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論職業革命家黨郭冠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2 |
論俄國革命性質陳墇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俄羅斯,作為一個民族,事實上並不比世界上任何民族更加崇尚極權的生活方式,它有其滄桑歷史的一面。在歷史的過程中,這民族的奮斗和其他世界任何民族一樣,當初它也具有其理想崇高的方向。無可厚非的,任何一個民族都希望自己的這民族強大、安寧和生活合理;這是民族自尊心的驅使,任何民族亦然,俄羅斯民族絕無例外。
這篇論文,正是試圖從歷史的角度,探討其革命最初的誘因、為何是取後理想被歪曲與利用、和革命最後的性質是什麼。它的方向,是以解析革命理論鬥爭發展的方式著手。它的動,無非是想說明俄國革命的本質和其最後的性質,從而提供俄羅斯民族一個歷史真正應走的方向的參考。
這篇論文,主題是由列寧主義一部份的論題擴充而來。作為一種研究論文,它也許是大了一些,但對於俄國革命本質上的瞭解,它卻大有幫助。當初試圖接近它時,筆者曾再三的鼓勵自己,才有勇氣這樣作。接受它,著實不太容易。在筆者三年求學於研究所期間,它就花費了筆者足足二年的光陰,並犧牲了大半的娛樂和應有的休息時間。
在寫作的這兩年,是一段艱苦的歷程。有一半時間,筆者必須咬盡腦汁去思考和理解各種概念;這對於一個剛涉獵馬列主義思想者,的確是件困擾的事情。因為他唯一能做的,只是反芻他第一年所學的極為簡單的基本觀念,他沒有能力在這一年極少的時間內,探討深奧的思想和理論問題。其次,另一半的時間,筆者必須費盡心機地去搜羅各種資料,原因是國內關於這方面的參考圖書猶如沙漠中的水源,極為缺乏,對於資料的散亂和缺失不全,曾使筆者這項工作進行的相當懊喪;國內的各主要圖書館的收藏數量,太使他失望了。不過,關於這方面的不足,幸賴曹師但一及吾友 Dan, mi1ler先生於百忙中概予援助,尚能彌補一二。當然在此,特別感謝曹師的厚愛和mi1ller 先生在資料上的援手。
本篇論文的寫作,曾積欠鄭學稼老師思想上的債務。在研究學習期間,筆者每有疑難請教,鄭師總不厭其煩的予以解惑;尤其在筆者思想的啟蒙階段,鄭師所賜良多,這是筆者難以忘懷的。
最後,筆者要首先感謝郭華倫老師給予這篇論文一個主題和精神上的鼓勵。而在寫作期間,筆者有幸能在蔡維屏先生主持的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實習,提供筆者一個安心寫作的環境,筆者至為感激。又本論文的寫作,曾蒙曹師和 miller 先生、黃天健先生和陳克偉學長對資料的提供,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政治作戰學校敵情系、遜逸仙圖書館、政治大學圖書館總館等圖書館予以資料借閱的方便,紀清寅先生在克服語言障礎上的幫助,棄桂美同學於課餘義不容辭幫助本篇論文的辛苦膳寫,特此深致謝意。
當然,筆者能如期完成這篇論文,還賴吾師關素質先生的悉心指導和督促,沒有他,筆者的寫作,將更加困難。
本文如有什麼意見不周之處,尚析諸位師長先進不吝賜教,俾使筆者能有所改進。
|
3 |
中俄革命理論與策略之比較研究:孫中山先生對俄國革命之評析唐玉禮, Tang, Yu-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山先生嘗言俄國革命就是一種三民主義的革命。本文乃從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
義之觀點探討中山先生有關俄國革命之言論及其背後真正意涵。文分五章九節,約七
萬字。
第一章及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態度。
第二章從民族主義著重反抗帝國主義的觀點評析。其不同於俄國革命之以世革命為目
標的反帝,在求民族平等。
第三章從民權主義特提出的訓政的觀點評析,其不同於蘇俄無產階級專政的階級獨裁
,在求全民政治。
第四章從民生主義著重社會經濟平等的觀點評析,其不同於共黨的階級鬥爭,在求全
民共享。
第五章為結論。中山先生鑒於革命情勢與環境的惡劣,且少一敵不如多一友,堅持應
以俄為師,贊許俄國命的成就,實是為達革命目標下策略的一種運用。
|
4 |
俄國革命知識階級: 赫爾岑研究譚桂戀, Tan, Gui-L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代俄國的形成,原係奠基於十九世紀,而十九世紀的俄國,是俄國史上劇變的時代
,在這個劇變的時代中,扮演著中流砥柱的角色者,則是一群「知識階級」,他們懷
抱著狂熱的理想,無私無我的精神,獻身於國家民族的前途,處於落後的俄國,在西
方文化的衝擊下,他們如何覺醒?如何使俄國的歷史發展,走向革命的道路呢?赫爾
岑 (Alexander Herzen,1812--1870)身為「知識階級」的成員之一,透過他的研究,
至少可以瞭解一個思想家、知識份子,他如何尋求俄國的前途,處在保守落後的俄國
,與自由進步的西方文化之間,他如何調適自己,這是本論文的重心。全書共分五章
,第一章介紹「知識階級」在近代俄國史上的地位,分析其產生的背景,係源自彼得
大帝以來的西化運動,近百年來西化的結果,並未使俄國成為西方文明圈內的一份子
,西化運動僅止於生活習俗學術思想的引進,政治社會制度並未因西化而改變,逐形
成整個西化運動的神貌分離現象,而且西化運動的推廣,局限於上層階級,佔總人口
百分之九十左右的農民,無視於西化的潮流,仍生活在傳統的俄國中。因上述的因素
,乃有「知識階級」的出現。至於「知識階級」的成長,依其出身、思想和時代背景
,可分為三代,即父子孫三代。第二章開始進入主題,赫爾岑的一生,可以一八四八
年作為分水嶺,在此之前,他視西方為俄國的希望。早熟的童年在十二月黨革命的啟
蒙下,而有政治意識的覺醒,在大學時代,組織革命小組--「赫爾岑小組」 (Herzen
,s circle) ,研讀禁書與討論政治社會問題,因尼古拉一世的專制保守,「1834--
1842」。近八年的放逐生涯,實貴的青春耗費在無意義的案牘中 (事實上,除了精神
的苦悶外,赫爾岑在放逐地並未喪失自由,擔任文職工作 ),令其思想僧趨急進,反對
專制的心志益加堅定。一八四二年,回到莫斯科後,投入西北派與斯拉夫派的論戰中
,在其中,他採取中立的態度,不過基本上來說,西方的一切是他所嚮往的,俄國的
希望在西方,這是他離開俄國之前的信念,因此而有一八四七年初,自我放逐時代的
開始,奔向西方找尋樂土。第三章即是敘述赫爾岑的自我放逐時代。當他親身投入西
方社會後,目睹一八四八年二月革命風潮,慘烈的屠殺流血,頹廢與罪惡的現象,赫
爾岑的西方樂土為之破減,他開始加歸俄國,從傳統中找尋未來的藍圖,農村式的社
會主義即在這種背景下孕育誕生。為喚醒他的同胞,宣揚其革命的思想,他在倫敦創
辨「北極星」(Polar Star,1855--69)和「鐘聲」(The Bell,1857--67)等雜誌,秘密
運入俄國,在文化思想界造成轟動(「鐘聲」雜誌),尤其廣受年輕人歡迎,至一八六
一年農奴解放法令頒布,「鐘聲」雜誌支持農奴解放,且頌揚之,立場亦轉趨溫和和
,引起急進派青年不滿,又因支持波蘭的革命,觸怒了俄國人的民族主義,「鐘聲」
雜誌銷路驟降,赫爾岑的影響力亦漸消失。第四章介紹赫爾岑的農村式社會主義,他
的農村式社會主義源自斯拉夫派的理論--村社制度(mir),他認為唯有採取農村式的社
會主義,方能避免西方資本主義的弊端,超越資本主義,直接進入社會主義世界。第
五章結論,評述赫爾岑一生及思想。
|
5 |
通往光輝之路-論瓦斯涅佐夫創作中的人性思維與俄羅斯精神高鈺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在於探討,面對十九世紀後半期俄羅斯政治、社會、經濟的重大改革與轉變時,俄羅斯特殊階層知識份子的因應之道,以及其理念在當時文化藝術界所引發的衝擊,並分析瓦斯涅佐夫如何透過題材的表現及其個人繪畫風格流派的形成,來具體說明俄羅斯知識份子對國家未來命運發展所提出的回應。
|
6 |
帝俄時代俄國戲劇發展與社會階層轉變關係之探討賴玉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是在探討帝俄時代俄國戲劇發展與階層轉變之間的關係。在研究方法上,乃以歷史研究途徑為主要研究方法。本文的架構是以歷史發生的事件、階層角色的轉變為時間順序與研究主軸,結合戲劇功能、主題、流派、與劇作中探討的階層角色來分析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
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說明本文之研究方法與架構。第二章的討論對象是統治階層中的“沙皇”。十九世紀中葉之前,俄國戲劇政策的制定與初期教會權力鬥爭、政治社會變遷、沙皇模仿西方宮廷生活等有密切關聯。在政策限制下的俄國劇院、劇作家、演員仍然有積極的表現。
本文第三章是討論統治階層中的“貴族”。十八世紀的貴族在社會地位改變、女皇的鼓勵、與模仿皇室等原因驅使下開始對戲劇發生興趣。「農奴劇院」就是貴族在莊園生活中,特殊的戲劇生活方式。十九世紀衛國戰爭後,“懺悔的貴族”開始表達愛國意識,並且在文學、戲劇領域上成為社會真相的揭露者與批判者。
第四章本文討論的社會階層,是一九一七年革命之前,存在不多時的俄國中產階層。農奴解放之後,為了改變公眾形象,中產階級積極參予文化活動。一八九八年莫斯科藝術劇院的成立是中產階級新穎的文化、社會意識的具體展現。而中產階級形象的轉變也清楚表現在戲劇創作中。在社會階層轉變之時,戲劇對於時代的脈動展現出強烈的預知性與同理心。第五章則是本文的歷史回顧與總結。 /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Russian drama and the change of social class. The methodology for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Approach. According to Russian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events and the change of social class role, we find that the functions, topics, and schools of the Russian drama and the class roles in dramas are quite different.
There are five parts to this thesis. Each part has a chapter devoted specifically to it. In chapter one the methodology and framework of this dissertation will be expounded. In chapter two and three the ruling class are discussed respectively as tsars and nobles. In chapter two tsars are mainly discussion object. Before the middle of 19 century, the formulation of Russian theatre policy has a deep relation to the conflict between church and government in the beginning of Romanov Dynasty,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s, and the emperor’s imitation to the western court. Although the policies are made strictly, Russian theatre, dramatist, and actors still grow up actively.
Chapter three shows the Russian nobles. Russian nobles in 18 century take a great interest in drama because of their change of social status, the encouragement of empresses, and the imitation to the court. “Serf theatre ” is a unique output in the Russian nobles’ estate. Besides, after French invaded Russia, Russian remorseful nobles become patriot, expositor and critics of social truth in their drama.
In chapter five we investigate the temporary Russian bourgeoisie before the October Revolution in 1917. Russian bourgeoisie supports culture activities enthusiastically in order to change their public image. The establishment of Moscow Art Theatre in 1898 is the concrete expression of the new culture and social ideology of Russian bourgeoisie. The change is also expressed clearly in drama. Chapter five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
7 |
《奧勃洛莫夫》與《貴族之家》中的莊園形象 / The image of russian country estate in literary works of Ivan A. Goncharov and Ivan S. Turgenev徐子芳, Hsu, Tzu 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莊園不僅是俄羅斯歷史上十分重要且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而呈現在俄國文學中的形象亦是繽紛多彩且深具意涵。本論文旨在探討俄國莊園的文學形象,以分析岡察洛夫《奧勃洛莫夫》與屠格涅夫《貴族之家》中的莊園形象為主,研究兩本小說的莊園景物描繪、人物生活型態與思想觀念等所呈現出的兩種不同類形的莊園風格——類亞洲型(параазиатский тип)與類西歐型(параевропейский тип),並同時探討莊園在小說中的功能、地位和象徵意義,及其背後所反映與傳達的歷史社會意涵,並於最後比較兩本小說在莊園形象的塑造上所呈現的特色與歧異點。
|
8 |
中國參與國際聯盟救濟白俄難民之研究(1921~1925) / The study of China's cooperation with the league of nations on the salvation for Russian refugees(1921~1925)王繼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二十世紀中,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組織乃是聯合國(United Nations)。而聯合國之前身為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以下簡稱國聯)。聯合國時期的中國,無論是中華民國抑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由於身為安理會之一員,對於組織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國聯時期中國之角色與重要性,卻鮮有人討論。中國身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戰勝國,又為國聯創始會員國之一,期間所發揮的影響,值得後人研究。
中國加入國際組織及國際會議自清季末年開始,積極走向世界;即使清朝不久後即覆亡,中國接續下去的政府仍然秉持一貫的努力。民國初年北京政府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協約國行列,戰後以戰勝國的身分出席巴黎和會,得以剴陳自身立場與主張;更以創始會員國的身分加入國聯。 北京政府藉由參與國聯的過程中,努力提升國際地位,並積極維護國權和爭取權利;可惜陷於內部軍閥動亂、政局長期分裂,致使其目標未能全部實現。但無論是北京政府或者國民政府,對於國聯均相當重視。
在國內的歷史著作中,對於國聯的評價大都不佳。原因在於當時日本侵略野心正熾,1931年9月悍然出兵占領東三省,中國向國聯提出控訴,盼其伸張正義,有效制裁侵略者;但因國聯本身處理國際紛爭之能力有限,無法充分滿足中國的需求,致使當時部分國人對國聯甚感失望,進而認為國聯只是一個軟弱無能的國際組織。 然而國聯本身乃一般性組織,其功能是多方面的。如果僅因其短處進而否定組織的所有存在價值,則未免武斷。國聯成立的宗旨,除了消極解決各國紛爭以維持世界和平外,尚有積極國際合作的層面;在國際組織發揮人道關懷與國際合作上,可以國際難民的救濟作代表。
難民乃國際政治之衍生物,全世界對於難民的關注始自上世紀初。難民之存在為不容否認之事實,長久以來已成為國際社會亟待解決之難題。一次大戰後,因俄國革命蘇聯共產政權之建立及土耳其鎮壓亞美尼亞人,造成蘇、土兩國人民大量逃往國外。尤其是當時的俄羅斯甫經世界大戰,旋即因共產革命風潮進入內戰;大勢底定後遭到國際孤立,此時罕見的天災復降臨在該國,造成數千萬人死亡及流離失所,慘不可言。國聯對於此事件相當關注,並成立國際聯盟難民高級專員之代表對此等難民行使領事方面之保護及救濟工作。爾後並陸續啓動相對應的措施,使得難民的保護行動成為國聯時期最為人稱道的具體成就之一。直至二戰前夕,隸屬於國聯的難民救濟單位有二,除了前述的國際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總署,尚有「政府難民事務委員會」;後者是為了解決納粹德國所造成之難民問題。這些單位開啟了日後聯合國難民救助以及其他相關的人道主義行動之濫觴。
中國身為國聯之會員國,雖囿於國力以及國內正分裂戰亂,對於許多國際事務,往往只有名義上的參與;但是在國際難民救濟合作方面,卻在實質上提供了相當的援助。在俄共逐漸控制俄羅斯全部領土之際,有數十萬白俄難民向國外逃亡;中國當時也接收了為數不少的難民。中國為當時白俄難民所作出的努力與國聯其他會員國的配合,是本文想要深入探討的重心。
|
9 |
影響俄國民眾購買有機食品的因素之研究 / The Study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Organic Food Purchase in Russia林娜, Korableva, Elen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影響俄國民眾購買有機食品的因素之研究 /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consumers’ attitudes and identify factors influencing willingness to pay within the context of Russian organic food market.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form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and the hypotheses are tested via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survey was distributed online and a total sample of 231 questionnaires was used for this study.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health concerns, knowledge of organic food and trust in organic food claims are all important predictors of consumers’ attitudes, as well as willingness to pay a premium price for organic food, while environment-consciousness appears to be unimportant in contrast to findings from previous research. Additionally, subjective norms are also found to have a strong influence on willingness to pay premium price for organic products.
|
10 |
偽「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背景之研究李俊熙, LI, JUN-X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目的,乃希望透過對清末民初的外蒙情勢,以及在外蒙中國、俄國、日本
等國際勢的抗衡,分析、探討,讓吾人瞭解外蒙脫離中國轉為蘇俄附庸的共產國家的
歷史背景。
在參考資料方面,以中文資料(其中包括英、日翻譯本)為主,加以英、日文資料來
補充。但在現實環境的限制下,蒙文資料的蒐集十分困難,而且本人的蒙文造詣不深
,故不得不參考西方學者及日本學者相關翻譯本和著作。而本文研究方法上,主要是
採用歷史學的架構,予以分析、比較、綜合,尤其因資料上的史事記載有所不同,所
以經由分析比較,加以推論,最後提出定論。
本文研究內容,除緒論和結論之外,共四章十一節。概分為民族主義之抬頭﹕俄國的
策動以及中國的失策激起蒙古人的民族意識。革命集團之誕生及其活動﹕蘇俄十月革
命對外蒙部分民族主義者的影響,及與蘇俄共黨及第三國際人士的接觸,以擴張其革
命力量,其結果遂組成臨時政府。外來勢力之變化﹕首先探討中國內部之宜皖戰爭,
以至引起在外蒙外來勢力的變化,即白俄溫琴在日本的支持之下占領庫倫,嗣後蘇俄
赤軍藉口討伐白黨而侵入外蒙,並在蘇俄的指使之下建立人民政府。保守勢力之衰退
﹕由於神權及封建特權之限制,青年團之組織及其在政治上所扮演的角色之影響,且
保守派與急進派雙方激型之鬥爭,至使保守勢力逐漸衰退,而以活佛哲布尊丹巴之逝
世為最明顯之象徵。
結論則是闡述,十九世紀末開始抬頭的蒙古民族主義,在俄國慫恿之下,並一九一0
年清廷對蒙政策的轉奱,以及一九一九年徐樹錚的武力撤治而被激起,加上蘇俄十月
革命的影響,終致外蒙出現革命集團。嗣後在第三國際的支使以及赤軍的武力援助下
,建立人民政府。再經過數次流血肅清民族主義者,以及蒙人的精神領袖活佛哲布尊
丹巴的逝世,最後成立了附庸蘇俄的「蒙古人民共和國」。
|
Page generated in 0.019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