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荀子的君道思想---兼論稷下黃老的道法思想

張世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古代政治體制是君主政治,所以對於「政治正當性」的討論,主要以君主為中心,這也是先秦諸子政治思想思辯的共通點。本文以君道思想作為研究中心,即在討論君主政治之「正當性」;換言之,即在討論「內聖外王」的古道術。荀子作為先秦最晚出的儒家學者,他提倡尊君、隆禮,重視禮義之治的落實,並且以禮義之統作為其學說之最終目的。荀子在「天人之分」、「性惡」以及「道」的討論,顯示出他與孔孟對君道問題的思辯重點並不相同,簡單的說:孔孟重「內聖」,而荀子重「外王」。 同時,荀子在天、道的討論上,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響,當時流行在稷下學宮的道家,主要是黃老學派,所以透過荀子禮法與稷下黃老道法思想的比較研究,發現兩者最大的共通點在追求道或者禮義以法的強制力展現,並將道法或禮法向社會制約的力量發展。也可以說延續老子的學說,從「道」向實際的「術」上面落實。同時為了達到「無為而治」的目的性,在君臣關係的討論,兩者都提倡「君無為而臣有為」的尚賢思想,並且在民本思想上所發揮,故荀子與稷下黃老的政治思想,不僅可以視為法家思想的過渡形式,更是儒道法三家的思想融合的先聲。 而荀子所討論的君主不可以片刻離開群體,即不可以離開群道、禮義之道,君主之所以被尊崇,就在於其「明分使群」的功能,荀子學說的討論也充滿目的論。荀子學說具有兩面性格,君主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考量必須是有所取捨,荀子企圖兼顧「道貫」與「應變」,卻也使得他的政治觀點產生衝突矛盾,例如在放伐暴君、義利、王霸、禪讓、法後王等問題上,由於政治的觀點有時相互矛盾,也增加荀子研究的困難。不過,由於荀子將君主與禮義之道二者合一,故所有的政治衝突最終的標準或裁判當是禮義與君主,但是,君主的權威是禮義施行之必然保證,增加君主的權威性以達治亂之效果,可以說是荀子在君道思想上最大的特色。 緒論 第一章 荀子生平及時代背景 第一節 荀子生平 第二節 荀子與稷下學宮 第三節 國大君威的時代 第二章 君道思想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天 論 第二節 性惡論 第三節 道 論 小 結 第三章 禮法與道法的距離 ---稷下黃老道法思想之影響 第一節 道論之比較 第二節 道法概念的差異 第三節 禮法與道法的共同目的性 小 結 第四章 君道思想的內涵 第一節 禮治思想與內聖外王 第二節 群的觀念與尊君思想 第三節 尚賢思想與君臣關係 第四節 民本思想與君民關係 第五節 國家理論與富國強兵 小 結 第五章 君道思想輻議 第一節 君德與君位 第二節 禪讓與擅讓 第三節 禮治與法治 第四節 兼利與功利 第五節 王霸與統一 小 結 結論 參考資料
2

稷下《管子》四篇與荀子心論之對比

陳秀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荀子‧解蔽》中可以看到荀子對各家思想的批判,荀子之所以能出入各家思想,與其在稷下學宮之經歷,大概是離不開的。稷下學宮匯集天下之士於此,自然也是天下思想集合之地,百家爭鳴便由此而有,而最能代表此一時期的作品即是《管子》;荀子曾於稷下學宮中出任「老師」,對於當時候學宮中的思想走向有一定的掌握,在思想主張上多少有些許的影響。本文即以兩者之論「心」作為切入點,比較兩者的學說差異,並兼論兩者對於國君應如何治國,有什麼樣的見解,且「心」與治國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聯,這都是本文所討論的要點。

Page generated in 0.028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