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北伐前後的桂系與國民政府王文裕, WANG, WEN-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2 |
國民政府警政制度之建立及其發展(1925-1948)賴淑卿, LAI, SHU-Q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3 |
國民政府成立前南方革命政府之外交薛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今日學者對於民國初年外交史的研究很多,成就亦頗為可觀。但是筆者縱覽坊間著作,卻深覺一般對於北洋政府外交史的研究獨多,對於當時不為列國所承認之南方政府,則很少有著作專門探討其外交者。事實上,南方政府自從民國六年成立直到民國十四年改組為國民政府,雖然在國際上始終未能享有一個主權國家之合法政府的地位,但它卻是國民政府乃至今日我中華民國政府的前身,且其當時在外交上的奮門,對日後國民政府的外交,亦有重大的影響。所以為了彌補民初我國外交史所不足的部份,為了瞭然於我政府締造的艱辛,實有對南方政府之外交加以探討的必要。本論文之完成,即基於此種體認。
本論文係分別以當時我國之重大外交事件配合兩方政府與德、日、俄、美、英五國關係的方式撰寫而成,以便在敘述重大外交事件之餘,順便就南方政府對比等國家之外交活動,為一綜述。另外,在敘述南方政府外交之時,亦特別敘述國父的主張與北洋政府的政策,俾使讀者對當時整個中國之外交態勢,有一整體的認識。又因南方政府自成立以後,屢經更易,而每每造成混淆,故為使讀者對南方政府有較明晰的概念,要論文亦特別在諸論中就南方政府之更迭變易與法律地位詳加說明,以作為探討其外交的背景了解。
基於上述撰寫原則。本論文即分列為七章:第一章諸論,綜述南方政府成立之背景、經過、更迭及其法律地位。第二章至第六章即為本論文--南方政府的外交--之實質部份,其中第二章論述參戰問題與中、德之關係;第三章論述菊之分根與中、日之關係;第四章論述聯俄政策與中、俄之關係;第五章論述關餘事件與中、美之關係;第六章論述商團事件、沙基慘案與中、英之關係。最後一章結論,以敘述南方政府外交之特質為總結。
在本論文撰述過程中,遭遇的困難實多。首先,因為論文題目偏於廣泛,故在資料搜集與章節安排方面,頗費週章,再則國內對於國父的研究固多,但有關其他南方政府重要人物如岑春□、陸榮廷等人的外交資料,甚為貧之,影響所及,使本論文之取材,不得不以國父之外交主張、外交活動及其他有關言論為主要來源。這些困難,實種因於作者力有未逮,慚惶之餘,亦只有寄望於日後之深入探討。
最後,在論文完成之際,我衷心感謝指導教授蔡維屏主任在百忙中給我的指導,以及鄉雲亭公使不憚煩之鼓勵與更正。另外對於林泉老師與呂芳上學長的協助,以及我父母的無窮鼓勵,亦在此深表謝意。
|
4 |
國民政府的法幣政策及其實施(1935∼1948)劉文賓, LIU, WEN-B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法幣政策的實施,為中國貨幣史上的一大變革,本論文旨在探討法幣存續期間所面臨
的種種問題,並進而評估其得失利弊。
論文計分六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討論戰前國民政府的法幣政策,並檢討其初期施
行成效。第三章為法幣與戰時財政,論及戰時租稅政策與公債政策的運用限制,以明
法幣在戰時財政中的地位及財政赤字與通貨膨脹二者間的關係。第四章討論戰時的對
日貨幣戰,即中國如何維持法幣信用,並打擊日本「以戰養戰」策略。第五章為戰後
的法幣問題,探討法幣制度如何在種種不利情況下,乃至全面崩潰。第六章結論,約
可歸納為以下三點:(一)法幣改革解決了當時的經濟困難,化解了財政危機,但政
府並未在戰前以膨脹通貨的方式,解決財政赤字。(二)戰時的通貨膨脹,主因在政
府未能有效管制外匯金融、統制物資以壓抑物價,既無法杜塞游資,則惡性循環導致
通貨膨脹日益嚴重;並非如一般學者所言的「濫發通貨」。(三)法幣政策在實施與
抗日戰中,雖曾獲得英美大力支持,然英美亦由此得利並牽制中國,甚或損及法幣信
用,影響不可謂不大。
|
5 |
德國軍事顧問團與國民政府的陸軍教育改革(1927-1938)江廣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6 |
國民政府工業政策之探討(1928~1937) / The Industrial Policy of Nationalist Government,1928∼1937呂玲玲, Lu, Ling 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國以來,中國工業一直有穩定的成長,回顧有關工業史的研究,偏向調查報告、統計及現象的分析說明,近年海峽兩岸對工業的研究則多是有關區域的或個別的企業。因此,專門探討工業政策之形成、制定、執行及其成效的研究比較欠缺,難與工業史或經濟史的研成果相比。筆者擬以北伐完成迄抗戰爆發前國民政府的工業政策作整體細部性的分析。本論文主體有五章,除了緒論和結論外,第一章論述國民政府成立前工業發展的特質,及中國工業化的障礙,藉以說明國民政府制定工業政策的背景。第二章首先說明國民政府中負責工業發展之主要機關及其組織和職掌,再析述國民政府工業政策之形成、制定。第三章就稅制及融資、國際貿易、交通運輸建設、人力資源問題、政府行政效率等五項直接影響工業消長的重要因素,評估國民政府工業政策執行上的一些問題。第四章敘述國營工廠籌辦經過,以瞭解政府所遭遇的困難。第五章就戰前工業發展狀況、工業動員準備來檢視工業政策的成效。民間輕工業既已迅速發展,政府依法保護獎勵與管理監督,在國家經濟資源有限的情況下,1935年以後始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戰前十年不是「輝煌的十年」,中國從事經濟建設所遭遇的挫折,除了長久以來的政治動亂和天災外,還有東北淪陷、世界經濟危機的沉重打擊,顯示出在工業成長率與北洋政府時期略同的表面下,另有意義,國民政府的保護、獎勵、標準化政策及工業化相關條件縱有其局限性或嚴重缺失,對改善工業發展環境和促進私營工業,仍發揮一定程度的效用;但就改善中國工業體質而言,國民政府是失敗的,也沒有機會盡心盡力。在重工業發展上,國民政府因為政治因素而分散力量,又為經濟考量而延誤時機,成就無多。依據戰前十年經驗,如欲強化中國工業體質,首要之務是幫助工業界籌得充足的資本,並設法掃除國人的投機心理。
|
7 |
盛世才與國民政府關係之研究(1933~1944) / Research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eng Shih-ts'ai and e National Government高素蘭, Kao, Su L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盛世才在中國現代史上是一叱風雲而又極具爭議性的軍政人物,掌新十二年,周旋於國府與蘇聯間以圖存,是非功過尤多爭論,而中外學者以其與國民政府關係為題的研究,付之闕如,故本論文擬以《盛世才與國民政府關係之研究》為題,期對二者能有忠實的呈現。本論文除緒論及結論外,分為三章,各章要義如下:第一章「初掌新疆政權時期」,主要討論盛氏在新疆的崛起,取得政權的經過。盛氏參與新疆軍事,屢立戰功,被推為臨時邊防督辦,卻未獲得中央支持,致雙方產生疑忌,為了自存,乃尋求蘇聯援助,新疆暫時獲得和平統一。第二章「親蘇容共時期」,盛氏為建設新新疆,困於財力,不得已向蘇聯舉債,推行六大政策,雖使新疆變為中國先進的省區,新疆則從此受蘇聯控制。盛氏收容中共西路軍,予以訓練,使瀕臨崩潰的西路軍餘部發展茁壯。探討盛氏親蘇容共的過程,以勾劃出盛與蘇聯、中共的關係,並了解中央對盛、蘇及中共關係的肆應。第三章「中央勢力入新時期」,蘇聯對新疆各方面的控制,令盛氏不得喘息,乃利用蘇德戰爭擺脫蘇聯的羈絆,內附中央,蘇聯提出嚴厲指責,中央極力維護盛氏,蘇聯只有自新疆撤退,後盛又生反側,中央當機立斷,新疆正式回歸中央。盛氏主新,固有其過錯,但就事情輕重而言,其竭力捍衛新疆,未如外蒙、西藏般被外人入侵,疆土淪失,自有其頁獻,蔣委員長曾論其事:「不費一彈而璧還中央,此為邊疆大吏最大之功績。」「盛世才將省政交還中央,可以將功贖罪。」如專就盛氏此一交權舉動而言,尚為持平之論。
|
8 |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水利建設(1937-1945)─以甘、川、滇三省為中心的研究陳一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9 |
劉湘及其與國民政府之關係彭宗誠, Peng, Chung-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10 |
汪兆銘與國民政府(1931-1936) / Wang Chao-ming and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1931-1936許育銘, Hsu, Yu 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汪兆銘(精衛)為近代中國上一極受爭議的歷史人物,他的一生經歷,幾乎涵蓋了半部的民國史,從早期同盟會革命運動開始,汪便是國民黨內的重要人物,許多中國現代的歷史事件都與汪氏有關。受到其後來與日本合作成立偽政權事影響,導致後人對其歷史評價不一,至今仍缺乏對其之專題研究以供定論之參考。在汪氏畢生的政治生涯中,曾參與六個「國民政府」,都曾扮演極重要的角色。而且多與蔣介石在國民黨內之間權力的爭衡和政見異同息息相關。是以兩人分裂抗衡之時期之外,亦有妥協合作的時期。兩人之間的合作有兩次,第一次是民國14年廣州國民政府時期,後因「中山艦事變」而分離;第二次是民國21年以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至24年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時汪氏被刺後出現分歧。這段時期,正是國難嚴重,致力救亡圖存時期。兩人合作,共同應付國難。至於完全分裂是在27年底汪氏在投敵而至另組「國民政府」之後。本研究之主旨在探討汪、蔣二次合作的緣起與過程,及汪氏參與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表現。當時中國主要問題是在於「對日」。故本文循「對日」問題為主線,以民國20年(1931)至民國25年(1936)為斷限,作為研究的範圍。除第一章為前言及第六章為結論外,第二章〈汪兆銘參與南京國民政府之經過〉,敘述汪兆銘參與南京國民政府的過程,以便說明汪、蔣何以二次合作。第三章〈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敘述汪兆銘的「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對日政策的由來,及其實行的經過與挫折。第四章〈汪兆銘與國民政府的安內攘外〉,敘述汪、蔣合作下的「安內攘外」政策,說明汪氏「救亡圖存」之主張與分析對日妥協綏靖的外交。第五章〈汪蔣合作走向分歧〉,敘述汪、蔣合作關係的後期演變及分歧的因果。
|
Page generated in 0.033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