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4
  • 4
  • 4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閻錫山與戰前中國政局(1931-1937年)

黃毓芳, Huang ,Yu-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歷經北伐與中原大戰後,中國表面上儼然已形成一個統一局面,此時日本恐怕中國統一在即,從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逐步加速其侵華速度。但以蔣中正為首的國民政府,盱衡國內外情勢,認為此時中國國力不僅無法應付與日本的作戰,還須防患共黨勢力的日益擴大。故一方面持續進行剿共以安內的政策,另一方面則拖延與日本直接交鋒的時機,好爭取建設時間與國際援助。 除了日本與中共的威脅外,中央面對地方實力派林立,也須應付他們藉抗日反蔣為號召的挑戰。中央認知自己當時對這些地方勢力尚無立即降服的能力,所以只要這些地方實力派願意在表面上投誠中央,中央也選擇盡量與之合作, 並透過鼓吹安內攘外政策,期望他們協助中央對付日本與共黨,可見地方實力派在戰前的態度與角色是影響政局發展的一個關鍵,本論文擬以閻錫山為個案,討論地方實力派對戰前政局的影響及其與中央的關係。 閻錫山歷經民國19年的中原大戰後,與蔣的關係跌蕩到谷底,最初蔣一時無法容納閻,力逼出洋, 可是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卻打亂中國的政局發展。在日本侵略與寧、粵分裂的雙重壓力下,蔣爲尋求國內團結,回應合作呼聲,只好允許閻重返山西,進而接掌山西政權。故閻這樣的政治命運轉折,無異象徵國民政府在日本侵略的衝擊下,如何遷就時勢以接納原本水火不容的地方實力派,營造國內團結景象,所以本論文以閻錫山為研究對象,是了解中央對地方實力派關係的一個很好例子。閻自民國初年起就開始統治山西,力行保境安民政策,對山西的影響力相當深遠,自立為王色彩尤為鮮明,這種扎根地方型的地方實力派,歷經民國以來詭譎多變的政局情勢,政治經驗豐富,我們可從其應變方式與政治手腕的運用,更加認識戰前政局的複雜面貌。 另外,如就戰前時局來看,中國在東三省、熱河相繼陷日後,山西、察哈爾和綏遠頓時成為保護平、津的重要抗日前線,閻及其遍佈察、綏等地的舊屬勢必對華北、西北軍事造成一定影響力,閻的舉措是日本、南京中央與中共三方面勢力的注意焦點之一,顯現閻在戰前確有其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本論文的章節安排除緒論與結論外,主要章節如下: 第二章「中原大戰後與中央關係的轉變」,旨在說明戰後閻如何從政治生涯谷底重回山西掌權的過程。可觀察政局演變促使閻、蔣關係再次變化,藉以認識閻的應變能力與蔣的考量。並且透過山西軍權的爭奪,了解閻如何重新穩固山西領導權。 第三章「抗日事件中的態度」,是從戰前國內三次非閻主事或發起的反日事件為切入點,側面了解閻的立場與態度對事件或政局造成的影響。這三次事件中,察省與兩廣皆是地方藉抗日以反蔣的事變,閻也是一位地方實力派者,介於其他地方實力派與中央之間,從其立場反映閻對時局的認識。華北事件雖由日本發動,但閻的立場、態度也可幫助我們認清閻與日本、其他地方將領、中央間的多角關係。 第四章「等距方針的調整」,說明因為山西受到日本、共軍的直接威脅,無法再沿用其舊有的「等距方針」政策,所以在共軍入晉、綏遠戰役及西安事變中,與中央、中共的關係時有調整與變化。認識閻的變化,可幫助統合分析閻的政治性格,並了解中國內部聯共反日的風氣已然形成。
2

九一八事變時期日本在國際聯盟的外交

李宗儒, Lee,Tsung-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九一八事變自始就是一部由關東軍自導自演的軍事行動,與日本政府沒有直接關聯。因而事變初起時關東軍、陸軍中央和外務省間存在許多分歧與矛盾。由於關東軍掌握了主動權,軍部則因理念認同故主張對其行為予以追認,導致政府、外務省都很難約束關東軍的躁進,但為顧及國際觀感不得不製造出一個不擴大的方針,事實上則只能透過內閣決議、佐之以國際戰略的分析,勸阻其從整體戰略利益角度停止軍事行動,許多時候後者還比前者有說服力。 若槻內閣時期日本經歷了三次國聯行政院調停會期,當時外相為幣原喜重郎,向以「協調外交」主張聞名。九一八事變爆發初期,若槻內閣確曾遵循協調外交精神,做出「不擴大事端」決議,並透過各種命令手段,軟硬兼施約束關東軍躁進。但一來受限於施政效能不彰,再者軍部高層又有意包庇,更重要的,是它本身亦有利用軍事戰果協助談判的想法,故未能堅持壓制關東軍初衷,反逐漸向其靠攏,於國聯議場為之辯護。 接任若槻組閣者為政友會的犬養毅,該內閣歷經了兩次國聯調停會期。犬養和中國素有淵源,其組閣確實給包括蔣介石、居正等人解決中日糾紛之期待。但畢竟犬養上台有其特殊背景,加上政友會傳統的對華強硬路線,這些都逼使他不得不收起對華友好的態度,轉趨嚴厲。同時伴隨日軍在東北戰場的百戰百勝,日本輿論也興起一股擁戴擴張熱潮,這股情緒似乎漸漸感染到原先最富國際視野、最能盱衡國際情勢的外交官僚,政友會組閣後該趨勢更趨明顯。於是日本外交代表為掩護滿洲國成立,遂於國聯議場演出了拖延上海談判、力戰小國集團之戲碼。 接任犬養組閣者為前海軍大將齋藤實,該內閣經歷兩次國聯調停會期。自「五一五事件」後軍方掌握政治大權,政黨內閣步入尾聲,外交政策更傾向為擴張服務。儘管少數情況中仍存在與軍部相左聲音,但這一切在軍部高層有力決定政策走向下變得毫無意義。齋藤實任命內田康哉為新任外相,內田隨即改變了日本長期來對滿洲國所持模糊態度,於當年9月正式承認之,等同給了國聯決議一巴掌,加上松滬事變的經驗與1933年1月日本對熱河進攻,凡此皆堅定列強抵制滿洲國決心。而當雙方都不願稍作讓步時,日本退出國聯似乎已成必然。
3

抗戰前三種刊物對中日問題言論之分析-東方雜誌、國聞週報、獨立評論之比較研究

李盈慧, Li, Ying-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討論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至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期間輿論界對於中國政府處理中 日糾紛之反應,以東方雜誌、國聞週報、獨立評論三種刊物之言論來窺測一般民意之 趨向。 第一章緒論。說明撰寫本論文之動機、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三刊背景介紹。敘述三種刊物之創刊、主辦人及刊物之言論立場。 第三章三種刊物對九一八事變言論之分析。探討民國二十年東北九一八事變發生,至 民國廿一年國際聯盟李頓調查報告書發表後,三種刊物對於政府處理中日糾紛之意見 。 第四章三種刊物對一二八事變言論之分析。討論民國廿一年上海一二八事變發生後, 至上海停戰協定簽字期間,三種刊物對於政府對日政策之意見。 第五章三種刊物對華北危機期間言論之分析。探究民國廿二年熱河失守後,至民國廿 六年七七事變發生前,三種刊物對於政府對日政策之意見。 第六章結論。根據三、四、五章之言論分析,比較各時期不同刊物對政府對日政策之 態度,以及同一刊物在不同時期言論之轉變及其趨向,然後綜合說明輿論界之意見, 及其對政府政策之可能的影響力。
4

顧維鈞與九一八事變 / V. K. Wellington Koo and the Manchurian Crisis

林振宙, Lin, Chen-Ch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age generated in 0.020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