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居正與中國革命(一九O五-一九一六年)

郭芳美, Guo, Fang-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裝訂為壹冊,共約十萬字,內容分八章二十一節。 第一章 傳統的早年生涯。敘述居正的家世和青少年時代,同時分析其誕生的環境 及革命性格形成的因素。 第二章 日本新天地。敘述居正留學日本的經過,並說明其參加同盟會乃共進會動 機。 第三章 南洋的革命聲光。全章說明居正在南洋辦報,宣傳革命的情形。 第四章 武昌首義前後。敘述居正在湖北地區經營革命的背景、經過、並探討居正 對於武漢黨人的影響力及對武昌首義的貢獻。 第五章 從政與政黨活動。敘述居正參與臨時政府籌組的情形,乃其擔任內務部次 長後的建樹,最後並說明在同盟會改組時居正的意見。 第六章 中華革命黨。說明中華革命黨成立的背景,乃居正擔任黨務部長時的成就 。 第七章 書生從戎討袁,居正以一介書生,帶兵討袁,本章分析其之所以被派至山 東的原因,並探討分析東北軍。 第八章 結論。說明居正在中國早期革命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各革命領袖的關 係,最後並對其早期革命活動作一評價。
2

陳其美參與中國革命之經過及其貢獻

郭伶芳, Guo, Ling-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一冊,約十萬字,分成六章:第一章,「學徒出身的革命實行家」,旨在 探討陳其美的早年,以及他如何由蟄居十三年的典當行中,走出而邁入革命洪流的 變化,這種自發自覺的轉變,是與一般知識份子因認知而革命有不同之處。第二章 ,「游學日本與投身革命」,日本自明治維新後,以蕞爾小國躋登世界之強,成為 中國青年所欣羨與仿傚的,故日本成了革命份子聚會地,陳其美於一九○六年夏天 留學日本先就讀警監學校,一年後改入東斌學校就讀,尤其重要的是他在留日期間 加盟同盟今與結交革命志士經過。第三章,「辛亥革命前後的活動」,辛亥革命自 武昌首役後,陳其美於上海號召起義,一戰鷹揚,尤其策應江、浙、光復南京功不 可沒。光復後,任滬軍都督、規模、氣度大有可觀。第四章,「由反袁到二次革命 的歷鍊」,旨在分析陳其美反袁的動機孕育過程,最後終因宋案而爆發討袁的經過 ,以及他在二次革命前後,他偏向於擁黃、擁孫的心態歷程。第五章,「中華革命 黨時期的策組與討袁」,乃本文重點,陳其美任總務部長、及回國討袁,功業最彪 炳。第六章,「遇刺殉國」,旨在探討陳其美在肇和之役失敗後,仍鍥而不舍奮鬥 ,經遭袁世凱派人暗殺,其革命精神永垂不朽。「結語」──作一蓋棺論定之評判 ,對其美一生功過之總結。
3

蘇俄來華使者推動中國革命之研究(1917-1923) / A study of Russian messengers' efforts on promoting China revolution movements between1917 and 1923

張榕文, Chang, Jung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列寧的世界革命轉向東方,是因為認定在歐洲產生的世界革命並沒有像預期一樣產生骨牌效應,失望之餘在鄰近中國的五四運動罷工風潮中發現希望的火苗,但礙於受到列強的干擾及封鎖,因此開始派遣使者來華「探路」,尋找推動中國革命運動的可能性。 俄共中央是推動革命運動的核心,共產國際則是執行機構,兩者缺一不可,透過蘇俄外交人民委員會的「官方」外交及共產國際的「革命」外交相互搭配,以推動中國革命。 在中國推動革命的步驟,首先要在中國建立一個共產黨,成為共產國際的支部,以執行推展世界革命的任務。推動中國革命的第二步,是在中國尋求適當的盟友,因為只有與資產階級民主派進行短暫結盟策略,才能解除蘇維埃遭受列強政經封鎖所產生的生存及孤立危機。由於中俄交通中斷,列寧只能透過指派使者前來中國探尋推動中國革命的方案以及結盟人選。 當時的孫中山在來華使者眼裡不論在權勢或軍勢上皆不夠「上道」,遠遠比不上南方陳炯明與北方吳佩孚這兩大軍閥擁有雄厚實力做後盾,因此大部分的蘇俄來華使者在中國革命推動初期皆不看好孫氏能夠領導廣大群眾爆發大規模的民族革命運動。在經過陳炯明與吳佩孚相繼背叛的「失誤」後,馬林看好孫中山實力所採取的「黨內」合作方案,最終由共產國際代表加持,在中共第三次代表大會上得到落實的機會,蘇俄政府決定以國共合作的面目做為推動中國革命的模型。 值得注意的是,「國共合作」算是順應時代背景下的一個策略選擇,而不是列寧與蘇俄來華使者預先便策劃好的對華政策。總而言之,來華使者會依照不同經驗背景及個性特質,而做出不同的策略選擇,也會影響到他對中國革命的影響力。

Page generated in 0.019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