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共群眾路線之研究--「文化大革命」的個案分析 / A study of mass-line of Chinese communism--case study of "cultural revolution"吳黎明, Wu, Li-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六○年代毛澤東為防止中共黨內資本主義復辟,維護建國當初黨的純潔性,以走出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以「文化大革命」名義,發動群眾力量進行一場權力鬥爭,使大陸陷入一場空前的浩劫,並影響日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文革」至今仍存有許多疑惑與爭議的問題,而中外學者對「文革」的探究也不遺餘力,但研究焦點幾乎都擺在政治權力及意識型態的鬥爭上,而忽略「文革」的群眾基礎。因此,著者選擇從「群眾路線」的面向切入,研究「文革時期」「群眾運動」的相關問題。希望能從中瞭解中共「群眾路線」群眾政治的本質,提供研究中共問題者,對瞭解中共政治增加一些觀察的角度。本論文共分成六章十七節,各章內容大致如下:第一章:緒論。介紹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途徑與方法及研究分析架構。第二章:「文革」初期的群眾路線與群眾運動。首先介紹「文革」發生前的社會背景,以及如何發生動亂,進而分析紅衛兵運動的興落。第三章:「文革」時期群眾路線之關係。分析紅衛兵之間的武鬥,瞭解群眾運動與工農群眾之間的關係,以及譚震林等革命元老如何反擊群眾運動。第四章:「文革」時期政府秩序的破壞狀況,毛澤東如何建立臨時權力機構「革命委員會」,並改造黨幹部。第五章:「文革」後期的群眾運動。析述「批林批孔運動」、「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及「天安門事件」等三大群眾運動。第六章:結論。介紹研究過程所發現「文革」群眾運動的特色,並觀察日後中共統治者與群眾的關係。
|
2 |
中共群眾路線之研究──以「計劃生育」個案為例(1978-1988年)張蕙燕, ZHANG,HUI-Y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整體結構大致分為理論、實踐與檢證三部分,全文共有六章:
第一章,導論中除說明與本論文研究有關的動機、目的、範圍、方法外,還對經常為
人混淆並等同視之的群眾路線與群眾運動,列入概念界定一節中加以釐清。第二章,
從馬克思、列寧及毛澤東的原典著作、講話中著手,篩選出三人對群眾的觀點,並歸
納出其認識群眾的特點,以便探索中共發展出一套特有的群眾路線的思想源流與理論
基礎。
第三章,從群眾路線的內容、運作方式與功能等方面觀察、分析及歸納出群眾路線的
理論意涵,並分析出群眾路線的動員五步驟:幹部下基層聯繫群眾、訊息傳達與溝通
、典型試驗或典型引路、全面動員、總結評估。本章還運用歷史研究法將群眾路線的
實踐經驗分為政權建立前、毛澤東時代和1978年後三個階段,探討群眾路線發展經歷
以及78年後決策環境的變遷對群眾路線的影響。
第四章,分析1978到1988年間中菜有關計劃生育的出版品、文獻、講話和會議資料中
,是如何運用群眾路線組織部署計劃生育工作,以及如何利用動員群眾的五步驟執行
節育計劃。
第五章,以質的研究法觀察、蒐集和分析計劃生育執行方式的調查訪問資料。本章研
究發現由於群眾路線在城市與農村執行的條件不同,致使計劃生育執行的方式與結果
也大不相同,農村依舊採用「土政策」的做法,與中共各種文獻資料要求改進之處六
相逕庭。
第六章,結論,總結本論文研究結果,發現在公有制籠罩下的中共組織單位對群眾的
控制,是群眾路線能否發動的關鍵性因素。再將研究結果結合中共現況,評板群眾路
線未來可能前景。
|
Page generated in 0.014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