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4
  • 4
  • 3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蘇關係的持續與轉變之研究(1978-1988)

鄭光均, ZHENG,GUANG-J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討鄧小平上台以後中共「反蘇」持續與「中」蘇「關係正 常化」轉變的背景和實際運作,以及其特質內涵,使得我們對「中」蘇關係演變□包 涵的特質有透澈的理解,進而推測其未來的取向。本論文,共分六章十五節,約十一 萬餘字,大致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以及主要概念的提出。 第二章,中共和蘇聯關係的基本認識。 為了把握「中」蘇關係的基本脈絡,首先回顧「中」蘇共關係的淵源。繼而隨覂國際 局勢的變化,「中」蘇關係的演變(1949–1977)如何加以探討,俾從其演變過程中發 掘「中」蘇衝突的焦點。 第三章,中共「反蘇」持續階段(1978–1981) 在七○年代初已形成的新的國際局勢 (三角關係) 之下,先分析鄧小平上台以後的中 共採取堅持「反蘇」的背景,並探討「反蘇」的架構,以及「反蘇」鬥爭的實際運作 內容。 第四章,「中」蘇「關係正常化」轉變階段(1982–1988) 首先針對「中」蘇關係轉變的背景,分析「中」蘇各自的立場如何,繼而探討「中」 蘇「關係正常化」實際運作和其過程當中的成就,以及「正常化」三條件 (所謂三大 障礙) 和其變化。 第五章,現階段「中」蘇關係的發展 接著探討「中蘇提出的」「高 會議」問題,並評估「關係正常化」的涵意。 第六章,結論,基於以上研究過程中的心得,探討「是」蘇關係演變的根本內涵,並 展望未來雙方關係的取向。
2

蘇俄對華政策與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發展 1917-1923 / The Soviet Russia's China Policy and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1917-1923

徐相文, Suh, Sang-M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前人學者對於早期中國共產黨的研究,大多從第三國際輸出共產主義到中國的角度進行,自然強調了中蘇兩個共產之間在意識形態的影響及其作用,而忽略蘇俄對華政策如何影響中國共產黨(以下簡稱「中共」)的成立活動及其黨內路線變化的層面,包括蘇俄對中共的支援,本文集中探討此一過去學界所忽略的問題側面--蘇俄對中共含有現實政治的動機與目的。 因此,本文主旨在於論析1917年10月革命後至1923年 1月為止,蘇俄的對華政策及蘇俄與中共間的互動關係。透過此論析,吾人欲加以論證者有以下兩點: 第一,中共的創立包括其主要路線的變化及大部分的活動,皆是在蘇俄的亞洲戰略以及對華政策的影響下進行。 第二,蘇俄接觸並支援中共,只是其亞洲戰略及對華政策的一個環節,並非只在於擴散共產主義理念的單一目的而已。 本文除導言及結論外,主體為參章。第壹章,闡明蘇俄於10月革命後,列寧政權如何從對外政策轉為現實路線,並闡述蘇俄對華政策的動機與其過程:第貳章,探討中共的創立及其活動與蘇俄在華工作的對應關係(functional relation):第參章,論析中共自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1年7月)後開始至1923年1月「孫中山與越飛聯合宣言」為止的期間,中共政治路線及其發展因受到蘇俄對華政策影響的演變過程。
3

大躍進時期的中蘇關係 / Sino-Soviet Relation during Great Leap Forward

王瑞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探討大躍進時期中共外交決策的內容以及中蘇關係的發展。第二章「依賴的與脆弱的中蘇關係」,試圖分析莫斯科外交策略的雙重性對早期中蘇關係的影響。蘇聯一方面高談援助革命,另一方面越來越重視國家利益。中蘇關係因而擺盪在這兩項決策因素之間,中共並不具有真正的自主性。第三章「新中國和平外交時期不和平的中蘇關係」,試圖分析建立政權後的兩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外交上如何面對「輸出革命」的難題,以及它們分歧根源所在。第四章「解構革命與危機視角下的中蘇關係」,嘗試分析「和平外交、大躍進與金門危機三位一體」的中蘇分歧論點。第五章「大躍進與蘇聯模式潛在較勁下的中蘇關係」,試圖分析大躍進的發動因素以及大躍進對中蘇關係的影響。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對於中蘇關係的影響涉及了意識型態、國家利益與領導權爭奪三個方面。結論則探討了中蘇關係中「顯性」與「隱性」衝突的概念。
4

1945年中蘇東北問題交涉-國家安全與尊嚴的對抗 / A study of the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USSR and the ROC over Manchuria (1945)

黃家廉, Huang, Chia-L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欲奠基過去研究成果,運用中華民國與俄羅斯的檔案,以國家層級與中蘇外交工作表現的視角,探討1945年2月《雅爾達協定》簽訂至1946年1月中旬東北交涉急遽針鋒相對期間,中蘇如何針對東北問題進行交涉。雙方東北問題交涉的核心政策是什麼?雙方政策的衝突、抑制與對抗影響關係發展為何?藉此作為戰後中蘇關係發展的初始瞭解。最後經研究瞭解1945年東北問題交涉的過程,顯現蘇聯安全與中華民國尊嚴的對抗,以及雙方外交表現的差異,兩者之間亦有著密切的影響關係。這也體現真正的中蘇關係並非取決達成何種友好協定,而是在那一連串交涉的過程。1946年東北交涉受國家利益衝突與外交工作差異而左右其發展,美國與中共提高對東北問題的參與,戰後中蘇關係遂進入新的局勢。

Page generated in 0.013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