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論俄國革命性質陳墇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俄羅斯,作為一個民族,事實上並不比世界上任何民族更加崇尚極權的生活方式,它有其滄桑歷史的一面。在歷史的過程中,這民族的奮斗和其他世界任何民族一樣,當初它也具有其理想崇高的方向。無可厚非的,任何一個民族都希望自己的這民族強大、安寧和生活合理;這是民族自尊心的驅使,任何民族亦然,俄羅斯民族絕無例外。
這篇論文,正是試圖從歷史的角度,探討其革命最初的誘因、為何是取後理想被歪曲與利用、和革命最後的性質是什麼。它的方向,是以解析革命理論鬥爭發展的方式著手。它的動,無非是想說明俄國革命的本質和其最後的性質,從而提供俄羅斯民族一個歷史真正應走的方向的參考。
這篇論文,主題是由列寧主義一部份的論題擴充而來。作為一種研究論文,它也許是大了一些,但對於俄國革命本質上的瞭解,它卻大有幫助。當初試圖接近它時,筆者曾再三的鼓勵自己,才有勇氣這樣作。接受它,著實不太容易。在筆者三年求學於研究所期間,它就花費了筆者足足二年的光陰,並犧牲了大半的娛樂和應有的休息時間。
在寫作的這兩年,是一段艱苦的歷程。有一半時間,筆者必須咬盡腦汁去思考和理解各種概念;這對於一個剛涉獵馬列主義思想者,的確是件困擾的事情。因為他唯一能做的,只是反芻他第一年所學的極為簡單的基本觀念,他沒有能力在這一年極少的時間內,探討深奧的思想和理論問題。其次,另一半的時間,筆者必須費盡心機地去搜羅各種資料,原因是國內關於這方面的參考圖書猶如沙漠中的水源,極為缺乏,對於資料的散亂和缺失不全,曾使筆者這項工作進行的相當懊喪;國內的各主要圖書館的收藏數量,太使他失望了。不過,關於這方面的不足,幸賴曹師但一及吾友 Dan, mi1ler先生於百忙中概予援助,尚能彌補一二。當然在此,特別感謝曹師的厚愛和mi1ller 先生在資料上的援手。
本篇論文的寫作,曾積欠鄭學稼老師思想上的債務。在研究學習期間,筆者每有疑難請教,鄭師總不厭其煩的予以解惑;尤其在筆者思想的啟蒙階段,鄭師所賜良多,這是筆者難以忘懷的。
最後,筆者要首先感謝郭華倫老師給予這篇論文一個主題和精神上的鼓勵。而在寫作期間,筆者有幸能在蔡維屏先生主持的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實習,提供筆者一個安心寫作的環境,筆者至為感激。又本論文的寫作,曾蒙曹師和 miller 先生、黃天健先生和陳克偉學長對資料的提供,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政治作戰學校敵情系、遜逸仙圖書館、政治大學圖書館總館等圖書館予以資料借閱的方便,紀清寅先生在克服語言障礎上的幫助,棄桂美同學於課餘義不容辭幫助本篇論文的辛苦膳寫,特此深致謝意。
當然,筆者能如期完成這篇論文,還賴吾師關素質先生的悉心指導和督促,沒有他,筆者的寫作,將更加困難。
本文如有什麼意見不周之處,尚析諸位師長先進不吝賜教,俾使筆者能有所改進。
|
2 |
中俄革命理論與策略之比較研究:孫中山先生對俄國革命之評析唐玉禮, Tang, Yu-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山先生嘗言俄國革命就是一種三民主義的革命。本文乃從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
義之觀點探討中山先生有關俄國革命之言論及其背後真正意涵。文分五章九節,約七
萬字。
第一章及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態度。
第二章從民族主義著重反抗帝國主義的觀點評析。其不同於俄國革命之以世革命為目
標的反帝,在求民族平等。
第三章從民權主義特提出的訓政的觀點評析,其不同於蘇俄無產階級專政的階級獨裁
,在求全民政治。
第四章從民生主義著重社會經濟平等的觀點評析,其不同於共黨的階級鬥爭,在求全
民共享。
第五章為結論。中山先生鑒於革命情勢與環境的惡劣,且少一敵不如多一友,堅持應
以俄為師,贊許俄國命的成就,實是為達革命目標下策略的一種運用。
|
3 |
俄國革命知識階級: 赫爾岑研究譚桂戀, Tan, Gui-L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代俄國的形成,原係奠基於十九世紀,而十九世紀的俄國,是俄國史上劇變的時代
,在這個劇變的時代中,扮演著中流砥柱的角色者,則是一群「知識階級」,他們懷
抱著狂熱的理想,無私無我的精神,獻身於國家民族的前途,處於落後的俄國,在西
方文化的衝擊下,他們如何覺醒?如何使俄國的歷史發展,走向革命的道路呢?赫爾
岑 (Alexander Herzen,1812--1870)身為「知識階級」的成員之一,透過他的研究,
至少可以瞭解一個思想家、知識份子,他如何尋求俄國的前途,處在保守落後的俄國
,與自由進步的西方文化之間,他如何調適自己,這是本論文的重心。全書共分五章
,第一章介紹「知識階級」在近代俄國史上的地位,分析其產生的背景,係源自彼得
大帝以來的西化運動,近百年來西化的結果,並未使俄國成為西方文明圈內的一份子
,西化運動僅止於生活習俗學術思想的引進,政治社會制度並未因西化而改變,逐形
成整個西化運動的神貌分離現象,而且西化運動的推廣,局限於上層階級,佔總人口
百分之九十左右的農民,無視於西化的潮流,仍生活在傳統的俄國中。因上述的因素
,乃有「知識階級」的出現。至於「知識階級」的成長,依其出身、思想和時代背景
,可分為三代,即父子孫三代。第二章開始進入主題,赫爾岑的一生,可以一八四八
年作為分水嶺,在此之前,他視西方為俄國的希望。早熟的童年在十二月黨革命的啟
蒙下,而有政治意識的覺醒,在大學時代,組織革命小組--「赫爾岑小組」 (Herzen
,s circle) ,研讀禁書與討論政治社會問題,因尼古拉一世的專制保守,「1834--
1842」。近八年的放逐生涯,實貴的青春耗費在無意義的案牘中 (事實上,除了精神
的苦悶外,赫爾岑在放逐地並未喪失自由,擔任文職工作 ),令其思想僧趨急進,反對
專制的心志益加堅定。一八四二年,回到莫斯科後,投入西北派與斯拉夫派的論戰中
,在其中,他採取中立的態度,不過基本上來說,西方的一切是他所嚮往的,俄國的
希望在西方,這是他離開俄國之前的信念,因此而有一八四七年初,自我放逐時代的
開始,奔向西方找尋樂土。第三章即是敘述赫爾岑的自我放逐時代。當他親身投入西
方社會後,目睹一八四八年二月革命風潮,慘烈的屠殺流血,頹廢與罪惡的現象,赫
爾岑的西方樂土為之破減,他開始加歸俄國,從傳統中找尋未來的藍圖,農村式的社
會主義即在這種背景下孕育誕生。為喚醒他的同胞,宣揚其革命的思想,他在倫敦創
辨「北極星」(Polar Star,1855--69)和「鐘聲」(The Bell,1857--67)等雜誌,秘密
運入俄國,在文化思想界造成轟動(「鐘聲」雜誌),尤其廣受年輕人歡迎,至一八六
一年農奴解放法令頒布,「鐘聲」雜誌支持農奴解放,且頌揚之,立場亦轉趨溫和和
,引起急進派青年不滿,又因支持波蘭的革命,觸怒了俄國人的民族主義,「鐘聲」
雜誌銷路驟降,赫爾岑的影響力亦漸消失。第四章介紹赫爾岑的農村式社會主義,他
的農村式社會主義源自斯拉夫派的理論--村社制度(mir),他認為唯有採取農村式的社
會主義,方能避免西方資本主義的弊端,超越資本主義,直接進入社會主義世界。第
五章結論,評述赫爾岑一生及思想。
|
Page generated in 0.016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