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3
  • Tagged with
  • 7
  • 7
  • 7
  • 7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民選政治人物與非營利組織合作互動模式研究:新北市的個案分析 / Elected politician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teractive Mode Research: A Case Study of New Taipei City

簡以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地方派系的存續與否,一直是地方政治研究者所感興趣的議題,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社會的活動與價值已經呈現多元面貌,以傳統侍從主義連結所形成的派系結構,在當前的民主思潮與脈絡下似乎產生必然的衰弱;然而,這是否代表政治人物就此放棄侍從主義的連結途徑,而純粹以政治理念、個人形象、政黨標籤等非地方經營模式來爭取選票,就實務上的經驗又並非如此。 舊有的侍從主義研究大多是以威權控制的觀點出發,透過派系結構的組成與特殊利益的分配,來達到黨國系統從上而下的控制效果,然而,對於經歷威權瓦解、政黨輪替以及社會現代化與民主化後的現在,侍從主義究竟產生何種變化?是消失滅亡亦或與時俱進,卻仍然缺乏更進一步的論述。本文採取了侍從主義仍未消失,而是產生「轉型」的觀點,選擇新北市的選區作為研究,運用實際參與、深度訪談等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與觀察。就分析觀察結果,侍從主義連結已經產生由傳統模式過渡到統合化性質:對於民選政治人物來說,當侍從結構的經營模式仍然對獲得勝選有利時,仍然將思考如何運用所掌握的國家資源,來最大化經營效益與爭取選票,經營的對象也由傳統侍從關係的個人、宗親、家族,轉變為社團、組織、協會等人民團體,透過彼此的資源釋放與反饋行為,穩固政治人物在選區的政治基礎與基層實力。因此,侍從主義並非就此消失,而是以另外一種轉變過後的型態與樣貌在持續進行。
2

西部カリマンタンにおけるウルアイ王権とその歴史的変容 / Ulu Ai' Kingship and Its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in Western Kalimantan

西島, 薫 26 March 2018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地域研究) / 甲第21197号 / 地博第226号 / 新制||地||84(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アジア・アフリカ地域研究研究科東南アジア地域研究専攻 / (主査)教授 杉島 敬志, 教授 速水 洋子, 教授 岡本 正明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Area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3

地方政治與公共政策-高屏溪雙園大橋上下游違法魚塭拆除事件之個案分析

洪堯棟, HONG, YAO-D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共政策需要經由政府間的行動來達成,特別是許多情況下,中央政府的政策並非由 本身去執行,而是透過各層級的政府來完成。我國的政治制度採均權利度,在此制度 下地方政府具有雙重資格:一方面以公法人資格,基於地方特殊需要處理地方公共事 務;一方面以國家官署的資格,執行中央或上級政府的法令,處理國家性質的事務。 因此,地方政府在政策執行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地方政策執行良窳,影響國家整體 政策一致性。地方政府與其他參與者在地方執行環境下的互動,實為研究整個執行過 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對地方政治的忽略,主要是因為對於地方的政治參與者(包括地方官員、政治人 物、派系、利益團體等等)、政治制度以及政治衝突缺乏了解。本文試圖以高屏溪違 法魚塭拆除事件的做為個案,探討地方政治運作與公共政策執行間的關係。 本文共計六章:第一章為結論,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範圍和目的,以及研究方法和 限制;第二章為理論架構,檢視目前有關政策執行的研究途徑以建構適合本國案的分 析架構;第三章為高屏溪違法魚塭拆除過程的詳細描述,以為理論印證的前引;第四 、五兩章為理論對個案的解釋;第六章為結論,摘要本研究的發現,並提出建議。
4

市レベルの議員による政策知識の取得に関する分析

祐野, 恵 23 March 2022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人間・環境学) / 甲第23990号 / 人博第1042号 / 新制||人||245(附属図書館) / 2022||人博||1042(吉田南総合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相関環境学専攻 / (主査)教授 佐野 亘, 教授 浅野 耕太, 准教授 見平 典, 教授 辻 陽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5

地方自治與政治參與之研究

李子偉, LI,ZI-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當代民主理論當中,有關政治參與和公民參與訓練的問題。比較學者所 提出的理論及其爭論之重點,歸納、整理 中山先生的參與理論與地方自治主張,以 中山先生之觀點處理參與問題之爭論,並且根據臺灣地區實施地方自治的經驗,與國 人的政治態度,參與行為,對中山先生的理論作初步的驗證。本文除緒言和結論外, 共分五章各章內容簡述如后: 第一章探討古典民主理論對政治參與的主張。首先釐清政治學者對政治參與一辭所賦 予之雙重意義,其次簡述盧梭、彌爾與杜威,關於大眾參與、代議制度、地方政府、 工業民主及公民參與訓練等主張,說明三者彼此之異同。第二章介紹當代民主理論者 的主張,包括修正理論與批評修正理論的幾位較著名學者,了解關於民主理論之參與 問題,其爭論何在。並且對目前受到廣泛討論的工業民主作為訓練公民參與之功能, 就其理論與實際情形予以討論。第三章歸納中山先生的參與理論,從民權、自由輿平 等諸概念討論參與之意義,以權能區分原則說明 中山先生對民主系統中,大眾與菁 英關係之看法,研討四項民權之意義與實施方式。第四章討論中山先生對地方自治作 為訓練公民參與能力及基層參與單位之主張,分別就參與訓練功能、地方自治實施階 段及實施內容予以說明。第五章根據臺灣地區實施地方自治之經驗,與學者對國人政 治參與及政治態度之調查,從民主制度建立與運作之整體角度,初步驗證中山先生之 理論。
6

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

任育德, Jen,Yu-T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涉及之課題是處理1949至1960年間國民黨黨國體制之建構,國民黨臺灣黨務之發展,國民黨與地方派系的互動,國民黨與在野精英的互動等四個面向。 第一章以一九四○年代後期之臺灣政局為主,實為本研究之前置背景,論及臺灣精英從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起,至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後的政治參與活動,以及國民黨在臺灣地區初期的黨務發展。 第二章處理中國國民黨改造與黨國體制建構。首先處理的是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前後的政情,將從臺灣外部與內部的政治情勢,討論美國對台政策的轉變,與政府在臺灣實行地方自治政策之決策過程。後以改造中國國民黨為主題,針對遷台的中國國民黨發展進行背景敘述,指出改造是在黨領袖意志下進行,與在改造後黨權成功歸於黨領袖所有,不再旁落;再探討中國國民黨的地方基礎在1950年代之重組,分從黨基層結構的設計、臺灣省黨部的人事遞遷、省縣市黨部的組織編制、地方黨部的經費預算四層面進行探討;再則探討中國國民黨所實施的社會調查,發現國民黨透過社會調查來瞭解臺灣社會,提高國民黨員的政治意識,並進行政策回饋功能。它對黨國體制的建構確實具有正面助益。 第三章處理的是黨國體制下的臺灣地方政治。首先討論的是1950年代地方自治法制變遷,及地方黨政制度的運作。其次處理中國國民黨動員機制的建構。首先注意的是中國國民黨的黨員結構。儘管本省人黨員在區域黨部中佔多數,總體結構與黨幹部仍以外省人為多。國民黨開始紮根臺灣,便需要各種機構以深入地方社會。國民黨便透過既有團體—農會,並組設新的動員組織—民眾服務站對地方社會進行滲透與動員。第三,地方精英既然透過選舉進入體制,其中特別是所謂「半山」與「阿海」兩種不同經歷的臺灣人所進行的政治角力,臺灣地方派系與選舉的關聯等都是探討主題。而後從中國國民黨所建立的黨內提名制度及其運作,與中國國民黨所主控的輔選機制的形成及運作過程,可檢證並修正既往針對國民黨與地方派系的互動之相關解釋論點。 第四章處理的是朝野互動下的地方政治。先分兩方面觀察在野精英的參政問題:青年黨與民社黨的黨務發展,及無黨籍人士。其次在野人士對於公平競爭的訴求,顯示於反對「一人競選現象」,選舉監察問題兩大主題。在野人士由於無法獲取國民黨進一步回應,決定以組黨從事政治競爭。對在野精英而言,組黨是化解社會分歧、從事政治公平競爭的解決方式;國民黨對組黨運動如何動用國家情治機構、媒體與黨機器解決1950年以來的首次內部危機,也在討論之列。 / This study explores four topics: construction of KMT party-state system, developments of KMT in Taiwan, interactions between KMT and local factions, interactions between KMT and opposition elites from 1949 to 1960. It deals with Taiwan politics during the later phase of 1940s in Chapter 1, including Taiwanese elite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s from Japanese colonial rule to ROC takeover, and premiere stage of KMT developments in Taiwan. It explores reconstruction of KMT and building of party-state system in Chapter 2. Changes of US policy to Taiwan,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Taiwan Province autonomy are main courses in political situations after ROC regime’s retreat in 1949. About KMT reconstruction process, this study first deals with reconstruction under tsung-tsai (supreme leader of KMT), and party decision power only belongs to tsung-tsai. Then it explores designs of party base formation, cadres change of Taiwan Province Party Bureau, organizations and fiscal budgets of party bureaus, and how they exercise to reorganize KMT’s local support during 1950s. Then it focuses on “social investigations” which are implemented by KMT. KMT use them to understand Taiwanese society, raise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of party members, and policies feedback. At last, “Social investigations” are also positive to building of party-state system. It explores Taiwan’s local politics in party-state system in Chapter 3. First, not only changes of autonomy law system, workings of local party and administration system need to be dealt with. Second, when we focus on KMT mobiliz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we should notice some facts that Taiwanese party members becomes main sector in local party organizations, mainlanders are still in majority on party cadres and whole party. They can be stated that KMT begins to taking roots in Taiwan. KMT needs more apparatus to mobilize and penetrate Taiwanese society. Using established Farmer Association, organizing brand new system -- “Public Service Stations” meet such needs. Third, because local elections became ladder participating regime for Taiwanese elites, we should notice that political struggles between “ban-shan” and “a-hai”,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local factions and elections. Not only the building of KMT nomination system, but also campaign task system which was controlled by KMT and how they work need to be explored. During such processes, established frameworks about interactions between KMT and local factions can be reconsidered and exemplified. It explores local politics between KMT and its opposition powers in Chapter 4. Firs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s of opposition elites can be surveyed in developments of CYP and DSP, and independents. Second, Opposition elites call for fair campaigns by against “non-competitive election”, and supervising campaigns. No further response from KMT, which makes opposition elites calling for organizing opposition party. To them, organizing opposition party is best way to ease social divergence, and to solve KMT’s manipulations in local elections. This study also focuses on how KMT uses intelligence apparatus of state, media and party apparatus to solve its first inner crisis since 1950.
7

戦後日本地方政治史論-二元代表制の立体的分析

辻, 陽 23 March 2016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法学) / 乙第12993号 / 論法博第189号 / 新制||法||155(附属図書館) / 32921 / 京都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政治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待鳥 聡史, 教授 建林 正彦, 教授 曽我 謙悟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 Doctor of Law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Page generated in 0.03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