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儲蓄投資均衡問題之研究

陳淳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儲蓄與投資隨著不同的觀點而有不同的意義,一般通俗的儲蓄投資觀念,往往就個人的立場來解釋,可是個人的見解常常不就是社會總體的見解。因此在本文開始要特別將儲蓄投資的意義先加以指明。 儲蓄投資均衡理論在經濟學史上,除古典學派所主張的均衡理論而外,還有不少的經常學者提出不同的定義與理論,特別是在一九三○年代以來,學說紛云大有令人莫衷一是之感。實有一一加以說明與比較的必要。同時並且要試圖從中了解儲蓄投資均衡的真諦。 凱恩斯在其「一般理論」中摒棄了古典學派以利率的自動調整為達成儲蓄投資均衡的原因,他認為這種均衡的達成仍係由於所得水準的變動而來。然而由於現代若干經濟學者對儲蓄函數與投資函數的研究,很顯然的可以發現無論古典學派或凱恩斯都僅僅以一種因素來決定儲蓄投資均衡的達成,實在都很不完整,而不適於一般的經濟社會。其實利率與所得水準兩者都為調整儲蓄投資均衡的重要因素,無可偏廢。於是有席克斯(J.R.Hicks)將它予以綜合,即所謂「投資儲蓄均衡函數」。再配合「貨幣均衡」的另一函數,而成為一個較完整的投資儲蓄均衡模型。這個模型在現代一般總體經濟分析上,已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分析工具。
2

凱因斯對1930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 The effects of J. M. Keynes on U.S. fiscal policy in 1930s

蔡璧霙, Tsai, Pi Y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是針對凱因斯對1930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之研究。2008年是全球經濟史上的災難年,金融海嘯衝擊世界各國,鑒於近年來美國及新興經濟體,以及許多歐洲國家都強調政府干預,並運用財政手段刺激經濟,使得曾經沉寂一時的凱因斯主義,又告復活。他的「乘數理論」展示了財政政策的有效性,也鋪陳了「赤字支出」可以補充私部門有效需求的不足,並作為一種就業政策。 凱因斯畢生嘗試建立一套超越古典理論的一般理論,強調政府支出的意義,並藉以發展成穩定總體景氣波動的政策工具。其財政政策作為穩定政策的建議,在全球各地市場取向的經濟體中普遍被實施。凱因斯的《一般理論》提供了「一個充分就業是例外,而失業的存在是常態」的經濟分析。認為除非刺激需求,否則經濟就不可能增長,進而不可能達到充分就業。所以建議政府要經常干預市場,特別是在景氣衰退時,更要採用赤字預算和靈活的財政政策。美國羅斯福 ( Franklin D. Roosevelt ) 總統著名的新政(New Deal),與凱因斯的《一般理論》主張不謀而合,值得詳加探討。凱因斯曾被美國《時代》週刊推崇為20世紀最重要的人物之ㄧ,以他的思想為中心的凱因斯學派,更成為全球各國財政部長採用最多的主張。 本研究主要是運用文獻探討以及個案分析法,第一、探討凱因斯《一般理論》形成的背景如何。第二、探討凱因斯理論如何影響美國1930年代的財政政策。了解凱因斯對羅斯福新政影響雖微,但《一般理論》對美國經濟學界則影響極大。
3

凱因斯革命的評價

石敏文, SHI, MIN-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凱因斯經濟學乃二十世紀經濟學的主流,對於這一個影響深遠的學術思潮,存在著各 種不同面向、不同立場的觀點;本文則試圖由「發生的」(GENETIC) 角度對此學術 思潮的源流進行分析。 克萊恩(L.R.KLEIN) 以為,1936年出版的「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乃是凱因斯經濟學的濫殤,而視之為經濟思想史上的重要分水嶺,稱之為「凱因斯 革命」,依克萊恩之意,在前「一般理論」時代的凱因斯,乃是從屬於古典學派的陣 營,而其作品亦不脫離古典學派的路數,特別是1930年出版的重要著作「貨幣論 」(A TREATESE ON MONEY) ,是一部古典學派的作品;此已成為主流的看法。 梅它(G.MEHTA) 並不同意此種觀點,他在「凱因斯革命的構」(THE STRUCTURE OF THE KEYNESIAN REVOLUTION) 一書中以孔恩(THOMAS KUHN) 的「期範」(PARADI GM)理論對「凱因斯革命」進行分析,指出凱因斯「決定性地與古典學派傳統的決裂 ,乃發生在1930年『貨幣論』出版時」;他認為「貨幣論」的出版乃是一個新的 典範的出現。 本文分別以「克萊恩命題」(KLEIN'S THESIS)及「梅它命題」(MEHTA'S THESIS) 代表兩人對「凱因斯革命」的不同觀點: 克萊恩命題:「凱因斯革命」產生自「一般理論」。 梅它命題:「凱因斯革命」產生自「貨幣論」。 本文所謂「發生的」角度即是再度以孔恩的「典範」理論對「克萊恩命題」與「梅它 命是」進行檢討,而提出我們的看法。

Page generated in 0.0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