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從「人民日報」分析共匪的新聞路線

潘健行, Pan, Jian-X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共匪宣傳的基本論點 第一節蘇俄報業略論 第二節「三條路線大結合」 第三節共匪對報紙之控制 第三章「人民日報」之分析 第一節「人民日報」之簡介 第二節「人民日報」內容分析 第四章共匪報紙內部的「肅整運動」 第一節一九五七年的「整風」運動 第二節「文匯報」首當其衝 第三節「光明日報」「篡改路線」 第四節「百花」中「毒草處處」 第五章「文革」期間新聞陣地之爭 第一節「文革」初期之「人民日報」 第二節「毛林派」排除異已 第三節十大匪報封門 第四節報權爭奪醜劇高潮 第六章新聞路線的鬥爭 第一節「新聞自由」之爭 第二節「新聞處理」之爭 第三節「全黨辦報」之爭 第四節「專家辦報」之爭 第七章結論
2

蘇俄來華使者推動中國革命之研究(1917-1923) / A study of Russian messengers' efforts on promoting China revolution movements between1917 and 1923

張榕文, Chang, Jung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列寧的世界革命轉向東方,是因為認定在歐洲產生的世界革命並沒有像預期一樣產生骨牌效應,失望之餘在鄰近中國的五四運動罷工風潮中發現希望的火苗,但礙於受到列強的干擾及封鎖,因此開始派遣使者來華「探路」,尋找推動中國革命運動的可能性。 俄共中央是推動革命運動的核心,共產國際則是執行機構,兩者缺一不可,透過蘇俄外交人民委員會的「官方」外交及共產國際的「革命」外交相互搭配,以推動中國革命。 在中國推動革命的步驟,首先要在中國建立一個共產黨,成為共產國際的支部,以執行推展世界革命的任務。推動中國革命的第二步,是在中國尋求適當的盟友,因為只有與資產階級民主派進行短暫結盟策略,才能解除蘇維埃遭受列強政經封鎖所產生的生存及孤立危機。由於中俄交通中斷,列寧只能透過指派使者前來中國探尋推動中國革命的方案以及結盟人選。 當時的孫中山在來華使者眼裡不論在權勢或軍勢上皆不夠「上道」,遠遠比不上南方陳炯明與北方吳佩孚這兩大軍閥擁有雄厚實力做後盾,因此大部分的蘇俄來華使者在中國革命推動初期皆不看好孫氏能夠領導廣大群眾爆發大規模的民族革命運動。在經過陳炯明與吳佩孚相繼背叛的「失誤」後,馬林看好孫中山實力所採取的「黨內」合作方案,最終由共產國際代表加持,在中共第三次代表大會上得到落實的機會,蘇俄政府決定以國共合作的面目做為推動中國革命的模型。 值得注意的是,「國共合作」算是順應時代背景下的一個策略選擇,而不是列寧與蘇俄來華使者預先便策劃好的對華政策。總而言之,來華使者會依照不同經驗背景及個性特質,而做出不同的策略選擇,也會影響到他對中國革命的影響力。
3

一黨系統政黨制度之研究

趙知廉, Zhao, Zhi-L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黨系統的政黨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對象,因為一黨獨大是傳統社會步向現代化的過 程中很普遍的現象,它們之間有何共同的特征?應該從什什角度進行分析?我的辦法 是以蘇俄、新加坡、印度作為個案,然後從興起之因、組織與埋念、黨扮演的角色、 維持獨大的策略及發展方向等方面進行了解,共六章十四節。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一黨系統政黨興起的探討:第一節蘇俄共產黨,第二節新加坡人民行動黨, 第三節印度國大黨,第四節結語。 第三章 組織的方式與理念的角色:第一節組織的方式,第二節理念的角色。 第四章 政黨扮演的角色:第一節蘇俄共產黨,第二節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第三節 印度國大黨。 第五章 政黨維持獨大的策略:第一節極權模式與蘇共,第二節人民行動黨與國大黨 ,第三節結語。 第六章 一黨系統發展方向的探討:第一節民主化?多元化?第二節結論。
4

蘇俄對華政策與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發展 1917-1923 / The Soviet Russia's China Policy and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1917-1923

徐相文, Suh, Sang-M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前人學者對於早期中國共產黨的研究,大多從第三國際輸出共產主義到中國的角度進行,自然強調了中蘇兩個共產之間在意識形態的影響及其作用,而忽略蘇俄對華政策如何影響中國共產黨(以下簡稱「中共」)的成立活動及其黨內路線變化的層面,包括蘇俄對中共的支援,本文集中探討此一過去學界所忽略的問題側面--蘇俄對中共含有現實政治的動機與目的。 因此,本文主旨在於論析1917年10月革命後至1923年 1月為止,蘇俄的對華政策及蘇俄與中共間的互動關係。透過此論析,吾人欲加以論證者有以下兩點: 第一,中共的創立包括其主要路線的變化及大部分的活動,皆是在蘇俄的亞洲戰略以及對華政策的影響下進行。 第二,蘇俄接觸並支援中共,只是其亞洲戰略及對華政策的一個環節,並非只在於擴散共產主義理念的單一目的而已。 本文除導言及結論外,主體為參章。第壹章,闡明蘇俄於10月革命後,列寧政權如何從對外政策轉為現實路線,並闡述蘇俄對華政策的動機與其過程:第貳章,探討中共的創立及其活動與蘇俄在華工作的對應關係(functional relation):第參章,論析中共自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1年7月)後開始至1923年1月「孫中山與越飛聯合宣言」為止的期間,中共政治路線及其發展因受到蘇俄對華政策影響的演變過程。

Page generated in 0.01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