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劉子》的政治思想研究 / 無

張雅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劉子》一書共五十五篇,所探討的內容涵蓋範圍非常廣泛,是北朝最優秀的子書。但《劉子》一書於底柱漂沒後便亡佚了。現今能再見到《劉子》,即因其在底柱漂沒前,即有人抄寫過此書,而後再幾經流傳,造成現在所見《劉子》的眾多版本,以及書名、卷數、作者的各種不同說法。本論文則根據史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分析出《劉子》為原書名,全書共五十五篇,作者為劉晝。接著分析劉晝的生平,並透過了解北齊的政治軍事狀況、《北齊律》的制定與律法的規定、北朝「四姓」門閥制度下的士人仕進之途、以及北朝的相關學術著作,來探討劉晝所處的時代背景。 而本論文所探討的政治思想主題,分為禮法、人才、以及軍事三個部分來討論。《劉子》談禮法,是在「愛民」的基礎上來使人民達到「寬宥刑罰,以全人命;省徹徭役,以休民力;輕約賦斂,不匱人財;不奪農時,以足民用」的基本生活富足的目標,並在百姓衣食足之後,以「禮樂」來教化人民,使民風淳樸;並以「法術」來約束人民,使人民能趨善離惡,其原則是「德主刑輔」、「先賞後罰」。而「愛民富民、禮樂化民、法治治民」,正是《劉子》法治思想的主要內容。 人才思想部分,探討考察人才的困難,以及薦賢的重要;對於人才的任用,希望能按人才的質性來區分工作,又按人才能力的大小,來決定授與官爵的高低,以及俸祿的多寡。而由於作者劉晝終身未仕,因此有關「人才際遇」的論述,受到王充「自然命定說」與「自然稟氣論」的影響,充滿宿命的思想,認為一個人的際遇完全由「命」來支配,與個人的賢愚並沒有關係。《劉子》的人才思想,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充滿了矛盾。 至於軍事思想的部分,則從《劉子》的「戰爭無可免」的觀念中,探討《劉子》以「愛民」為出發點,以「愛國」為原則,站在百姓的立場,來思考軍事預備的方式;以及站在國家的立場,來思考以「仁愛」為本,以「修德」為上,「謀攻」為次,「武力」又次之的戰勝策略。透過這樣的論述,剖析《劉子》以「愛民」做為基調,強調「透過戰爭使國家達到安定,使百姓過安居樂業的生活」的思考理路。 談到「政治」,《劉子》心中的理想當然是積極入仕,因此透過禮法、人才,以及軍事這三方面的論述,分析《劉子》在政治上歸心於儒家的思想;至於道家的「清靜無為」的思想,則只是劉晝個人修養的一部分而已。劉晝心裡為自己所規畫的理想人生藍圖,絕不只是做好「清靜無為」的個人修養而已,而是希望能夠有機會為國家服務,以實現他的政治理想,在這樣的思想之下,其政治方面的理論,自然就呈現出儒家積極進取的一面。因此《劉子》在政治方的思想面,最終仍是歸心於儒家的。
2

荀子的君道思想---兼論稷下黃老的道法思想

張世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古代政治體制是君主政治,所以對於「政治正當性」的討論,主要以君主為中心,這也是先秦諸子政治思想思辯的共通點。本文以君道思想作為研究中心,即在討論君主政治之「正當性」;換言之,即在討論「內聖外王」的古道術。荀子作為先秦最晚出的儒家學者,他提倡尊君、隆禮,重視禮義之治的落實,並且以禮義之統作為其學說之最終目的。荀子在「天人之分」、「性惡」以及「道」的討論,顯示出他與孔孟對君道問題的思辯重點並不相同,簡單的說:孔孟重「內聖」,而荀子重「外王」。 同時,荀子在天、道的討論上,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響,當時流行在稷下學宮的道家,主要是黃老學派,所以透過荀子禮法與稷下黃老道法思想的比較研究,發現兩者最大的共通點在追求道或者禮義以法的強制力展現,並將道法或禮法向社會制約的力量發展。也可以說延續老子的學說,從「道」向實際的「術」上面落實。同時為了達到「無為而治」的目的性,在君臣關係的討論,兩者都提倡「君無為而臣有為」的尚賢思想,並且在民本思想上所發揮,故荀子與稷下黃老的政治思想,不僅可以視為法家思想的過渡形式,更是儒道法三家的思想融合的先聲。 而荀子所討論的君主不可以片刻離開群體,即不可以離開群道、禮義之道,君主之所以被尊崇,就在於其「明分使群」的功能,荀子學說的討論也充滿目的論。荀子學說具有兩面性格,君主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考量必須是有所取捨,荀子企圖兼顧「道貫」與「應變」,卻也使得他的政治觀點產生衝突矛盾,例如在放伐暴君、義利、王霸、禪讓、法後王等問題上,由於政治的觀點有時相互矛盾,也增加荀子研究的困難。不過,由於荀子將君主與禮義之道二者合一,故所有的政治衝突最終的標準或裁判當是禮義與君主,但是,君主的權威是禮義施行之必然保證,增加君主的權威性以達治亂之效果,可以說是荀子在君道思想上最大的特色。 緒論 第一章 荀子生平及時代背景 第一節 荀子生平 第二節 荀子與稷下學宮 第三節 國大君威的時代 第二章 君道思想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天 論 第二節 性惡論 第三節 道 論 小 結 第三章 禮法與道法的距離 ---稷下黃老道法思想之影響 第一節 道論之比較 第二節 道法概念的差異 第三節 禮法與道法的共同目的性 小 結 第四章 君道思想的內涵 第一節 禮治思想與內聖外王 第二節 群的觀念與尊君思想 第三節 尚賢思想與君臣關係 第四節 民本思想與君民關係 第五節 國家理論與富國強兵 小 結 第五章 君道思想輻議 第一節 君德與君位 第二節 禪讓與擅讓 第三節 禮治與法治 第四節 兼利與功利 第五節 王霸與統一 小 結 結論 參考資料

Page generated in 0.020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