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8
  • 17
  • 1
  • Tagged with
  • 18
  • 18
  • 18
  • 18
  • 12
  • 9
  • 9
  • 8
  • 8
  • 7
  • 7
  • 7
  • 6
  • 6
  • 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一個消失中的意識型態--以三民主義在台灣的傳播為例

吳儒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究三民主義意識型態在台灣的傳播歷程,本文認為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原本具有濃厚的社會主義思想,但因國民黨政權反共的需要,因而刻意掩蓋左派的孫中山思想。本文一方面透過對高中三民主義教科書,及三民主義研究所學位論文的分析,勾勒三民主義思想在台灣的轉化與再現。另一方面,也藉由回顧三民主義教育在台灣的佇立、批判、式微,乃至全面消逝的變化,反證三民主義意識型態霸權的說法。從台灣解嚴前、後三民主義的發展命運觀察,孫中山思想原可作為左翼思潮在台灣正當傳播的合法性基礎,但因國民黨政權極端恐共、反共的戒嚴統治,閹割掉原可能孕育發展的空間,無疑是一大憾事。
12

中共與蘇聯衝突之研究

葉伯棠, YE, BO-T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定名為中共與蘇聯衝突之研究,赫魯曉夫時期:一九五六─一九六四年。全文 共分為八章,敘述自蘇共第廿次代表大會至赫魯曉夫辭去蘇聯第一書記和部長會議主 席職位為止期間北平與莫斯科的衝突。除緒論和結論外,本文部分共計六章。 第一章緒論,本章分為三部分:壹、說明研究的動機,貳、簡述蘇聯外交政策的決定 因素,參、介紹與本文有關的共產黨人策略的基本理論,對於瞭解本文的內容有所裨 益。 第二章敘述中共與蘇聯衝突的緣起及其發展:針對美國的圍堵政策,蘇共領導人於蘇 共第廿次大會,提出和平共處的路線,作為今後對外政策的基本方針。 第三章敘述國內情勢發展對雙方關係的影響:中(共)蘇雙方對於美國鬥爭的策略是 否採取戰爭抑和平路線發生岐見。 第四章敘述由意識形態的論戰發展到兩條路線的鬥爭:中共領導人不滿赫魯曉夫對美 國的政策,先從意識形態上表現,故有列寧生日九十週年的論戰,世界工商理事會的 爭論,再經布加勒斯特會議的衝突,發展到蘇聯領導人對中共政權實施經濟制裁,迫 使中共領導人屈服,結果蘇聯政府不但沒有收到效果,反而使雙方的關係更加惡劣, 以後又召開莫斯科會議,協調雙方的岐見,仍然沒有結果,使雙方的衝突日漸惡化。 第五章敘述中(共)蘇雙方對於國際問題的不同立場:中(共)蘇關係不睦以後,蘇 聯領導人為堅持和平共處路線。 第六章敘述中共與蘇聯衝突擴大。 第七章敘述中(共)蘇雙方廣泛地展開鬥爭,部分核子禁試條約以後,中共領導人決 定對蘇聯從黨與政府方面展開廣泛的鬥爭。 第八章結論:本章綜合上述各章的分析,對於中(共)蘇的衝突,提出四點結論:一 、基於現實的利益和政權安全的觀點。二、雙方分岐的焦點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採 取戰爭路線抑和平路線,中共堅持前者,蘇聯主張後者。三、雙方都以意識形態作為 批評對方的工具。四、雙方都以自己的鬥爭經驗,作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路線。 /
13

馬克思主義在中韓兩國早期的反響一九二○年代前後

林明熙, LIN,MING-X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有一個中心思想,就是認為近代中韓兩國的共產主義運動,乃是為了解決自門 戶開放以來所面臨的民族危機而產生的,與原本馬克思緣於資本主義的弊端歸結出的 共產主義思想的背景因素大相逕庭。由於時代狀況,中韓兩國的知識份子在尋找救國 救民真理的過程中,接觸到馬克思主義,由此在實際上與民族主義相結合成為革命理 念。 全文共分成七章,各章內容如下: 第一章:導論。闡釋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資料、研究方法 等。 第二章:近代中韓兩國民族意識的演化。探討近代中韓兩國的歷史變局以及兩國的改 革思想,包括門戶開放以來兩國所遭遇的一連串內憂外患,以及知識份子為救亡圖存 而進行的改革的鼓吹、爭論及實際行動(內分四節)。 第三章:民族主義在中韓兩國的愛國運動中所表現的特徵。一九一九年在中韓兩國先 後發生的「三一運動」和「五四運動」是愛國熱忱中發展出來的十分類似的反侵略、 以帝國的民族主義運動,它們對於日後的民族主義之發展皆為一項主要的轉捩點(內 分三節)。 第四章:社會主義思潮在中韓兩國的傳播與其發展。論述近代西方社會主義思潮的演 變,以及社會主義思潮傳入中韓兩國的客觀因素與經過(內分五節)。 第五章:國際共黨與東方民族問題。探討國際共黨有關民族與民族問題理論、綱領的 演變,以及列寧和羅易在共產國際第二次大會中所爭論和確定的幾項原則,並說明「 遠東勞動者代表大會」與中韓兩國的關係(內分三節)。 第六章;國際共黨亞洲政策下的中韓兩國共黨運動。以共產國際冪次決議為中心,論 述了國際共黨對中韓兩國的政策,以及中韓兩國的共產主義運動中,共產國際決議之 影響和作用(內分四節)。 第七章:結論。首先評論馬克思主義在中韓兩國傳入的歷史意義;其次總結馬克思主 義在中韓兩國的前因後果,並嘗試從近代中韓兩國的歷史事件中,尋找出歷史的教育 ,以作為兩民族未來發展的鏡鑑。
14

中共專利法研究

徐履冰, XU,LYU-B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緒 言:研究中共專利法,了解中共如何調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矛盾,以印證其 經濟改革前途。 第一章:說明共產主義法律思想,中共經改後法律思想的變化、與資本主義法律思想 的基本差異。 第二章:說明中共專利法沿革、專利法在中共法制體系中的定位、專利制度概況。 第三章:說明中共專利法對發明之定義,以及禁止專利之發明的項目。( 並和我國專 利法之規定比較 ) 第四章:說明中共專利法在發明之專利要件,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等規。( 著重 在新穎性所採取之立法原則 ) 第五章:說明中共專利法在專利權歸屬上的規定,包括職務發明之廣泛,以及參加巴 黎公約在專利法上的影響。 第六章:說明中共專利法之申請與審查。尤其著重其早期公開、延遲審查制度。( 中 共所採為極新的制度有相當特色 )。 第七章:說明中共專利法為推廣應用的目標,所做的特別規定。著重其特殊的計劃實 施規定。 第八章:說明中共專利法對發明專利權的期限、無效、及民、刑事的保護規定。( 參 攷中共刑法的有關規定 ) 第九章:簡要交待合併在中共專利尖有關新型、新式樣 (中共法稱為實用新型及外觀 設計) 的不同規定。 結 論:由前述各章發現的問題,分析中共調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問題所在。
15

中共官僚組織問題研究

何茂泉, He, Mao-Q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概論:研究意義與目的;研究方法、資料蒐集選用;及研究範圍。 第二章韋柏官僚組織理論和共黨官僚組織觀點:意義界定與韋柏官僚理型;共產主義 官僚組織觀點;韋柏對共產黨官僚觀批判。 第三章中共官僚組織特質與病象:毛澤東思想中的官僚制度;制度化的爭扎;中共官 僚組織病象。 第四章中共官僚組織問題之解決與比較:中共所行之解決辦法;中共官僚組織與西方 之比較。 第五章結論。
16

陳獨秀民主思想研究 / The Democratic Thought of Ch'en Tu-Shiu

陳政如, Chen, Cheng 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研究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政治現代化-即「民主代」-在思想面的問題。其中陳獨秀在這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因此以陳獨秀的思想為主軸,進而闡釋其思想在整個中國當代民主思想中的時代性及對現代可能的啟示。全文共六章,分別論述如下:第一章導論:簡述研究旨趣,並概述西方民主發展至今的兩大類型,及中國自晚清接觸民主概念以來對民主的基本認識。第二章思想淵源:闡釋陳獨秀思想的時代性與繼承性。透過這個面象,尋找陳獨秀乃至中國近代民主運動底層的根源及內在邏輯。第三章自由主義民主:以西方自由主義的幾個核心概念衡量陳獨秀自由主義思想的內涵,並力圖尋出其根本問題與此問題在近代中國的普遍性。第四章社會主義民主:首先探尋陳獨秀由西方自由主義轉向共產主義的根本因素;次以馬、列之別分析陳獨秀社會主義思想的民主與非民主性;最重要的,力陳陳獨秀晚年思想的社會主義傾向,希望澄清過去將陳獨秀晚年視為「回歸」西方民主的觀點。第五章中國民主化的途徑:陳述陳獨秀三個時期對中國民主化進程的意見,並試圖找出其中問題及失敗原因。第六章結論:陳獨秀民主思想不僅非如表面所呈顯的斷裂,透過對其思想深層理路的分析,陳獨秀思想實具有相當的一貫性、時代性、以及繼承性,時代危機和中國傳統因子事實上都左右了他的民主思想。這一點,仍值得世人深思。
17

毛澤東經濟理論與中共經濟革命之評估

林燕文, Lin, Yan-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本章分三節,從馬列共產主義經濟發展的特色談起,說明中共經濟革 命的意義。中共經濟的演變主要可從制度因素及人為因素求得解答,本論文主要目的 是探討毛澤東對經濟問題的見解與主張,及其對中共經濟發展的影響。 第二章:毛澤東經濟理論的形成。本章分三節,包括毛澤東的哲學觀點與工作方法, 三個基礎理論(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基礎與上層建築,社會經濟形態論)和他的經濟 分析方法。 第三章:毛澤東的經濟建設理論。本章分四節,包括毛對經濟建設基礎的看法,工農 業建設理論,建設的動力與速度,建設的理想。 第四章:生產關係的革命。本章分四節,包括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農業合作化、 人民公社及簡評。 第五章:生產力的革命--大躍進。本章分三節,包括源起與毛澤東的看法,實施過 程與簡評。 第六章:結論。本章分二節,包括對中共經濟革命的檢討與對毛澤東經濟理論的評價 。
18

美國如何在冷戰期間型塑台灣與中美洲間的外交關係:以巴拿馬為例 / How the U.S. shaped the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ROC and Central America during the Cold War: The Case of Panama

林維樂, Veronica Rodriguez Callej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中國在1949年建立起,台灣已面臨激烈的有關於國際地位認同的外交爭論。已有許多研究都在討論中國在拉丁美洲的崛起以及其如何影響台灣。讓拉丁美洲的國家與台灣維持長期穩定的關係的原因是什麼? 本研究分析了美國在冷戰期間與台灣及中美洲對抗共產主義的重要性,這讓我們了解為什麼這些國家依然支持台灣。從研究結果可得知美國的政策主要導向中美洲而不是中國,這也成為維持中華民國與中美洲之間的主要因素。有三個變數皆已被用來說明為什麼中美洲國家承認臺灣是一個國家: 外交政策、 經濟因素和政權類型。透過本研究,我發現了承認台灣地位的問題根源,也同時瞭解美國、中美洲及台灣間的關係。 /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in 1949, Taiwan has faced a fierce diplomatic battle against China for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There have been many studies regarding the growing presence of China in Latin America and how that affects Taiwan. What are the reasons for these countries to maintain this long-standing relationship with Taiwan? This study has covered the Cold War years to analyse the importa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ir battle against Communism for Taiwan-Central America relations and it also allowed us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s why they still support Taiwan. The result of the analysis showed us how the U.S. policy towards Central America, but not the growing presence of China, has been the main factor to shap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ROC and Central American countries. Three variables have been used to explain why Central American countries recognize Taiwan as a state: Foreign policy, economic factors and regime type. Through this study, I came across the roots of the problem with Taiwan’s status and also acquire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in U.S. – Central America – Taiwan relations.

Page generated in 0.045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