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8
  • 17
  • 1
  • Tagged with
  • 18
  • 18
  • 18
  • 18
  • 12
  • 9
  • 9
  • 8
  • 8
  • 7
  • 7
  • 7
  • 6
  • 6
  • 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馬克思「意識型態」概念之研究

林琳文, LIN, LIN-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馬克思的「意識型態」概念為研究對象。其目的是要探討:在馬克思的理解中 ,意識型態的存在如何可能,因何可能,為何可能等問題。本文計劃以六章的篇幅, 凡十萬字來說明這些問題。 在論文架構上,本文將先以導論界定研究的對象、動機、方法與架構。其次,本文要 釐清馬克思意識型態概念的形成背景,包括此項概念所承襲的批判傳統與哲學根源等 。然後,隨著馬克思想的成長與發展,本文將考察其意識型態概念的成長軌跡與形成 過程。 不過,本文的真正主題還是在於馬克思此項概念的內含。本文將依循馬克思的理解方 式,考察意識型態如何發生、如何建構、如何取得世俗基礎,如何在共產主義運動中 解消等問題。期能還其概念原貌。 如同馬克思慣常以批判姿態清算意識型態引起的迷亂一般,馬克思此項概念所引起的 世界迷亂,也應予以廓清。因此,意識型態概念在馬克思思想中的地位與功能,這個 概念在馬克思之後的發展等,都將屬於本文的檢證範圍。 最後,在對於馬克思意識型態概念的理解與檢證的基礎上,本文將提出若干看法作為 結論。
2

馬克思的國家理論

黃代珩, HUANG, DAI-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導 論 第一部份 方法論 歷史文獻分析法 從馬克思的著作中抽象出關于國家理論的部份,並以歷史的角度看馬克思國家哲學的 發展軌跡。 第二部份 各章節內容引論 (一)馬克思的國家觀念的演變 馬克思國家觀念(哲學)的演變:從理性國家,政治國家(政治共同體)到人的共同 體(即共產主義社會) (二)「國家」概念的界定 •國家即理性社會(唯心主義時期) •國家即社會結構(唯物主義的開始) •國家即人的共同體,一個人化的社會即政治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揚棄,即非政治 性的國家。 •馬克思「國家」概念的三種觀點 (1)INSTRUMENTAL MODEL ,(2)ARBITER MODEL ,(3)FUNCTIONAL APPROACH 第三章 青年馬克思的國家觀 (一)博士論文(1841):自我意識的能動原理 (二)萊茵報時期(1842-43):理性國家(黑格爾哲學) (三)巴黎時期(1843-1845) (1)唯物主義的政治國家二元論(政治國家為人民抽象的公民生活與市民社會的私 人自利生活的分裂)及(2)人類的解放(二元論的揚棄) 第四章 歷史唯主義的形成與基本原理 (一)市民社會是國家和法的基礎和前提(黑格爾法哲學批判,1843) (二)德意志意識型態(1846) •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 •歷史唯物主莪的出發點(人,人的活動及其物質生活條件) •上層建築與下層建築(經濟結構)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三)基本原理概述 第五章 無產階級專政 (一)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必然性 (二)無產階級專政的實質與任務 (三)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形式 (四)國家的消亡(無產階級專政的目的) 第六章 共產主義 (一)異化論(1844年巴黎手稿) (二)共產黨宣言(1848) (三)哥達綱領批判(1875) (四)試比較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 註釋及參考書目。
3

一九六九年中、蘇共邊境衝突之研究

郭振遠, GUO, ZHEN-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俄兩國之間橫亙著一條世界上最長的邊界線,在歷史上為了這條界線以及領土歸 屬的問題,已經動過幾次干戈,有過多次爭議,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中共自從靠蘇聯的扶持當上了神州大陸的主人之後,對於邊界問題一直隱忍不發。等 到中、蘇共關係漸趨惡化,意議形態的爭執已不敷所需,邊界問題遂被提出,雙方爭 論的焦點從理念上的不同一變而成實際國家利益的衝突。1969年3月發生在珍寶 島上的流血事件是雙方衝突的具體表現,也是一連串衝突事件的最高峰。過此之後, 危機與緊張的情勢逐漸鬆弛,邊界的現狀朼就被當作既成的事實而被雙方所接受。 中、蘇共這兩個實施共產主義的國家,其同質性大於其異質性,任何的衝突都不至於 導致雙方用極端的手段來相互對抗。但是共產主義不像一個亙古不變,能實施久遠的 制度,中國和俄國也不會一成不變地永遠在共產制度下延續下去,一旦改變這個基本 的制度結構,而中、俄兩民族仍存在於世上,邊界的糾紛就會再度興起。因此,邊境 領土誰屬永遠是一個潛伏的而且會伺機待發的問題。
4

國父說: 「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的歷史背景析論

張勝森, ZHANG, SHENG-S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本論文共壹冊,約十萬字,共分五章九節。 二、第一章:前言,內容要旨在:概要說明民主義與一般社會主義之關係,並與共產 主義之區別,尤其是今日中國大陸之「共產主義」。 三、第二章:其內容要旨在:從安撫黨時知識份子受「五四」新思潮波肋瀾及當時外 交政策上的需要來說明 國父為什麼提出「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的原因。 四、第三章:內容要旨說明民生主義的定義,並說明「民生」二字的來源,意義及與 人民「生活」、社會「生存」、國民「生計」、群眾「生命」之關係。 五、第四章:內容要旨是從「唯物史觀」與「民生史觀」;「階級鬥爭訥」與「社會 互助論」;「利餘價值說」與「社會價值說」之比較,來說明民生主與共產主義之不 同。 六、結論:內容要旨在:從 國父曾經說:「共產主義與蘇維埃制度不適用於中國」 這句話,來說明民生主共產主義絕不相同。
5

中國大陸知識分子在民主運動中的角色──一九八六∼一九八九年──

廖雪霞, LIAO,XUE-XI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旨在探討中國大陸知識分子在民主運動中的角色,並以一九八六年到一九八九 年所發生的民主運動做為研究的焦點,為顧及論文的完整性與聯貫性,本文也對中共 建立政權後歷次民主運動中知識分子角色做一簡單回顧介紹。 全文架構分六大部分,六章廿一節,對知識分子與民主運動的關係,知識分子如何參 與民主運動,其行為模式為何?及造成影響均有研析。 第一章,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範圍以及研究架構。 第二章,探討中國大陸知識分子民主運動與中共社會,並對知識分子、民主、民主運 動等名詞做一界定釐清;中共極權主義社會本質加以說明並探究知識分子與民主運動 的關係。 第三章,為了解整個大陸知識分子民主運動的脈絡,本文特闢本章探討中共建立政權 後的重要知識分子民主運動,並作一歷史回顧,著重在分析各民主運動知識分子對民 主思潮的影響、啟迪。 第四章,探討一九八六年民主運動入知識分子的角色。對此次運動背景、運動經過、 中共對此次民主運動的處理方式、及知識分子的角色及西方民主思潮流入有詳細探討 。 第五章,重點在探討一九八九年民主運動中知識分子的角色,對此次民運發生背景、 原因、知識分子訴求有詳細分析,對中共處理方式及其造成影響也有剖析,更著重在 知識分子在此次運動中的角色扮演。 第六章,結論,研究上述各章內容綜合及當前唾棄共產主義世界潮流趨勢分析,歸納 出知識分子是社會民主化的主導力量及民主運動的先鋒主流角色,展望中國大陸民主 運動,並對知識分子的角色功能做預測。
6

中共「人民日報」大陸版與海外版之比較研究- 以港、台消息為例

榮麗芳, RONG, LI-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共一冊,約四∼五萬字,計有五大章十三小節。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的動機和旨趣,以及選擇研究中共「人民日報」之緣由與研究 期間。 第二章文獻探討。首先從共產主義報業理論著手,說明中共的報業理念,它是以馬列 主義為基礎,其報業是作為其政治的工具,是以黨為中心的傳播者,負有宣傳、組織 、教育的角色及功能,並對內進行社會控制,對外進行國際宣傳爭取國際視聽;接著 就有關之傳播理論加以說明,最後介紹中共「人民日報」的組織,海外版發行的意義 以及提出研究問題。 第三章研究方法,本章說明研究中選用內容分析法,進行人民日報自一九八五擬定研 究測試的類目。 第四章資料的統計分析,陳列各項測試類目的統計結果。 第五章研究結果、檢討與建議。
7

馬克思的實踐論

韋玉莉, WEI, YU-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導討分三小節(一)研究動機與目的(二)馬克思主義者為何談實踐(三)實 踐在認識論的定義 本章旨在針對西方研究馬克思實踐論的趨勢及爭論做個簡介,並 對「實錢」定義做些澄清的探討。 第二章馬克思實踐理論的源起分二節(一)從康德到費希特的倫理實踐(二)黑格爾 思辯的理論實踐。 第三章青年黑格爾派與馬克思實踐論之異同分三小節(一)青年黑格爾派的實踐活動 ─宗教的批判(二)費爾巴哈「異化宗教」的批判及人的本質(三)馬克思對費爾巴 哈實踐之評價。 第四章馬克思的實踐理論分四小節(一)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法(二)實踐即勞動( 三)實踐與真理(四)理論與實踐的批判或革命的實踐。 第五章異化、揚棄到共產主義分三小節(一)異化的問題(二)私有制和分工的揚棄 (三)共產主義─人的復歸 第六章馬克思實踐理論的糾結分三小節(一)無產階級與革命(二)實踐與黨(三) 實踐與革命必然性問題。 本章旨在探討馬克思實踐論的問題,特別是共產黨為何變質了,馬克思實踐理論為何 在資本主義國家不能實現等問題。 第七章結論:馬克思的實踐論做為一種方法論,可否破除共產國家的意識型態。
8

從階級觀點論共產主義世界革命觀

楊瑞宗, YANG, RUI-Z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是共產黨人宣稱經由世界革命手段,所想要達到的社會。 但廿世紀以來,共產主義實踐的結果卻是和馬克思的理想大相逕庭。 本論文的重點在分析:共產黨人一貫的信念,是世界革命的手段建立一個紅色「天堂 」,但其完成目的的手段都是彈性多變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不因手段的變化 ,影響目的的達成」,這就是共產黨人不變的宗旨。 本論文全文約十二萬字,除導論和結論外,共分七章二十四節,討論範圍以蘇共為主 中共為輔,並及於其他共產主義運動。 第一章討論馬克思的階級理論。 第二章分別敘述馬克思、列寧、斯大林的革命思想。 第三章分析十分之一主義世界革命的真正本質,由此明白馬克思的理想在共產黨實踐 下,已成為一遙不可及的烏托邦。 第四章從實際政策層次上,討論共產主義世界革命觀的演變。 第五章敘述共產帝國的形成及其擴張,並論述共產帝國成長的原因。 第六章分析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由一元領導中心蛻化為多元中心的現象。 第七章針對全文做一總結。
9

共產主義下中國政治文化之特續與變遷

周慧菁, Zhou, Hui-J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四節:研究背景、目的、方法與架構。 第二章,三節: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 第三章,三節:中共官方的政治文化與政治社會化。 第四章,三節:中共人民的政治文化與次級政治文化。 第五章,三節:中共的政治文化與政治發展。
10

歷史與勞動:論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

劉泰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是如何建在歷史、勞動與共產主義社會的基礎之上,這是本文所要處理的論題。在研究了這些論提之後,於結論指出馬克思的思想是如何把理論與實踐給結合起來,使其可以擺脫解釋世界的問題,而要求改變它。

Page generated in 0.047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