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4
  • 3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凱因斯對1930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 The effects of J. M. Keynes on U.S. fiscal policy in 1930s

蔡璧霙, Tsai, Pi Y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是針對凱因斯對1930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之研究。2008年是全球經濟史上的災難年,金融海嘯衝擊世界各國,鑒於近年來美國及新興經濟體,以及許多歐洲國家都強調政府干預,並運用財政手段刺激經濟,使得曾經沉寂一時的凱因斯主義,又告復活。他的「乘數理論」展示了財政政策的有效性,也鋪陳了「赤字支出」可以補充私部門有效需求的不足,並作為一種就業政策。 凱因斯畢生嘗試建立一套超越古典理論的一般理論,強調政府支出的意義,並藉以發展成穩定總體景氣波動的政策工具。其財政政策作為穩定政策的建議,在全球各地市場取向的經濟體中普遍被實施。凱因斯的《一般理論》提供了「一個充分就業是例外,而失業的存在是常態」的經濟分析。認為除非刺激需求,否則經濟就不可能增長,進而不可能達到充分就業。所以建議政府要經常干預市場,特別是在景氣衰退時,更要採用赤字預算和靈活的財政政策。美國羅斯福 ( Franklin D. Roosevelt ) 總統著名的新政(New Deal),與凱因斯的《一般理論》主張不謀而合,值得詳加探討。凱因斯曾被美國《時代》週刊推崇為20世紀最重要的人物之ㄧ,以他的思想為中心的凱因斯學派,更成為全球各國財政部長採用最多的主張。 本研究主要是運用文獻探討以及個案分析法,第一、探討凱因斯《一般理論》形成的背景如何。第二、探討凱因斯理論如何影響美國1930年代的財政政策。了解凱因斯對羅斯福新政影響雖微,但《一般理論》對美國經濟學界則影響極大。
2

桑斯汀的國家管制理論 / Regulatory State Theory of Sunstein

江維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凱斯‧桑斯汀(Cass Sunstein)為美國著名之憲法學者,其於1990年所出版之《After the Rights Revolution》所欲回應之背景,乃係80年代後美國復興之自由放任之風。本書前半部以1930年代羅斯福新政精神為最上位的基本理念,清楚表示其對管制國家的支持與期待。相對地,本書主要目的在於解決現代管制國家所遇到的困境,並以聯邦主義之思想為基論,娓娓帶出後半部的解決方法,即以法院為主角,藉由其解釋法律的權限以調整管制政策與不公平、不正義的管制結果。本文主要為介紹桑斯汀於此本書所表現出的核心價值與精神;即便日後想法有發生變化,包括其致力研究之方向,在本書皆可找到端倪。於整理本書內容之外,本文更努力清楚交代本書所欲對話的對象,更試圖說明本書對作者日後研究之取徑的地位與重要性。
3

珍珠港事變到雅爾達協定期間的美國對華關係

李榮秋, LI, RONG-G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元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中美兩國,雖然由於珍珠港事變而成為並肩作戰的國家,但 是對於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共同戰略,美國的反應,遠不及中國積極。美國由於先德後 日的基本戰略,除了繼續對華提供租借物資與空軍方面的援助,在聯合國宣言中提攜 中國名列四強之一,選派史迪威中將來華擔任中國戰區盟軍最高統帥蔣委員長的參謀 長暨本戰區美軍司令,並無條件給予五億美元的貸款外,美國既未娑遣陸軍來華協同 作戰,也不曾運送大量物資援助中國。 就在美英這種重歐輕亞的態度下,緬甸終於一九四二年五月淪陷,中外唯一陸上交通 線滇緬路亦隨之斷絕。中國抗戰形勢,遂更加困難,且種下日後中美爭執的一大根源 。 一九四三年二月至六月間,蔣夫人的訪問美國白宮、國會及其主要城市,使美國上下 對於中國的情況與立場有進一步的了解。 直到一九四三年八月的魁北克會議,羅斯福與英國道相邱吉爾,始決定聯合國於擊敗 德國後十二個月內擊敗日本的原則及其初步的作戰計劃,時距美國參戰已達二十一個 月之久。美英還原則上決定縮小反攻全緬計劃為反攻北緬,並一致認為沒有同時進攻 仰光與南緬以配合北緬攻勢的必要。凡此均為美國先德後日基本戰略以及迄無協助中 國早日強大的決心之具體表徵,而且不合我出兵的先決條件。然美英仍要求我出動駐 印軍與遠征軍入緬作戰,並交由新近成立的東南亞戰區總司令英國海軍中將蒙巴頓統 籌指揮。 一九四三年十月蔣委員長在重慶黃山召集蒙巴頓、索姆維爾、史迪威、陳納德及中國 將領等討論魁北京決議案。會中決定依照委員長的提議,於一九四四年一月十五日開 始反攻緬甸,並以蒙氏為總指揮。委員長並提示,聯軍必須控制孟加拉灣,同時必須 在南緬實施水陸兩棲作戰,以配合北緬攻勢,對於敵人軍力不可估計過低,印度雷多 方面國軍必須有預備隊、中印空運必須維持每月一萬噸,且不得因緬戰而減少。對於 此等條件,蒙、索兩氏均無確切的答覆或承諾。無怪乎一向力主加強美國駐華空軍力 量,並反對輕率出兵緬甸的陳納德認為,事實上黃山會議「關於緬甸之役,並沒有達 成明確的決定。」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中美英三個政府首長的開羅會議,即係中國促請美國採取此等有力 行動的良機,可惜會議前美國政府雖亦早已主張日本應歸還我失土,但美國無論在政 治與軍事上都顯然重蘇輕華,故決定不將史達林決意於擊敗德國後參加對日戰爭的消 息告訴我國。 一九四四年四月日軍對我發動孤注一擲式的空前強大攻勢,此即「一號」或「華東」 攻勢。蔣主席與陳納德對日軍此一攻勢早有所悉,故曾一再向美方提出警告,然華府 與史迪威均置諸不理。其時我遠征軍已被迫入緬、華中、華南及西南等地區軍力不足 ,逐漸敗退。 一九四四年六月美國副總統華萊士的奉命訪華即其著例。華氏訪華期間,蔣主席曾就 中共叛亂的事實、蘇聯侵華的野心,以及兩者之間的密切關係,詳加說明,並希望美 國對中共採取冷淡超然的立場,以有助於中共問題的早日解決。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赫爾利首度應中共之邀,前往延安時,便完全接受中共的條件,匆 促達成五項協定。其內容自非國民政府所能接受,於是提出對案。美國積極而又長期 深入的從事調停國共之爭的努力,自此揭開序幕。 美英蘇三國同盟合作的精神於一九四五年二月的雅爾達會議期間,達到空前的高潮。 按前此美蘇已曾就蘇聯參加對日戰爭的政治條件有所商討,故至此再經羅斯福與史達 林的面議後,即達成雅爾達秘密協定。 /
4

美日「帕奈號」(U. S. S. Panay)事件與中美關係(1937-1938) / The Panay Incident and the Sino-American Relations, 1937-1938

楊凡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age generated in 0.025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