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共文化大革命(1966)前的少數民族政策 / The Communist China's Minority Policy before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1949-1966) for M. A. Thesis鄭金德, Cheng, Chin-T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分下列六章。
第一章是導論。旨在說明有關少數民族的定義、起源、發與乎現在情勢。當然文中也論及共產國家對政策之解釋與運用。
第二章說明本論文之研究方法。包括共產主義的思想理論以及對民族問題的看法,加上民族學、民族誌法之交互研究。
第三章涉及三個國家的民族政策。自由國家以美國為準;共產國家以蘇俄為首,因為中共的少數民族政策淵源於俄國,所以美國、俄國及中共這三國有其討論的意義和價值。
第四章在說明中共民族政策之憲法根據與條文,然后再談及中共對少數民族的行政組織系統。
第五章旨在說明中共對少數民族的實際措施。包括其區域自治;民族幹部之培養;次言及中共對民族語言的改革情況;再而談及中共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及宗教之不寬容於共產社會之政策;最後談及中共在社會及經濟上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種種改革。
第六章是結論。旨在說明民族政策在廿世紀七十年代是應以開明的寬容政策為本;隔離和岐視已成歷史雲煙,而馬列主義的那一套模型也已不適用於今天;未來的民族政策,應如何著手去□訂,在文中也有所談到。 / This thesis is composed of the following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explaining the definitions, originc, developmonts, developmont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the minorities. of course, it also discusses the policy interpreta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communist countries.
The second chapter'explains the methodology of this thesis. The ideology of communism end its attitudes toward mincrity problems, ethnology, and the cross-study of Ethnography are also included.
The third chapter deals with the minority policies of the eveloped c ountries. United State and the Soviet Union are chosen as examples, representing the free countries and the Communist countries, respectively. Since the minority policy of Communist China is originated from that of the Soviet Union. Therefore, it is meaningful and valuable to discuss the minority policies of three countries.
Ths fourth chapter is devoted first to the constitutional foundation and articles of Ccmmunist China's minority policy, and secondly to its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system for minority affairs.
The fifth chapter explains the actual measures toward minorities taken by Communist China. These include the reginal autonomy, the training of national minority cadres, the Communist China's reform of mincfity languages. intolerance policy toward the minorities' customs and religions, and finally the social and economical reform made by Communist China in the minority areas are also dissussed.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oonclusion. It explains that in the seventies of the twevtieth century, the minority policy should be based on tolerance. However, Segregation and discrimina tion is already obsolete. The Marxis mLeninism minority polioy can no longer be applied today.This thesis also discusses how to formulate the future minority policy.
|
2 |
論文化大革命中的社會衝突舒中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無
|
3 |
從「人民日報」分析共匪的新聞路線潘健行, Pan, Jian-X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共匪宣傳的基本論點
第一節蘇俄報業略論
第二節「三條路線大結合」
第三節共匪對報紙之控制
第三章「人民日報」之分析
第一節「人民日報」之簡介
第二節「人民日報」內容分析
第四章共匪報紙內部的「肅整運動」
第一節一九五七年的「整風」運動
第二節「文匯報」首當其衝
第三節「光明日報」「篡改路線」
第四節「百花」中「毒草處處」
第五章「文革」期間新聞陣地之爭
第一節「文革」初期之「人民日報」
第二節「毛林派」排除異已
第三節十大匪報封門
第四節報權爭奪醜劇高潮
第六章新聞路線的鬥爭
第一節「新聞自由」之爭
第二節「新聞處理」之爭
第三節「全黨辦報」之爭
第四節「專家辦報」之爭
第七章結論
|
4 |
中共群眾路線之研究--「文化大革命」的個案分析 / A study of mass-line of Chinese communism--case study of "cultural revolution"吳黎明, Wu, Li-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六○年代毛澤東為防止中共黨內資本主義復辟,維護建國當初黨的純潔性,以走出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以「文化大革命」名義,發動群眾力量進行一場權力鬥爭,使大陸陷入一場空前的浩劫,並影響日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文革」至今仍存有許多疑惑與爭議的問題,而中外學者對「文革」的探究也不遺餘力,但研究焦點幾乎都擺在政治權力及意識型態的鬥爭上,而忽略「文革」的群眾基礎。因此,著者選擇從「群眾路線」的面向切入,研究「文革時期」「群眾運動」的相關問題。希望能從中瞭解中共「群眾路線」群眾政治的本質,提供研究中共問題者,對瞭解中共政治增加一些觀察的角度。本論文共分成六章十七節,各章內容大致如下:第一章:緒論。介紹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途徑與方法及研究分析架構。第二章:「文革」初期的群眾路線與群眾運動。首先介紹「文革」發生前的社會背景,以及如何發生動亂,進而分析紅衛兵運動的興落。第三章:「文革」時期群眾路線之關係。分析紅衛兵之間的武鬥,瞭解群眾運動與工農群眾之間的關係,以及譚震林等革命元老如何反擊群眾運動。第四章:「文革」時期政府秩序的破壞狀況,毛澤東如何建立臨時權力機構「革命委員會」,並改造黨幹部。第五章:「文革」後期的群眾運動。析述「批林批孔運動」、「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及「天安門事件」等三大群眾運動。第六章:結論。介紹研究過程所發現「文革」群眾運動的特色,並觀察日後中共統治者與群眾的關係。
|
5 |
文化大革命後中共新聞政策之研究王元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海兩岸分裂分治四十年後,由於全球大環境的改變,自一九八九年起,兩岸新聞交流交互展開,然由於雙方意識型態及新聞意理不同,導致新聞交流技術上與心理上的不便。
本研究希望透過對改革開放後,中共新聞政策內涵的學術性探討,用以解釋及預測中共新聞在實際運作上的特徵,俾作為推動兩岸新聞交流時之參考。同時,藉由歷史的觀點展開對中共新聞政策的瞭解,以獲得知識性的滿足。
全文共分為六章,計約20餘萬字,各章之要旨分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首先說明本研究之動機、目的、問題、範圍、方法與限制,並釐清「精英理論」及「規範埋論」中之「極權新聞理論」、「共產媒介理論」的概念,以界定本研究之焦點對象。
第二章中共新聞政策的根源:本章揭示共產主義哲學與中共新聞理念,並臚列馬克斯、恩格斯、列寧、史達林、毛澤東及中共早期領導人之新聞觀,藉以窺探中共新聞政策之緣由。
第三章文化大革命後中共新聞政策之依據:本章蒐錄彙整歷來中共高層領導人就新聞政策有關講話、中共中央決策機關(構)所頒布與新聞政策有關之文件及中共新聞法制,展現文化大革命後,中共新聞政策所依據的內容。
第四章鄧小平之新聞宣傳政策:本章首先論述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形成的時代背景及其基本意涵。其次,闡釋鄧小平新聞宣傳思想之形成與發展,並揭示鄧小平新聞宣傳政策的基本內容。進而申論該次新聞改革發生的背景、原因及新聞政策上所面對的挑戰。
第五章文革後中共新聞政策的焦點:本章首先探討中共新聞政策的指導思想和根據,其次歸納出中共新聞工作的九項基本原則,最後彙整出文化大革命後中共新聞政策的十一項焦點。
第六章結論-盱衡過往展望未來。本章首先就「精英理論」、「極權報業理論」及「共產媒介理論」之面向,論述文革後中共新聞政策在理論上的表現,並整理出文革後中共新聞政策在實際面的表現。其次藉由瞭解其新聞政策之特徵,用以評估中共新聞政策未來可能發展之趨勢。最後更據以對西方世界與中共提出建議,俾供參酌。
|
6 |
革命群眾報刊視野下的地方文革:以重慶、武漢為例(1966—1968) / Local Cultural Revolution of Masses Newspepers:Taking Chongqing and Wuhan for Example(1966—1968)許陳品, Hsu, Chen P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66年,中國現代史上爆發一場名為「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運動,由中共最高領導人所發動,數千萬青年響應,做出許多難以理解的瘋狂行徑,例如「破四舊」、使用熱兵器的大武鬥,嚴重衝擊當時的黨政機關與社會秩序,甚至徹底洗滌了中國人的內心。官方宣稱的文革已經結束了近40年,卻仍有許多老人挺身而出,對著媒體述說著往日的故事,懺悔昔日的罪過。
是什麼原因讓這些老人願意在遲暮之年揭開傷疤悔過?甚至開記者會或登報道歉?儘管有個人的回憶錄紛紛問世,中國大陸媒體也在2013年的夏秋之際密集報導紅衛兵懺悔的種種故事,但那都屬於個人的故事,過於瑣碎。要重建歷史現場,除了高層政治活動以及底層群眾的回憶,筆者試圖使用基層革命群眾組織報刊(又稱文革小報、紅衛兵小報),去揭示一個廣泛具有群眾基礎,卻又代表地方基層觀點的「文革」。
筆者希冀能用「文革」研究去釐清一些歷史真相,還原本來面貌,也為了療癒廣大曾受這場政治運動迫害的民眾,達成生命、心靈上的救贖。因為歷史可以原諒,但不能被遺忘。
|
7 |
文革後中共經濟改革相關因變數之研究施銀河, SHI, YIN-H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研究中共經濟改革的理論分析,由文革後至當今的這一時段內探討其相關變
數的因果影響。
第一章導論 敘述中共經濟改革概況及本文研究目的、研究範圍、研究方法。第二章
有關主會變遷理論層面 敘述中共經濟改革的意識價值因素、政治體系因素、經濟體
制因素。第三章有關政治發展理論面面 敘述中共經濟改革的政治意識宣化因素、政
治派系鬥爭因素、政治現代化因素。第四章有關經濟發展理論層面 敘述中共經濟改
革的技術資本因素、社會文化因素、經濟績效因素。第五章結論 敘述中共經濟改革
的評估及影響。
|
8 |
中國傳統文化與文化大革命熊鈺錚, Xiong, Yu-Z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中共對中國傳統文化所持的態度
第一節「文化」的界說
第二節馬、恩、列、史的「文化觀」
壹、馬克斯與恩格斯的觀點
貳、列寧約「文化觀」
參、史達林的「文化觀」
第三節毛澤東對出國傳統文化所持的態度
第四節由其的文化政策與中共學術界對傳統文化所持的態度
壹、由其的文化政策
貳、中共對梁漱溟思想的批判
-三棵「大毒草」之研究
參、由共學者在「關於中國哲學遺產的繼承問題」上的看法
肆、馮友蘭的「抽象繼承論」
伍、張岱年、吳含、王煦華的「道德繼承論」
陸、其他學者的觀點
第五節本章總結
第三章由其的文藝態度
第一節馬、恩、列、史的「文藝觀」及蘇俄的文藝政策
壹、馬克斯與恩格斯的「文藝觀」
貳、列寧與史達林的「文藝觀」
參、蘇俄的文藝政策
第二節毛澤東的文藝方針
第三節中共約文藝政策與文藝整風
壹、中共的文藝政策
貳、中共的文藝整風
( 一 )、延安的「文藝整風」
( 二 )、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
( 三 )、對「紅樓夢研究」與「胡適思想」的批判
( 四 )、鬥爭「胡風」的「文藝整風」
( 五 )、「反右派鬥爭」-第五次「文藝整風」
( 六 )、「反修正主義運動-第六次「文藝整風」
第四節本章總結
第四章中共「文化大革命」本質之分析
第一節「文化大革命」產生的遠因與近因
壹、「文化大革命」的遠因
貳、「文化大革命」的近因
第二節「文化大革命」的演變概況
第三節「文化大革命」文化鬥爭中的個案研究
壹、中共批判-「海瑞罷官」、「謝瑤環」、「李慧娘」-三棵「大毒草」之研究
貳、由其批判「三家村」之研究
參、由其批判「孔子」及批判劉少奇與周揚的「尊孔思想」之研究
第四節本章總結-「文化大革命」的綜合分析
第五章結論
第一節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
第二節從「文化大革命」看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再肯定與中共政權的前途
參考書目
|
9 |
中共文化大革命時期之高等教育研究-以理性選擇研究途徑分析吳宗憲, Wu, Chuang-Hs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許多中共高等教育研究中,不難發現學者在研究中共高等教育決策時多以極權及意識型態角度來看待其教育政策之決策。文化大革命時期之高等教育政策更視之為極權主義╱意識形態模式達到顛峰。但是以極權╱意識形態模型來觀察高等教育領域政策,似乎無法完全說明彼時期之高等教育政策。因此吾人便思索是否能尋找出另一種研究途徑的詮釋,更合理地解釋意識形態指引的集體行為現象。
基於以理性選擇途徑中若干特點與文化大革命時期高等教育的發展相近,本論文擬嘗試以理性選擇的研究途徑來做一分析,希望由其中可以得出一個更細緻的分析。
本文共分為五部分,第一部份說明論文的研究主旨、動機、範圍等。第二部分則說明現階段本研究領域發展的狀況。第三部份說明本文所使用的方法,也就是理性選擇研究途徑的內涵。第四部份則是以理性選擇途徑使用於中共文革時期高等教育政策演變的分析,最後於第五部份說明論文的結論。
經過本論文的論述,吾人發現以極權/意識型態模式分析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高等教育政策演變過程有其缺陷,尤其在個人行為動機及集體行為的形成上有許多無法描述的情形。而以理性選擇途徑分析其演變過程,反而具有其優勢,這樣的結論提醒吾人,若將研究提高到方法論層次將有助於發現新的事實。並且,同一政策若能以多種典範下的研究途徑,例如透過釋義典範下的詮釋學途徑、批判理論等理解同一項政策,一定能使得既定的事實呈現更加完整及多樣的理論風貌,並擴充吾人的視野。
這樣的分析亦可以提醒後續研究者,是否文化大革命以外的時期亦可以理性選擇研究途徑來觀察?是否文化大革命的高等教育政策領域之外的政策、諸如經貿政策、外交政策、國防政策等亦然?若能繼續這方面的研究,相信這將會是一個極為有趣的課題。
|
10 |
中國大陸所有制觀念之演變─以「人民公社」為例吳真瓊, WU,ZHEN-QI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分六章,旨在研究中共政權建立以後中共領導人對所有制之觀念及運用,並
以「人民公社」為例說明所有制變革的情形。
第一章為導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研究資料。
第二章分析中共領導人對所有制之觀念。本章依據中共領導人之「選集」「語錄」及
其他重要文件,分析各時期領導人對所有制之觀念,並從內部與外部因素來探討影響
其觀念變化之原因。為了便於分析,筆者將他們的看法分為兩個時期:一為毛澤東統
治時期,二為毛澤東死後,並細分各觀念之變化情形。
第三章分析土地改革到合作社時期所有制變革的情形,分析重點包括在推廣土地改革
和合作社所有制之過程中所有制的特色及其變革之原因。
第四章分析「人民公社」之建立及經濟體制改革前之所有制變革的情形。為了便於分
析,本章將人民公社所有制分為三個時期:一為大躍進時期(1958–1960);二為經濟
調整時期(1961–1965);三為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進而從各個時期人民公
社所有制之變化過程中,探討中共之所以推行人民公社所有制之原因。
第五章分析毛澤東死後所有制改變之方向,尤其看重於探討鄧小平於一九七八年十二
月推動經濟改革後所有制變化的情形。主要內容包括農業生產責任制之抬頭及各種生
產責任制的推行;政、社分開過程中,「政治、行政、經濟」三合體之解體情形;實
施多種所有制的情形。
第六章為結論,說明由於中國大陸領導人對所有制觀念的不同,因而在變革所有制的
過程中,爭論始終存在。同時說明公有財產制與私有財產制的優缺點。最後,筆者認
為私有財產制度是合乎人性的制度,它好比沙漠中的綠洲,為人類進步的原動力。
|
Page generated in 0.021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