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論中共「八大路線」

張凱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究三項命題,即中共八大路線的具體內容為何?由黨的最高權力機關制定通過的路線,何以發生轉折變化?以及為何在中共黨史上獲得「正確」路線評價? 1956年的中國大陸局勢,正處於「社會主義改造」的高潮中,共黨於1955年下半年發起的加速合作化運動獲得空前成功,中共的權威和聲望達到高點;受到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的影響,共黨有意放鬆高壓的政治思想管制,舒緩社會階級的緊張對立形勢。於是自毛澤東開始,共黨領導人提出一連串傾向民主化和自由化的主張,使得1956年成為中國出現「走向民主道路」可能的一年。此時召開的共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制定了中共黨史上極重要的「八大路線」。 八大路線由幾個有機聯繫的部分組成,包括總結「三大改造」的經驗;對當時社會形勢、階級關係的評估;以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界說得出的主要矛盾論斷;和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的主要任務等。這些要素組合而成共黨特定時期的任務目標,既可滿足無產階級政黨對共產主義革命的意識型態需要,又可解釋執政黨領導各級黨政機關實行各項政策方針的合理性,就「理論—路線—政策」的決策模式而言,八大路線可說是一個頗為完備的基本路線。 八大路線的轉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毛澤東個人的思想與行動,無疑在其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八大路線的指導思想中,雖然並未全面否定毛澤東思想,但是諸如反冒進或平衡發展原則在路線中的重要性,實際上超過了毛思想中相關原則的地位。這種現象原可使得按照理論結合實踐原則產生的基本路線,具有修正不合時宜的意識型態以推動各項具體政策的作用;經過頗具制度化決策方式產生的八大路線,卻未經實踐即告失敗,足以證明「結合」原則難以在客觀環境下實現,路線模式在中共的現實政治環境中是相當脆弱的。 共將1957年以後的路線走向歸結於「左傾錯誤」的說法,八大路線顯然是一條「非左」的路線。文革之後,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的口號,確立以「生產力標準」作為判別路線正確錯誤的標準。根據此一觀點,中共給予八大路線極高的評價,而確立其「正確路線」的地位。除此之外,中共對歷史的評價顯然離不開現實政治的需要,八大路線可說是以毛澤東時代中的一個「非毛主義」式的基本路線,而受到中共領導階層的相對重視。 於路線模式可以滿足無條件的共黨領導的需要,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有效性,因此共黨將不會輕易放棄路線模式這項政治運作的原則。

Page generated in 0.03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