也於1990年代後期開始快速萌芽,其中以東協為軸心的「東協加N」系統的區域經濟整合發展更是明顯。 1990年代末期,國際間簽署區域或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蔚為風潮。中國面對世界經濟環境變化,以及促進國內經濟結構轉型的實際需求,對外洽簽FTA的態度也越顯積極。尤其中共總書記胡錦濤2007年明確提出「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此係中國首次將對外布建自貿區列為國家級戰略,其與主要貿易夥伴洽簽FTA,更邁入全面快速進展新階段。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中國積極發展區域經貿關係,融入世界經濟整合的面向與深度均有顯著擴展。從近年中國與貿易夥伴洽簽FTA的現況與展望,亦可窺見其布局策略取向,係著眼於「立足周邊、邁向市場、掌握資源」等三大面向。迄2010年9月底,中國已簽署及商談中的FTA計14個,除涵蓋範圍東亞地區,更擴及富藏能源與潛在商機的新興市場(如:海灣國家、智利、秘魯),逐步建構橫跨全球5大洲的自由貿易網絡。同時,中國更積極爭取與日本、南韓洽簽FTA,期建立「東北亞自由貿易區」,與北美、歐盟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中國洽簽FTA快速進展,不僅有助加快其企業「走出去」步伐,提升中國在國際經貿分工地位,也因其潛藏貿易競合與區位戰略動機,勢將牽動東亞、乃至全球的區域經濟整合走向。 二十多年來兩岸經濟關係演變與發展,與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分工深化發展密不可分。目前,兩岸經濟關係已成為兩岸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重要平臺,推動了兩岸經濟的轉型與發展。面對臺灣被排除在東亞經濟整合體制之外的嚴厲挑戰可能是臺灣生存危機,但也可能是臺灣發展契機,端視臺灣的因應思維與回應戰略,以及臺灣政府的決心與能力。東亞經濟整合體制的發展是全球貿易、投資與生產要素流動更加自由化的契機。因此,東亞經濟整合體制的建構正提供臺灣一個絕佳的揮灑舞台。臺灣在全球經貿表現有目共睹,臺灣面積不到世界萬分之3、人口僅占千分之4,但按貿易總額,為全球第16大貿易國,按GDP,是全球第18大經濟體;另臺灣居全球投資風險排名第5名、全球競爭力排名第8名,投資環境評比全球排名第4名,另在晶圓代工、IC封裝、光碟片、Mask Rom、電解銅箔等全球市占率第1,惟過去因為國際政治處境特殊,一直被排除在亞太或其他地區經濟整合之外,對臺灣經貿造成一定衝擊,特別是亞洲各國積極投入FTA的簽署,而臺灣卻被排除在外無法參與最為明顯,但在兩岸於2010年6月29日完成洽簽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已開啓臺灣與其他重要貿易夥伴的經濟整合之門,為臺灣經濟前景創造新的契機。ECFA後,臺灣從此邁入嶄新的經濟時代,除加速兩岸經貿正常化外,還將開啟參與國際及區域整合,逐步邁入自由貿易島。
20

兩岸談判的利益考量與策略選擇-國民黨與民進黨執政時期之比較(1986-2006)

廖冠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2000年總統大選,在野的民主進步黨得了勝選,完成我國民主發展史上首次的政黨輪替。政黨的輪替,不僅彰顯出台灣民主化以來內部政治結構的轉變,也意味著兩岸關係將投入一個新的變數。本文將藉由歷史研究途徑,以國民黨執政時期之「辜汪會談」與民進黨執政時期之「兩岸春節包機協商」兩代表性案例為基礎進行比較,探究位在統獨光譜兩端的國民黨與民進黨,其執政時期在兩岸談判問題上之作為,是否因其統獨意識型態之差異,而有不同的考量與策略,並觀察環境因素對兩岸談判產生什麼樣影響。 在分配型談判堅持己身談判「支撐點」,並試圖獲取最大化利益的分析架構下,本文認為國、民兩黨在談判過程中所欲追求的利益與所欲維護的利益,並不因統獨意識型態的差異而有所不同。統獨意識型態之差異,主要只是顯現在與北京之談判基礎、談判的策略操作以及談判利益內涵之認知與表述的不同而已。同時本文也發現,兩岸是否具備共識基礎與能否達成兩岸談判成果之間,並非具有必然的連帶關係。從而認為兩岸應該建立的,其實是彼此「互信」的態度。另一方面,客觀環境因素在兩岸談判中不僅扮演著推動催化的角色,同時也影響了兩岸談判達成協議的可能。

Page generated in 0.025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