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
  • 6
  • Tagged with
  • 6
  • 6
  • 6
  • 3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吳宓及其文學思想研究

陳碩文, Chen Shuo-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回首百年來的五四研究,我們將會發現五四文學革命作為一研究議題,在共時性與歷時性的交會點上,不但充滿了豐富的意義,也蘊含各面相與各角度的解讀。五四時期是一多元文化交盪,整合的時期,然而至今為數眾多的研究,不論是將五四運動視為一涉及政治、社會各方面發展的學生運動,或者純粹探討文學革命為主的新文化運動,都不免有將五四開放多元的文化思潮簡化的傾向,且缺乏與世界性思潮比較研究的視野。尤其普遍為許多研究者所習而不察的傾向是忽略了五四思潮除自由主義、科學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外,尚包括了對西化充滿反省力量的文化上的保守主義。他們提倡以中正之眼光,在尊重中國傳統的前提下,促進東西文化的融合交流。其中,1922年創刊的《學衡》諸人,都以提倡保存固有文化以救國為職志,且對於研究發揚國學新知貢獻良多,其中,主編《學衡》的吳宓,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但是過去的評論者討論這些論爭的出發點,還是多傾向於將吳宓與學衡派以五四新文化的反對者視之,並將他們兩派的論爭,看作是現代和傳統對立,以二元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因此《學衡》被當作是反對新文學運動的雜音,是大時代洪流裡的一條小支流。過去這種普遍的看法,往往不能對這些保守的國學學者的學術思想,提出具體的研究,遑論思考其作為激進思潮制衡器的重要意義。在五四人物與思潮的研究中,他們對於吳宓的看法,被研究者因襲沿用了數十年。這種對於五四新文學運動的主流論述之所以形成,是在五四多元思潮的交鋒下,歷史選擇的結果,自有其複雜糾葛的因素,條件與機遇。但近年來,吳宓研究成為一門學術熱點,吳宓的評價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反而成為了反傳統到接續傳統的轉折點。在這一冷一熱之間,有許多有趣的問題有待我們的解讀。 本篇論文之寫作目的,主要乃從整理吳宓的日記、詩文創作及論文出發,試圖研究吳宓的生平、交遊、文學主張及其思想淵源。並透過對吳宓與《學衡》雜誌之研究,重新考察吳宓與《學衡》及新文學運動論爭之間的關係。此外,借由考察吳宓,筆者也希望能從吳宓研究開始,為學者研究五四時期紛歧思潮,及新文化運動的論爭史,提供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空間。 從吳宓這一極具矛盾性的人物身上,我們重新認識了這群在五四運動中,一向被忽略漠視的知識份子。這些「吳宓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撰寫中面目模糊,長期受到忽略,然而分析吳宓文學思想的形成及其心路歷程,我們可以發現,透過對於文學革命的對立面之個案研究,我們更清楚地認識了文學革命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性質與意義。
2

無政府主義與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王詩琅之思想前景與文藝活動關係研究 / Anarchism and Taiwan modern literature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houghts of Wang Shi-Lang and his literary activities

鄒易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日治時期的台灣新文學作家王詩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書寫風格與同時代左翼作家有所區隔的王詩琅,其早年參與的無政府主義運動與挫敗經驗,對其後來的文藝活動可能投射的影跡,進而體現台灣新文學於發展過程中與社會運動交互作用的時代意義。 本論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針對向來較少受到討論的台灣無政府主義運動歷程進行考察。首先概述自十九世紀初期以來起源於歐洲的無政府主義思想內蘊,而後則凝縮日本無政府主義運動龐雜而曲折的發展過程,關注其中與台灣無政府主義運動有所連結之概念、人物與組織,進而以范本梁之後、在台灣島內實際活動運作的無政府主義團體為論述焦點,包括「台灣黑色青年聯盟」、稻垣藤兵衛所發起的「孤魂聯盟」、張維賢與其所屬劇團以及「台灣勞動互助社」,探析其組織宗旨及活動歷程,並兼論與無政府主義思想特質相關之《明日》雜誌。梳理台灣無政府主義運動的發展歷程,從而連繫其與日本無政府主義運動之間的往來聯繫與思想承繼,以呈顯王詩琅等運動從事者所曾受容的無政府主義理念與精神。 在具體掌握台灣無政府主義運動的發展脈絡後,本論文的第二部分則著眼於日治時期王詩琅的文藝活動之再閱讀與詮釋。首先將王詩琅於戰後的回憶自述、訪談紀錄等生平記事與其戰前的生命經驗進行相互對照與整理,重探在王詩琅回顧其生命歷程時被遺落的無政府主義運動經驗,再現與其早年文學閱讀密不可分的思想意識之形成。再就〈夜雨〉、〈沒落〉、〈十字路〉三篇小說而論,分析王詩琅小說獨有的見證歷史之特質。王詩琅藉由小說中不同的人物類型及「遠近凝視」、「今昔對照」等敘事手法,照見日治時期社會運動所具有的複雜指涉,而對於曾經歷運動挫敗的王詩琅來說,此一書寫行為則可能具有拋開運動敗北的束縛之特殊意涵。最後則針對王詩琅鮮少受到關注的文藝評論進行分析,觀照無政府主義的實踐經驗於其文藝評論中所留有的轉化再生之跡,以及王詩琅對於台灣新文學不同發展階段的關注視角之變移。 考察「黑色青年」王詩琅曾有的無政府主義思想與實踐,結合其於日治時期小我歷史的重構、小說書寫的指涉與文學意識的表述,在探究台灣無政府主義運動之於作家個人的複雜意義之外,或能藉此重新觀照日治時期深受社會運動所羈絆的台灣新文學作家的一種典型,而有助於理解日治時期的社會精神內涵。
3

殖民地臺灣的戀愛論傳入與接受 —以《臺灣民報》和新文學為中心——(1920~1937) / The Adaptation and the Acceptance of Love Discourse in Colonial Taiwan —Along the Taiwan Minpao and Taiwanese New Literature— (1920-1937)

吳婉萍, Wu, Wan 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二○年代,因為啟蒙運動的開展,「戀愛」被新知識分子引介至臺灣,希望藉此改善臺灣婚姻關係中的經濟與性別權力失衡的狀態,使臺灣社會能更朝向「文明」前進。「戀愛」對於以漢文化為主體的臺灣社會而言,是一個全然陌生且具衝擊性的概念,為何會被賦予高度期待,成為解決婚姻問題的「唯一解」?又如何詮釋其意涵?本文首先爬梳當時新知識分子們的言論主張,並根據其論述脈絡回溯至日本、中國的闡論,說明「戀愛」在三地之間的承襲與傳播網絡;其次,當「戀愛」進入臺灣之後,認同與反對的對立掀起波瀾震盪,其論爭內容不僅是反映臺灣社會的「先天不足」,論述建構的缺陷亦隨之曝露,使得「戀愛」的理想在各方權力角逐裡載浮載沉,被視為無可避免的「過渡期」。不過,即便處於缺乏滋養的環境,「戀愛」依舊開始在臺灣社會裡扎根,艱難地融入生活之中,成為新文學書寫的書寫題材,從昂揚的政治性抗爭鬥志轉為貼近現實的美學敘述,思索著實踐「戀愛」的可能。
4

台灣皇民化時期新文學中的民族主義敘事-以1940年代為中心 / The Nationalism Narrative of Taiwanese new Literature in Kominka Period:Along the 1940s

林嘉立, Lin,Chia 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族主義敘事是台灣日治時期新文學很重要的一個表現,但台灣皇民化時期新文學中的民族主義敘事,在台灣文學史受到戰後民族主義浪潮的催發而展開的書寫過程中,經常因為「時空環境差異」以及其中內含「皇民文學」等看似親近日本殖民者的言論,而與民族道德相對正確的前行時代隔離開來。只是當我們明白歷史敘事、尤其是於民族主義滋養下進行的歷史敘事,經常為了證成當下身份意義的需求而導致了偏頗以及去脈絡化的結果,「皇民文學」或皇民化時期新文學中的民族主義敘事就有了重新閱讀的空間。本文以民族主義的理論爬梳為始,配合「東方式殖民主義」的概念,切入1930年代左翼思潮在地開花,以及1940年代的鄉土書寫、文學史建構與「皇民文學」等一系列台灣知識分子的文學活動,一方面以回應「東方式殖民主義」的假定,將日治時期台灣知識分子編入日本帝國的欲望連接回皇民化時期之前;另一方面則期望賦予被殖民的台灣人追求身份認同的過程以完整的意義。
5

文學研究會與新文學運動

王玉, WANG,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宗旨,是研究我國第一個新文學團體的活動情形,看其在由「文學革命」到 「革命文學」背景中所扮演的歷史角色。全文共分六章十二節,約十五萬字。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新文學運動的產生。探討新文學運動由文學革命的思想萌芽、運動開展,到 白話文學初奠基礎的經過。 第三章:文學研究會的興起。敘述文學研究會的成立與「小說月報」的密切關係,文 學研究會的宗旨與創作理論,以及文學研究會的組織與會員。 第四章:文學研究會的前期活動與新文學運動的發展。敘述文學研究會在革命背景下 的擴大與分散,對外論戰,和「小說月報」大本營的活動情形。 第五章:新文學運動的步入歧途與文學研究會的後期活動。敘述文學研究會在新文學 運動的逆流革命文學出現後的活動與星散情形。 第六章:結論。
6

葉榮鐘與台灣民族運動(1900-1947)

戴振豐, Tai, Chen-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所要採用的研究途徑是歷史學上傳統的史料分析的方法,亦即要對葉榮鐘所保存的大量原始一手史料加以分析研究,並且要採用在問題意識中提及的台灣民族運動的理論分析與社會科學上的一些概念,對葉榮鐘在台灣民族運動史上的角色給予適當的評價。 從筆者的研究途徑出發,本論文將從兩個角度加以分析,一個是要探討葉榮鐘在台灣的民族運動上,所實際參與的政治活動有那些,或者可稱之為葉榮鐘的政治運動論;另外一個角度是要從葉榮鐘的思想內涵出發,其思想包括了文學思想與民族意識的思想,因此筆者姑且稱之為葉榮鐘的思想文學論。將葉榮鐘政治運動的實踐與其思想內涵分開,是為了討論的方便,並不代表兩者之間並無相互的聯繫,事實上有可能是政治運動的參與影響其思想,也有可能是其思想影響了其政治運動的實踐,筆者將儘量在各別探討時予以適當的交代。 在上述的兩角度之外,筆者對於葉榮鐘早年的生活與際遇也將有所交代,以探討其早年在台灣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對其政治運動與思想內涵的影響。而在二次戰後到二、二八事件之間,葉榮鐘所參與的政治活動有那些,以及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以後的做為,對葉榮鐘產生那些影響,也是筆者要探討的重點。 從筆者的研究途徑及分析的角度,筆者從第二章開始欲以如下的架構探討對葉榮鐘在台灣民族運動史中的角色。 第二章是鹿津少年、風雲際會-早年的生活與際遇。第一節早年的生活及教育,是要探討傳統漢文化及日本殖民統治者強加於台灣的日本文化,這雙重文化對早年的葉榮鐘所產生的影響。第二節初出洞門,是要探討葉榮鐘自述的一些特殊際遇對他的影響,包括與日本人交往的經驗,以及當時林獻堂的秘書施家本對他的指導等。第三節第一次赴日留學,將探討葉榮鐘接受林獻堂資助赴日留學的過程,在日本的生活經驗以及開始加入台灣民族運動的經過。 第三章是杖履追隨、從事民運-台灣民族運動的參與,亦即葉榮鐘的政治運動論。第一節將探討葉榮鐘以林獻堂秘書的身份,在台灣議會設置運動、台灣文化協會及台灣民眾黨等團體中扮演的角色。第二節是要探討葉榮鐘以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書記長的身份,參與台灣地方自治聯盟一些活動的過程,以及他對台灣地方自治的想法等等。第三節是要探討葉榮鐘在一九三○年以後,由於日本殖民統治者加緊統治,及台灣民族運動中內部的鬥爭,使得右派民族運動人士在逐漸失去運動的組織及團體之後,為尋求活動的機關,而與日本人合作成立的東亞共榮協會,其本質是否在翼贊日本右派的帝國主義,抑或另有解釋。 第四章是鐵筆硬論、抵抗強權-民族意識的思想,亦即葉榮鐘的思想文學論。第一節將從葉榮鐘的行為及相關的著作中,探討葉榮鐘漢民族的思想。第二節將分析葉榮鐘反日本帝國主義的言論,並將其反日本帝國主義的思想與第三章結合起來思考,以探究其從事民族運動的路線。第三節則是要分析葉榮鐘在新文學運動中的主張,這當中包括純文學的主張與理論,以及當中所反應的與民族運動有關的思想。 第五章是忍辱包羞、今朝悽然-台灣光復初期的活動。第一節是要探討葉榮鐘在二次戰後,為迎接心目中原本同是屬於漢民族的國民政府,所從事歡迎活動的動機與心態,而其活動主要是透過歡迎國民政府籌備會及台灣光復致團兩個團體來實現。第二節是要透過葉榮鐘為林獻堂及相關團體,為協助國民政府重建台灣所起草原始文件的建言,以及其參與的相關行動,來探討葉榮鐘對當時政治情勢的觀察及想法。 第六章則是結論,筆者將應用一些已有的台灣民族運動的理論分析,及一些社會科學的概念,來總體評價葉榮鐘在台灣民族運動中的路線及其認同問題。

Page generated in 0.02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