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吳稚暉與國語運動詹瑋, ZHAN, W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十二萬言,共分七章十六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研究動機、研究方法
與研究範圍。第二章吳稚暉之早年生涯與漢字改良。以清末切音簡字運動為背景,敘
述吳氏之早年及其受學經歷,和發明豆芽字母之經過。第三章敘吳氏在巴黎新世紀時
期之漢字改革主張,及其與章炳麟作語文辯論之經過。第四章敘述吳氏主持民二年讀
音統一會並製定注音字母。第五章敘述五四運動前後的漢字存廢之爭與文言白話之爭
,並研究吳氏在論爭中之立場與主張。第六章敘吳氏領導國語運動推行機構,從事國
語法令的制定、國語師資的培育、國語辭點之編定及注音漢字之推廣,均貢獻卓著。
第七章為結論,探討吳氏在國語運動史上所扮演的角色並予以評價。
|
2 |
五四時期之中國知識婦女喻蓉蓉, YU, RONG-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一冊,十二萬字,分五章申論。首論五四時期中國知識婦女奮鬥簡史,再分
別就知識婦女在教育方面、職業方面、及家庭方面所獲得之成就與面臨之困難加以探
討。
由於戊戍變法到五四運動時期短短廾十年之間,正是中國歷史上變遷最大的時代,也
是知識分子變遷最大的時代,知識婦女不可避免地受到整體性反傳統思想之影響,要
求從各種權威之中解脫出來。然而解脫之後,有得有失,得失之際,究竟如何權衡取
捨,值得吾人深思。
|
3 |
「五四」與「三一」運動發生背景之比較研究朴明熙, PU, MING-X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近代中韓兩國民族意識的特質(共三節)
第三章:民族主義在「三一運動」中所表現的特徵(共三節)
第四章:民族主義在「五四運動」中所表現的特徵(共三節)
第五章:結論──民族主義對五四與三一的影響及其以後趨勢
在十九世紀中葉,中韓兩國在「西勢東漸」的環境之下,為了應付這種外來的衝激,
放棄了傳統的鎖國政策。當時兩國人民為了適應環境,追求了解西方而這種思想具體
表現在民族主義運動和近代化(工業現代化)的運動中,形成了中韓兩國近百年歷史
的特色。
一九一九年同時在兩國發生的「五四運動」和「三一運動」是愛國熱忱中發展出來的
反帝國主義的民族主義運動。自從對外開放門戶以來,知識份子鼓吹「民族改革意識
」,而一般民眾則甚受他們這種思想之影響。
本論文主要內容,是談討以「民族改革意識」來精神武裝的民眾,如何應付當時列強
之侵略的過程。(約八萬字)
|
4 |
許地山文學之研究 / A Study of Hsu-Ti-shan and His Literary Works張惠珍, Chang Huei-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分六章,各章章旨及其內容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內容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現況檢討」、「研究方法與取材」及「研究侷限與發現」。本章旨在敘述研究背景,藉由研究現況的檢討,掌握值得開發的研究空間與契機,並進一步揭示論文研究的心得。
第二章為「許地山的生平與思想」。探討主題包括:「戰爭對其人格特質、生命情調的啟發」、「家庭對其人道關懷、人生哲學的造就」、「治學對其知識結構、人文素養的塑成」及「時勢對其文化態度、文化參與的影響」。本章旨在透過許地山的生平與思想的交叉論述,以影響研究的觀點,彰顯許地山人格與思想的成因,並透視其人富於時代意識的特色。
第三章為「許地山的文藝觀」。討論範圍涵蓋:「許地山的文藝創作論」、「許地山的文藝鑒賞論」和「文藝觀的淵源與特色」。本章旨在爬梳並歸納許地山的文藝思想,分別從創作論及鑒賞論兩部分,分述其具體內容,再綰合兩者,尋繹許地山文藝觀的淵源與特色。藉以掌握許地山創作傾向的理論根據,並作為進一步解讀許地山文本的準備。
第四章為「許地山作品的主題意蘊」。章分四節分別探討許地山文學作品所呈現的「生命觀照與人生態度的闡發」、「情愛觀與兩性觀的宣達」、「社會現實的揭露和批判」及「去國與懷鄉──臺灣風味的書寫」。本章旨在透析許地山文學作品的主題意蘊,再回扣到許地山的生平行誼與思想內涵,驗證許地山其文實為其人之全人格的表現。
第五章為「許地山文學的藝術表現」。就許地山文學的藝術表現,舉其凸顯的成就作一闡釋與驗證,內容包括:「許地山文學的寓言特質」、「許地山散文的賦體成分」、「許地山文學的抒情傾向」及「女性人物的理想性格與形象」。本章旨在全面掌握許地山文學的藝術特色與成就。從許地山文本的微視與剖析後,得其主要特色有三,亦即寓言特質、賦體成分與抒情傾向。再從許地山小說人物的考察,檢視其形象塑造的得失,透過歸納許地山人物性格與形象的特徵,逼顯許地山理想的人物性格及形象。
第六章為「結論:許地出文學的意義與定位」。本章旨在總結本論文的研究心得。於許地山其人其文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後,將許地山的文學回置到我國文學發展的歷史中,考察許地山文學的意義與歷史定位,獲致許地山文學的兩項意義,即許地山乃現代散文的奠基者(寓言散文的先驅)、五四文壇的臺灣代言人。
《許地山文學之研究》
論 文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許地山的生平與思想
第一節 戰爭對其人格特質、生命情調的啟發
第二節 家庭對其人道關懷、人生哲學的造就
第三節 治學對其知識結構、人文素養的塑成
第四節 時勢對其文化態度、文化參與的影響
結 語
第三章 許地山的文藝觀
第一節 許地山的文藝創作論
第二節 許地山的文藝鑒賞論
第三節 文藝觀的淵源與特色
結 語
第四章 許地山文學的主題意蘊
第一節 生命觀照與人生態度的闡發
第二節 情愛觀與兩性觀的宣達
第三節 社會現實的揭露和批判
第四節 去國與懷鄉──臺灣風味的書寫
結 語
第五章 許地山文學的藝術表現
第一節 許地山文學的寓言特質
第二節 許地山散文的賦體成分
第三節 許地山文學的抒情傾向
第四節 女性人物的理想性格與形象
結 語
第六章 結論:許地山文學的意義與定位
參考書目
附錄:許地山生平暨作品繫年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簡宗梧博士
|
5 |
人的「發現」-五四時期周作人反禮教思想之研究(1918-1928) / A Study of Chou Tso-jen's Anti-chiao Thought in the May Fourth Era,1918-1928范雅清, Fan, Yea 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分為〈緒論〉、〈結論〉及正文四章。第一章〈禮教與反禮教〉。「禮教」一詞住住因為使用者不同而帶有不同的意涵,有時指的是三綱制度,有時是指禮法制度,有時又可以說是生活中的禮俗。本章試圖從文獻中釐清禮的層次,並從禮的層次來說明禮教的涵意。在說明禮教的定義之後,我們所想了解的是清末的反禮教思潮之演進,及其發生的社會歷史背景。第二章〈周作人之生平與思想淵源〉。由於政治因素的封殺,所以周作人一生的事蹟就顯得暗淡模糊。本章第一節〈周作人的生平〉的目地即在於利用周作人與當時幾個重要刊物的關係做為經線來貫穿周作人在五四時期的事蹟。第二節〈周作人思想的淵源〉及第三節〈周作人之文學觀〉的主旨是闡明周作人反禮教思想之由來及其反禮教思想在文學活動中的表現。周作人常稱自己是雜定,因為他的興趣廣泛,對於許多的知識都有非常濃厚的興味,是以他的思想外貌就顯得紛亂,使人有眼花撩亂的感覺。然而在紛亂的外表之下,卻是秩序井然,層次分明。第二、三節的主旨即在於撥開紛亂的思路,呈現周作人的思想理路。並且做為本文繼續研究周作人反禮教思想之基礎。第三章〈周作人對禮教內容之剖析〉。本章旨在說明周作人在五四時期反三綱制度、反薩滿教的禮教、反性迷信及其相關問題的言論。在本章中也說明周作人在攻擊禮教之後,是否有建設性的想法。在五四時期,知識份子破壞太多,建設太少,因而整個社會呈現出無所適從的亂像。周作人一方面破壞禮教,一方面也提出他的新「禮」做為新行為規範的參考,希望能為中國盡自己的一分心力。第四章〈新道德觀與人的「發現」〉。本章的主旨在延續上一章最後一節的討論,即周作人對於新「禮」的討論的深化。對於婦女問題、兒童問題、新村運動及當時正在迅速發展的民間文學及民俗學問題,他都曾積極參與討論,並提出新的見解。他希望藉著他從西方引進的新知識能夠推動建立新的道德觀。並且希望新的道德觀─「禮」是中國新文化的基石。
|
6 |
五四運動前後政治思潮與國民革命粱元棟, Liang, Yuan-D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導論,說明研究範圍,五四運動定義,意義及五四運動前後的主要政治思潮
。
第二章:民主主義思潮,說明近代歐美民主觀念輸入經過、杜威、羅素兩位學者來華
演講內容及影響。
第三章:社會主義思潮,說明社會主義輸入經過,派別及主要社會主義團體,最後說
明馬克思共產主義傳入我國的經過及其所以興盛的內外在原因。
第四章:三民主義思潮,說明國父在五四運動期間的重要著述,及對五四運動的評述
。
第五章:五四運動前後政治思潮與國民革命,說明新思潮的影響,國民黨在五四運動
期間領導國民革命的現狀,這些政治思潮與國民革命之關係。
第六章:結論
|
Page generated in 0.027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