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4
  • 4
  • 4
  • 4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珍珠港事變到雅爾達協定期間的美國對華關係

李榮秋, LI, RONG-G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元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中美兩國,雖然由於珍珠港事變而成為並肩作戰的國家,但 是對於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共同戰略,美國的反應,遠不及中國積極。美國由於先德後 日的基本戰略,除了繼續對華提供租借物資與空軍方面的援助,在聯合國宣言中提攜 中國名列四強之一,選派史迪威中將來華擔任中國戰區盟軍最高統帥蔣委員長的參謀 長暨本戰區美軍司令,並無條件給予五億美元的貸款外,美國既未娑遣陸軍來華協同 作戰,也不曾運送大量物資援助中國。 就在美英這種重歐輕亞的態度下,緬甸終於一九四二年五月淪陷,中外唯一陸上交通 線滇緬路亦隨之斷絕。中國抗戰形勢,遂更加困難,且種下日後中美爭執的一大根源 。 一九四三年二月至六月間,蔣夫人的訪問美國白宮、國會及其主要城市,使美國上下 對於中國的情況與立場有進一步的了解。 直到一九四三年八月的魁北克會議,羅斯福與英國道相邱吉爾,始決定聯合國於擊敗 德國後十二個月內擊敗日本的原則及其初步的作戰計劃,時距美國參戰已達二十一個 月之久。美英還原則上決定縮小反攻全緬計劃為反攻北緬,並一致認為沒有同時進攻 仰光與南緬以配合北緬攻勢的必要。凡此均為美國先德後日基本戰略以及迄無協助中 國早日強大的決心之具體表徵,而且不合我出兵的先決條件。然美英仍要求我出動駐 印軍與遠征軍入緬作戰,並交由新近成立的東南亞戰區總司令英國海軍中將蒙巴頓統 籌指揮。 一九四三年十月蔣委員長在重慶黃山召集蒙巴頓、索姆維爾、史迪威、陳納德及中國 將領等討論魁北京決議案。會中決定依照委員長的提議,於一九四四年一月十五日開 始反攻緬甸,並以蒙氏為總指揮。委員長並提示,聯軍必須控制孟加拉灣,同時必須 在南緬實施水陸兩棲作戰,以配合北緬攻勢,對於敵人軍力不可估計過低,印度雷多 方面國軍必須有預備隊、中印空運必須維持每月一萬噸,且不得因緬戰而減少。對於 此等條件,蒙、索兩氏均無確切的答覆或承諾。無怪乎一向力主加強美國駐華空軍力 量,並反對輕率出兵緬甸的陳納德認為,事實上黃山會議「關於緬甸之役,並沒有達 成明確的決定。」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中美英三個政府首長的開羅會議,即係中國促請美國採取此等有力 行動的良機,可惜會議前美國政府雖亦早已主張日本應歸還我失土,但美國無論在政 治與軍事上都顯然重蘇輕華,故決定不將史達林決意於擊敗德國後參加對日戰爭的消 息告訴我國。 一九四四年四月日軍對我發動孤注一擲式的空前強大攻勢,此即「一號」或「華東」 攻勢。蔣主席與陳納德對日軍此一攻勢早有所悉,故曾一再向美方提出警告,然華府 與史迪威均置諸不理。其時我遠征軍已被迫入緬、華中、華南及西南等地區軍力不足 ,逐漸敗退。 一九四四年六月美國副總統華萊士的奉命訪華即其著例。華氏訪華期間,蔣主席曾就 中共叛亂的事實、蘇聯侵華的野心,以及兩者之間的密切關係,詳加說明,並希望美 國對中共採取冷淡超然的立場,以有助於中共問題的早日解決。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赫爾利首度應中共之邀,前往延安時,便完全接受中共的條件,匆 促達成五項協定。其內容自非國民政府所能接受,於是提出對案。美國積極而又長期 深入的從事調停國共之爭的努力,自此揭開序幕。 美英蘇三國同盟合作的精神於一九四五年二月的雅爾達會議期間,達到空前的高潮。 按前此美蘇已曾就蘇聯參加對日戰爭的政治條件有所商討,故至此再經羅斯福與史達 林的面議後,即達成雅爾達秘密協定。 /
2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締結及廢止

王秀琦, Wang, Xiu-Q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說明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締結之背景。第一節雅爾達協定,敘述中蘇條約之源起 ,第二節略述雅爾達會議至莫斯科談判期間情勢之發展。第二章說明中蘇條約之締結 。第一節第二節分述兩個階段談判之折衝過程。第三節分析我國締約之原因及各方的 反應。第三章敘述蘇聯違約之情形,將蘇聯之阻撓國軍接收東北,於東北的搶奪,對 中共的各項援助及在外蒙新疆之擴張等違約情事,分別加以說明。第四章敘述控蘇案 與中蘇條約之廢止經過。分三節將我控蘇案於聯合國提出,幾遭擱置,以至於終獲通 過之演變作一陳述,再敘述廢約之經過。末章結論,綜述中美蘇於整個事件中的態度 ,此事件對中國之影響,並提出個人對此事的些感想。
3

1945年中蘇東北問題交涉-國家安全與尊嚴的對抗 / A study of the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USSR and the ROC over Manchuria (1945)

黃家廉, Huang, Chia-L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欲奠基過去研究成果,運用中華民國與俄羅斯的檔案,以國家層級與中蘇外交工作表現的視角,探討1945年2月《雅爾達協定》簽訂至1946年1月中旬東北交涉急遽針鋒相對期間,中蘇如何針對東北問題進行交涉。雙方東北問題交涉的核心政策是什麼?雙方政策的衝突、抑制與對抗影響關係發展為何?藉此作為戰後中蘇關係發展的初始瞭解。最後經研究瞭解1945年東北問題交涉的過程,顯現蘇聯安全與中華民國尊嚴的對抗,以及雙方外交表現的差異,兩者之間亦有著密切的影響關係。這也體現真正的中蘇關係並非取決達成何種友好協定,而是在那一連串交涉的過程。1946年東北交涉受國家利益衝突與外交工作差異而左右其發展,美國與中共提高對東北問題的參與,戰後中蘇關係遂進入新的局勢。
4

俄羅斯與日本領土爭議之研究 - 以北方四島為例 / The Territory Argument between Russia and Japan: A Case of Northern Territories

曾東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國際關係中,領土爭議的問題一直是國與國之間的焦點,無論是過去還是近代的國際關係中,領土問題往往左右了國家之間的友好與否。本論文主要是在探討東北亞地區領土爭議問題其中的一環,此議題為俄羅斯與日本之間的領土爭議,以當前的北方四島爭議為問題核心,進而探討俄羅斯與日本兩國對領土爭議問題所抱持的不同看法,以歷史條件及法源依據來佐證,並分別以俄羅斯、日本、國際法三種不同的角度,來研究整個領土爭議問題,探討其歸屬及其解決的方法。

Page generated in 0.013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