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蘇俄來華使者推動中國革命之研究(1917-1923) / A study of Russian messengers' efforts on promoting China revolution movements between1917 and 1923張榕文, Chang, Jung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列寧的世界革命轉向東方,是因為認定在歐洲產生的世界革命並沒有像預期一樣產生骨牌效應,失望之餘在鄰近中國的五四運動罷工風潮中發現希望的火苗,但礙於受到列強的干擾及封鎖,因此開始派遣使者來華「探路」,尋找推動中國革命運動的可能性。
俄共中央是推動革命運動的核心,共產國際則是執行機構,兩者缺一不可,透過蘇俄外交人民委員會的「官方」外交及共產國際的「革命」外交相互搭配,以推動中國革命。
在中國推動革命的步驟,首先要在中國建立一個共產黨,成為共產國際的支部,以執行推展世界革命的任務。推動中國革命的第二步,是在中國尋求適當的盟友,因為只有與資產階級民主派進行短暫結盟策略,才能解除蘇維埃遭受列強政經封鎖所產生的生存及孤立危機。由於中俄交通中斷,列寧只能透過指派使者前來中國探尋推動中國革命的方案以及結盟人選。
當時的孫中山在來華使者眼裡不論在權勢或軍勢上皆不夠「上道」,遠遠比不上南方陳炯明與北方吳佩孚這兩大軍閥擁有雄厚實力做後盾,因此大部分的蘇俄來華使者在中國革命推動初期皆不看好孫氏能夠領導廣大群眾爆發大規模的民族革命運動。在經過陳炯明與吳佩孚相繼背叛的「失誤」後,馬林看好孫中山實力所採取的「黨內」合作方案,最終由共產國際代表加持,在中共第三次代表大會上得到落實的機會,蘇俄政府決定以國共合作的面目做為推動中國革命的模型。
值得注意的是,「國共合作」算是順應時代背景下的一個策略選擇,而不是列寧與蘇俄來華使者預先便策劃好的對華政策。總而言之,來華使者會依照不同經驗背景及個性特質,而做出不同的策略選擇,也會影響到他對中國革命的影響力。
|
2 |
論十九世紀上半葉俄國文學的哥德傳統-發展、類型、流變 / The gothic tradition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Russian literature-- development, type and transformation.何瑄, Ho, Hs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十九世紀上半葉俄國文學中哥德傳統的影響與流變。哥德體作為一種文學體裁,最初發源於十八世紀的英國,在十九世紀初傳入俄國。哥德體充滿幻想性,探討人性善惡和細膩的心理描寫等元素,皆對俄國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本文主要舉出十九世紀上半葉俄國文學中深受西方哥德小說影響的代表作家及作品,透過分析文本蘊含的哥德元素,探討哥德體對十九世紀上半葉俄國文學的影響,以及此一體裁在俄國的發展與演變。
緒論一章主要提出研究動機、研究目的、文獻回顧、研究途徑與方法、研究限制及研究框架,並加以說明。本論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討西方的哥德體傳統;第二章詳述哥德體進入俄國的文化背景,討論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上半葉,俄國哥德文學的發展概況;第三章討論馬林斯基(А. А. Бестужев-Марлинский, 1797-1837)與「歷史哥德小說」的演變,分析其代表作〈裝甲騎士〉(Латник, 1831)蘊含的哥德元素與作家的革新處;第四章討論普希金(А. С. Пушкин, 1799-1837)與「諧擬哥德小說」的演變,以〈棺材商人〉(Гробовщик, 1830)與〈黑桃皇后〉(Пиковая Дама, 1834)為分析文本,探討其中的諧擬哥德元素與背後的社會意識;第五章以哥德文學傳統角度出發,分析果戈理(Н. В. Гоголь, 1809-1852)《迪坎卡近鄉夜話》(Вечера на хуторе близ Диканьки, 1831-1832)與《彼得堡故事集》(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е повести)中的幻想元素;結論歸納哥德體進入俄國後的發展、演變與作家脈絡。
|
Page generated in 0.017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