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近代詩經學的文學轉向──以五四前後為討論中心 / Modern Literature Book of Songs steering── to the discussion centers around May胡婉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聚焦在「詮釋」的問題上。旨首先在瞭解《詩經》文本詮釋巨大的差異性,進而梳理其中轉變的過程,側重探討「反」傳統的論述架構下,其中的傳承與溫故知新、再出發的部份;再者,探討近代《詩經》詮釋變異現象的問題。即欲瞭解原有以中國傳統式的「文學」觀點欣賞、評點《詩經》與清末民初以來,運用西方「文學」概念闡釋、翻譯《詩經》,這兩種不同的詮釋方式,除了有著中西「文學」定義上的不同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特殊的思想背景及內在原因?接下來,探討學術分科下詩經學文學轉向的形成與發展。曾經是中國文化精髓所在的「經」書,在清末民初引進的西方學術分科體制下,已被分化為各別專業的學門,《詩經》因而被歸入文學領域,那麼參照西方的學科分類,「文學」的定義云何?《詩經》如何改頭換面成為新文學定義下的典範性文本?換言之,民初詩經學文學化的形成與發展、特色為何?最後,探索詩經學文學轉向的接受與影響。民國以來,《詩經》的闡釋愈來趨向多元化,其中自以文學性質的解讀為居多,通俗大眾化的《詩經》白話翻譯及賞析,不僅出版有專書,同時單篇的白話翻譯,更充斥於各大報刊雜誌,甚至坊間的通俗愛情小說及其他文學作品中,也有不少引述運用《詩經》為說,這些現象似乎可以印證文學化的《詩經》,已經受到多數讀者的接受。基於前述,期望能比較實際的探索《詩經》文學化的詮釋轉向與接受影響的狀況,以彌補詩經學史方面的不足。
經由這篇論文從文學角度觀察近代詩經學演變的結果,證實詩經學有轉向類似西方純文學研究與詮釋的趨勢,研究成果有助於補充詩經學史在近代文學類科中的發展與演變過程,並能在近代巨變的時空下,藉探討「文學」一詞在中國文學史上由廣而狹的變動介說,進而將《詩經》由經學到文學概念的轉向,作有力的脈絡性梳理與分析。
|
2 |
五四時期之中國知識婦女喻蓉蓉, YU, RONG-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一冊,十二萬字,分五章申論。首論五四時期中國知識婦女奮鬥簡史,再分
別就知識婦女在教育方面、職業方面、及家庭方面所獲得之成就與面臨之困難加以探
討。
由於戊戍變法到五四運動時期短短廾十年之間,正是中國歷史上變遷最大的時代,也
是知識分子變遷最大的時代,知識婦女不可避免地受到整體性反傳統思想之影響,要
求從各種權威之中解脫出來。然而解脫之後,有得有失,得失之際,究竟如何權衡取
捨,值得吾人深思。
|
3 |
五四時期的反儒思潮陳昭順, CHEN,ZHAO-S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旨在闡述五四時期知識界對儒家的批評,藉以了解儒家在近代歷史發展的曲折
歷程,及中西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知識分子鼓吹現代化對儒家傳統所持的態度。全文
共分成五章。
第一章是導論,除介紹學術界對五四時期反儒思想的研究概況外,并說明筆者何以選
擇本問題作為研究對象的原因,以及各章的論述主題。
第二章探討清季儒家地位的變遷,和當時知識分子對儒家傳統的看法。分別從救國主
義導致儒家的認同危機,基督教傳播對儒家的影響,及諸子思想復活對儒家的衝擊等
三方面著手,以說明五四時期反儒思潮形成的背景。
第三章論述民初孔教運動,袁世凱的帝制和清廢帝的復辟運動利用孔子作招牌,以及
軍閥的尊孔活動在知識界所造成的影響。以進一步了解民初的政治和思想環境,與反
儒思潮間的互動關系。
第四章介紹知識分子反儒思想的內容,計分成儒家思想與君主專制、倫理革命與新道
德的提倡,獨尊儒述與思想解放三個部分,最后一節將討論反儒思想的學理基礎。
第五章結論,除綜結全文主要論點外,并說明五四時期的反儒思潮在現代儒家發展史
的意義。
在史料方面,本文除了采用較常見的報刊和文集外,并收集新出版的重要史料,如〈
吳虞集〉、〈吳虞日記〉、〈孔府檔案選編〉等,都是臺灣學述界所未曾引用過的史
料,對本文撰寫提供不少助益。
|
4 |
五四時期的女性小說研究(1917~1927) / Research on Women's Fiction During May Fourth Movement鄭宜芬, Cheng, Yi 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五四時期,在改造社會背景下蓬勃開展的婦女解放運動,鼓舞了知識女性們擺脫舊社會的束縛,迎向新時代開放的潮流。然而,崛起於現代文壇的這第一代女作家,卻較少受到研究者的關注。本研究是以陳衡哲、冰心、廬隱、馮沅君、凌叔華、石評梅六位已為當時人知悉的、也較具代表性的女性小說作家們,在五四時期的小說作品為取材範圍,而論題所謂「女性小說」乃廣義的說法,是指女作家創作的一切小說,而非專指女作家之反映女性生活,或表現女性意識的小說作品。研究上是針對作家與作品,在作家研究上,除了從時代變遷、社會影響來探討五四時期女作家養成的社會背景與刺激創作的動因外,也從作家個人之家庭環境、學習經歷與人世遭遇來探索她們的人格特質與創作之間的關係。在作品研究方面,是以小說的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為分析對象,在思想內容上是探討女性小說中所呈現的三大主題︰社會關懷、婚戀主題與人生意義的追求;在藝術形式上,首先是研究五四小說中大量出現的背離傳統情節中心而改以人物性格作中心的小說之敘事結構與觀點,再來是專節分析女作家中最具藝術技巧的凌叔華小說。
|
5 |
人的「發現」-五四時期周作人反禮教思想之研究(1918-1928) / A Study of Chou Tso-jen's Anti-chiao Thought in the May Fourth Era,1918-1928范雅清, Fan, Yea 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分為〈緒論〉、〈結論〉及正文四章。第一章〈禮教與反禮教〉。「禮教」一詞住住因為使用者不同而帶有不同的意涵,有時指的是三綱制度,有時是指禮法制度,有時又可以說是生活中的禮俗。本章試圖從文獻中釐清禮的層次,並從禮的層次來說明禮教的涵意。在說明禮教的定義之後,我們所想了解的是清末的反禮教思潮之演進,及其發生的社會歷史背景。第二章〈周作人之生平與思想淵源〉。由於政治因素的封殺,所以周作人一生的事蹟就顯得暗淡模糊。本章第一節〈周作人的生平〉的目地即在於利用周作人與當時幾個重要刊物的關係做為經線來貫穿周作人在五四時期的事蹟。第二節〈周作人思想的淵源〉及第三節〈周作人之文學觀〉的主旨是闡明周作人反禮教思想之由來及其反禮教思想在文學活動中的表現。周作人常稱自己是雜定,因為他的興趣廣泛,對於許多的知識都有非常濃厚的興味,是以他的思想外貌就顯得紛亂,使人有眼花撩亂的感覺。然而在紛亂的外表之下,卻是秩序井然,層次分明。第二、三節的主旨即在於撥開紛亂的思路,呈現周作人的思想理路。並且做為本文繼續研究周作人反禮教思想之基礎。第三章〈周作人對禮教內容之剖析〉。本章旨在說明周作人在五四時期反三綱制度、反薩滿教的禮教、反性迷信及其相關問題的言論。在本章中也說明周作人在攻擊禮教之後,是否有建設性的想法。在五四時期,知識份子破壞太多,建設太少,因而整個社會呈現出無所適從的亂像。周作人一方面破壞禮教,一方面也提出他的新「禮」做為新行為規範的參考,希望能為中國盡自己的一分心力。第四章〈新道德觀與人的「發現」〉。本章的主旨在延續上一章最後一節的討論,即周作人對於新「禮」的討論的深化。對於婦女問題、兒童問題、新村運動及當時正在迅速發展的民間文學及民俗學問題,他都曾積極參與討論,並提出新的見解。他希望藉著他從西方引進的新知識能夠推動建立新的道德觀。並且希望新的道德觀─「禮」是中國新文化的基石。
|
Page generated in 0.019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