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32
  • 128
  • 4
  • 3
  • 2
  • 1
  • Tagged with
  • 138
  • 138
  • 56
  • 49
  • 43
  • 37
  • 36
  • 35
  • 35
  • 30
  • 27
  • 24
  • 24
  • 19
  • 1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冷戰後中共軍事外交之研究 / A Study of China's Military Diplomacy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高念祖, Kao, Nien-Ts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後,中共外交作為上已有重視軍事外交的趨勢,一方面是由於軍事關係原本即為雙邊關係的一環;另一方面,軍事上的交流與合作同樣會有戰略上的意涵,可供中共加以運用。 本論文研究目的在對中共軍事外交做一全面的認識,從中了解其在中共總體外交作為上扮演何種角色。論文首先對「軍事外交」此一概念做出釐清,解釋其在冷戰後發展之原因。並對中共軍事外交做一回顧與介紹中共執行軍事外交的組織架構,且分析其目的。其次,了解冷戰後中共外交政策上的思維與軍事戰略,藉此觀察中共軍事外交在外交政策與軍事戰略中的角色,對中共軍事外交有一背景上的認識。並從儀式性的軍事交往深入到戰略層面行動,以及長期的職業軍事教育交流、非傳統安全領域之合作與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從中探究出其發展上的機遇與挑戰,並以外部衝擊與內部限制作為分析的分水嶺。最後綜合歸納出中共軍事外交對內外的影響。 研究發現中共軍事外交日漸蓬勃有其國內外大環境配合,但同時也受其制約,而冷戰後中共軍事外交更趨靈活,在發展的層面日漸擴大,並融合進中共的中長程目標,對我國的威脅將與日俱增。
2

「軍事事務革命」研究--一個初探性分析

葉家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運用歷年來的文獻資料,及學者專家的研究成果來描述和分析歷史事實,並解釋各變革部分間的前因後果關係,依照描述現象、探討變因、評估狀況之架構設計,從縱的剖面來尋求歷史演進脈絡,從橫的層面來檢視促成各時代「軍事事務革命」的演進因素。 第一章:敘述筆者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架構與範圍及名詞使用說明和假定事項。 第二章:綜合並整理各學派(者)、研究機構之主張與論述,從「軍事事務革命」的詞義起源、各家學者對「軍事事務革命」的定義、歸類及歷史經驗與發展模式,探討其意涵及特性。 第三章:以對戰爭型態及社會進步有顯著影響之新發明來劃分階段,區分金屬兵器、火藥發明、機械及資訊等四個時代,敘述各時期戰爭型態的特徵,並進一步探討影響戰爭演進的非軍事因素,例如:文書的使用、通信技術的進步、印刷術普及、社會制度、價值的改變、鐵路系統的運用、交通網的設置、經濟結構的影響、民眾對國家的效忠等。 第四章:以軍事技術創新、安全環境認知、軍事戰略轉變三個途徑進行分析,再歸納「軍事事務革命」的發展脈絡,除了軍事部門內在因素扮演重要角色外,外在的政治、社會、經濟與科技因素,也能夠對戰爭的準備與遂行造成重大影響,同時也受來自體制結構的阻礙、內外環境的約制及敵人以非對稱方式的挑戰所造成的限制。 第五章:由資訊的快速發展、知識經濟的興起,來談對末來環境的認知並預判軍事事務革命的趨勢。 第六章:將研究成果作一綜合性的歸納與評估。 研究發現: 一、「軍事事務革命」的精義不在於軍事科技的重大突破,而是和軍隊組織、社會、文化、經濟環境等的互動有關。 二、社會發展與變革是「軍事事務革命」產生的根本動力。戰爭總是與一定的生產方式相聯繫,軍事也總是與一定的經濟相伴相生。社會的軍事型態,歸根到底決定於社會的經濟型態。 三、「軍事事務革命」之核心概念是以知識為基礎,透過組織、準則、科技、系統的全面轉型,使軍事典範(military paradigm)發生根本性的變遷,達到強化武裝部隊的適應功能與戰鬥效能的目的。 四、「軍事事務革命」的實踐過程,是以--個國家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中諸因素的轉型為經;以武裝部隊本身的組織、準則、科技、系統等因素的發展為緯,相互影響與配合,妥適因應變遷。 關鍵詞:軍事事務革命 戰爭演進 知識軍事
3

胡錦濤時期中共軍事外交之研究 / A study of China's military diplomacy in the era of Hu Jintao

林志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軍事外交作為中共總體外交一環,有著跨越軍事與外交的特殊性質,中共積極推動國防現代化建設的同時,也推動軍事外交的發展。自胡錦濤2002年中共黨「十六大」後主政,共軍軍事現代化發展,有越加重視軍事外交的趨勢,近年來隨著中共的崛起,在經濟與軍事能力增強,北京在國際軍事外交的表現更具自信。 中共為了消弭「中國威脅論」的疑慮,其在外交策略上亦日趨靈活與彈性,扮演著多元化角色,積極主動參與國際事務,與各國保持高度密切的交往,尤其是在「軍事外交」上表現最為直接。軍事外交兼具軍事和外交兩方面的功能,其泛指主權國通過和平方式對國家之間的軍事關係及其相關事務的處理,是一國從軍事角度維護本國利益及實施對外政策的重要手段。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快速增長和外交策略的逐漸成熟,中國必將在國際重大事務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及塑造力。 本文為瞭解胡錦濤時期中共軍事外交現有具體作為,採用歷史文獻分析法,藉由多元研究途徑,探討中共軍事外交背景、發展歷程與內涵及與對外關係及兩岸關係的影響。另中共軍事外交發展動向和諧世界戰略充滿理想主義色彩,但本質仍是追求權力平衡的觀點,胡錦濤、溫家寶確立「胡溫體制」時代的到來。面對兩岸脈動與走向,胡、溫二人是中共決策的關鍵性人物,我們有必要對新領導體制的特質、軍事建設的思維與立場等,瞭解 建構全方位軍事外交格局及藉軍事外交提升國防戰力武力犯台本質及對台威脅。
4

胡溫體制下中共軍事現代化之研究

敬永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些年來,中共軍事現代化建設已不同以往在資源有限的處境下,走循序漸進的發展模式,而是以時不予我的思維,採跨越式的方式,加速軍隊質與作戰能力的提升。面對中共「文攻武備」漸次升溫的趨勢,解放軍軍事能力的強化與企圖,對相隔不到200公里的國人言,就其軍事建設動態,都應比它人更多一份的關注與瞭解。 21世紀初,中共「十六大」的召開,象徵著新權力結構的誕生與領導體制的世代交替。隨後,胡錦濤、溫家寶相續的承接領導性職務,確立了「胡溫體制」時代的到來,肩負起跨世紀國家發展的掌舵使命,舉手投足間都將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面對兩岸脈動與走向,胡、溫二人是中共決策的關鍵性人物,我們有必要對新領導體制的特質、軍事建設的思維與立場,做一探討與瞭解。基於此一命題的研究主軸,範圍將含括中共新一代領導階層的形成、與軍事事務的關係,及對軍事現代化抱持立場外,並回溯建政後迄今軍事現代化的成因、政策演化、具體效益及面臨的挑戰,期勾勒出中共軍力的現況,並判斷其冀望達成的願景。 為撰寫此一論文,將以參考中共官方、學者的論點與資訊為研究核心,以台灣的研究觀點為對應,以國外軍事研究者的看法為輔助。基於前述的研究指標,集力蒐整各方著作與資訊進行分析。全文除緒論、結論外,共分四章十七節,以下從第二章起扼要陳述內容建構: 本文第二章是研究胡溫體制、領導風格,據以瞭解中共第四代領導體制與軍隊的互動及研析政策走向。第三章是回顧與探討中共大力推動軍事現代化的驅動力等因素,及至波灣戰爭後另一波現代化的重點,期能條理出中共跨世紀軍事現代化發展的全貌。第四章是剖析胡溫體制對軍事現代化的繼承、革新及冀望達成的目標或願景為何。第五章是瞭解胡溫體制下軍事現代化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例如軍政關係的問題、傳統思想的制約、科技突破的困境、國際間強權的制肘等限制因素,及因應作為。第六章結論將研究所得與所感,區分為研究發現(含括體制決策、軍事建設、難題與挑戰等三個面向做一歸納)及研究心得提出總結,讓我們更關心國家安全的議題,認真謀思兩岸互信與和諧相處之道,並支持政府對國防的投資與建設。 關鍵詞:胡溫體制、軍事現代化、新軍事變革
5

中共軍事謀略之研究--以1995-96年對台軍演為例 / The Analysis of PRC's Military Strategy : A Case Study of China's War Game Toward Taiwan in 1995 and 1996

崔樹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兩岸在經歷數十年的和平演變之後,中共亦經歷數代領導人的軍事謀略轉化,為何中共會選擇在九五、九六年進行一連串的軍事演習與軍事事務革新動作?除了直接的政治目的之外,亦必有其內部的黨、政、軍之運作與領導人直接的軍事謀略思維有相當程度的互動與角力。若是單單從武器裝備的比較並不能看清中共對台軍演的目的,單從國際政治的角度也不易探求中共內部利益衝突的真相。 本論文先從謀略、軍事謀略及中共軍事謀略的基本認知和概念著手,進而與中共軍事演習的關係做一整理與分類,找出其間相互依存的關係,進而從較為宏觀的角度出發,依照本論文所發現之LIAR理論,從領導統御(Leadership)、智庫系統(Intelligence)、國家利益與安全觀(Aspect of Nation Security)、資源(Resources)等四個面向進行整理,從中外學者各項文獻的統整開始,到本人的觀察與心得作一綜整,探求中共軍事謀略的演變與內涵,以期為國內相關研究提供有益的貢獻。
6

系統分析在軍事裝備上重要後援物資安全存量問題之應用

孫若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7

新加坡軍事戰略之研究

鐘廣華, JONG,GOANG-HW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新加坡共和國地理位置處於馬六甲海峽的東南端,扼歐、亞、澳三洲海陸交通之要衝控太平洋與印度洋通道。從建國到後冷戰期間,這個國家在與各個國家的互動及國內政治、經濟、社會、軍事等各方面的表現,都讓世人印象深刻。 二、對新加坡言,族群和諧、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則是整個國家生存與政治發展的三大主軸,彼此之間有著緊密相連的重要關係,是內部安全環境關鍵因素。新加坡外部安全環境著重在周邊鄰國馬來西亞與印尼,正在崛起的中國,及國際社會超級強權美國。 三、新加坡建立防衛武力並沒有針對性的假想敵國,而是屬於一種安全上自我防衛所準備嚇阻敵人的籌碼,他無意使用武力爭取安全,但並不表示不具備執行預防攻擊的能力。 四、軍事戰略必須支持國家戰略,並符合國家政策。所謂國家政策者,係國家階層為追求國家目標及利益,其政府所採取的廣泛行動方案或指導說明。當然,國家政策也會受到軍事戰略限制因素的影響。從軍事的角度觀察新加坡在軍事戰略目的、方法、手段方面所做的規劃與安排。 五、東南亞目前仍然存在著諸如種族與宗教矛盾、領土爭端、海洋資源的爭奪與海上航行自由受到海盜掠奪的威脅等因素牽制,處於危機與衝突都可能發生的階段。新加坡提出「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目標,意味著新加坡有責任以維和或人道主義救援等非戰爭手段,參與周邊地區安全事務。 六、從國防支出的數據觀察,新加坡所受金融風暴影響較小。從檢驗國防的自主空間來看,新加坡在軍事現代化的計畫與執行中,仍保有適當的彈性,政策也具有自立自主的能力,同時在軍事武力方面確實朝向持續成長之方向邁進。 七、新加坡所面對的軍事戰略挑戰,觀察該國的軍事戰略佈署則包括:(一)宣示決心。(二)展現能力。(三)軍事合作。 (四)國防科技。 八、新加坡軍事戰略在國際環境與東南亞區域發展上,以東南亞之區域發展為主軸,持續建立其與周邊國家的軍事合作,擴大與區域內國家的雙邊或多邊軍事關係以創造更多的共同利益,這對於該國整體的國家利益有正面向的幫助。
8

軍事轉型下的我國動員制度之研究 / National mobilization reserch in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王瑞賢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國軍自1999年推行「精實案」以來,一連串的軍事組織轉型及再造,已逐次將兵力精簡至28萬以下,亦從「攻勢作戰」調整為「防衛固守」的守勢概念。 在「預防戰爭、國土防衛、應變制變、防範衝突、區域穩定」的國防戰略指導下,以「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為軍事戰略構想。並在「止戰而不懼戰、備戰而不求戰」的理念下,統合三軍聯合戰力,結合全民總體防衛力量,遂行國土防衛,以拒敵、退敵與殲敵,確保國家安全。 審視我國這一連串的軍事轉型,其中「動員」制度的成功與否,將是未來戰爭成功的最大關鍵。因此,如何在兵役制度調整下的軍事轉型中,將全民國防的理念,持續灌注在國人的觀念裡,並且融入及落實在平戰結合的動員制度機制中,為本研究的重點。 因此,我國全民防衛動員制度是一個能夠使國家轉危為安,達成預防戰爭、維持台海穩定、保衛國土安全的機制。所以,動員制度的研究,有其絕對的重要性。 / Ever since our national army initiated “Streamline project” in 1999, a series of military organiz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reengineering has gradually streamlined the military force under 280,000 soldiers, which was also adjusted from “offensive operations” to a defense concept of “tenacious defense.” Under the defense strategy guidance of “War prevention, homeland defense, strain system, and regional stability,” the military strategy is conceptualized on “tenacious defense and effective deterrence.” In addi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 to integrate the combat capabilities of army, marine and air force while combining the national defense force and undertaking homeland defense in order to repel the enemies annihilate the enemies for ensuring national security. In a close examination on the series of our national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the success of “mobilization” system will become the major key in future success in wars. Therefore, how to penetrate the people’s concept with national defense under the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of military service adjustment, while integrating and implementing in the Consequently, our national defense mobilization system is a mechanism that can turn the state from danger into security, achieve war prevention, maintain stability in cross-strait area and protect homeland security. Hence, a study on mobilization system has its absolute importance.
9

《劉子》的政治思想研究 / 無

張雅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劉子》一書共五十五篇,所探討的內容涵蓋範圍非常廣泛,是北朝最優秀的子書。但《劉子》一書於底柱漂沒後便亡佚了。現今能再見到《劉子》,即因其在底柱漂沒前,即有人抄寫過此書,而後再幾經流傳,造成現在所見《劉子》的眾多版本,以及書名、卷數、作者的各種不同說法。本論文則根據史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分析出《劉子》為原書名,全書共五十五篇,作者為劉晝。接著分析劉晝的生平,並透過了解北齊的政治軍事狀況、《北齊律》的制定與律法的規定、北朝「四姓」門閥制度下的士人仕進之途、以及北朝的相關學術著作,來探討劉晝所處的時代背景。 而本論文所探討的政治思想主題,分為禮法、人才、以及軍事三個部分來討論。《劉子》談禮法,是在「愛民」的基礎上來使人民達到「寬宥刑罰,以全人命;省徹徭役,以休民力;輕約賦斂,不匱人財;不奪農時,以足民用」的基本生活富足的目標,並在百姓衣食足之後,以「禮樂」來教化人民,使民風淳樸;並以「法術」來約束人民,使人民能趨善離惡,其原則是「德主刑輔」、「先賞後罰」。而「愛民富民、禮樂化民、法治治民」,正是《劉子》法治思想的主要內容。 人才思想部分,探討考察人才的困難,以及薦賢的重要;對於人才的任用,希望能按人才的質性來區分工作,又按人才能力的大小,來決定授與官爵的高低,以及俸祿的多寡。而由於作者劉晝終身未仕,因此有關「人才際遇」的論述,受到王充「自然命定說」與「自然稟氣論」的影響,充滿宿命的思想,認為一個人的際遇完全由「命」來支配,與個人的賢愚並沒有關係。《劉子》的人才思想,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充滿了矛盾。 至於軍事思想的部分,則從《劉子》的「戰爭無可免」的觀念中,探討《劉子》以「愛民」為出發點,以「愛國」為原則,站在百姓的立場,來思考軍事預備的方式;以及站在國家的立場,來思考以「仁愛」為本,以「修德」為上,「謀攻」為次,「武力」又次之的戰勝策略。透過這樣的論述,剖析《劉子》以「愛民」做為基調,強調「透過戰爭使國家達到安定,使百姓過安居樂業的生活」的思考理路。 談到「政治」,《劉子》心中的理想當然是積極入仕,因此透過禮法、人才,以及軍事這三方面的論述,分析《劉子》在政治上歸心於儒家的思想;至於道家的「清靜無為」的思想,則只是劉晝個人修養的一部分而已。劉晝心裡為自己所規畫的理想人生藍圖,絕不只是做好「清靜無為」的個人修養而已,而是希望能夠有機會為國家服務,以實現他的政治理想,在這樣的思想之下,其政治方面的理論,自然就呈現出儒家積極進取的一面。因此《劉子》在政治方的思想面,最終仍是歸心於儒家的。
10

兩岸建構「軍事互信機制」之 SWOT 分析

劉兆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審度當前國家安全情勢,自2010年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正式生效之後,兩岸的經貿關係朝向制度化與正常化邁進,雙方 的互動交流正式跨入新的里程碑。依我國政府「先易後難」、「先 經後政」的階段協商步驟,就臺海兩岸的軍事對峙情況而言,「軍 事互信機制」(信心建立措施)可藉由提升各方行為之可預測性, 減少彼此焦慮與猜疑,而達成降低衝突、避免戰爭之目的,在兩 岸的交往互動中確有實質上的需要。 二、臺灣在地緣戰略上位於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中點,恰處在亞太的 樞紐地位,扼控中共進出太平洋的門戶,是美、「中」雙方利益 之所在,美國和中共在面對「臺灣問題」上各有其戰略考量,而 我國的國防戰略,是透過推動區域安全交流與合作等手段,全力 達成預防戰爭、防範衝突及區域穩定等戰略目標,因此我國必須 在日趨和緩的兩岸關係中善用美國因素,以獲取最大的國家利 益,臺海的安全攸關亞太的區域和平與穩定,建立兩岸「軍事互 信機制」,不僅符合兩岸三方的利益,也有助於區域和平穩定。 三、SWOT策略分析是一種決策模式,在科學的分析基礎上用以分析戰 略環境,藉由外在機會與威脅以及內部優勢與弱點等面向的評 估,進行戰略分析組合以形成最佳策略。主要的思想就是強化內 部優勢,克服內部弱點,抓住外部機會,減低外部威脅;而經過 SWOT策略分析所得發現,就廣義的層面上,兩岸對於軍事互信均 抱持正面的態度,雖說在實質內容與建構認知上仍有不同意見, 惟大體而言兩岸之間對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善意展現以及外 在環境等方面,時機已然成熟。 四、我國應設法就兩岸政治歧異尚未化解的過渡階段,在不涉及兩岸 政治敏感議題的共識下探討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協商平臺, 政府並應建置對中國大陸談判「軍事互信機制」之跨部會專責機 構,整合政府政策與資源,運用現階段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最佳 策略,先求建立穩定的臺海安全環境,降低兩岸之間軍事對峙的 敵意,為雙方未來的政治協商營造良好的基礎,期能達成兩岸最 終的和平協議。

Page generated in 0.35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