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吳濁流的大陸經驗及其相關作品研究 / Study of Wu Cho Liu's Mainland China experience and its influenced on his works白筱薇, Bai, Hsiao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日本殖民統治末期(1937-1945)中,因為日本政府所倡導的「戰爭動員」等政策與台灣所具備的地理位置優勢,台灣逐漸成為中日戰爭中協助日本政府的「協力者」。當時部分台籍作家,在這段時間中曾因各種原因,選擇前往大陸生活。這群擁有大陸經驗的作家皆是出生於日本殖民時期(1985-1945),受日式教育的「日語世代」。他們對於中國大陸的印象大多建立在長輩傳達的觀念,模糊卻帶有憧憬。他們前往大陸後,心中的中國印象與實際接觸的大陸事物之間產生了落差。因此他們對於中國大陸的觀感或是戰後(1945-)強調的「祖國」認同感受,比起未離開過台灣的作家們顯得更為深刻且不同。
本文以吳濁流1941年至1942年之大陸經驗為例。透過戰前報紙《大陸新報》、戰前作品《南京雜感》與《胡志明》,觀看吳濁流的大陸生活。並透過戰後初期小說《波茨坦科長》及戰後回憶錄《無花果》與《台灣連翹》中涉及大陸經驗的內容,釐清大陸經驗「再現」於作品中的含意。以期檢視吳濁流前行研究的缺漏,補足這段研究者忽略的大陸經驗。
|
2 |
汪兆銘與國民政府(1931-1936) / Wang Chao-ming and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1931-1936許育銘, Hsu, Yu 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汪兆銘(精衛)為近代中國上一極受爭議的歷史人物,他的一生經歷,幾乎涵蓋了半部的民國史,從早期同盟會革命運動開始,汪便是國民黨內的重要人物,許多中國現代的歷史事件都與汪氏有關。受到其後來與日本合作成立偽政權事影響,導致後人對其歷史評價不一,至今仍缺乏對其之專題研究以供定論之參考。在汪氏畢生的政治生涯中,曾參與六個「國民政府」,都曾扮演極重要的角色。而且多與蔣介石在國民黨內之間權力的爭衡和政見異同息息相關。是以兩人分裂抗衡之時期之外,亦有妥協合作的時期。兩人之間的合作有兩次,第一次是民國14年廣州國民政府時期,後因「中山艦事變」而分離;第二次是民國21年以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至24年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時汪氏被刺後出現分歧。這段時期,正是國難嚴重,致力救亡圖存時期。兩人合作,共同應付國難。至於完全分裂是在27年底汪氏在投敵而至另組「國民政府」之後。本研究之主旨在探討汪、蔣二次合作的緣起與過程,及汪氏參與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表現。當時中國主要問題是在於「對日」。故本文循「對日」問題為主線,以民國20年(1931)至民國25年(1936)為斷限,作為研究的範圍。除第一章為前言及第六章為結論外,第二章〈汪兆銘參與南京國民政府之經過〉,敘述汪兆銘參與南京國民政府的過程,以便說明汪、蔣何以二次合作。第三章〈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敘述汪兆銘的「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對日政策的由來,及其實行的經過與挫折。第四章〈汪兆銘與國民政府的安內攘外〉,敘述汪、蔣合作下的「安內攘外」政策,說明汪氏「救亡圖存」之主張與分析對日妥協綏靖的外交。第五章〈汪蔣合作走向分歧〉,敘述汪、蔣合作關係的後期演變及分歧的因果。
|
Page generated in 0.0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