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國基督教兩會的政治性與宗教性(一九五○年至二○○○年) / The political and religiosity of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ree-self patriotic movement of the protestant churches in China and China Christian Council蘇瑞華, Su, Re-Hw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兩會(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與中國基督教協會)因為是隸屬於中共管轄的愛國宗教團體,必須直接面對中共的宗教意識型態、中共宗教政策、中共宗教事務當局等,因此必定會受制於中共一定程度的宰制與影響,這是中國兩會必須面對的「政治性」層面。然,中國兩會就性質而言是屬於教會的,勢必會推動各項有利於宣教發展的教務工作,以達成上帝的託付。中國兩會不希望完全被中共宰制,所以兩者關係不會是單一的零合關係,而是對立、合作、妥協等複雜關係,這是中國兩會必須面對的「宗教性」層面。
筆者從「兩會與政府關係」、「兩會的宗旨與神學變遷」、「兩會與家庭教會關係」、「兩會與信徒關係」、「兩會與海外教會關係」等五層面來分析,並縱貫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就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兩會雖須受限於無神論中共一定程度的宰制,但畢竟環境與時代愈趨開放,中國兩會的自我認知、方向、功能都隨之調整,五十年代與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發展已顯著不同。在此錯縱複雜的關係中,兩會的企圖與目標就是「如何在不同的政治環境中,不斷地增強兩會的宗教自主性」。
關鍵詞: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中國基督教協會、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丁光訓、宗教自主性、三自原則(自傳、自治、自養)
|
2 |
馬克思主義在中韓兩國早期的反響一九二○年代前後林明熙, LIN,MING-X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有一個中心思想,就是認為近代中韓兩國的共產主義運動,乃是為了解決自門
戶開放以來所面臨的民族危機而產生的,與原本馬克思緣於資本主義的弊端歸結出的
共產主義思想的背景因素大相逕庭。由於時代狀況,中韓兩國的知識份子在尋找救國
救民真理的過程中,接觸到馬克思主義,由此在實際上與民族主義相結合成為革命理
念。
全文共分成七章,各章內容如下:
第一章:導論。闡釋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資料、研究方法
等。
第二章:近代中韓兩國民族意識的演化。探討近代中韓兩國的歷史變局以及兩國的改
革思想,包括門戶開放以來兩國所遭遇的一連串內憂外患,以及知識份子為救亡圖存
而進行的改革的鼓吹、爭論及實際行動(內分四節)。
第三章:民族主義在中韓兩國的愛國運動中所表現的特徵。一九一九年在中韓兩國先
後發生的「三一運動」和「五四運動」是愛國熱忱中發展出來的十分類似的反侵略、
以帝國的民族主義運動,它們對於日後的民族主義之發展皆為一項主要的轉捩點(內
分三節)。
第四章:社會主義思潮在中韓兩國的傳播與其發展。論述近代西方社會主義思潮的演
變,以及社會主義思潮傳入中韓兩國的客觀因素與經過(內分五節)。
第五章:國際共黨與東方民族問題。探討國際共黨有關民族與民族問題理論、綱領的
演變,以及列寧和羅易在共產國際第二次大會中所爭論和確定的幾項原則,並說明「
遠東勞動者代表大會」與中韓兩國的關係(內分三節)。
第六章;國際共黨亞洲政策下的中韓兩國共黨運動。以共產國際冪次決議為中心,論
述了國際共黨對中韓兩國的政策,以及中韓兩國的共產主義運動中,共產國際決議之
影響和作用(內分四節)。
第七章:結論。首先評論馬克思主義在中韓兩國傳入的歷史意義;其次總結馬克思主
義在中韓兩國的前因後果,並嘗試從近代中韓兩國的歷史事件中,尋找出歷史的教育
,以作為兩民族未來發展的鏡鑑。
|
Page generated in 0.032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