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4
  • 4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五四」與「三一」運動發生背景之比較研究

朴明熙, PU, MING-X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近代中韓兩國民族意識的特質(共三節) 第三章:民族主義在「三一運動」中所表現的特徵(共三節) 第四章:民族主義在「五四運動」中所表現的特徵(共三節) 第五章:結論──民族主義對五四與三一的影響及其以後趨勢 在十九世紀中葉,中韓兩國在「西勢東漸」的環境之下,為了應付這種外來的衝激, 放棄了傳統的鎖國政策。當時兩國人民為了適應環境,追求了解西方而這種思想具體 表現在民族主義運動和近代化(工業現代化)的運動中,形成了中韓兩國近百年歷史 的特色。 一九一九年同時在兩國發生的「五四運動」和「三一運動」是愛國熱忱中發展出來的 反帝國主義的民族主義運動。自從對外開放門戶以來,知識份子鼓吹「民族改革意識 」,而一般民眾則甚受他們這種思想之影響。 本論文主要內容,是談討以「民族改革意識」來精神武裝的民眾,如何應付當時列強 之侵略的過程。(約八萬字)
2

韓國歷史電視劇的虛與實:當代韓民族的歷史圖像 / Fiction and reality in Korean historical drama: the historical image of contemporary Korean

邵磊, Shao, L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歷史電視劇雖取材於某些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但其表現內容並非忠實於歷史記載。歷史電視劇的展現內容、寓含精神、表達手法等皆是今日的思考方式與意識形態。本文以韓國歷史電視劇為文本,通過與歷史記載相對照,觀察到其今日的歷史圖像,發現史劇背後貫徹著當代的民族理念與民族意識。本文正文共計五章十六節,其中,第二、三、四章在論述過程中,每節又分前後兩部分。前部分以史書所記載的歷史樣貌與時人觀念為考察對象,後部分則對相關主題史劇中所呈現的歷史樣貌與今人觀念進行分析,以此形成古今對照,窺其歷史觀念變化與現代元素融入的部分。 第一章宏觀回顧了有關史劇的性質、史劇研究以及韓國史劇的發展狀況。首先是有關歷史電視劇的性質部分,由於史劇是歷史與戲劇的結合,因此同時兼具歷史性與戲劇性。史劇的戲劇性時期具有虛構性與娛樂性,但其歷史性又要求其一定程度符合真實性並起到教育作用。不過即使是歷史記載,也是當時人以當時的理念和意識記錄的,因此認識論中的歷史也是具有主觀性的詮釋行為。這就使史劇也具備歷史記錄的性質,只不過其理念和意識皆為當代和藝術加工過的。雖然史劇中的歷史意識有相當部分與流傳下來的歷史記載有所差異,但這正是古今史觀變化的部分。由此,不僅可以透過史劇看到歷史的影像,更可以看到今天的意識。其次是對韓國史劇研究的回顧,本文選取44部(篇)或具有開創性的、或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史劇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並依照不同時段的研究特徵對史劇研究進行了分期。再次,回顧了韓國歷史電視劇的發展歷程,並透過補充前人研究成果,將發展到目前階段的韓國史劇進行了階段分期。 第二章「傳統思維的重新解釋」共分為三節,以韓國史劇中常見的三種題材:「女人、階級、君主」為切入點,分析這些題材下相同主題的劇目,在不同的拍攝時代,所反映出的具有當時特色的歷史詮釋與社會反映。 第三章「傳統文化之近代的解釋」共分為四節,以韓流時代下新興的四種題材:「醫學、商業、飲食、文字」為考察對象,分析了史劇是如何以古代事物與傳統文化為本體,以近代的方法技藝、近代的觀念意識為精神,用「近代的」包裝「傳統」的。1990年代韓流之前,韓國影視劇作品在世界各國乏人問津。韓流興起的十年內,韓國史劇也未成為世界的關注點。但2003年播放的《大長今》一炮而紅,讓韓國史劇打響聲譽,成為世界各國熱捧的新寵。在韓國本土,史劇的再次興起始於稍早播放的《許浚》(1999)和《商道》(2001)。這三部高收視率史劇皆由李丙勳導演、崔完圭及其助手金榮昡作家聯袂創作。李丙勳導演的特色是以「人民史觀」創造「平民成功記」,而崔完圭作家則是「專業電視劇」與「專業史劇」的開拓者,兩人的結合成了韓流時代下韓國史劇最大的特色。因此本章將以韓國史劇最初涉及的三個專業領域:醫學、商業、飲食為切入點,再加上韓國特殊的專業進程——文字創造等四方面進行考察,探求其背後的現代手法與現代意識。 第四章「從事大主義到主體思想」共分為三節,以韓國民族主義的三個面向:「去中、反日、建立主體」為考察對象,分析了史劇是如何區別他者與我者、建構民族主體性的。由於韓國尚處於國家分裂狀態,導致韓國始終無法解除民族危機感,因此韓國人仍保持著強烈的敵我意識。敵我意識實踐的基礎,便是區分孰為敵(他者),孰為我(我者)。而中、日佔據了韓半島對外交流史的幾乎全部,因此韓國史劇中不斷出現中國與日本作為他者的形象。而韓半島上曾經出現過的古代民族與政權,則是韓劇中企圖收編為我者的對象。 第五章「古代的皮與現代的骨」,從韓國史劇的現代表現手法、現代價值觀念、以及現代民族意識三個切面審視史劇歷史故事外衣下的現代精神。歷史是在不斷的詮釋中存在的,歷史學家在詮釋歷史,影視作家也是在詮釋歷史,只不過他們詮釋的方式和途徑不同而已。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這就是賦予歷史文化以新的理念價值。史劇縱然以歷史為題材,但無論在表現的手法上,或背後蘊涵的社會觀念和民族意識上,無不是今日精神的折射。若把史劇比作一體肉身,那麼歷史故事不過是包裝肉身的披衣而已,今日之精神才是真正的精髓。本章第一節,從敘事的表現手法出發,發現韓國史劇以懸疑推理、外國文學、改寫歷史的現代表現手法出現古代故事。第二節從價值理念角度,發現當今的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社會公益以及文化獨特的價值理念貫徹史劇之中。第三節從民族主義角度,發現韓國有著強烈的欲求建立民族主體性的民族意識。史劇中建立民族主體性分為三個層面:第一是確立中國與日本為他者,第二是確立韓半島所有古代民族為我者,第三是從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疆域等方面堅固主體性,建構一個強大的民族主體。 歷史電視劇好比一面鏡子:以歷史記載的真實,照出戲劇故事的虛幻;但同時也以現實真實的意識,照出史劇虛幻的史事。歷史電視劇是一個敘事的場域,韓國人看似透過這個場域展現著本民族的歷史故事與傳統文化,實際上卻藉助這個場域暗度著今日的民族理念與民族意識。歷史上的韓民族,在經濟上是抑商的,政治上是從屬的,技藝上是粗糙的,文化上是攀附的,認同上是分裂的。但史劇中所展現的韓民族,經濟是貿易頻繁的,政治是自主且民主的,技藝是精湛而發達的,文化不僅具有獨特性,民族也是萬世一系而統一的。前者是韓民族原本的歷史圖像,後者則是當代韓民族所盼望的歷史圖像,也是韓民族對今日理念與意識的堅守和對未來的期待。
3

馬克思主義在中韓兩國早期的反響一九二○年代前後

林明熙, LIN,MING-X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有一個中心思想,就是認為近代中韓兩國的共產主義運動,乃是為了解決自門 戶開放以來所面臨的民族危機而產生的,與原本馬克思緣於資本主義的弊端歸結出的 共產主義思想的背景因素大相逕庭。由於時代狀況,中韓兩國的知識份子在尋找救國 救民真理的過程中,接觸到馬克思主義,由此在實際上與民族主義相結合成為革命理 念。 全文共分成七章,各章內容如下: 第一章:導論。闡釋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資料、研究方法 等。 第二章:近代中韓兩國民族意識的演化。探討近代中韓兩國的歷史變局以及兩國的改 革思想,包括門戶開放以來兩國所遭遇的一連串內憂外患,以及知識份子為救亡圖存 而進行的改革的鼓吹、爭論及實際行動(內分四節)。 第三章:民族主義在中韓兩國的愛國運動中所表現的特徵。一九一九年在中韓兩國先 後發生的「三一運動」和「五四運動」是愛國熱忱中發展出來的十分類似的反侵略、 以帝國的民族主義運動,它們對於日後的民族主義之發展皆為一項主要的轉捩點(內 分三節)。 第四章:社會主義思潮在中韓兩國的傳播與其發展。論述近代西方社會主義思潮的演 變,以及社會主義思潮傳入中韓兩國的客觀因素與經過(內分五節)。 第五章:國際共黨與東方民族問題。探討國際共黨有關民族與民族問題理論、綱領的 演變,以及列寧和羅易在共產國際第二次大會中所爭論和確定的幾項原則,並說明「 遠東勞動者代表大會」與中韓兩國的關係(內分三節)。 第六章;國際共黨亞洲政策下的中韓兩國共黨運動。以共產國際冪次決議為中心,論 述了國際共黨對中韓兩國的政策,以及中韓兩國的共產主義運動中,共產國際決議之 影響和作用(內分四節)。 第七章:結論。首先評論馬克思主義在中韓兩國傳入的歷史意義;其次總結馬克思主 義在中韓兩國的前因後果,並嘗試從近代中韓兩國的歷史事件中,尋找出歷史的教育 ,以作為兩民族未來發展的鏡鑑。
4

葉榮鐘與台灣民族運動(1900-1947)

戴振豐, Tai, Chen-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所要採用的研究途徑是歷史學上傳統的史料分析的方法,亦即要對葉榮鐘所保存的大量原始一手史料加以分析研究,並且要採用在問題意識中提及的台灣民族運動的理論分析與社會科學上的一些概念,對葉榮鐘在台灣民族運動史上的角色給予適當的評價。 從筆者的研究途徑出發,本論文將從兩個角度加以分析,一個是要探討葉榮鐘在台灣的民族運動上,所實際參與的政治活動有那些,或者可稱之為葉榮鐘的政治運動論;另外一個角度是要從葉榮鐘的思想內涵出發,其思想包括了文學思想與民族意識的思想,因此筆者姑且稱之為葉榮鐘的思想文學論。將葉榮鐘政治運動的實踐與其思想內涵分開,是為了討論的方便,並不代表兩者之間並無相互的聯繫,事實上有可能是政治運動的參與影響其思想,也有可能是其思想影響了其政治運動的實踐,筆者將儘量在各別探討時予以適當的交代。 在上述的兩角度之外,筆者對於葉榮鐘早年的生活與際遇也將有所交代,以探討其早年在台灣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對其政治運動與思想內涵的影響。而在二次戰後到二、二八事件之間,葉榮鐘所參與的政治活動有那些,以及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以後的做為,對葉榮鐘產生那些影響,也是筆者要探討的重點。 從筆者的研究途徑及分析的角度,筆者從第二章開始欲以如下的架構探討對葉榮鐘在台灣民族運動史中的角色。 第二章是鹿津少年、風雲際會-早年的生活與際遇。第一節早年的生活及教育,是要探討傳統漢文化及日本殖民統治者強加於台灣的日本文化,這雙重文化對早年的葉榮鐘所產生的影響。第二節初出洞門,是要探討葉榮鐘自述的一些特殊際遇對他的影響,包括與日本人交往的經驗,以及當時林獻堂的秘書施家本對他的指導等。第三節第一次赴日留學,將探討葉榮鐘接受林獻堂資助赴日留學的過程,在日本的生活經驗以及開始加入台灣民族運動的經過。 第三章是杖履追隨、從事民運-台灣民族運動的參與,亦即葉榮鐘的政治運動論。第一節將探討葉榮鐘以林獻堂秘書的身份,在台灣議會設置運動、台灣文化協會及台灣民眾黨等團體中扮演的角色。第二節是要探討葉榮鐘以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書記長的身份,參與台灣地方自治聯盟一些活動的過程,以及他對台灣地方自治的想法等等。第三節是要探討葉榮鐘在一九三○年以後,由於日本殖民統治者加緊統治,及台灣民族運動中內部的鬥爭,使得右派民族運動人士在逐漸失去運動的組織及團體之後,為尋求活動的機關,而與日本人合作成立的東亞共榮協會,其本質是否在翼贊日本右派的帝國主義,抑或另有解釋。 第四章是鐵筆硬論、抵抗強權-民族意識的思想,亦即葉榮鐘的思想文學論。第一節將從葉榮鐘的行為及相關的著作中,探討葉榮鐘漢民族的思想。第二節將分析葉榮鐘反日本帝國主義的言論,並將其反日本帝國主義的思想與第三章結合起來思考,以探究其從事民族運動的路線。第三節則是要分析葉榮鐘在新文學運動中的主張,這當中包括純文學的主張與理論,以及當中所反應的與民族運動有關的思想。 第五章是忍辱包羞、今朝悽然-台灣光復初期的活動。第一節是要探討葉榮鐘在二次戰後,為迎接心目中原本同是屬於漢民族的國民政府,所從事歡迎活動的動機與心態,而其活動主要是透過歡迎國民政府籌備會及台灣光復致團兩個團體來實現。第二節是要透過葉榮鐘為林獻堂及相關團體,為協助國民政府重建台灣所起草原始文件的建言,以及其參與的相關行動,來探討葉榮鐘對當時政治情勢的觀察及想法。 第六章則是結論,筆者將應用一些已有的台灣民族運動的理論分析,及一些社會科學的概念,來總體評價葉榮鐘在台灣民族運動中的路線及其認同問題。

Page generated in 0.037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