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
  • 6
  • Tagged with
  • 6
  • 6
  • 6
  • 6
  • 6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從中共七、八、九次黨大會探討毛澤東思想之地位

洪克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國五十七年冬天,作者在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的閱覽室,看到了一大批中共出版的報紙和雜誌;它們的內容都脫離不了「毛澤東思想」這五個字。因此使作者有了很多的感觸;大陸人民整日聽到、看到這五個字,人們的心中將做何以應?中共強制推銷「毛澤東思想」的果如何?人們將有何作用?於是作者決定對這一個問題做一探討。但是,經過約半年時間,作者對這一個問題仍舊無法得到一點滿意的結果。檢討原因:可能由於作者本身對於心理學、社會學、民族學乃至於哲學等基本知識的缺乏;也可能原始資料的不夠以及對資料未能妥為利用;主觀和客觀的因素,使作者暫時停止了對這一問題的摸索。 就在這個時候,由於所接觸的資料,發現了問題的關鍵,即毛澤東思想在七大被正式提出之後,並非如同今日一樣,是個熱門的口號。它有時候升,有時候降。最大的原因,是由於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個人的權力斗爭相結合一致的關係。甚至可以說「毛澤東思想」是他權力斗爭的符號。因此作者,便對毛澤東思想在這三次黨大會中所居的地位做了探討。 本文共分六章二十三節。 第一章為緒論,旨在說明毛澤東要搞思想的緣由和他提出「毛澤東思想」的目的。第二章對於毛澤東思想的幾個問題;諸如毛澤東思想根源、範圍、主要內容和特點做一簡單的說明和探討。第三章為七次大會中的毛澤東思想,說明了毛澤東為了提出他的思想所做的準備工作,如整風運動和纂改黨史以及劉少奇對毛澤東思想的解釋和高級幹部的附合之聲,於是毛澤東思想正式被中共所確立。第四章為八次大會中的毛澤東思想,由於國內外局勢的變化,毛澤東和劉少奇在思想上所發生的爭執,以及史達林的死亡,這些事件使毛澤東在的黨內權力,受了打擊,因此他的思想便暫時退卻。第五章為九次大會中的毛澤東思想,敘述自八大之後,毛澤東因為在國內的政治、經濟問題上,遭遇到了挫折,劉少奇的掌權,這些均使毛澤東感到有所不安,因此為了奪回喪失的權力,便結合林彪,在軍中立下基礎,最後以變化大革命為藉口,進行了激烈的奪權大斗爭,到了一九六九年,奪權工作蹔告一段落,毛澤東便召開了九大會議。劉少奇已被斗誇,毛澤東和林彪結成一個集團,掌握了權力。因此毛澤東思想再一次被肯定。毛澤東思想再一次被規定於黨章之中,以及林彪和七大時的劉少奇一樣,在政治報告裡,解說了所謂毛澤東思想。第六章為結論,敘述文化大革命期間,毛林推行毛澤東思想的方法,以及流行的情形。毛澤東思想在毛共有計劃的推行下,已經過份的被渲染,許多因毛澤東思想所產生的神話都出來了。大陸人民在毛共多方面的感染下,所發生的一些反應,也簡單地做了說明。最後做了一個歷史的回顧,即從這三次大會中的毛澤東思想驗證未來;毛澤東的希望可能是會落空的;當毛澤東的權力喪失時,毛澤東思想也將自然而然的隨之而消失。未來的接班人不論是林彪或其他人再也不能用強迫的方式,把毛澤東思想強加在中國大陸人民的身上。因為中國人民是無法接受反傳統,強調暴力哲學的毛澤東思想的。 本文撰寫期間,得力於陶師希聖之悉心指導,在某些作者無法解決的難題上,提出了重要的意見,沒有他的諄諄指導,本文是無法寫成的。在撰寫初期,本所主任俊才教授提供了許多實貴的意見,衷心銘感,謹此誌謝。又國際關係研究所圖書的朋友們,在借用資料方面,給予作者極大之方便,在此一併誌謝。作者才學有限,又係初次從事長篇論文寫作工作,錯陋之處,在所難免,祈望諸位師長,先進不吝匡正。
2

韓非子思想與毛澤東革命策略

林成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3

中共政治改革之趨勢及其困難

趙俊行, ZHAO,JUN-X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題為「中共政治改革之趨勢及其困難」, 旨在探討中共實施政治改革對其權力 、意識形態、和組織等三方面的困難點。 本論文全文約十九萬字, 分為六章, 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 緒論。主要在闡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以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權力結構與改革路線。包括第一節, 概念厘清與說明; 第二節, 毛澤東死后 的中共權力斗爭; 第三節, 「十一大」到「十一屆六中全會」的權力結構與改革路線 ; 第四節, 「十二大」到「十二屆五中全會」的權力結構與改革路線; 第五節, 「十 三大」以后的權力結構與改革路線; 第六節, 小結。本章主旨在說明毛死后中共權力 階層變化的趨勢與路線變化的過程。 第三章: 意識形態與改革政策。包括第一節, 意識形態的概念與功能; 第二節, 中共 對「毛澤東思想」的評價; 第三節, 中共意識形態領導權的爭奪; 第四節, 小結。本 章主旨在探討意識形態轉變的內容與中共領導階層對意識形態的分歧, 以及其對改革 政策所產生的影響。 第四章: 建黨與整黨。包括第一節, 概念釐清與說明; 第二節, 政治改革的背景; 第 三節, 政治改革的作為; 第四節, 評估。本章旨在探討中共政治改革的構想與作為, 以及政治改革的性質。 第五章: 政治改革的困難。包括第一節, 政治衝突升高; 第二節, 官僚主義盛行; 第 三節, 意識形態紛雜。本章主旨在探討中共政治改革的重重困難, 主要自權力、官僚 體制的作風方面、和意識形態三方面分析。 第六章: 結論。試圖提出個人對中共政治改革的觀點。
4

中共與美國經貿關係之研究( 一九七二- 一九八二)

鄭義為, ZHENG, YI-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旨在探討中共與美國自七十年代初期起,雙方經貿發展、演進及其變動的因素,並找 出未來雙方貿易所面臨的若干問題及可能之發展。 首先,在緒論中勾劃出全文的研究範圍、方法及其架構。 其次,從中共本身經留政策與體制的運作、中共對美國的經貿策略,中共與美國經貿 活動三方面,分成三章,詳細說明與分析雙方互動的過程。 接著,對上述研究的結果,做一整體性的評估,並指出我國面對中共競爭的因應之道 。 最後,對整個研究做一總結。
5

中共意識型態之危機

宋國誠, SONG, GUO-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是從「總體發展」的觀點,論述中共政權意識型態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以 及中共「評毛」運動產生的「合法性危機」與「三信危機」。第一章為導論,簡述研 究目的與方法。第二章將「意識型態」定義為「社會哲學」(SOCIAL PHILOSOPHY ) 、「政治謎思」(POLITICAL MYTH)、「信仰系統」(BELIEF SYSTEMS)和「社會控 制」(social control)四種類型。第三章論述中共「意識型態」與「社會發展」之 間結構性的矛盾。第四章論述「毛澤東思想」的破壞性和反現代化的意識危機。第五 章論述中共「官僚壟斷階級」的形成,從而自我否定關於「無產階級專政」和「無階 級社會」的政治神話。第六章為代結論,論述當前大陸青年的「三信危機」和反共思 想。
6

論中共「八大路線」

張凱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究三項命題,即中共八大路線的具體內容為何?由黨的最高權力機關制定通過的路線,何以發生轉折變化?以及為何在中共黨史上獲得「正確」路線評價? 1956年的中國大陸局勢,正處於「社會主義改造」的高潮中,共黨於1955年下半年發起的加速合作化運動獲得空前成功,中共的權威和聲望達到高點;受到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的影響,共黨有意放鬆高壓的政治思想管制,舒緩社會階級的緊張對立形勢。於是自毛澤東開始,共黨領導人提出一連串傾向民主化和自由化的主張,使得1956年成為中國出現「走向民主道路」可能的一年。此時召開的共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制定了中共黨史上極重要的「八大路線」。 八大路線由幾個有機聯繫的部分組成,包括總結「三大改造」的經驗;對當時社會形勢、階級關係的評估;以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界說得出的主要矛盾論斷;和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的主要任務等。這些要素組合而成共黨特定時期的任務目標,既可滿足無產階級政黨對共產主義革命的意識型態需要,又可解釋執政黨領導各級黨政機關實行各項政策方針的合理性,就「理論—路線—政策」的決策模式而言,八大路線可說是一個頗為完備的基本路線。 八大路線的轉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毛澤東個人的思想與行動,無疑在其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八大路線的指導思想中,雖然並未全面否定毛澤東思想,但是諸如反冒進或平衡發展原則在路線中的重要性,實際上超過了毛思想中相關原則的地位。這種現象原可使得按照理論結合實踐原則產生的基本路線,具有修正不合時宜的意識型態以推動各項具體政策的作用;經過頗具制度化決策方式產生的八大路線,卻未經實踐即告失敗,足以證明「結合」原則難以在客觀環境下實現,路線模式在中共的現實政治環境中是相當脆弱的。 共將1957年以後的路線走向歸結於「左傾錯誤」的說法,八大路線顯然是一條「非左」的路線。文革之後,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的口號,確立以「生產力標準」作為判別路線正確錯誤的標準。根據此一觀點,中共給予八大路線極高的評價,而確立其「正確路線」的地位。除此之外,中共對歷史的評價顯然離不開現實政治的需要,八大路線可說是以毛澤東時代中的一個「非毛主義」式的基本路線,而受到中共領導階層的相對重視。 於路線模式可以滿足無條件的共黨領導的需要,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有效性,因此共黨將不會輕易放棄路線模式這項政治運作的原則。

Page generated in 0.025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