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民選政治人物與非營利組織合作互動模式研究:新北市的個案分析 / Elected politician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teractive Mode Research: A Case Study of New Taipei City簡以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地方派系的存續與否,一直是地方政治研究者所感興趣的議題,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社會的活動與價值已經呈現多元面貌,以傳統侍從主義連結所形成的派系結構,在當前的民主思潮與脈絡下似乎產生必然的衰弱;然而,這是否代表政治人物就此放棄侍從主義的連結途徑,而純粹以政治理念、個人形象、政黨標籤等非地方經營模式來爭取選票,就實務上的經驗又並非如此。
舊有的侍從主義研究大多是以威權控制的觀點出發,透過派系結構的組成與特殊利益的分配,來達到黨國系統從上而下的控制效果,然而,對於經歷威權瓦解、政黨輪替以及社會現代化與民主化後的現在,侍從主義究竟產生何種變化?是消失滅亡亦或與時俱進,卻仍然缺乏更進一步的論述。本文採取了侍從主義仍未消失,而是產生「轉型」的觀點,選擇新北市的選區作為研究,運用實際參與、深度訪談等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與觀察。就分析觀察結果,侍從主義連結已經產生由傳統模式過渡到統合化性質:對於民選政治人物來說,當侍從結構的經營模式仍然對獲得勝選有利時,仍然將思考如何運用所掌握的國家資源,來最大化經營效益與爭取選票,經營的對象也由傳統侍從關係的個人、宗親、家族,轉變為社團、組織、協會等人民團體,透過彼此的資源釋放與反饋行為,穩固政治人物在選區的政治基礎與基層實力。因此,侍從主義並非就此消失,而是以另外一種轉變過後的型態與樣貌在持續進行。
|
2 |
宜蘭縣派系政治之研究 / Factional Politics in I-Lan謝志得, Hsieh, Chih T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之主旨在於探討宜蘭派系政治的運作。研究的時間範圍則從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政府遷台以後至一九九二年立委選舉為止。本文在內容的安排上分為六章。除第一章緒論外,第二章為研究個案簡介,對宜蘭縣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結構以及派系之政治參與作初步之介紹。第三章將探討派系政治的形成背景與發展過程,首先探討國民黨政權在 派系政治中的角色,分析選舉制度與派系政治的關係,並分析宜蘭縣早期的派系政治發展史。第四章則分析轉型後的派系政治。第五章將討論派系的組織結構及動員基礎,分別剖析國民黨與民進黨派系的組織結構以及動員基礎。第六章結論,除基於上述探討派系對地方政治的影響外,並評估宜蘭縣派系政治未來之研究方向。
|
3 |
台灣農會、派系與地方選舉之關係:以新北市為例林政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農會系統、派系組織與政黨運作對新北市選舉所產生的影響,進而瞭解台灣農會與地方派系的形勢消長及政治能量之轉變。此外,並藉由2002年開始的第15屆縣議員與2005年第16屆縣議員選舉及2010年第1屆市議員之選舉結果,探究新北市各政黨歷屆席次與得票率的變化,以觀察新北市國民黨重新執政前後政黨版圖的變動,與農會競爭體系及派系侍從的改變,對選舉關係的影響。為深入探討國民黨重新執政前後農會與派系對候選人的影響,遂進而分析三屆基層議員選舉過程中,農會背景與派系色彩對候選人得票率的影響力,透過卡方相關與迴歸分析評估其間的變動,並明瞭農會、派系與政黨之間的新關係。本研究提出主要結果如下:
壹、新北市地方派系由初級關係之基礎演變成政經結盟
2000年與2008年兩次總統選舉的政黨輪替,地方派系因國民黨分裂而造成成員出走,加上陳水扁意識型態掛帥與馬英九清廉執政的堅持,目前仍擁有較大影響力的派系為都會型具有經濟規模的派系系統及鄉村型具有基層服務的樁腳體系,為新北市現階段實力最堅強的派系。
貳、新北市選舉政黨影響力上升,派系影響力下降
新北市傳統地方派系與選舉的關係已形成一個主要特徵:即候選人的派系色彩逐漸淡薄。都市化與民主化的人口大量移入和民主政治的透明化,移入者的派系觀念淡薄及政治利益已經無法由單一勢力所掌控,派系的固定票源下滑,導致候選人需與其他社會與民間團體或特定族群結盟合作。由於勝選的壓力,候選人必須強調本身的學經歷、問政風格與口碑,致使派系色彩在歷屆的選戰漸為稀釋。
參、新北市地方派系現未產生大規模恩主之轉換
本研究根據文獻回顧認為派系與政黨在新北市市議員選舉中,為決定候選人得票率的兩個主要因素,故選定以迴歸模型之設計來預測此兩自變項對於得票率的解釋力。分析結果呈現:地方派系對於市議員候選人得票率之影響力有逐漸式微的傾向,因為有越來越多因素涉入影響候選之得票率,使得地方派系對於候選人得票率之解釋力下降。
肆、農會功能的逐漸轉變
由於台灣出現政黨輪替,農會為單一政黨服務的政治動員功能下降,雖然許多農會理事長、總幹事仍具國民黨籍,但根據訪談結果,農會不再單獨公開支持特定政黨,甚或部分黨部失去與農會對話、聯繫的管道,農會由以往的協助政治統治的工具性格,轉變成具有自主性,而與政黨採取保持距離,有條件合作的關係。
伍、新北市農會變數的影響力雖然下降,但仍是最高的
本研究進行農會背景、派系背景、國民黨背景、民進黨背景(依變數)與當選與否(自變數)的迴歸分析發現,農會影響力高於派系背景、國民黨背景、民進黨背景。值得注意的是,「民進黨背景」此一變數的影響力已逐漸上升,除了三屆總合資料來看,民進黨屬性影響力已高於國民黨外,2010年選舉,「民進黨背景」是所有變數中影響力最大的,新北市的政治結構顯然在政黨政治下,有結構性的轉變。
陸、新北市農會與地方派系關係模型-多數農會仍被派系掌握
新北市派系、農會關係的模型中,模型一(全控型)有8區,模型二(分佔型)有5區,模型三(參與型)有4區,模型四(獨立型)有7區,因此,模型一與模型四為主要模型。本研究有以下三點看法:一、不應把農會簡單地視為國民黨或地方派系的禁臠,或單純工具看待,許多農會仍有自主性。模型三(參與型)與模型四(獨立型)的農會都具有自主性。二、許多農會自成一局,但有些農會涉入地方政治,自己成為派系,而被稱為「農會派」,譬如:樹林、三峽、深坑,通常「農會派」與「公所派」或「鎮長派」對立。若自成格局,卻又不涉入政治,或並無重要幹部參政,則此區模式為模型四;若已成一派系,則為模型一。三、本研究深入訪談時,常聽訪談對象表示農會與派系無任何關係,但經研究比對資料後得知,新北市各區農會中,能排拒地方派系力量的只有7個,佔全部24個區農會的29%,其餘仍受地方派系影響,惟程度有異。
|
4 |
臺灣地區選舉與地方派系之關係-一九八一~一九九二年雲林縣之個案研究 / The Study of Election and Political Faction in Taiwan丁彥致, Din, Yann Jy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台灣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並以雲林縣作為個案,分別探討雲林地方派系的形成及發展及權力結構、派系與選舉提名、派系與選舉動員、派系與選舉結果等問題。文分六章,各章重點如下:
第一章:除說明研究動機外,並以文獻探討及訪談等作為主要研究方法;而就理論架構方面,主要以派系理論及恩庇侍從(patron-client)理論為基礎,探討威權體制下,派系如何經由恩庇侍從關係的連結,而得以在選舉中發揮巨大影響力。
第二章:首先就社會文化及政治經濟的角度,說明台灣地方派系形成的背景因素,從而進一步描繪雲林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及權力結構。
第三章:本章分二大部分,第一部份敘述四十餘年來國民黨提名政策的演變;其次,並以雲林縣十餘年來省級以上民意代表及縣長選舉為例,探討國民黨在歷次選舉的提名策略,以及派系競爭提名的衝突過程;從而進一步補充了前述之雲林縣地方派系的形成及發展部分。
第四章旨在探討派系與選舉動員;第一節敘述派系的動員基礎,包括農會、水利會、信用合作社、學校、行政系統、黨務系統等動員網路;其次,在第二節中,本文則探討在此動員基礎下,派系與樁腳的互動關係;第三節以二屆國大代表及二屆立法委員選舉為例,說明各候選人的動員基礎及派系網路。
第五章旨在以雲林縣歷年來省級以上民意代表選舉的開票結果作基礎,探討地方派系與得票率,當選率及投票率的關係。
第六章結論。
|
Page generated in 0.019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