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梁啓超の『新中国未来記』について―兆民の『三酔人経綸問答』と対照させて―王, 閏梅 31 March 2008 (has links) (PDF)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2 |
性別與政治:近代中國革命運動中的婦女(1900s-1920s)柯惠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係以近代國族建構過程中,政治革命的起伏為主軸,探討性別在其中的角色及地位,進而闡述革命與婦女運動兩者彼此提攜、抵拒、斡旋的過程。特別是中國自清末以來隨著西方各種現代思想傳入中國,對於女權的啟迪實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這也使得性別的改變一開始即和政治變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此後歷經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啟蒙,女權注入更多複雜的面目,而這些新的言論及思想革新,卻被1920年代政黨革命所篡奪,女權及婦女運動遭到切割,這是中國婦女運動發展的重要線索,女權到底能否有一獨立的面目,亦或者它只能從屬於文化限制及政治箝制?這是本論文重要的思考中心。
|
3 |
高校新教科群:1 自然と科学 (III.中学選択プロジェクト・高校新教科群の取り組み)渡辺, 武志, WATANABE, T., 山田, 孝, YAMADA, T., 竹内, 史央, TAKEUCHI, F. 30 November 2006 (has links)
国立情報学研究所で電子化したコンテンツを使用している。
|
4 |
近代詩經學的文學轉向──以五四前後為討論中心 / Modern Literature Book of Songs steering── to the discussion centers around May胡婉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聚焦在「詮釋」的問題上。旨首先在瞭解《詩經》文本詮釋巨大的差異性,進而梳理其中轉變的過程,側重探討「反」傳統的論述架構下,其中的傳承與溫故知新、再出發的部份;再者,探討近代《詩經》詮釋變異現象的問題。即欲瞭解原有以中國傳統式的「文學」觀點欣賞、評點《詩經》與清末民初以來,運用西方「文學」概念闡釋、翻譯《詩經》,這兩種不同的詮釋方式,除了有著中西「文學」定義上的不同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特殊的思想背景及內在原因?接下來,探討學術分科下詩經學文學轉向的形成與發展。曾經是中國文化精髓所在的「經」書,在清末民初引進的西方學術分科體制下,已被分化為各別專業的學門,《詩經》因而被歸入文學領域,那麼參照西方的學科分類,「文學」的定義云何?《詩經》如何改頭換面成為新文學定義下的典範性文本?換言之,民初詩經學文學化的形成與發展、特色為何?最後,探索詩經學文學轉向的接受與影響。民國以來,《詩經》的闡釋愈來趨向多元化,其中自以文學性質的解讀為居多,通俗大眾化的《詩經》白話翻譯及賞析,不僅出版有專書,同時單篇的白話翻譯,更充斥於各大報刊雜誌,甚至坊間的通俗愛情小說及其他文學作品中,也有不少引述運用《詩經》為說,這些現象似乎可以印證文學化的《詩經》,已經受到多數讀者的接受。基於前述,期望能比較實際的探索《詩經》文學化的詮釋轉向與接受影響的狀況,以彌補詩經學史方面的不足。
經由這篇論文從文學角度觀察近代詩經學演變的結果,證實詩經學有轉向類似西方純文學研究與詮釋的趨勢,研究成果有助於補充詩經學史在近代文學類科中的發展與演變過程,並能在近代巨變的時空下,藉探討「文學」一詞在中國文學史上由廣而狹的變動介說,進而將《詩經》由經學到文學概念的轉向,作有力的脈絡性梳理與分析。
|
5 |
歐陽竟無佛學研究羅永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末民初是佛學的復興時代,不僅面臨外在世界與時局的急速變遷,內在也醞釀著革新、求變的氣息。歐陽竟無處於這樣一個各種學術蓬勃發展的時代,其一生對佛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除了承繼其師楊仁山居士的刻經事業外,他所創辦的支那內學院更是開佛學教育以專業化、學術化之先河,並以此為後世「居士道場」奠定基礎,大大提升了居士於佛學界之地位。
除此之外,歐陽竟無在佛學理論上的創發,更是治近代佛學史的學者尤須注意的,蓋歐陽竟無一生佛學的最大成就,即在於此。而其佛學理論之大要,一言以蔽之,則為「探求全體佛法的徹上徹下融於一貫」。他一生的學術可以說完全是圍繞在這個主題上而開展。而在這些理論的背後,我們也可以發現歐陽竟無在佛學改革中激進的性格與「回歸原典」的思想傾向。為了能夠較完整的展示歐陽竟無的佛學思想,本題在各章內容的安排與處理上:
第一章緒論,乃在說明歐陽竟無佛學思想之研究價值,以及研究現況、研究方法等,並略述全文綱領,且為本文之範圍與限制作一劃分。
第二章敘述歐陽竟無之生平及其佛學事業。透過這兩方面的闡述,則可對歐陽竟無的個人背景、當代佛學發展狀況,以及歐陽竟無的佛學思想淵源有初步的瞭解。
第三章論述歐陽竟無佛教之省思與批判。包含了推動以居士取代僧眾於佛教中之領導地位、辨明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辨法相唯識非一等理論的提出。本章將針對這些理論,考察其理論的客觀性,以及這些理論對當時佛教所產生的時代意義與影響。
第四章論述歐陽竟無對般若、瑜伽義理的融通。此章包含了歐陽竟無對這一融通理論建立的三個取向:中國化佛教的批評、對龍樹學與無著學之融會以及二諦與三性的融會等。而本文將透過這些取向以展示歐陽竟無的融通理論。
第五章論述歐陽竟無對印度佛學的整體融通。本章之內容承繼上一章,闡述歐陽竟無融通理論的完成。其融通成果包含了實踐歸宿--唯一宗趣無餘涅槃、修行過程--法門無邊三智三漸次以及攝瑜伽、中觀於涅槃一境等部分。這些理論的提出可視為是歐陽竟無對整體佛學理論會通的最後結論。
第六章論述歐陽竟無對儒佛的會通。本章闡述歐陽竟無晚年將其融通興趣延伸到儒佛的會通上。除了探討歐陽竟無產生融通儒佛思想的淵源外,還將從時代的背景加以考察,以見其說之歷史意義。
第七章結論部分,除總結前面各章之論述外,並通盤檢討歐陽竟無的融通理論是否真能圓融無礙,因此本章將客觀地從歐陽竟無所欲融通的各種學說之根本精神的差異性來討論,並以此來討論歐陽竟無佛學思想在民初佛學史中的定位與價值。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現況------------------------------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7
第三節 本文的範圍與限制------------------------------- 12
第二章 歐陽竟無之生平及其佛教事業
第一節 歐陽竟無生平概述------------------------------- 13
一、 家世背景------------------------------------------- 13
二、 棲心佛學之前的歷程(40歲以前)------------------13
三、 致力於佛學研究之後的歷程(41歲-73歲)----------17
第二節 歐陽竟無的佛學事業-----------------------------22
一、 整理、刻印佛經方面--------------------------------22
二、 佛教教育方面-------------------------------------- 25
三、 佛法研究方面-------------------------------------- 30
第三章 歐陽竟無對佛教之省思與批判
第一節 推動以居士佛教代替沙門----------------------- 35
一、 僧眾素質的低落與居士地位的提升------------------35
二、 對僧眾的批評與引發的爭議-------------------------37
三、 「不論僧俗,弘法能者為上」的改革主張------------41
第二節 辨明「佛法非宗教非哲學」----------------------44
一、 辨明佛法非宗教------------------------------------ 45
二、 辨明佛法非哲學------------------------------------ 52
第三節 論法相、唯識必分為二---------------------------59
一、 歐陽竟無對法相、唯識分宗理論的提出--------------60
二、 歐陽竟無主張分宗之意義與太虛、印順對分宗之批評-
---------------------------------------------------- 71
第四章 歐陽竟無對般若、瑜伽義理的融通
第一節 對中國化佛教之批評-----------------------------82
一、 中國化佛教的形成----------------------------------82
二、 對《大乘起信論》的批評----------------------------84
三、 對天臺、華嚴、禪宗之批評--------------------------90
第二節 提出「龍樹法相學」之說-------------------------96
一、 〈龍樹法相學〉的融通理論--------------------------97
二、 其他融通理論的建立------------------------------ 100
第三節 二諦與三性的融會------------------------------ 106
第五章 歐陽竟無對佛學的整體融通
第一節 實踐歸宿--唯一宗趣無餘涅槃-------------- 115
第二節 修行過程--法門無邊三智三漸次------------ 124
第三節 攝瑜伽、中觀於涅槃一境-----------------------132
第六章 歐陽竟無對儒佛的會通
第一節 歐陽竟無會通儒佛的思想淵源----------------- 141
第二節 對傳統儒學的批判------------------------------ 145
一、 區別「真孔」與「偽孔」----------------------------146
二、 對宋儒「中庸」義詮釋的批評-----------------------148
第三節 以佛釋儒--對傳統儒學的新解釋------------ 153
第七章 結論---------------------------------------------- 165
參考書目---------------------------------------------------- 173
|
6 |
近代中国における日本書籍の翻訳と紹介―19世紀末から20世紀初頭の概況とその特徴―張, 迪 31 March 2009 (has links) (PDF)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7 |
清末経済官僚盛宣懐の明治日本体験 : 「愚斎東遊日記」(1908)を読む王, 紅梅 03 1900 (has links) (PDF)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8 |
近代早期英格蘭咖啡館的禮儀文化(1659-1714) / The civil and polite culture of coffeehouse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1659-1714)許奕辰, Hsiu, Yi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研究主題在於補足對於近代早期英格蘭咖啡館「禮儀文化」研究的不足。藉由德國社會學家埃利亞斯的「文明進程」理論,我們不僅得以宏觀地理解長時段的「禮儀」發展脈絡,亦得以明瞭所謂的「禮儀」即是一種個體於人際互動中所展現的社會行為,而此行為講究的是對個體的各種言行舉止與心理情緒的控制、約束與調整。以「文明進程」理論為基礎,本文的目標在於從近代早期英格蘭「禮儀文化」的脈絡切入,以相對微觀的角度,藉助「區隔性」與「普遍性」、「真實性」與「虛偽性」兩組對立情勢考察咖啡館「禮儀文化」中「行為的呈現」與「內涵的詮釋」兩種層面的發展過程。
本文第一章的主題為「英格蘭咖啡館文化的建立與發展」。本章第一部份除了概述咖啡與咖啡館的東方起源與發展外,亦將描述英格蘭旅行家眼中的東方咖啡館樣貌。於第二部份,筆者則將談及在東方咖啡館文化的影響之下,牛津咖啡館與倫敦咖啡館的建立與發展。第三部份則敘述咖啡館的多元服務及其經營特色。藉由背景的鋪陳,本章試圖勾勒出英格蘭咖啡館逐漸成為重要社交聚會處的發展因素與過程。
本文第二章的主題為「英格蘭咖啡館的禮儀文化」。本章第一部份以「洛塔咖啡俱樂部」的建立作為咖啡館「禮儀文化」的具體萌芽基點,並試圖描繪「菁英群體」如何將英格蘭的「禮儀文化」帶進咖啡館,使其成為「有禮」且「有理」的談論場域。而在第二部份中,我們則將看到「菁英群體」與一般大眾如何在強調平等、包容與多元的咖啡館中,以「禮儀」的展現作為和諧相處的互動方式,並逐漸形塑一互敬互重、愉悅且平和的社交氛圍。於第三部份,筆者將考察於咖啡館中所建構的「禮儀文化」如何受到當代著名期刊《閒談者》與《旁觀者》的推崇與推廣。從1659年「洛塔咖啡俱樂部」的建立以至1714年《旁觀者》的停刊,從萌芽、建構以至推廣,本章重點即在於探究從復辟至18世紀初期,咖啡館文化與當代「禮儀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繫與相互影響的過程,一段從「禮儀在咖啡館」到「咖啡館的禮儀文化」之發展脈絡。
本文第三章主題為「英格蘭咖啡館的無禮文化」。於本章中,筆者將分別以四個部份,包括「時髦男子與紈褲子弟」、「八卦愛好者與造謠者」、「冒犯與衝突」及「咖啡館妓院」等各種違反「禮儀」規範的人群與言行舉止,談論咖啡館中的「無禮」現象。儘管每一種現象背後,均有其各自的發展脈絡,但它們所呈現出的樣貌,卻不約而同地對咖啡館「禮儀文化」的建構產生重大衝擊。然而,從當代對於這些「無禮」現象的嚴厲批判中,我們亦能反向印證咖啡館「禮儀文化」的影響性已深入人心。
綜觀上述,本文之核心論述脈絡即在於,以英格蘭咖啡館文化的發展作為基點,以「有禮」和「無禮」作為正面與反面的論證,考察英格蘭咖啡館「禮儀文化」的發展過程。
|
9 |
新教科群1 : 自然と科学 : 近代科学の出発点を探る (Ⅲ. 高校新教科群の取り組み)渡辺, 武志, Watanabe, T., 竹内, 史央, Takeuchi, F., 中野, 和之, Nakano, K. 30 November 2005 (has links)
国立情報学研究所で電子化したコンテンツを使用している。
|
10 |
近代化の過程に見る中国・日本の言論界 - 梁啓超と福沢諭吉を中心に -王, 閏梅 31 March 2006 (has links) (PDF)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Page generated in 0.0137 seconds