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論中共「八大路線」張凱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究三項命題,即中共八大路線的具體內容為何?由黨的最高權力機關制定通過的路線,何以發生轉折變化?以及為何在中共黨史上獲得「正確」路線評價?
1956年的中國大陸局勢,正處於「社會主義改造」的高潮中,共黨於1955年下半年發起的加速合作化運動獲得空前成功,中共的權威和聲望達到高點;受到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的影響,共黨有意放鬆高壓的政治思想管制,舒緩社會階級的緊張對立形勢。於是自毛澤東開始,共黨領導人提出一連串傾向民主化和自由化的主張,使得1956年成為中國出現「走向民主道路」可能的一年。此時召開的共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制定了中共黨史上極重要的「八大路線」。
八大路線由幾個有機聯繫的部分組成,包括總結「三大改造」的經驗;對當時社會形勢、階級關係的評估;以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界說得出的主要矛盾論斷;和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的主要任務等。這些要素組合而成共黨特定時期的任務目標,既可滿足無產階級政黨對共產主義革命的意識型態需要,又可解釋執政黨領導各級黨政機關實行各項政策方針的合理性,就「理論—路線—政策」的決策模式而言,八大路線可說是一個頗為完備的基本路線。
八大路線的轉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毛澤東個人的思想與行動,無疑在其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八大路線的指導思想中,雖然並未全面否定毛澤東思想,但是諸如反冒進或平衡發展原則在路線中的重要性,實際上超過了毛思想中相關原則的地位。這種現象原可使得按照理論結合實踐原則產生的基本路線,具有修正不合時宜的意識型態以推動各項具體政策的作用;經過頗具制度化決策方式產生的八大路線,卻未經實踐即告失敗,足以證明「結合」原則難以在客觀環境下實現,路線模式在中共的現實政治環境中是相當脆弱的。
共將1957年以後的路線走向歸結於「左傾錯誤」的說法,八大路線顯然是一條「非左」的路線。文革之後,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的口號,確立以「生產力標準」作為判別路線正確錯誤的標準。根據此一觀點,中共給予八大路線極高的評價,而確立其「正確路線」的地位。除此之外,中共對歷史的評價顯然離不開現實政治的需要,八大路線可說是以毛澤東時代中的一個「非毛主義」式的基本路線,而受到中共領導階層的相對重視。
於路線模式可以滿足無條件的共黨領導的需要,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有效性,因此共黨將不會輕易放棄路線模式這項政治運作的原則。
|
2 |
羅馬尼亞自主路線之研究關向光, GUAN, XIANG-G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近十一萬字,全一冊,分為六章十七節,大致內容如左:
第一章:導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界定本文所用「自主」一詞之內涵。
第二章:說明初期羅共與蘇共之關係,蘇聯扶植羅共奪權的方式與經過,及對羅馬尼
亞的種種控制。
第三章:分析羅馬尼亞自主路線的形成因素。
第四章:分析自主路線的理論基礎,側重其與蘇聯偏離的情形。
第五章:陳述自主路線的內涵,分析其限制。
第六章:結論,評析羅馬尼亞實行自主路線的利益、障礙與影響,並對未來之發展作
一展望。
|
3 |
七七事變前後中共策略路線之研究-民國廿四年-廿七年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余義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蔣總統明確地照示:世局的重心在亞洲,亞洲的重心在中國。中共之竊據大陸,為亞洲禍亂之根源。(注一)中共問題之認識,為現今對付共產主義所不可或缺的任務,因此本文選就中共問題作為研究的範圍。
在中共發展的歷程中,雖然一度建立江西蘇維埃偽政權,但國民政府第五次圍剿的成功,卻使共黨趨於覆亡的地步。處於此种危境,如何求得一條生路,成為中共極為重要的關鍵。本文主要探討民國二十四年夏共產國際第七次大會決定統戰路線起,至二十七年冬中共六中全會止,共黨策略路線之運用。這個策略路線,就是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標幟。
全文分為七章。日本的侵華,是中共策略施展的背景,第一章先簡述日軍侵略的概況,其次說明中共對日本侵略的態度。當時的情勢是這樣的:日本企圖滅亡中國,中共卻乘機叛國,以保衛所謂無產階級祖國的蘇聯。
第二章分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背景。由於西方法西斯主義的興起及東方日本在中國的侵略,使蘇聯感到遭受帝國主義包圍的威脅,於是透過第三國際七次大會,決定了反帝統戰的策略路線。不僅要突破列強的包圍,並進而促成法西斯集團與民主集團的戰爭。中共當時處於流竄途中,共產國際的決議,亦正適合其需要。因此無論是國際局勢,或中共本身,都有採取統戰策略之必要。
第三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析論中共如何提出及促其實現。針對國內的情勢,中共高唱著「抗日不剿共」的口號,作為求生的基礎。在策略轉變初期,共黨實際上未能達其目的,因而積極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請求在國民政府領導下共同抗日。
除宣傳外,共黨並從事實際的行動。第四章探討中共的中立戰術,就平、津、上海幾個重要的組織,以及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說明中共如何利用國人的愛國情緒來推展其統戰工作。
第五章分析中共的輸誠。在策略的運用上,共黨放棄了武裝暴動的政策,宣稱服從國民政府的領導,向政府投誠。共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共黨份子亦參與國民政府及國民參政會,表示忠誠地共赴國難,願為三民主義之實現而努力。
第六章析論中共策略路線的本質,因為共黨在表面上雖表示許多歸誠的姿態,實際行動並沒照其諾言,而另有其陰謀,企圖利用國難發展壯大,以奪取政權。在抗戰的過程中,中共就是照其陰謀計劃,進行叛國的行為。
最後一章結論,記取此一事實的歷史教訓,貢獻於自由世界的反共鬥爭。
|
4 |
台北市信義商圈的消費者特性及動線研究王晶盈, Wang, Chin Y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近二十年間信義區的發展快速,從1970年代在都市邊緣的信義區,周圍雜草叢生,經市政府的遷入,捷運開通、101大樓興建完成、到大型商場的進駐、及跨國企業及營運本部辦公室的遷入,在公家機關與企業體的努力與加持下,信義區的演變與進步有目共睹。信義計畫區是近年來新興的商圈,商圈內交通便利、停車機能充足、商場密集、建築物外觀吸引人、公共設施完整、夜晚與白天都美麗,是消費者購物天堂與休閒娛樂的最佳去處。
然而對零售業者而言,信義商圈卻是一級戰區及殺戮戰場,平均每走兩分鐘就可看到一個商場。有以新光三越A8、A9、A11及A4館組成的信義新天地,可稱為信義商圈內的霸主,佔盡地利之便,鎖住了捷運站至信義商圈的咽喉地帶;有讓信義區飄起了書香、增加了點書卷味的信義誠品;區域內還有號稱世界第一高樓的臺北101,其摩天大樓的建築特色,本身就是一大吸引力,其購物中心也帶來許多觀光購物的人潮;另外還有走美式休閒風的紐約紐約、餐廳夜店為主的NEO19、和看電影第一個會想到的威秀影城,信義商圈吸睛與吸金的威力,應該可以想像。
本研究藉由研究信義商圈的消費者特性與消費者動線,以人口統計方式呈現消費者的特性、消費者實際上的購物及用餐地點。而消費者常經過的地方及行經的動線就代表人潮,也就是商機;若能掌握消費者的動線,以提供消費者所喜愛的商品,以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就能創造出錢潮。本研究希望藉由分析消費者在信義商圈的行經路線,了解消費者在信義商圈的動線,與其主要搭乘的交通工具、還有依據不同的交通工具會走出哪些不同的消費者動線。希望能夠提供一些參考資料,以利業者訂定策略、定位、掌握經營方向、及對外招商。
|
5 |
中共群眾路線之研究--「文化大革命」的個案分析 / A study of mass-line of Chinese communism--case study of "cultural revolution"吳黎明, Wu, Li-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六○年代毛澤東為防止中共黨內資本主義復辟,維護建國當初黨的純潔性,以走出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以「文化大革命」名義,發動群眾力量進行一場權力鬥爭,使大陸陷入一場空前的浩劫,並影響日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文革」至今仍存有許多疑惑與爭議的問題,而中外學者對「文革」的探究也不遺餘力,但研究焦點幾乎都擺在政治權力及意識型態的鬥爭上,而忽略「文革」的群眾基礎。因此,著者選擇從「群眾路線」的面向切入,研究「文革時期」「群眾運動」的相關問題。希望能從中瞭解中共「群眾路線」群眾政治的本質,提供研究中共問題者,對瞭解中共政治增加一些觀察的角度。本論文共分成六章十七節,各章內容大致如下:第一章:緒論。介紹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途徑與方法及研究分析架構。第二章:「文革」初期的群眾路線與群眾運動。首先介紹「文革」發生前的社會背景,以及如何發生動亂,進而分析紅衛兵運動的興落。第三章:「文革」時期群眾路線之關係。分析紅衛兵之間的武鬥,瞭解群眾運動與工農群眾之間的關係,以及譚震林等革命元老如何反擊群眾運動。第四章:「文革」時期政府秩序的破壞狀況,毛澤東如何建立臨時權力機構「革命委員會」,並改造黨幹部。第五章:「文革」後期的群眾運動。析述「批林批孔運動」、「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及「天安門事件」等三大群眾運動。第六章:結論。介紹研究過程所發現「文革」群眾運動的特色,並觀察日後中共統治者與群眾的關係。
|
6 |
中共軍事路線的轉變─黨內鬥爭所扮演之角色(1949-1976) / The transformation of CCP military line─ the role of inner-party struggle(1949-1976)黃宇松, Huang, Yu S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自古田會議之後明確了「黨指揮槍」的原則,在黨軍一體的情況下,中共的黨內鬥爭或多或少地對軍隊造成影響;也因為黨與軍隊高階領導人存在著「雙重菁英」的身份,軍隊往往被捲入黨內鬥爭之中,這都為中共的軍隊建設造成深遠影響。而中共建國後為改善軍隊長期存在的山頭主義、游擊氣息,致力於軍隊管理、訓練納入統一的制度下;同時1950年中共參與韓戰,體驗到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運用現代武器所帶來的震撼。這些狀況都讓中共開始思考開展軍事現代化、正規化的問題。此外,革命化的建軍路線,並未隨著共軍開展軍事現代化、正規化而被揚棄,政治工作仍是共軍建軍路線的重要環節。因此毛澤東時期共軍的軍事路線,呈現出現代化、正規化、革命化三者並行的現象,但這三者比例,随著彭德懷、林彪與葉劍英先後主掌軍委日常工作,而有不同的偏重。
|
7 |
以巴和平進程―奧斯陸協議與路線圖比較研究 / Israeli-Palestinian Peace Process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Oslo Accords and the Road Map潘紉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色列自1948年建國以來,一直遭受阿拉伯國家的敵視對待。她建國後的次日即被其周圍的阿拉伯國家所組成的聯軍攻擊,企圖剿滅這個新生國家,這是第一次中東戰爭。這場戰爭導致大批巴勒斯坦阿拉伯居民為逃避戰火,只好遠離家園,紛紛流亡至鄰國如約旦、敘利亞、黎巴嫩等國,淪為難民。然而,這場戰爭卻是掀起長達超過半世紀的以阿(巴)衝突的序幕,因戰爭所衍生出的種種問題並沒有隨著時間流逝而得到真正的解決。
1990年代美蘇關係趨向和解,中東局勢隨之改變,在美蘇共識以及國際社會充斥著和平風氣的氛圍下,1991年的馬德里和會(中東和會)於是順利召開,為以巴和平進程開啟一個新契機。緊接著於1993年美國力促以巴雙方和談而最終簽訂《奧斯陸協議》,依據此協議,巴勒斯坦自治當局成立,以色列軍隊部分從占領土地撤出,以巴和平看似指日可待。然而,以巴雙方內部的強硬派皆反對該協議,以色列總理拉賓甚至被暗殺身亡,使以巴和平進程嚴重停滯。雖繼《奧斯陸協議》之後,以巴雙方仍陸續簽訂相關和談協議,但落實程度極為有限。
2003年美國、俄羅斯、歐盟及聯合國向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提出《路線圖》計畫,期盼能夠重啟以巴和平進程。可惜效果不彰,雖然以巴雙方表達接受該計畫,以色列以十四點保留意見做為回應,而巴勒斯坦內部的激進派則堅決拒絕。
本論文旨在藉由回顧過往以阿之間的戰爭,嘗試了解兩個民族的衝突背景。然後透過探討《奧斯陸協議》和《路線圖》這兩份以巴和平計畫並加以比較,研究其對促進以巴和平是否有實質性的幫助。
本研究發現,《奧斯陸協議》雖未被完成,但對於以巴和平進程是有實質貢獻的,至少透過以巴雙方實質履行各自的義務,程度上雖未盡善盡美,畢竟也未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路線圖》則對於以巴和平進程沒有實質貢獻,以色列透過十四點保留意見已表達不會朝向「最終地位談判」的路線發展。不論是以色列還是巴勒斯坦都沒有從該計畫中取得實質和平進展。
關鍵字:以巴衝突、以巴和平、奧斯陸協議、路線圖
|
8 |
台北市捷運系統木柵線萬芳段路線決策過程之研究黃耀一, HUANG, YAO-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台北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傳統以公車為主的大眾運輸系統,業已無法滿足人們對
都市運輸的需求;於是近年來自用機動車輛,正以驚人的速度成長。而自用車輛的增
加,勢將加重道路的負荷,使得公車的服務品質更形低落,此又更趨使人們對自用機
動交通工具的追求,因而使大眾運輸系統陷於無可自拔的惡性循環。同時機動實輛的
增加,也擴大了對能源的消耗,以及空氣污染等的不良影響。於是發展具有專有路權
、運量大、速度快的捷運系統以改善大台北地區的交通,乃成為朝野一致的共識。
然而儘管捷運系統為人們勾繪出美好的遠景,但在興建的過程中,必然會造成部份市
民的損失與不便,因而對任何對其不利或對其可能不利的路線規劃案產生抗拒的心理
,以致造成規劃單位的壓力。就公共政策研究的觀點,規劃機關如何肆應各方的壓力
,作成路線的決定,實有其研究的價值;尤其是台北市正處於發展捷運系統的初期階
段,此種研究更有其時代意義。故本文乃思透過政策分析的理論架構,針對台北市捷
運系統木柵線萬芳段路線決策過程作一研究,一則作為碩士班學習過程的一環;二則
研究成果亦足以作有關單位日後處理類似問題之參考;三則可以充實個人日後研究類
似問題的基底。
全文共分五章:
第壹章緒論,在於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範圍、方法與限制。
第貳章簡介本文所用之理論架構--漸進調適模型的特徵及相關的概念。
第參章由誰參與了互動的角度,探討誰參與了互動?其動機為何?
第肆章由互動的過程的角度,探討互動的過程,及其結果形成之原因。
第伍章結論,就研究的結果作一綜合的檢討,並提出建議。
|
9 |
韓國自由貿易協定政策之研究:以韓國-歐盟自由貿易協定為例 / Korea's FTA Policy: The Korea-EU FTA as an example吳高睿, Wu, Gao R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受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及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之影響,重視對外貿易的韓國在1990年代後期開始尋求透過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拓展海外市場,而隨著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回合談判的停滯,韓國更強調利用FTA增加韓國出口的競爭力。本文主旨在於探討韓國FTA策略的發展,本文首先將檢視韓國在金大中、盧武鉉、李明博三個總統在任期內的FTA政策,並剖析這些期間內影響韓國FTA政策的各種國內外因素。接著,本文將以韓國-歐盟FTA作為個案探討,分析韓國與歐盟簽訂此FTA的主要動機以目的,以及兩方在FTA中所各自重視的進出口部門。最後,透過韓國與歐盟在FTA生效前後的進出口貿易狀況,本文將分析韓國-歐盟FTA對於兩方所帶來的利弊得失,檢視其成效是否符合韓國在該FTA簽訂前之評估,並討論FTA為韓國所可以實際帶來的經濟效益。
|
10 |
中共群眾路線之研究──以「計劃生育」個案為例(1978-1988年)張蕙燕, ZHANG,HUI-Y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整體結構大致分為理論、實踐與檢證三部分,全文共有六章:
第一章,導論中除說明與本論文研究有關的動機、目的、範圍、方法外,還對經常為
人混淆並等同視之的群眾路線與群眾運動,列入概念界定一節中加以釐清。第二章,
從馬克思、列寧及毛澤東的原典著作、講話中著手,篩選出三人對群眾的觀點,並歸
納出其認識群眾的特點,以便探索中共發展出一套特有的群眾路線的思想源流與理論
基礎。
第三章,從群眾路線的內容、運作方式與功能等方面觀察、分析及歸納出群眾路線的
理論意涵,並分析出群眾路線的動員五步驟:幹部下基層聯繫群眾、訊息傳達與溝通
、典型試驗或典型引路、全面動員、總結評估。本章還運用歷史研究法將群眾路線的
實踐經驗分為政權建立前、毛澤東時代和1978年後三個階段,探討群眾路線發展經歷
以及78年後決策環境的變遷對群眾路線的影響。
第四章,分析1978到1988年間中菜有關計劃生育的出版品、文獻、講話和會議資料中
,是如何運用群眾路線組織部署計劃生育工作,以及如何利用動員群眾的五步驟執行
節育計劃。
第五章,以質的研究法觀察、蒐集和分析計劃生育執行方式的調查訪問資料。本章研
究發現由於群眾路線在城市與農村執行的條件不同,致使計劃生育執行的方式與結果
也大不相同,農村依舊採用「土政策」的做法,與中共各種文獻資料要求改進之處六
相逕庭。
第六章,結論,總結本論文研究結果,發現在公有制籠罩下的中共組織單位對群眾的
控制,是群眾路線能否發動的關鍵性因素。再將研究結果結合中共現況,評板群眾路
線未來可能前景。
|
Page generated in 0.029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