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軍事轉型下的我國動員制度之研究 / National mobilization reserch in military transformation王瑞賢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國軍自1999年推行「精實案」以來,一連串的軍事組織轉型及再造,已逐次將兵力精簡至28萬以下,亦從「攻勢作戰」調整為「防衛固守」的守勢概念。
在「預防戰爭、國土防衛、應變制變、防範衝突、區域穩定」的國防戰略指導下,以「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為軍事戰略構想。並在「止戰而不懼戰、備戰而不求戰」的理念下,統合三軍聯合戰力,結合全民總體防衛力量,遂行國土防衛,以拒敵、退敵與殲敵,確保國家安全。
審視我國這一連串的軍事轉型,其中「動員」制度的成功與否,將是未來戰爭成功的最大關鍵。因此,如何在兵役制度調整下的軍事轉型中,將全民國防的理念,持續灌注在國人的觀念裡,並且融入及落實在平戰結合的動員制度機制中,為本研究的重點。
因此,我國全民防衛動員制度是一個能夠使國家轉危為安,達成預防戰爭、維持台海穩定、保衛國土安全的機制。所以,動員制度的研究,有其絕對的重要性。 / Ever since our national army initiated “Streamline project” in 1999, a series of military organiz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reengineering has gradually streamlined the military force under 280,000 soldiers, which was also adjusted from “offensive operations” to a defense concept of “tenacious defense.”
Under the defense strategy guidance of “War prevention, homeland defense, strain system, and regional stability,” the military strategy is conceptualized on “tenacious defense and effective deterrence.” In addi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 to integrate the combat capabilities of army, marine and air force while combining the national defense force and undertaking homeland defense in order to repel the enemies annihilate the enemies for ensuring national security.
In a close examination on the series of our national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the success of “mobilization” system will become the major key in future success in wars. Therefore, how to penetrate the people’s concept with national defense under the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of military service adjustment, while integrating and implementing in the
Consequently, our national defense mobilization system is a mechanism that can turn the state from danger into security, achieve war prevention, maintain stability in cross-strait area and protect homeland security. Hence, a study on mobilization system has its absolute importance.
|
2 |
中國國防動員體制之研究林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為加強國防動員力量,於1994年底成立自中央至縣級之「國防動員委員會」專責機構,實行委員會集體領導下的國家最高首長負責機制。近年來其動員工作在「軍民結合、平戰結合、寓兵於民」的戰略指導下,已逐步提高軍民兼容程度,並致力於平戰轉換效能的發揮。由於戰爭動員工作是影響戰爭全局、制約戰爭進程、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中國在此領域的相關建設作為,勢將牽動兩岸戰爭潛力之對比與發展,並對我國防安全形成一定程度的挑戰。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明確規定:國家要「完善動員體制」,並同時積極規劃國防動員體制平戰轉換機制,以有效支援軍事作戰。中國在賦予國防動員機制的法理基礎後,就表面體制觀之,似乎可以落實國防動員「平時應急、戰時應戰」的效率,但就實際運作觀之,專制體制與意識形態的堅持;法制建設與市場利益導向的權衡取捨;以及動員機制指揮間的矛盾衝突等,仍將制約其國防動員體制推展的效能。
本文試圖由中國國防動員的歷史發展層面,研究其制度源起的形成背景、演變過程、發展型態,時序橫跨毛、鄧、江三個時期,並延續至「十六大」之後胡錦濤在國防動員體制上的運作模式。另從法規建設、機構設置、組織程序等層面,分析評估其體制特弱點及形塑未來發展方向。再比較分析兩岸國防動員體制之運作發展模式,同時對我國動員制度發展作為提出探討。
現代戰爭是總體性的戰爭,動員又是戰爭準備的重要環節,中國深知此一道理,因此逐步制定具體法規條例,預料不久將審議通過「國防動員法」,以完善動員法制規範,確保各項機制的職能發揮。中國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不斷明顯的精實軍隊編制體制、發展高精武器裝備和深化作戰演訓整備,的確令人注目。然而,對其總體戰力提升蓄積影響至鉅的隱性動員作為,尤不可以小覷。
關鍵字:國防動員、動員體制、寓軍於民、平戰結合
|
3 |
中共國防動員體系演變之研究高明賢, Kao,Ming-Hs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現階段強調經濟發展與國防建設同步進行的過程中,其軍事戰略也隨著後冷戰時期的國際情勢,調整至以「積極防禦」為國防建設的基本原則。而且,為因應未來戰爭「科技含量高、戰爭進程短、戰力消耗大」的要求,中共在「十六大」中提出,將在本世紀前二十年,推進國防動員建設及組織體制調整,並配合各項法令的制訂與修正,依循「軍民結合、平戰結合、寓兵於民」政策,以「平時少養兵,戰時多出兵」為建設目標,持續強化國防動員體制,以有效支援軍事作戰。這種積極防禦的架構,也正好因應了中共建構「打贏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為目標的國防發展模式。
本研究主要係以中共國防動員體系,在毛、鄧、江時期的形成背景與發展,進而闡述中共在現階段,深刻體認高技術條件下的「人民戰爭」是比軍力、比經濟力、比民心的綜合國力較量,人民群眾參戰形式亦將由傳統的直接參戰為主轉向以間接參戰為主,而戰爭動員即有人力、物力、財力的動員,又有智力和科技的動員;有軍事動員,又有政治、經濟、心理的動員,這種綜合性動員,給了中共在強化經濟建設的同時,也積極規劃了國防動員體制平戰轉換的功能。尤其在賦予了國防動員機制的法理基礎後,就表面的體制運作來看,似乎可以落實國防動員「平時應急、戰時應戰」的效率,但就其內部的實際運作得知,中共強人專制與意識形態的堅持;法制建設與市場利益導向的權衡取捨;以及動員機制指揮間的矛盾衝突等,仍將制約著中共國防動員體制推展的進程。
中共國防動員體系包括決策機構、組織協調機構和執行機構,這三項機制形成了上下銜接、左右協調的動員指揮機制,是中共實施戰爭動員的保證,是使戰爭潛力快速轉化為戰爭實力的關鍵,尤其在覆予國防動員法制的責任與權利後,中共更可依據「憲法」和「國防法」的規範,進行全國總動員及局部動員,並藉由近幾年積極建構的民兵、武警及預備役部隊建設,作為中共非戰爭軍事武裝運用的基礎,在現階段的中共國防政策中,是可有效達成平時應急與戰時應戰的功能轉換與運用。
關鍵字:積極防禦、全民國防、國防動員、局部動員
|
4 |
籃球運動員運動態度, 價值, 內外控相關因素之研究季力康, JI, LI-K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共一冊,五萬字,分五章。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籃球運動員的運動態度、價值、內外控等變項,以及影響
這些變項的因素;並找出最能區別優秀及一般籃球運動員的變項。本研究的樣本是一
百零九位國內男女甲組籃球運動員,以問卷調查法實施之。所用的測量工具包括基本
資料、運動態度量表、一般價值量表以及內外控量表。資料分析採用因素分析、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及區別分析等方法。
研究結果發現:
一、籃球運動員運動態度包括了三個因素,即傳統成就型、權力型、以及埋頭苦幹型
,籃球運動員價值有五個因素,包括個人主義、人文主義、宗教、孤立及宿命。
二、在運動態度方面,男女及不同年齡的籃球運動員在傳統成就取向上有顯著差異,
在價值方面,男女及不同球齡的籃球運動員在個人主義因素上有顯著差異。在價值方
面,優秀及一般籃球運動員在孤立因素上有顯著差異。
三、根據運動態度的三個因素和價值的五個因素加上內外控及人口統計變數,來區分
優秀與一般的籃球運動員,結果發現最能區別優秀及一般籃球運動員的變項為球齡,
其次是運動態度之傳統成就因素。
|
5 |
金錢與選舉動員江肇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金錢與選舉動員的關係是個引人好奇卻難以有系統研究的問題。在國外的文獻中,研究者大多以候選人競選經費與選舉得票的關係來測量金錢動員的影響力。但在台灣的選舉制度與文化下,選舉長期流傳著候選人買票的報導,這種直接以金錢影響選民投票的動員策略,是探討台灣選舉時更須重視的問題。因此,本研究欲針對台灣金錢動員的核心—買票行為進行討論,試著解答的問題為:候選人在選舉中到底如何買票?買票效果究竟如何?反過來說,不買票又會有什麼影響呢?
本文為單一個案研究。研究方法上採用參與觀察法與深度訪談法來探討候選人買票策略的制訂與執行;另外嘗試以量化分析與準實驗設計來補強訪談式的研究資料。其中量化分析以數據呈現候選人歷次的買票效果,並進一步檢視影響買票效果高低的因素。準實驗設計法則試著找出在買票不買票情況下,候選人競選方式有何差異,並借用政治版圖概念來測量買票與不買票對候選人得票的影響。
綜合全文討論發現:在候選人的買票行為上,候選人買票模式的決定會受到競選條件、選區特性、選情評估等因素影響。本文個案選擇傳統式的買票方式。此運作以候選人的人際圈為出發點,逐次納入他人的人際圈,最後擴展成一個買票系統,無論報票、發錢、催票都是透過這個網絡進行。由於買票是透過無數的小樁腳,累積小量選票來達成原先設定的買票成數;因此,重布樁腳、每樁少票是此類買票方式的主要特徵。
在買票效果上,影響買票效果的因素包括:買票模式、買票運作、樁腳類型、選區環境等。其中政治型樁腳比例、無交情樁腳比例、選區地緣因素三項變數對於買票效果的高低影響最大。值得一提的是,在買票模式、樁腳數目、樁腳負責票數等變數上,候選人認為有效的策略與量化分析的結果不盡相同。此顯示研究個案的買票策略仍有調整的空間。
買票與不買票的觀察可分為三部分,首先是競選策略的轉變。研究個案曾表示不買票後最大的難題即在於:不知道票從哪裡來。此時,過去不熟悉的競選方式(如:文宣廣告)和未曾開發的票源(如:年輕人)都成了競選的重點。其次,在選票的變動上,平均來說,不買票後約有七成左右的里得票表現下降,三成的里得票提升。但無論是得票流失或增加,近九成的里選票變動都在5%左右。最後,在選票版圖的比較上可知:核心地盤與環心地盤的買票效益相對較低。候選人在這兩區所得到的選票也以「關係票」為主,「金錢票」較少。相反地,在指標地盤與盤外地區,候選人的選票大多是「金錢票」,一旦不買票,選票的流失程度相當嚴重。
|
6 |
澳門籃球員心理技能研究 / Study of psychological skills of basketball players in Macao梁志成 January 2011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Education
|
7 |
高級中等學校全民國防教育「提升防衛知能」教學之研究──以新竹地區為例彭允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89年1月5日立法院通過「國防法」,「全民國防」乙詞正式從概念轉換成法律,94年2月2日制定公佈「全民國防教育法」,「全民國防」更從理念落實成政策作法。確立「全民國防」係以國家安全為依歸,以軍事安全為核心,凝聚愛國衛國意識,建立全方位及全民參與的國防。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要提升全民國防教育成效,就須從學校教育做起。經由合適的課程設計,採取適切的教材教法,提升學生學習情緒,自可獲得較佳的教育成效。
本論文以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全民國防教育中,學生防衛知能教學之研究為題,區分文獻分析與調查研究兩種方法進行研究。先探究全民國防教育中有關防衛知能的時代意義,並就法律面、歷史沿革與現況、防衛知能與國家社會關聯、防衛知能與民防結合等部分予以探討,以期明瞭防衛知能在前述內容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高中職學生在民防組織青年動員服勤的編組中,所應具備之防衛知能,平時應以協助搶救災害為主,戰時則以支援軍事勤務為目的。基此,提出處於火災、震災、水災(土石流),核生化時之自保應變作為,輔以極具應用價值之簡易急救醫療課目補強平戰時期皆適用的基本防衛知能。
在調查研究當中,對新竹地區學生實施1500份問卷,及10位資深教官與專業教育人士之訪談內容,以探究己公告之全民國防教育課程綱要(草案)各課程之安排是否妥適,若有需要時如何予以調整,以及就學習動機與教學實務中,運用何種教學方法較易獲得學生共鳴。以冀在有限之授課時數中,能達成全民國防教育提升防衛知能之教育目標為最終目的。經由上述之分析研討,交叉比對後,歸納出包含在法規探討、組織體系、課程調整、教學方法及教學實務等五方面之研究心得提供有關單位參考。
全民國防教育為我國現階段重要之國家政策,在高中職校之全民國防教育部分,舉凡師資之培育認定、課程之設計擬定及其相關宣教活動之規劃訂定,均影響本項教育工作之推展成效,如何結合各種資源及適當因應,將課程導向適用於平戰合一的知識與技能,全民國防教育提升防衛知能之教學目標方可期其有成。
|
8 |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之研究金惟純, Jin, Wei-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制訂於民國三十七年,授權總統於動員戡亂時期得以緊急處
分肆應變局,嗣後歷經數度重大修訂,不斷充實授權範圍。此一條款適用迄今,使
我國得以維護基本憲政體制的原則,不必以修憲方法變更憲法精神,而得建立完備
戰時體制,有效處理動員戡亂時期諸項特殊政治難題。從某種角度觀察,此一條款
之制訂、修訂與適用過程,正可視為我國憲政之成長過程,影響國家發展至深且鉅
,應屬當前政治研究之重要課題。
本研究論文共分五章,八萬餘字。第一章緒論,旨在說明本條款制訂定背景與相關
理論問題;第二章敘述歷次修訂經過與有關爭論;第三章說明主要適用過桯及對政
治發展的影響;第四章從憲政發展的角度加以評估;第五章結論,根據理論探討與
實際運作研究之發現,歸納結論,並對未來發展提陳建議。
#2810303
#2810303
|
9 |
從數位落差探討後備司令部資訊網路服務之研究鄒文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網際網路服務是目前提供資訊傳播與利用的一項重要管道,民眾對於網路的依存度越來越高。然而資訊網路的發展過程中,並非普遍受到民眾所使用,常因性別、種族、階級、收入、文化及地理區域的不同,接觸網路的機會就有差異,造成數位落差現象發生。本研究以後備司令部官兵為研究對象,目的在探討後備司令部官兵使用電腦及資訊網路現況,是否有數位落差現象,以作為後備司令部制定縮減數位落差政策之參考。
本研究發現,在階級方面,階級愈高愈需要使用電腦及上網,並且自己擁有資訊設備的機會也比士官兵多,資訊素養也比士官兵佳,形成數位落差。在職務方面,擔任主官管及參謀的軍官,比未擔任任何職務之士官兵,較有機會接觸資訊設備,資訊素養也較佳,形成數位落差。在學歷方面,學歷愈高愈較有機會接觸資訊設備,資訊素養也較佳,形成數位落差。在單位類型方面,機關單位官兵使用資訊設備機會較多,資訊素養較佳,部隊單位官兵使用機會較少,尤其是連级以下部隊最少,形成數位落差。在資訊教育訓練方面,每年上愈多資訊課程的官兵,資訊素養愈佳,形成數位落差。而官兵在使用電腦及資訊網路最主要用途方面,以公文處理、查詢資料及收發電子郵件為主,但官兵間在使用用途方面,仍有顯著差異,形成數位落差。
本研究建議後備司令部主管機關,在檢討消弭數位落差之因應措施方面,應針對連级以下部隊,增添電腦及網路設備,以增加官兵接觸電腦及資訊網路機會,並建置電腦教室,以提供官兵接受資訊教育訓練場所,並且要增加資訊教育訓練課程,以提升官兵資訊素養。官兵應多加利用管理資訊系統於線上作業,以提高工作效率。
|
10 |
運動員形象權之研究—以美國法制經驗為中心 / The Study on Right of Publicity in Sports: Based on the Legal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潘蔡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這個運動產業相當興盛的時代,隨著資訊流通急遽,運動員所擁有的形象價值在商業上亦水漲船高,也因此,形象相關的侵權事件以及各種樣態不斷的出現,如何對於個人形象權利進行充足之保護則成為相當重要的議題;本文透過文獻分析法,搜集國內外關於美國法上所發展出之形象權(Right of Publicity)法制的文獻,詳盡地介紹美國形象權的發展現況,包含:歷史緣由、主客體問題、構成要件以及法律效果,再進而針對運動產業中的形象權案例,以個案探討之方式呈現運動事件中形象權的實務操作,最後將視野拉回我國現今法制狀況,在仍以民法中關於人格權之規定,解決此種具有財產權色彩的權利問題之情況下,本文透過比較我國各法與形象權法保護內容上之差異,來凸顯我國法制保護上之不充足,並且提供我國實務可修正之方向,做為未來建構我國實務的依據,並且在未來能進一步做為制定專法的參考資料,以給予運動員在形象權利上更完整的保護。
|
Page generated in 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