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七七事變前後中共策略路線之研究-民國廿四年-廿七年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余義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蔣總統明確地照示:世局的重心在亞洲,亞洲的重心在中國。中共之竊據大陸,為亞洲禍亂之根源。(注一)中共問題之認識,為現今對付共產主義所不可或缺的任務,因此本文選就中共問題作為研究的範圍。
在中共發展的歷程中,雖然一度建立江西蘇維埃偽政權,但國民政府第五次圍剿的成功,卻使共黨趨於覆亡的地步。處於此种危境,如何求得一條生路,成為中共極為重要的關鍵。本文主要探討民國二十四年夏共產國際第七次大會決定統戰路線起,至二十七年冬中共六中全會止,共黨策略路線之運用。這個策略路線,就是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標幟。
全文分為七章。日本的侵華,是中共策略施展的背景,第一章先簡述日軍侵略的概況,其次說明中共對日本侵略的態度。當時的情勢是這樣的:日本企圖滅亡中國,中共卻乘機叛國,以保衛所謂無產階級祖國的蘇聯。
第二章分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背景。由於西方法西斯主義的興起及東方日本在中國的侵略,使蘇聯感到遭受帝國主義包圍的威脅,於是透過第三國際七次大會,決定了反帝統戰的策略路線。不僅要突破列強的包圍,並進而促成法西斯集團與民主集團的戰爭。中共當時處於流竄途中,共產國際的決議,亦正適合其需要。因此無論是國際局勢,或中共本身,都有採取統戰策略之必要。
第三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析論中共如何提出及促其實現。針對國內的情勢,中共高唱著「抗日不剿共」的口號,作為求生的基礎。在策略轉變初期,共黨實際上未能達其目的,因而積極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請求在國民政府領導下共同抗日。
除宣傳外,共黨並從事實際的行動。第四章探討中共的中立戰術,就平、津、上海幾個重要的組織,以及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說明中共如何利用國人的愛國情緒來推展其統戰工作。
第五章分析中共的輸誠。在策略的運用上,共黨放棄了武裝暴動的政策,宣稱服從國民政府的領導,向政府投誠。共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共黨份子亦參與國民政府及國民參政會,表示忠誠地共赴國難,願為三民主義之實現而努力。
第六章析論中共策略路線的本質,因為共黨在表面上雖表示許多歸誠的姿態,實際行動並沒照其諾言,而另有其陰謀,企圖利用國難發展壯大,以奪取政權。在抗戰的過程中,中共就是照其陰謀計劃,進行叛國的行為。
最後一章結論,記取此一事實的歷史教訓,貢獻於自由世界的反共鬥爭。
|
2 |
抗戰前三種刊物對中日問題言論之分析-東方雜誌、國聞週報、獨立評論之比較研究李盈慧, Li, Ying-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討論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至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期間輿論界對於中國政府處理中
日糾紛之反應,以東方雜誌、國聞週報、獨立評論三種刊物之言論來窺測一般民意之
趨向。
第一章緒論。說明撰寫本論文之動機、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三刊背景介紹。敘述三種刊物之創刊、主辦人及刊物之言論立場。
第三章三種刊物對九一八事變言論之分析。探討民國二十年東北九一八事變發生,至
民國廿一年國際聯盟李頓調查報告書發表後,三種刊物對於政府處理中日糾紛之意見
。
第四章三種刊物對一二八事變言論之分析。討論民國廿一年上海一二八事變發生後,
至上海停戰協定簽字期間,三種刊物對於政府對日政策之意見。
第五章三種刊物對華北危機期間言論之分析。探究民國廿二年熱河失守後,至民國廿
六年七七事變發生前,三種刊物對於政府對日政策之意見。
第六章結論。根據三、四、五章之言論分析,比較各時期不同刊物對政府對日政策之
態度,以及同一刊物在不同時期言論之轉變及其趨向,然後綜合說明輿論界之意見,
及其對政府政策之可能的影響力。
|
Page generated in 0.019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