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先總統 蔣公教育思想之研究郭炳昌, GUO, BING-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計分六章,其主要內容:
第一章緒論,旨在說明撰寫本文的目的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並就有關名詞加以界
說,及探溯先總統 蔣公思想的淵源,以為研究其教育思想體系的入門。
第二章先總統 蔣公的哲學基礎,分別由形而上學、認識論、價值論三大部份來敘述
,以明其思想精深廣博,而具有普遍的真理與永恆的法則,做其理論根據。
第三章先總統 蔣公的教育本質論,敘述先總統 蔣公對於教育的意義、目的、功能
及中心思想的詮釋,以闡明其對教育本質的論見。
第四章先總統 蔣公的教育內容論,論述先總統 蔣公對於教育內容之卓見,先敘述
課程發展的三個原理和教材選擇的五個原則,進而論及先總統 蔣公主張四育並重的
教育內容,培養文武合一、手腦並用、術德兼修的理想人才,以達教育的最高目的。
第五章先總統 蔣公的教育方法論,首敘其教育的實施原則,並據以闡述其主要的教
學方法與訓育方法。
第六章結論,乃就以上各章之研究作一概括的分析敘述,並加以歸納其融貫與調和的
特質,進而描述出其教育思想體系,及簡要明教育思想的實踐,俾對先總統 蔣父教
育思想的崇高性質與實用價值,有更探切的瞭解。
|
2 |
動盪中的改革:中國國民黨從「革新」走向「改造」, 1945-1950王良卿, Wang Liang-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提 要
國民黨在1949年遭遇的大潰敗,經常被學界描繪成一種「啟示錄」般的刺激力量,1950年在台灣的黨務改造運動則是該黨生聚教訓之後的有力回應。對此,本篇論文嘗試提出兩項修正觀點:第一、1949年的局勢與1950年的事件確實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繫關係,但是人們仍然不宜忽視早在這兩個年份之前,國民黨機器與國民黨人就已經發出各式各樣的黨務改革呼聲,甚至採取了某些行動。這類呼聲與行動的時段如果離1949年愈遠,就愈可能是為了主動解答、解困「它們當下」坐落的動盪年代,並非作為政權日後潰走的時代布景而屈身歷史舞台。第二、1949年作為促成國民黨在台改造的關鍵性意義,充其量,只能嚴格限定在一種短暫時間以及外部挑戰的解釋效果上。表面上,國民黨誠然透過改造做出了新一波的回應,但是回應的方式與形貌,泰半還是國民黨自己透過既往自省經驗的內在脈絡,長期積累、變化的結果,不完全是1949年這個特殊年代替它應急抉擇。
|
3 |
國民革命軍北伐經費之研究黃慧欣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提 要
研究任何一場軍事行動,都不能忽略經費的問題。國民革命軍北伐能夠成功,除了戰略、戰術運用得宜外,餉彈、軍需的接應不斷也是關鍵因素。過去廣東革命政府受制於實力和財力的不足,所以在從事革命運動的過程中屢遭挫折。民國12年孫中山「聯俄」政策的確立,加速了國民黨的改組及革命基地的統一;復有廣州政府對財政的大力整頓,使得發動北伐的軍事及物質條件逐漸趨於成熟。民國15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在蔣介石的領導下,浩浩蕩蕩由廣州誓師北伐。
北伐前期,革命軍一路勢如破竹,迅速向長江流域推進,湖北繼廣東之後成為國府新的財源之地。此時北伐尚在進行,但國民黨內部糾紛愈演愈烈,民國16年4月,蔣介石在取得江浙財團的經費支援後,以暴力的手段清黨,寧、漢自此分裂。寧由蔣領導,漢則繼續與蘇俄、共黨合作,雙方各自籌措經費,分途北伐。惟蔣占領東南沿海的富庶之區,擁有較佳的財政條件,而漢方實行錯誤的財政政策,使得財政一敗塗地。
北伐後期,分裂的革命陣營,因武漢的分共及蔣介石的辭職引退,再度合一,共同組成中央特別委員會。特委會成立後,黨內糾紛再起,加上共黨趁機暴動,國內局勢危殆。掌管財政的孫科甫上任即面臨北伐與西征在即,江浙財團不願配合出資,經費籌措不及的窘況,末以辭職收場,由宋子文繼之。局勢的動蕩,使擁蔣復職聲起,民國17年1月,蔣在眾人擁護下復職,透過二屆四中全會的召開,重整國民黨。蔣掌軍,宋主財,在閻、馮、桂系的配合下再度發動北伐,為國民革命軍取得最終的勝利。
|
4 |
蔣中正先生政黨思想之研究楊文振, YANG, WEN-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分十五萬餘言,計分為七章廿一節: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及限制。
第二章 中正先生政黨思想之形成:任何思想家,其思想之形成,頗受時代、環境因
素的影響。所以在探究 中正先生政黨思想之前,對其所處之時代背景與思想淵源,
加以解析。
第三章 中正先生政黨思想之演進:說明 中正先生政黨思想隨著歷史發展與革命環
境的不同而演變,分為行憲之前的革命政黨思想、行憲以後的革命民主政黨思想等二
個時期,分別加以論述。
第四章 中正先生政黨思想之內涵:從政黨的意義、政黨的功能、政黨的要素、政黨
的制度等四個層面,闡釋 中正先生政黨思想內容,並引述中外學者的看法及學說,
以肯定 中正先生政黨思想之價值。
第五章 中正先生政黨思想之比較:就 中正先生的革命民主政黨、極權政黨加以比
對,並作分析。藉此明瞭我國國情之所需,避免套用英、美政黨體制,進而認識 中
正先生政黨思想之優越性。
第六章 中正先生政黨思想之體現:結合理論與實際,對於政黨在建國三程序中所扮
演之角色及其成就,本章均做客觀的申論,以闡揚 中正先生政黨思想之實踐性。
第七章結論:蔣 中正先生政黨思想作一總結,並略述個人感想。
|
5 |
臺灣政治案件之處置(1949-1992)蘇瑞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戰後臺灣於194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初期之間,曾出現大量政治案件。本文想討論的主要問題是:這些政治案件在不同的處置流程中究竟如何被處置?尤其是如何被不當、甚至不法地處置?人權又是如何在這些處置的過程中受到侵害?並思考白色恐怖時期政治案件層出不窮的結構因素。
本文分別就體制、法制、偵辦、審判、核覆,以及執行等面向/流程加以深入探討。其中,「強人威權黨國體制」是製造政治案件的核心體制。當局以此背離民主人權要求的體制作為發動機,於是在白色恐怖時期製造出眾多恣意立法、恣意行政與恣意司(軍)法下的政治案件,這正是白色恐怖時期政治案件層出不窮的結構性因素。
另外,白色恐怖的影響層面既深且廣。其中,對於人身自由、表現自由,以及集會結社自由等人權面向的侵害,尤為直接而明顯。本文也相當關注人權在這些不當處置與不法的處置的過程中如何受到侵害的情形。
|
6 |
我國就業服務政策之研究周志堅, ZHOU, ZHI-J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代福利國家的就業安全體係包括三大支柱─就業服務、職業訓練與失業保險,三者
不但在精神上具有一貫性,而且尚具有連環性。此三者在我國尚未完全建立,主要因
素為缺乏法律根據,因而各項業務推動起來不甚順暢。
吾人特擇就業服務此一層面來探討,因為保障人民生存權與工作權的第一步即是人人
都可就業,而且由於我國人口結構、經濟結構、京業結構與社會結構的變遷,導致勞
動力供需狀況發生變化,使得就業服務的需求愈加迫切,進而顯示政府在運用與保護
人力資源上所扮演的角色亦日形重要。
本文以公共政策理論架構來探討我國的就業服務,期能衽充現有研究的不足,並提出
個人淺見,希有助於我國就業服務政策制定與執行之改進。
本文共分六章二十二節,其內容要點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就業服務政策的概念,並論述本文的研究動機、範圍、限制、方法
與分析架構,最後介紹兩種相關的理論。
第二章我國就業服務問題的形成。分別就 國父與 蔣公的就業服務思想及該問題的
背景與就業問題的現況加以分析,最後說明就業服務問題是經由那些途徑進入政府的
議程。
第三章我國就業服務政策的規劃。首先探討我國就業服務政策規劃的演進過程與相關
立法,其次敘述我國就業服務法草案的規劃,最後說明先進國家就業服務政策以供我
國制訂政策的參考。
第四章我國就業服務政策的執行。主要在探討我國就業服務之執行機構、執行經費與
執行情形及成果。
第五章我國就業服務政策的檢討。分別從政策問題的形成、政策的規劃與政策的執行
、三方面,來檢討我國就業服務政策的缺失。
第六章結論─建議。依據前述的說明與檢討,提出近程、中程與遠程的改進建議,期
能有助政府施政的參考。
|
7 |
抗戰時期中國國民黨的幹部訓練:以中央訓練團為中心的探討(1938~1945)馮啟宏, Feng, Eric C.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央訓練團」成立於民國二十八年,直到民國三十六年抗戰勝利後才宣告結束,其除了在重慶浮圖關設置總團部外,新疆、蘭州、武漢等地亦設有分團。而在中央訓練團成立的整整快十年期間,共開辦了三十幾個訓練班及軍官總隊,這其中除了較為人熟知的「台灣行政人員訓練班」,尚有縣政幹部、新聞幹部、音樂幹部、留日學生、人事、衛生、檔案、交通、譯電及史政人員訓練班,此外還有替「三民主義青年團」代訓的「青年幹部訓練班」,社會部主辦的「社會人員訓練班」等等。不過,中央訓練團所創立的訓練班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舉辦過三十一期的「黨政工作人員訓練班」及非常受到外界矚目,被視為仕途終南捷徑、取得“天子門生”資格的「高級黨政人員訓練班」。據統計,整個抗戰時期受過中央訓練團重慶總團部及各地分團訓練的幹部員額,就高達十萬多人。但非常令人感到詫異的是,受訓人數如此地多、又號稱戰時國民黨專門培養其“骨幹核心份子”“中堅幹部”的中央訓練團,至今居然沒有一篇論文及專著作過相關的研究。事實上,不僅「中央訓練團」這類國民黨用來訓練幹部的機構長期為人所忽視,甚至連國民黨─標榜“以黨領政”、“訓政”中國長達二十年之政黨─的「幹部政策」包括幹部來源、培養途徑、銓選考核方式等等主題,都很少有學者作過深入探討。這對整個抗戰史或國民黨黨史的研究,無疑是個重大缺憾。因此,透過「中央訓練團」來探討戰時國民黨如何在「救亡圖存」的危局中訓練幹部,並藉由比較、評估其成效來一窺國民黨的幹部政策,正是撰寫本論文的主要動機及目的所在。
|
8 |
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國民黨關係研究(1938-1949) /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an-min Chu-i Youth Corps and the Kuomintang, 1938-1949王良卿, Wang, Liang-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旨在探討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國民黨衝突的結構性原因,及其在1949年國民黨政權潰敗過程裡所起的作用。除緒論與結論外,共計五章。大要如下:
第一章: 國民黨派系對峙的延續。本章對三青團成立背景與權力結構的分析,將有助於從派系政治面考察黨團關係自始即欠缺穩定的原因。
第二章: 雙軌競進的黨團體制。從新舊意識分明與體制分劃不清的角度出發,發展出具體的歷史敘事,從而導入黨團關係失衡的論證當中。
第三章: 革新聲中的派系權謀政治。以三青團與國民黨的兩次全國代表大會及開展於抗戰前後的革新運動為例,說明三青團與黨內各派系之間的政治操作與利益分配。
第四章: 三青團二全大會的組黨風潮。以1946年團二全大會為例,說明三青團欲將多年來渾沌的黨團關係做一徹底解決的努力,兼及全會閉幕後嶄新的權力格局。
第五章: 黨團統一與黨權鬆落。旨就蔣介石解決黨團摩擦的決心進行歷史分析,並對黨團統一的辦法與其後原黨團雙方仍分軫域的實情多所著墨。
本章將與前述章節產生相互辯證的效果,以便說明黨團關係在國民黨退出中國大陸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和1950年蔣介石在台灣實施黨務改造的歷史背景。
|
9 |
1969-1974年美國對中華民國政策的轉變:以外交部檔案為主的研究陳相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69年尼克森就任美國總統後,美國對中國與中華民國的關係出現變化,此時期國際社會所關注是美國如何改善與中國的關係,美國與中華民國關係的變化較不被重視,在美中「關係正常化」的過程中,美國如何處理與中華民國關係、中華民國的駐美官員怎麼看待美國外交政策的改變、中華民國政府如何因應與下達指示,都是本篇論文關注的重點。本研究以外交部檔案為出發點,希望藉由第一線的駐外人員的角度去觀察與分析美國對中華民國政策的轉變。
從外交部檔案的內容顯示,美國在中華民國政策上的轉變主要受「關係正常化」的影響,廢除臺灣決議案、軍援案受阻、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當中都能看到美國與中國改善關係的影響,除了「關係正常化」的因素外也含括美國國內的政治因素、國際情勢的變化。
相較於美國在中華民國政策的限縮,美國的中國政策卻是逐漸放寬,尼克森政府逐步放寬到中國旅行的限制、對中國貿易與禁運的限制,這些政策引起中華民國政府對美國表示嚴正關切,但是中華民國的嚴正關切並不能阻止尼克森推動「關係正常化」的決心。
1972年尼克森訪問中國,在美中雙方的會談記錄中,尼克森接受了周恩來的五項原則,其中一項就是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代表中華民國已不再是代表全中國的政府,沈劍虹在與羅吉斯會談時,就質疑美國已將中華民國視作島嶼「臺灣」而非中國政府的代表,在1973年尼克森的世情咨文當中正式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號,中華民國則改以臺灣稱呼,當中看出1972年後美國對中華民國政策的改變。
美國作為中華民國最重要的邦交國也是領導世界的強權,美國如何看待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是很重要的。尤其自1969-1978年這期間美國除了維持與中華民國的邦交關係外,也與中國「關係正常化」,美國對如何看待「兩個中國政府」對中華民國外交的研究,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
|
10 |
國民黨的民主想像與戰後臺灣統治(1945-1960) / Democracy imagination and post-war Taiwan of Kuomintang rule(1945-1960)袁經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民黨、國民黨政府及蔣介石,是治戰後台灣政治史最主要的研究課題,相關論著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研究者之間的歧見亦深。暫且不論國民黨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正反意見的論述,唯一得以肯定者,國民黨確是參與戰後台灣民主化歷程的重要一環。必須注意的是,國民黨並非一個土生土長的政黨,它在中國曾經歷了一段輝煌的年代,最終作為國共內戰失利的一方,轉守台灣。國民黨在台灣所建構的統治體制,並非憑空而來,其中必有來自中國經驗的延續;因此,有關戰後台灣統治體制的評斷,若僅就「現象」觀察,不去梳理其歷史脈絡,對於國民黨政府的評價,終將失之武斷。
本文的研究,筆者重新定義一個以國民黨作為研究課題的全新歷史分期,該分期的時間斷限為1945-1960年,國民黨由盛而衰,力圖再起的過程。在此一分期之中,本文的研究視角奠基於戰後初期台灣的政治情勢,並往前回溯。筆者做出兩點結論:(1)戰後台灣統治體制最重要的兩項特徵:黨國體制與「強人」意志的發展,皆來自國民黨對中國統治經驗的修正與回應。(2)國民黨在中國統治時期與黨外人士的互動,確立了其政治開放原則,筆者將其歸納並稱之為「三不原則」,即不違背黨的主義、不威脅黨的生存危機、不動搖黨主導政局。此一原則基本延續至戰後台灣與黨外人士的互動。
|
Page generated in 0.017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