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00
  • 98
  • 11
  • 1
  • 1
  • 1
  • 1
  • Tagged with
  • 113
  • 113
  • 45
  • 37
  • 33
  • 29
  • 28
  • 28
  • 26
  • 26
  • 24
  • 24
  • 23
  • 19
  • 18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三□年代革命文學論爭之研究

李權洪, LI, QUAN-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

張繼早年革命事業之研究(一八八二─一九二七)

井泓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中國現代史的研究逐漸蔚成風氣,其中以國民革命史的研究成績最為卓著。在國民革命史上,張繼無疑地是一位重要人物。他以一位北方人士,而能活躍於以南方人物為主導的革命陣營中,實在是值得研究革命史者的特別注意。張繼年甫弱冠,即投身於辛亥革命的巨流之中。民國肇建,又繼續匡輔中山先生,從事討袁與護法。其後在聯俄容共政策的形成與清黨運動中,尤具舉足輕重之地位。北伐完成後,復奔走各方,呼籲團結。抗戰期間,更翊贊中樞,盡瘁黨國。然而,在革命史料相繼 佈,革命人物事蹟相繼發表的今日,卻始終未見研究張繼的著作出現。筆者乃不揣才疏,多方蒐集有關史料,一探張繼之革命事蹟。惟限於篇幅與時間,本篇論文僅研究張繼早期的革命事功,以民國十六年全面清黨為斷限。北伐以後之部分,當俟諸來日。 本篇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獻身辛亥革命」,從張繼的出身背景與所處時代說明他走向革命之途的緣由,並述其在辛亥革命運動中所作的種種貢獻。第二章「政黨政治的嘗試與二次革命」,敘述辛亥革命成功後,張繼輔佐中山先生籌組中華民國政府。建立政黨政治所作的努力,以及革命黨人在袁世凱的壓制摧殘下,張繼南下策動二次革命的經緯。第三章「討袁與護法的奮鬥」,探述張繼在帝制運動期間討袁之情形,以及袁世凱敗亡後,軍閥蹂躪法統,張繼襄助中山先生南下護法的經過。第四章「從聯俄容共到清黨」,首先論述張繼在聯俄容共政策醞釀之時積極支持的原因,以及熱心奔走聯絡的情形。接著敘述張繼提出彈劾共黨 ,並參加西山會議,揭櫫反共旗幟,最後終達成全面清黨目標的經過。第五章「結論」,根據張繼的事功,作一總結。 本論文撰寫期間,所遭遇到的最大困難即為有關張繼原始資料的缺乏。張繼逝世後,其夫人崔震華女士曾將張繼為數可觀的函札墨跡,悉予焚毀,(註一)殊為可惜。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雖曾蒐集張繼生平言論文字,編印成「張溥泉先生全集」與「張溥泉先生全集補編」兩書,但僅得數十萬字,用於研究張繼之革命事業,仍至感不足。此外,筆者曾在黨史會之庫藏史料中覓得一些有關張繼之零星文件,但能對本論文有所助益者亦不多。而自民國十三年中國國民黨改組後,張繼一直在黨內位居要津,但極關重要的中國國民黨中央會議記錄卻迄今仍未對外開放。 儘管如此,筆者除借僵張繼現存的個人資料外,復多方蒐集中央黨史會所藏原始資料,黨、國先進有關張繼生平事蹟之專文以及當代學者的專門論著,並閱讀當時之報刊,互相參證,希望能夠描繪出張繼的生平、思想與革命功業。惟筆者才學淺薄,疏漏之處,自所難免,尚祈學界先進不吝指教。 本論文撰寫期間,蒙林能士老師懇切指導,自觀念的提示,章節的擬定,乃至於文字的潤飾,皆予以極大的助益,謹在此表示誠摯的謝意。
3

元朝衰亡文化因素之研究

張瑞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蒙元衰亡,豈「民族革命」可為解釋?本文試由文化因素之觀點,擇其重大情節及關鍵所在,據理印證,而要略詮釋之。期予此一中國邊疆民族政權衰亡之實質,作成合理報告。 本論文分六章,玆,Ⅵ摘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並提出(1)文化特質;(2)涵化與同化;(3)政治文化與政治發展等三則觀念,以為其後諸章節論之基本態度與架構。 第二章,元代在國史上之地位。分三節:一、元以前中國境內之邊疆民族政權;二、元史之範圍;三、元代在國史上之特殊地位。其中引衛特福格爾(karl A.wittfogel )氏之『征服王朝』理論,解釋蒙古入主中國建立元朝之性質。並由『正統』之說,確立其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之應有地位,俾可以中國傳統史觀衡量其得失。 第三章,元朝衰亡之一般性見解。分二節:一、元朝衰亡之各家解釋:二、元朝衰亡與中國歷代王朝崩潰原因之比較。本章首則敘述一般對元朝衰亡之看法,而與其後筆者所提出不同意見加以比對。次由中國『一治一亂』史觀及歷代王朝崩潰之型態,比較元朝衰亡之性質。 第四章,元朝衰亡之本質。分四節:一、元朝建國之特性與基礎;二、元朝文化之發展:三、秦亡之關鍵;四、元朝衰亡與主要文化因素之關係。首言元代建國之意義、規模及其隱优。次則說明元代文化『多元性』發展,尤其漢文化與西域文化互相推移與消長,所造成文化發展上之困難、弱點及其影響。繼則引湯恩比(Arnord Joseph Toynbee )「歷史研究」巨著中對對文明衰落之詮釋,藉以指出元朝衰亡之關鍵。本章即從文化特須以揭露元朝衰亡之真象。 第五章,元朝衰亡之基本因素。分三節:一、政治衰微之性質:二、經濟衰弱之性質:三、社會不安以至解體之性質。敘述元代領遵階段層腐敗而表現於實際政治之衰象,以及經濟政策偏差所造成財政衰落之事實。二者創乃肇社會不安之因,社會不安則是政權解體之前奏。本章由文化特質加以剖析,意在端正若干有關元朝衰亡『倒果為因』之說法。 第六章,結論。元朝之衰亡,因素殊多。除上所述外,蒙古人在各期統治階段心理意識型態之□變:(1)元朝內部之矛盾與心理弱點;(2)『奉天承運』之理想與精神喪失,影響元朝政權存亡至大。最後,總述:一、蒙古文化之性質;二、帝國擴充後之文化融合;三、治理中國所持之政治趨向。乃揭樂蒙元統治中國之特異性,則益見其衰亡之實質因素。
4

論職業革命家黨

郭冠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5

民初革命之研究( 民二- 民五)

呂明章, LU, MING-Z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辛亥革命為一未竟全功、不澈底的革命,致有民二─民五先生發生的二次與三次革命 運動。本文旨在從民初革命背景的探究,呈現二次與三次革命運動的不可避免,並試 圖以比較之法,明悉革命成敗之由,以為日後反共復國革命之鑑。 本論文共壹冊,十一萬餘字,計分六章、十五節。 第一章:緒論。述明研究旨趣、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第二章:革命背景。先對辛亥革命為一評估,再論政黨政治試行的失敗,接著分析民 初國內外的社會思潮與背景,最後對民初革命的對象─袁世凱為一瞭解。 第三章:二次革命。先論革命起因,後論革命事略。 第四章:三次革命。先論中華革命黨的成立,再論由仿帝制的醞釀而引起三次革命( 反帝制運動),以護國軍的起義,最後終使帝制覆亡。 第五章:二次革命與三次革命之比較。本章從革命對象、革路命輿情、革命領袖與革 命策略四方面比較二次與三次革命的成敗。 第六章:結論。
6

理性抉擇與革命參與

魏麒原, WEI, GI-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的研究動機,在於檢討理性決擇模式,是否能應用於解釋個人參與革命團體 的動機。尤其是以奧爾森理論為中心,所發展出的相關學說,諸如托活克的私有財理 論及歐僕的集體財理論,皆欲從個人的觀點,檢討革命團體如何誘使個人參與組織。 這檥的理論視野迥然不同於現今的革命研究途徑,不管是社會學研究法或是心理學研 究法皆然。由於理性抉擇模式基本上有其理論上的限制,所以應用在解釋政治衝突現 象時,須先釐清其理論的方法論基礎,並且探討其解釋力,以便進;步檢證其理論的 正確性。經由這樣的檢討過程,筆者嘗試著建構未來的經驗研究的藍圖,期望以個人 為分析單位的理性抉擇模式,能進一步地解釋革命發生的原因,並且擴大為以團體單 位的分析模式,檢討團體與團體之間的互動賽局,藉以了解革命性的參與行為是如何 來形成。 由於理性抉擇模式的論證過程,是採取邏輯演繹的方式,因此其解釋的方式並不同於 一般理論的經驗檢證過程,經驗法則之間的邏輯關係,可以藉著數理計算的方法檢證 其正確性,亦可以利用分析上的討論加以研究。另外,博奕理論的賽局分析,亦有助 於了解個人與團體之間互動的預期結果。 結果本研究發現,個人參與革命運動的動機,並不純然是以私有財為主要的思考依據 ,可能亦會基於集體財的考慮,參與革命性運動。因為每個人皆採取搭便車的策略, 結果可能造成集體禍害的下場,也就是每個人都靜觀其變,結果政治貪污的情況愈加 嚴重,經濟更加蕭條,人人皆受其害,此時唯有革命才可能解決此一窘境。革命若能 帶來政治清明、官吏廉潔、經濟決速發展等集體財,則個人參與革命的動機就會非常 強烈。反之,個人參與革命的意願就不是那麼的高昂。
7

國民政府成立前南方革命政府之外交

薛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今日學者對於民國初年外交史的研究很多,成就亦頗為可觀。但是筆者縱覽坊間著作,卻深覺一般對於北洋政府外交史的研究獨多,對於當時不為列國所承認之南方政府,則很少有著作專門探討其外交者。事實上,南方政府自從民國六年成立直到民國十四年改組為國民政府,雖然在國際上始終未能享有一個主權國家之合法政府的地位,但它卻是國民政府乃至今日我中華民國政府的前身,且其當時在外交上的奮門,對日後國民政府的外交,亦有重大的影響。所以為了彌補民初我國外交史所不足的部份,為了瞭然於我政府締造的艱辛,實有對南方政府之外交加以探討的必要。本論文之完成,即基於此種體認。 本論文係分別以當時我國之重大外交事件配合兩方政府與德、日、俄、美、英五國關係的方式撰寫而成,以便在敘述重大外交事件之餘,順便就南方政府對比等國家之外交活動,為一綜述。另外,在敘述南方政府外交之時,亦特別敘述國父的主張與北洋政府的政策,俾使讀者對當時整個中國之外交態勢,有一整體的認識。又因南方政府自成立以後,屢經更易,而每每造成混淆,故為使讀者對南方政府有較明晰的概念,要論文亦特別在諸論中就南方政府之更迭變易與法律地位詳加說明,以作為探討其外交的背景了解。 基於上述撰寫原則。本論文即分列為七章:第一章諸論,綜述南方政府成立之背景、經過、更迭及其法律地位。第二章至第六章即為本論文--南方政府的外交--之實質部份,其中第二章論述參戰問題與中、德之關係;第三章論述菊之分根與中、日之關係;第四章論述聯俄政策與中、俄之關係;第五章論述關餘事件與中、美之關係;第六章論述商團事件、沙基慘案與中、英之關係。最後一章結論,以敘述南方政府外交之特質為總結。 在本論文撰述過程中,遭遇的困難實多。首先,因為論文題目偏於廣泛,故在資料搜集與章節安排方面,頗費週章,再則國內對於國父的研究固多,但有關其他南方政府重要人物如岑春□、陸榮廷等人的外交資料,甚為貧之,影響所及,使本論文之取材,不得不以國父之外交主張、外交活動及其他有關言論為主要來源。這些困難,實種因於作者力有未逮,慚惶之餘,亦只有寄望於日後之深入探討。 最後,在論文完成之際,我衷心感謝指導教授蔡維屏主任在百忙中給我的指導,以及鄉雲亭公使不憚煩之鼓勵與更正。另外對於林泉老師與呂芳上學長的協助,以及我父母的無窮鼓勵,亦在此深表謝意。
8

論俄國革命性質

陳墇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俄羅斯,作為一個民族,事實上並不比世界上任何民族更加崇尚極權的生活方式,它有其滄桑歷史的一面。在歷史的過程中,這民族的奮斗和其他世界任何民族一樣,當初它也具有其理想崇高的方向。無可厚非的,任何一個民族都希望自己的這民族強大、安寧和生活合理;這是民族自尊心的驅使,任何民族亦然,俄羅斯民族絕無例外。 這篇論文,正是試圖從歷史的角度,探討其革命最初的誘因、為何是取後理想被歪曲與利用、和革命最後的性質是什麼。它的方向,是以解析革命理論鬥爭發展的方式著手。它的動,無非是想說明俄國革命的本質和其最後的性質,從而提供俄羅斯民族一個歷史真正應走的方向的參考。 這篇論文,主題是由列寧主義一部份的論題擴充而來。作為一種研究論文,它也許是大了一些,但對於俄國革命本質上的瞭解,它卻大有幫助。當初試圖接近它時,筆者曾再三的鼓勵自己,才有勇氣這樣作。接受它,著實不太容易。在筆者三年求學於研究所期間,它就花費了筆者足足二年的光陰,並犧牲了大半的娛樂和應有的休息時間。 在寫作的這兩年,是一段艱苦的歷程。有一半時間,筆者必須咬盡腦汁去思考和理解各種概念;這對於一個剛涉獵馬列主義思想者,的確是件困擾的事情。因為他唯一能做的,只是反芻他第一年所學的極為簡單的基本觀念,他沒有能力在這一年極少的時間內,探討深奧的思想和理論問題。其次,另一半的時間,筆者必須費盡心機地去搜羅各種資料,原因是國內關於這方面的參考圖書猶如沙漠中的水源,極為缺乏,對於資料的散亂和缺失不全,曾使筆者這項工作進行的相當懊喪;國內的各主要圖書館的收藏數量,太使他失望了。不過,關於這方面的不足,幸賴曹師但一及吾友 Dan, mi1ler先生於百忙中概予援助,尚能彌補一二。當然在此,特別感謝曹師的厚愛和mi1ller 先生在資料上的援手。 本篇論文的寫作,曾積欠鄭學稼老師思想上的債務。在研究學習期間,筆者每有疑難請教,鄭師總不厭其煩的予以解惑;尤其在筆者思想的啟蒙階段,鄭師所賜良多,這是筆者難以忘懷的。 最後,筆者要首先感謝郭華倫老師給予這篇論文一個主題和精神上的鼓勵。而在寫作期間,筆者有幸能在蔡維屏先生主持的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實習,提供筆者一個安心寫作的環境,筆者至為感激。又本論文的寫作,曾蒙曹師和 miller 先生、黃天健先生和陳克偉學長對資料的提供,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政治作戰學校敵情系、遜逸仙圖書館、政治大學圖書館總館等圖書館予以資料借閱的方便,紀清寅先生在克服語言障礎上的幫助,棄桂美同學於課餘義不容辭幫助本篇論文的辛苦膳寫,特此深致謝意。 當然,筆者能如期完成這篇論文,還賴吾師關素質先生的悉心指導和督促,沒有他,筆者的寫作,將更加困難。 本文如有什麼意見不周之處,尚析諸位師長先進不吝賜教,俾使筆者能有所改進。
9

中共文化大革命(1966)前的少數民族政策 / The Communist China's Minority Policy before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1949-1966) for M. A. Thesis

鄭金德, Cheng, Chin-T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分下列六章。 第一章是導論。旨在說明有關少數民族的定義、起源、發與乎現在情勢。當然文中也論及共產國家對政策之解釋與運用。 第二章說明本論文之研究方法。包括共產主義的思想理論以及對民族問題的看法,加上民族學、民族誌法之交互研究。 第三章涉及三個國家的民族政策。自由國家以美國為準;共產國家以蘇俄為首,因為中共的少數民族政策淵源於俄國,所以美國、俄國及中共這三國有其討論的意義和價值。 第四章在說明中共民族政策之憲法根據與條文,然后再談及中共對少數民族的行政組織系統。 第五章旨在說明中共對少數民族的實際措施。包括其區域自治;民族幹部之培養;次言及中共對民族語言的改革情況;再而談及中共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及宗教之不寬容於共產社會之政策;最後談及中共在社會及經濟上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種種改革。 第六章是結論。旨在說明民族政策在廿世紀七十年代是應以開明的寬容政策為本;隔離和岐視已成歷史雲煙,而馬列主義的那一套模型也已不適用於今天;未來的民族政策,應如何著手去□訂,在文中也有所談到。 / This thesis is composed of the following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explaining the definitions, originc, developmonts, developmont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the minorities. of course, it also discusses the policy interpreta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communist countries. The second chapter'explains the methodology of this thesis. The ideology of communism end its attitudes toward mincrity problems, ethnology, and the cross-study of Ethnography are also included. The third chapter deals with the minority policies of the eveloped c ountries. United State and the Soviet Union are chosen as examples, representing the free countries and the Communist countries, respectively. Since the minority policy of Communist China is originated from that of the Soviet Union. Therefore, it is meaningful and valuable to discuss the minority policies of three countries. Ths fourth chapter is devoted first to the constitutional foundation and articles of Ccmmunist China's minority policy, and secondly to its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system for minority affairs. The fifth chapter explains the actual measures toward minorities taken by Communist China. These include the reginal autonomy, the training of national minority cadres, the Communist China's reform of mincfity languages. intolerance policy toward the minorities' customs and religions, and finally the social and economical reform made by Communist China in the minority areas are also dissussed.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oonclusion. It explains that in the seventies of the twevtieth century, the minority policy should be based on tolerance. However, Segregation and discrimina tion is already obsolete. The Marxis mLeninism minority polioy can no longer be applied today.This thesis also discusses how to formulate the future minority policy.
10

中共早期「新人」論述的建構和影響(1921~1945) /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CP’s “New Man” Discourse and Its Influence (1921~1945)

黃奕鳴, Huang, I 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共產黨秉持共產主義理想,不僅希望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烏托邦的「新社會」,亦企圖打造「新人」,形塑一種經鬥爭錘鍊和思想改造後,以「大公無私」為根本特徵的集體人格。綜觀過往研究,多聚焦在兩類「新人」論述:(一)中共官方的「新人」觀念(尤以毛澤東的「新人」思想為代表):著重毛式「新人」的正面、理想特質和價值觀;(二)「新人」政治化的負面影響:「新人」成為「政治符碼」,著墨個人身體在獻身革命後,其自主意志和私領域如何在政治運動逐漸馴化、改造。然而,兩類「新人」的論述,卻也忽略「新人」觀念實為一種觀念譯介和意義建構的動態歷程,並非一個既定的靜態客體。故本研究以「新人」觀念為主體,揉合身體研究和觀念史/概念史的視野,探討中共早期不同階段的「新人」論述建構之變化與「觀念-事件-行動」機制運作帶來的影響。

Page generated in 0.0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